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重難點講解
古代漢語
考試說明:
《古代漢語》教材,由王力先生主編,是現(xiàn)在高校古代漢語課使用最普遍的一套教材,最突出的特點是王力先生提出的古代漢語教學(xué)體系,那就是文選、古漢語常識和詞義分析三結(jié)合,而以文選為綱。下面我們分別介紹一下三部分的內(nèi)容:
文選部分的編排大致是既按時代,又按文體,有的還照顧到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一、二冊所選基本上是先秦時代的作品;三、四冊選的是漢魏南北朝唐宋元的作品。重點掌握一、二冊。常識部分包括詞匯、文字、語法、語音、修辭、文體等古代漢語的基本理論知識,另外還有古代的姓氏名號、地理歷法等閱讀古書所必備的文化背景知識。 詞匯是學(xué)習古代漢語的難點。一般地,詞匯系統(tǒng)比較復(fù)雜,發(fā)展變化比較快,古今差異很大。教材“常用詞”部分選取了1086個常用詞,從不同的角度舉例說明了〈1〉古今詞義的異同;〈2〉詞的本義和引申義;〈3〉同義詞辨析等,目的是幫助大家掌握古漢語詞義分析的方法,以便更有效地掌握古代漢語的詞匯系統(tǒng)。這部分不在課堂上專門講授,只結(jié)合文選講一部分,主要靠大家自學(xué)。
知識分布:
說明:重點、難點和必考點,復(fù)制“√”和“×”標識即可;考試題型直接填寫即可,如選擇題、計算題、填空題、簡答題、案例分析題等
1、第1本書《古代漢語》:50%
章節(jié)
章節(jié)名稱
重點
難點
必考點
考試題型
通論一
怎樣查字典辭書
簡答
通論二
古今詞義的異同
√
√
√
解釋詞義或簡答
通論三
單音詞,復(fù)音詞,同義詞
√
√
√
詞義辨析
通論四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
√
√
解釋詞義或簡答
通論五
漢字的構(gòu)造
√
√
√
簡答
通論六
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
√
√
對比辨別
通論七
判斷句
通論八
敘述句
通論九
否定句,否定詞
√
通論十
疑問句,疑問詞
通論十一
詞類的活用
√
√
√
解釋詞義
通論十二
人稱代詞
解釋詞義
通論十三
連詞,介詞
√
√
解釋詞義或簡答
通論十四
句首句中語氣詞;詞頭,詞尾
通論十五
《詩經(jīng)》的用韻
√
簡答
通論十六
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
√
√
解釋詞義或簡答
通論十七
古書的注解(上)
√
名詞解釋
通論十八
古書的注解(下)
√
名詞解釋
2、初試考試大綱
序號
知識點細分
難易程度(最大為★★★)
通論一
怎樣查字典辭書
詞典的體例
《康熙字典》、《說文解字》
★
通論二
古今詞義的異同
詞的古今意義
一些高頻、古今義相差較大的詞
★
通論三
單音詞,復(fù)音詞,同義詞
單音詞,復(fù)音詞,同義詞
古代單音詞與現(xiàn)代復(fù)音詞、同義詞的辨析
★★★
通論四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詞的本義、詞的引申義
詞義的隱身與詞義的更替
★★
通論五
漢字的構(gòu)造
六書
四體二用說
★★
形聲字的形符和義符
《康熙字典》《說文》《字匯》部首
通論六
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古今字
定義、辨別某字是否是古今字
★★
異體字
定義、與古今字的區(qū)別、類型
繁簡字
繁體字與簡化字間的關(guān)系、簡體字和簡化字
通論七
判斷句
判斷句
什么是判斷句,判斷依據(jù)
★
“也”
煞句的“也”字;句中的“也”字
通論八
敘述句
敘述句
雙賓句
★
古漢語表行為數(shù)量的用法
被動句
矣字
語氣詞
焉字
指示代詞兼語氣詞
通論九
否定句,否定
否定副詞
“不”“弗”“毋”“勿”“未”“否”“非”
★
詞
否定動詞
“無”
無定代詞
“莫”
通論十
疑問句,疑問詞
疑問代詞
誰,孰,何,安,惡,焉,胡,奚,曷
★
疑問語氣詞
乎,諸,與(歟),邪(耶)、哉
一些表示疑問的固定用法
通論十一
詞類的活用
名詞的活用
使動用法、意動用法、作動詞、作狀語
★★人稱代詞,指示代詞,者字,所字
動詞的活用
使動用法、作狀語
形容詞的活用
使動用法、意動用法
通論十二
人稱代詞
人稱代詞
第一、二、三人稱代詞
★★
指示代詞
近稱、遠稱
者字
指示代詞
語氣詞
所字
一般用法
通論十三
連詞,介詞
連詞
“而””以””則”;“然而”“雖然”“然則”
★★★
介詞
“以”“於”“為”“與”“之”
通論十四
句首句中語氣詞;詞頭,詞尾
句首句中語氣詞
★
詞頭,詞尾
通論十五
《詩經(jīng)》的用韻
《詩經(jīng)》的韻例
韻和韻母、韻腳、韻例
