一直很喜歡江蘇吳江市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并不是只因為 他是名師,他的課簡約樸實,清新自然,僅憑一支筆,一本教材,卻讓人回味良久,久久不忘。看了他的好多教學實錄 ,總是覺得他就是那么簡單,那么隨意,那么輕松地穿梭行走在課堂上不煽情,不做作,自然而然,也許他的課 不像別的老師的課那樣高潮迭起,精彩紛呈,但細細品味,卻余味無窮。
新課改以來,語文教學也開始追求時尚,以前是清一色的滿堂練,滿堂講 ,現(xiàn)在又流行滿堂讀,滿堂悟。教師幾乎似乎什么都不講,害怕一張嘴,又走回了原路。孩子是讀的口干舌燥,悟的是滿頭霧水。課堂上的問題永遠定格在:你喜歡那一段,就讀那一段。你讀懂了什么?課文給你留下什么感受?教學流程總是一大幫孩子表演似的合作探究,激烈討論。要不就是五花八門的媒體的聲色光影介入,一段段光鮮的畫面,一段段煽情的音樂。換來的是課堂不知所以然,孩子'哇 '聲一片。記得聽過一名名師的課,教學內(nèi)容是《十里長街送總理》教師在課前做了很多準備,教室布置成了靈堂的樣子,孩子們都佩戴上了小白花 ,整個 教學過程都在哀樂中進行。名師到底是名師。一節(jié)課下來,孩子和聽課的老師都進入了情境,個個哭的泣不成聲。淚流滿面。但課后細細冥想,這節(jié)課孩子學會了什么?有多少收獲?只是情感上的一種迸發(fā)?那么語文課與品德課又有什么區(qū)別?有個問題一直困擾我,有時一節(jié)課上完,感覺好像什么都教了,又感覺什么都沒教。怪不得許多老師覺得語文這門學科很好教,而且可以教的很好?,F(xiàn)在的語文教師幾乎不敢在課堂上大段大段的講解,一味讓孩子感悟,讓孩子提問,好像老師一講就是“滿堂灌”就是與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向?qū)Α_@是不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有人主張“三個不講”孩子已經(jīng)懂得不講,孩子能自己讀懂的不講,講了孩子也暫時不懂不講,我也極力贊成,在很多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喜歡采用讓孩子說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說說感受,這是讓孩子梳理課文的一種方式,挺好。但很多教師流于形式,孩子回答后,不做評判,不做正確的引導(dǎo)。當講不講那才是誤人子弟,我覺得教師應(yīng)當名正言順的講,老師講到點子上了,孩子才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那如沐春風才是教育的智慧,教學的藝術(shù)。
我們聽慣了名師的課,總覺得家常課就是應(yīng)該高潮迭起,精彩紛呈。所以常常對自己的日常教學不滿,無端懷疑自己的學生和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其實正如薛老師所說我們上的課要像落花生一樣,不還看,但好用。課不是上給別人看的,而是實實在在在教學生打基礎(chǔ),長本領(lǐng)。寧靜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應(yīng)該是本色的一種返璞歸真。在教學中我們常常覺得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極力把課堂弄成一個個大會場。似乎只有說了,才是對話,才是在學習。其實學生不經(jīng)過獨立升入的閱讀思考,就不會產(chǎn)生個體獨特的思想,人有一張嘴巴,卻有兩只手,所以我們要引導(dǎo)學生用筆思考,用筆表達。我們會看到學生筆尖流出的智慧,比喋喋不休的口舌要深刻的多。如果教師重視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在語文基本能力上舍得花力氣,舍得花時間,我想我們的語文教學就不會那么黯然傷神。寧靜是真,是出去浮華之后的質(zhì)樸與本真。課堂教學應(yīng)該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在靜靜的閱讀中醞釀自己的思想,那種蜻蜓點水式的閱讀教學,消磨的不僅僅是寶貴的時間。有了思維品質(zhì)的課堂,才真正 能提升課堂生活的質(zhì)量。
內(nèi)心寧靜的人,必定是一個快樂的人,我希望我的學生都能做一個常常快樂的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