★★★
《詩經(jīng)》的韻部
韻部、古韻
古韻三十部
通論十六
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
雙聲疊韻
雙聲、疊韻、三十二聲母
★★
古音通假
定義、產(chǎn)生情況、形成原則、通假字
通論十七
古書的注解(上)
注疏
★★★
四種常見注釋情況
常見術(shù)語
通論十八
古書的注解(下)
著名的古書注疏
★★★
校勘術(shù)語
一、古代漢語常用工具書
1、字典辭書的編排:
(1)按部首和筆畫排列;(2)按音序排列,按漢語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按注音字母順序排列,按平水韻的106韻排列;(3)按編碼排列。
2、注音方式: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用兩個漢字拼注一個漢字的讀音,稱為“某某切”。其方法是:反切上字與被切字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韻母、聲調(diào)相同。如:“毛”,字可以用“莫袍切”來注音。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釋義方式:
1)直訓(xùn):也叫語詞式。它用一個詞去解釋另一個詞。如:元,始也。(2)描寫:對被釋對象的特征、形狀、位置、作用等給予解釋。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jié)歌。(3)義界:用一句或幾句話來闡明詞義的界限,對詞所表示的概念的內(nèi)涵作出闡述或定義,這種方法叫做義界。如:《爾雅·釋親》:“男子先生為兄,后生為弟;男子謂女子先生為姊,后生為妹;父之姊妹為姑?!保?)譬況:即用人們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難以解說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書:
(1)《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東漢許慎著。是中國文字學(xué)的典籍制作,也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完備的字典,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字典。全書分漢字為540部,開創(chuàng)了以部首統(tǒng)率漢字的字典編纂法,收字以小篆為主。每個字都是先列小篆形體,然后進行說解,先釋字義,后說形體結(jié)構(gòu),許慎所說解的字義是他認定的本義。他根據(jù)小篆的形體來分析字形結(jié)構(gòu),說解字義,大部分是可信的。
(2)《康熙字典》: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編寫,于康熙55年編成。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匯》和張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礎(chǔ)上編寫的。這部字典按部首排列,把214個部首分別歸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漢語大字典》:是一部解釋漢字形、音、義的大型語文工具書。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國搜集漢字單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單字五萬六千個左右。
(4)《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漢語專業(yè)等單位聯(lián)合編寫,1979年出版。收古漢語常用字三千七百多個。修訂版于1993年問世。
(5)《辭源》:專門為閱讀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書。是一部以語詞為主,兼顧百科嘗試的大辭典。
(6)《辭海》:是一部綜合性的辭書。所收對象除單字外,主要是語詞、人物、著作、歷史事件、古今地名、團體組織以及各學(xué)科名詞術(shù)語等。古語今語、古義今義并收。
(7)《漢語大詞典》:是一部大型的歷時性的詳解語文詞典,它試圖從語詞的歷史演變過程加以闡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這部詞典是迄今漢語語文辭書中搜羅最為宏富的一部大型語揮文詞典。其次,這部詞典引例豐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基礎(chǔ)上編寫成的,保證了收詞立目、釋義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經(jīng)傳釋詞》:清王引之著,是一本著重研究先秦和漢代經(jīng)傳中虛詞特殊用法的著作。
(9)《詞詮》:近人楊樹達著。既包括虛詞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虛詞的特殊用法,引例豐富,適合初學(xué)古代漢語使用。
(10)《詩詞曲語辭匯釋》:近人張相著。是一部研究詩詞曲中特殊詞語的專著。
(11)《經(jīng)籍籑詁》,清代阮元主編。一部專門收集唐代以前各種古書注解的字典。是按照平水韻的106韻編排被釋字。
【真題】名詞解釋:1、史記三家注2、四六源頭3、讀破
1、昭穆 2、衍文 3、拗句 4、部首 5、既望
1、俗稱“三家注”的是:《史記集解》(劉宋·裴骃注)、《史記索隱》(唐·司馬貞注)和《史記正義》(唐·張守節(jié)注)。
2、四六的實質(zhì)是對偶,對偶源于韻語、諺語,這兩樣在人類發(fā)明語言的時候就有,其起源可謂不晚矣。又漢字本身的整齊性及對稱性對四六的形成起了根本作用。整齊性是明擺著的,別管筆畫多少,寫出來的都一般大。對稱也是明擺著的,雨、本、大、青、兩、書……都有一條看得見或看不見的中軸線。
其實,還有更遠的源頭,中國文化(世界古文化也一樣)思維方式本來就是對稱的,陰陽、上下、南北、日月……(中國的建筑……)
5、既望:一月內(nèi)的有些天有特定的稱呼,十六稱既望。望”即“望日”,指陰歷每月十五?!凹取北硎具_到的狀態(tài)(例如,易經(jīng)中的“既濟”)
【真題】判斷,如果認為錯誤,請說明理由。(15)
1、“三十六字母”反映的是先秦兩漢的聲母系統(tǒng)
2、近體詩最重要的格律特點是押韻和對仗
3、古代漢語否定判斷句中的“非”等于“不是”
4、漢字是在柳樹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
5、“君”、“子”都是古代第二人稱代詞的禮貌詞
二、漢字的結(jié)構(gòu)
(一)漢字的結(jié)構(gòu)與“六書”
1、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
(1)象形:象形字的結(jié)構(gòu)特點是依樣畫葫蘆,即許慎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如日、月、止、目、人、車、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2)指事:許慎的定義是“視而可識,察而見意?!币谎劭慈ゾ涂梢哉J識大體,仔細觀察就發(fā)現(xiàn)意義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3)會意:許慎:“比類合誼,以見指揮”,字面意思是會合成意,即由若干符號相互構(gòu)成一種聯(lián)系來表達某種意義,常常是兩個象形字的結(jié)合。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4)形聲:由兩個部分構(gòu)成,一個部分表示意義或字義的屬類,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聲符。如:江、河、楊、柳等。
(5)假借:許慎:“本無其字,依聲托事”。有些詞原先沒有為它造過專用字,只是從現(xiàn)成的字中選取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后來習慣了,這個字也就歸它使用了。如:莫。
(6)轉(zhuǎn)注:許慎:“建類一首,同意相受?!奔磧蓚€字的部首相同、兩個字的意義有引申關(guān)系。如:考、老。
(二)文字的演變階段:
a、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戰(zhàn)國西方周秦的“籀文”屬大篆文字。東方六國系統(tǒng)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隸。
b、今文字:漢隸、章草、行書。魏晉真書(楷書)。
隸變:漢字由篆書到隸書的變化叫隸變。
隸變對漢字結(jié)構(gòu)的影響:
(1)部首形體的變化:如“人”變?yōu)椤柏椤?,“心”變?yōu)椤扳唷?。?)簡省或訛變。如“春”,從艸從日,屯聲,(上部訛變)。“更”,從攴丙聲(整體訛變)。(3)混同,是訛變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隸變后就混同了。如“服”從舟而不從月,“膾”從肉而不從月。
(三)本義:
漢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詞義稱為文字的本義。
如何探求本義:探求本義,既不能脫離文字形體,也不能脫離文獻用例。若撇開字形,僅從文獻用例追溯詞義的源頭,是無法或難以辦到的。如誅;若僅根據(jù)字形而脫離文獻語言,探求本義也是不大可能的。如高。
【真題】填空題(每空一分,共十分)(2004)
1、清代王引之所著的(《經(jīng)傳釋詞》)是一部重要的虛詞研究字典。
2、在“大夫不得造車馬”句中,“車馬”一詞是(偏義)復(fù)詞。
3、在“二日之栗烈”句中,“栗烈”是(雙聲)聯(lián)綿詞。
4、秦國統(tǒng)一六國后頒行的標準字體是(小篆)。
5、“四體二用說”中的“二用”指的是(轉(zhuǎn)注)、(假借)。
6、《春秋左傳注疏》是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疏。
7、漢語古韻韻部分陰、陽、入三類,是根據(jù)它們(韻尾)的不同來劃分的。
8、在古書注解中,“如字”這一術(shù)語指的是“告訴讀者,在特定的上下文里,這個字要按照它本來的讀音讀”。
三、古書中的用字
從古至今,漢字有增多的趨勢,原因有三:(1)適應(yīng)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不斷產(chǎn)生新字;(2)各個時代逐漸衰亡的字仍然存在字典中;(3)上古漢字“兼職“現(xiàn)象很多,后代不斷分化。例如一個“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僻、嬖、譬等字的意義
(一)古音假借:
古代漢語書面語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古音通假的原則是:語音必須相同或相近。(非常重要,考研真題中要求辨別通假字)
1、假借字的分類:
(1)本無其字:某些詞原先并沒有為它專門造字,人們從現(xiàn)有的文字中選取某些同音字來記錄它,這是本無其字的假借。有兩種結(jié)果:A某些詞既然本無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歸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還同時用于表示本義,有兩種情況:a、有的假借字自從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頭換面以新的面貌來表示本義。如“莫”本義是昏暮,后假借為否定性無定代詞。自從它被借用后,為本義又造了一個“暮”字?!澳钡谋玖x反而不為人所知了。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義和假借義兩種功能,如“汝”本義是水名,假借義為第二人稱代詞,現(xiàn)本義和假借義同時存在。B本無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時期以后,為了區(qū)別用法,人們?yōu)榧俳枇x另造新字。如“辟”,本義是刑法,假借義是避開,為假借義造了后起本字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詞原先已為它造過專用字,但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使用本字,而另找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它,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種情況:a、在某種意義上借字與本字通用。a本字是規(guī)范字,如“早蚤”、“疲罷”、“伸信”前面一個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盡管兩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為規(guī)范字。b假借字人們習以為常,把它視同本字。如“彼匪”。b、平時用本字,偶爾用同音字、近音字來代替。如“寤”借為“牾”,即寫了別字。C、假借字的使用頻率大大超過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沒有或亡失,“無”只表示求雨的舞蹈;從西周金文開始,有無的無既用“亡”,也用“無”;先秦古書中“無”的用例已大大超過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無”字了。
(二)古今字:
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課本中出現(xiàn)的古今字要求記憶)
1、古今字的形體:
(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弟—悌”“孰—熟”“竟—境”“隊—墜”“屬—囑”“縣—懸”“馮—憑”“賈—價”。(2)古字改變形符→今字。如“說→悅”“振→賑”“沒→歿”“張→脹”。(3)古字略加變形→今字。如“大→太”“閑→間”“陳→陣”。(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體上可能無關(guān)。如“亡→無”“伯→霸”。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1)古字假借為其他用途,又為它的本義造今字。如“正→征”“隊→墜”“或→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義,又為它的本義造今字。如“責→債”“益→溢”“景→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義,又為它的引申義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導(dǎo)”。(4)古字用于表示本義,又為它的假借義造今字。如“辟→避”“厭→饜”“與→歟”。
3、古今字與假借字的關(guān)系:
二者有交叉現(xiàn)象。古今字立足于時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則立足于文獻中文字所表示的意義跟它的本義是否有關(guān)。
我們對待古今字的態(tài)度應(yīng)該是:(1)了解古今字的關(guān)系,從而掌握古書的詞義:(2)承認文字發(fā)展的事實,不要厚古薄今和是古非今。
(三)異體字:
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字的讀音相同,意義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相代替。這也正是異體字與古今字的區(qū)別所在。
1、異體字的形體類別:
(1)形聲字與會意字之差。如“淚”是會意字,“淚”是形聲字。(2)改換意義相近的意符。如“歎—嘆”。(3)改換聲音相近的聲符。如“線—綫”。(4)變換各成分的位置。有的是改變聲符和意符的位置,有的只是改變聲符和意符的寫法,如“花”。
2、異體字的辨識:
(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確。如“烏”和“於”原先是同一個字,春秋后才逐漸分化為不同形體,二字分工明確,意義不同。因此它們曾經(jīng)是異體字,現(xiàn)在卻不算了。(2)雖然通用,但有一個義項不通用。如“修”和“脩”是通假關(guān)系,而不是異體關(guān)系。
(四)繁簡字:
簡化字與被簡化的繁體字合稱為繁簡字。(1)簡化字:特指1956年國務(wù)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所頒布的簡化字,不一定筆畫少就是簡體字。(2)繁體字:特指與簡化字相應(yīng)的繁寫楷書字體。
(五)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1)同形字:有些簡化字與古書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實際上是讀音和意義都不相同的兩個字,形體相同純屬于巧合。如“余—馀”“適—適”。(2)同音替代字:簡化字中有一些來源于原先意義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後”。(3)兩字共簡為一形,必須注意判別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個字。如“鐘”是“鍾”和“”的簡化字。
【真題】指出通假字還是古今字(2006)
1、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
2、困于慮,衡于心,而后作。
3、聞漢將韓信涉河,虜魏王,新喋血閼于。
4、道之以政,齊之以弄,民免而無恥。
5、非不說子之道也,力不足也。
6、富國以家,距敵恃卒。
7、孟嘗君為相數(shù)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力也。
8、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二,國中無偽。
9、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xué)取。
10、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
參考書目重難點講解
古代漢語
考試說明:
《古代漢語》教材,由王力先生主編,是現(xiàn)在高校古代漢語課使用最普遍的一套教材,最突出的特點是王力先生提出的古代漢語教學(xué)體系,那就是文選、古漢語常識和詞義分析三結(jié)合,而以文選為綱。下面我們分別介紹一下三部分的內(nèi)容:
文選部分的編排大致是既按時代,又按文體,有的還照顧到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一、二冊所選基本上是先秦時代的作品;三、四冊選的是漢魏南北朝唐宋元的作品。重點掌握一、二冊。常識部分包括詞匯、文字、語法、語音、修辭、文體等古代漢語的基本理論知識,另外還有古代的姓氏名號、地理歷法等閱讀古書所必備的文化背景知識。 詞匯是學(xué)習古代漢語的難點。一般地,詞匯系統(tǒng)比較復(fù)雜,發(fā)展變化比較快,古今差異很大。教材“常用詞”部分選取了1086個常用詞,從不同的角度舉例說明了〈1〉古今詞義的異同;〈2〉詞的本義和引申義;〈3〉同義詞辨析等,目的是幫助大家掌握古漢語詞義分析的方法,以便更有效地掌握古代漢語的詞匯系統(tǒng)。這部分不在課堂上專門講授,只結(jié)合文選講一部分,主要靠大家自學(xué)。
知識分布:
說明:重點、難點和必考點,復(fù)制“√”和“×”標識即可;考試題型直接填寫即可,如選擇題、計算題、填空題、簡答題、案例分析題等
1、第1本書《古代漢語》:50%
章節(jié)
章節(jié)名稱
重點
難點
必考點
考試題型
通論一
怎樣查字典辭書
簡答
通論二
古今詞義的異同
√
√
√
解釋詞義或簡答
通論三
單音詞,復(fù)音詞,同義詞
√
√
√
詞義辨析
通論四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
√
√
解釋詞義或簡答
通論五
漢字的構(gòu)造
√
√
√
簡答
通論六
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
√
√
對比辨別
通論七
判斷句
通論八
敘述句
通論九
否定句,否定詞
√
通論十
疑問句,疑問詞
通論十一
詞類的活用
√
√
√
解釋詞義
通論十二
人稱代詞
解釋詞義
通論十三
連詞,介詞
√
√
解釋詞義或簡答
通論十四
句首句中語氣詞;詞頭,詞尾
通論十五
《詩經(jīng)》的用韻
√
簡答
通論十六
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
√
√
解釋詞義或簡答
通論十七
古書的注解(上)
√
名詞解釋
通論十八
古書的注解(下)
√
名詞解釋
2、初試考試大綱
序號
知識點細分
難易程度(最大為★★★)
通論一
怎樣查字典辭書
詞典的體例
《康熙字典》、《說文解字》
★
通論二
古今詞義的異同
詞的古今意義
一些高頻、古今義相差較大的詞
★
通論三
單音詞,復(fù)音詞,同義詞
單音詞,復(fù)音詞,同義詞
古代單音詞與現(xiàn)代復(fù)音詞、同義詞的辨析
★★★
通論四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詞的本義、詞的引申義
詞義的隱身與詞義的更替
★★
通論五
漢字的構(gòu)造
六書
四體二用說
★★
形聲字的形符和義符
《康熙字典》《說文》《字匯》部首
通論六
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古今字
定義、辨別某字是否是古今字
★★
異體字
定義、與古今字的區(qū)別、類型
繁簡字
繁體字與簡化字間的關(guān)系、簡體字和簡化字
通論七
判斷句
判斷句
什么是判斷句,判斷依據(jù)
★
“也”
煞句的“也”字;句中的“也”字
通論八
敘述句
敘述句
雙賓句
★
古漢語表行為數(shù)量的用法
被動句
矣字
語氣詞
焉字
指示代詞兼語氣詞
通論九
否定句,否定
否定副詞
“不”“弗”“毋”“勿”“未”“否”“非”
★
詞
否定動詞
“無”
無定代詞
“莫”
通論十
疑問句,疑問詞
疑問代詞
誰,孰,何,安,惡,焉,胡,奚,曷
★
疑問語氣詞
乎,諸,與(歟),邪(耶)、哉
一些表示疑問的固定用法
通論十一
詞類的活用
名詞的活用
使動用法、意動用法、作動詞、作狀語
★★人稱代詞,指示代詞,者字,所字
動詞的活用
使動用法、作狀語
形容詞的活用
使動用法、意動用法
通論十二
人稱代詞
人稱代詞
第一、二、三人稱代詞
★★
指示代詞
近稱、遠稱
者字
指示代詞
語氣詞
所字
一般用法
通論十三
連詞,介詞
連詞
“而””以””則”;“然而”“雖然”“然則”
★★★
介詞
“以”“於”“為”“與”“之”
通論十四
句首句中語氣詞;詞頭,詞尾
句首句中語氣詞
★
詞頭,詞尾
通論十五
《詩經(jīng)》的用韻
《詩經(jīng)》的韻例
韻和韻母、韻腳、韻例
★★★
《詩經(jīng)》的韻部
韻部、古韻
古韻三十部
通論十六
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
雙聲疊韻
雙聲、疊韻、三十二聲母
★★
古音通假
定義、產(chǎn)生情況、形成原則、通假字
通論十七
古書的注解(上)
注疏
★★★
四種常見注釋情況
常見術(shù)語
通論十八
古書的注解(下)
著名的古書注疏
★★★
??毙g(shù)語
一、古代漢語常用工具書
1、字典辭書的編排:
(1)按部首和筆畫排列;(2)按音序排列,按漢語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按注音字母順序排列,按平水韻的106韻排列;(3)按編碼排列。
2、注音方式: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用兩個漢字拼注一個漢字的讀音,稱為“某某切”。其方法是:反切上字與被切字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韻母、聲調(diào)相同。如:“毛”,字可以用“莫袍切”來注音。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釋義方式:
1)直訓(xùn):也叫語詞式。它用一個詞去解釋另一個詞。如:元,始也。(2)描寫:對被釋對象的特征、形狀、位置、作用等給予解釋。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jié)歌。(3)義界:用一句或幾句話來闡明詞義的界限,對詞所表示的概念的內(nèi)涵作出闡述或定義,這種方法叫做義界。如:《爾雅·釋親》:“男子先生為兄,后生為弟;男子謂女子先生為姊,后生為妹;父之姊妹為姑?!保?)譬況:即用人們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難以解說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書:
(1)《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東漢許慎著。是中國文字學(xué)的典籍制作,也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完備的字典,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字典。全書分漢字為540部,開創(chuàng)了以部首統(tǒng)率漢字的字典編纂法,收字以小篆為主。每個字都是先列小篆形體,然后進行說解,先釋字義,后說形體結(jié)構(gòu),許慎所說解的字義是他認定的本義。他根據(jù)小篆的形體來分析字形結(jié)構(gòu),說解字義,大部分是可信的。
(2)《康熙字典》: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編寫,于康熙55年編成。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匯》和張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礎(chǔ)上編寫的。這部字典按部首排列,把214個部首分別歸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漢語大字典》:是一部解釋漢字形、音、義的大型語文工具書。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國搜集漢字單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單字五萬六千個左右。
(4)《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漢語專業(yè)等單位聯(lián)合編寫,1979年出版。收古漢語常用字三千七百多個。修訂版于1993年問世。
(5)《辭源》:專門為閱讀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書。是一部以語詞為主,兼顧百科嘗試的大辭典。
(6)《辭?!罚菏且徊烤C合性的辭書。所收對象除單字外,主要是語詞、人物、著作、歷史事件、古今地名、團體組織以及各學(xué)科名詞術(shù)語等。古語今語、古義今義并收。
(7)《漢語大詞典》:是一部大型的歷時性的詳解語文詞典,它試圖從語詞的歷史演變過程加以闡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這部詞典是迄今漢語語文辭書中搜羅最為宏富的一部大型語揮文詞典。其次,這部詞典引例豐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基礎(chǔ)上編寫成的,保證了收詞立目、釋義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經(jīng)傳釋詞》:清王引之著,是一本著重研究先秦和漢代經(jīng)傳中虛詞特殊用法的著作。
(9)《詞詮》:近人楊樹達著。既包括虛詞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虛詞的特殊用法,引例豐富,適合初學(xué)古代漢語使用。
(10)《詩詞曲語辭匯釋》:近人張相著。是一部研究詩詞曲中特殊詞語的專著。
(11)《經(jīng)籍籑詁》,清代阮元主編。一部專門收集唐代以前各種古書注解的字典。是按照平水韻的106韻編排被釋字。
【真題】名詞解釋:1、史記三家注2、四六源頭3、讀破
1、昭穆 2、衍文 3、拗句 4、部首 5、既望
1、俗稱“三家注”的是:《史記集解》(劉宋·裴骃注)、《史記索隱》(唐·司馬貞注)和《史記正義》(唐·張守節(jié)注)。
2、四六的實質(zhì)是對偶,對偶源于韻語、諺語,這兩樣在人類發(fā)明語言的時候就有,其起源可謂不晚矣。又漢字本身的整齊性及對稱性對四六的形成起了根本作用。整齊性是明擺著的,別管筆畫多少,寫出來的都一般大。對稱也是明擺著的,雨、本、大、青、兩、書……都有一條看得見或看不見的中軸線。
其實,還有更遠的源頭,中國文化(世界古文化也一樣)思維方式本來就是對稱的,陰陽、上下、南北、日月……(中國的建筑……)
5、既望:一月內(nèi)的有些天有特定的稱呼,十六稱既望。望”即“望日”,指陰歷每月十五?!凹取北硎具_到的狀態(tài)(例如,易經(jīng)中的“既濟”)
【真題】判斷,如果認為錯誤,請說明理由。(15)
1、“三十六字母”反映的是先秦兩漢的聲母系統(tǒng)
2、近體詩最重要的格律特點是押韻和對仗
3、古代漢語否定判斷句中的“非”等于“不是”
4、漢字是在柳樹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
5、“君”、“子”都是古代第二人稱代詞的禮貌詞
二、漢字的結(jié)構(gòu)
(一)漢字的結(jié)構(gòu)與“六書”
1、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
(1)象形:象形字的結(jié)構(gòu)特點是依樣畫葫蘆,即許慎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如日、月、止、目、人、車、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2)指事:許慎的定義是“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認識大體,仔細觀察就發(fā)現(xiàn)意義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3)會意:許慎:“比類合誼,以見指揮”,字面意思是會合成意,即由若干符號相互構(gòu)成一種聯(lián)系來表達某種意義,常常是兩個象形字的結(jié)合。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4)形聲:由兩個部分構(gòu)成,一個部分表示意義或字義的屬類,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聲符。如:江、河、楊、柳等。
(5)假借:許慎:“本無其字,依聲托事”。有些詞原先沒有為它造過專用字,只是從現(xiàn)成的字中選取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后來習慣了,這個字也就歸它使用了。如:莫。
(6)轉(zhuǎn)注:許慎:“建類一首,同意相受?!奔磧蓚€字的部首相同、兩個字的意義有引申關(guān)系。如:考、老。
(二)文字的演變階段:
a、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戰(zhàn)國西方周秦的“籀文”屬大篆文字。東方六國系統(tǒng)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隸。
b、今文字:漢隸、章草、行書。魏晉真書(楷書)。
隸變:漢字由篆書到隸書的變化叫隸變。
隸變對漢字結(jié)構(gòu)的影響:
(1)部首形體的變化:如“人”變?yōu)椤柏椤?,“心”變?yōu)椤扳唷?。?)簡省或訛變。如“春”,從艸從日,屯聲,(上部訛變)。“更”,從攴丙聲(整體訛變)。(3)混同,是訛變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隸變后就混同了。如“服”從舟而不從月,“膾”從肉而不從月。
(三)本義:
漢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詞義稱為文字的本義。
如何探求本義:探求本義,既不能脫離文字形體,也不能脫離文獻用例。若撇開字形,僅從文獻用例追溯詞義的源頭,是無法或難以辦到的。如誅;若僅根據(jù)字形而脫離文獻語言,探求本義也是不大可能的。如高。
【真題】填空題(每空一分,共十分)(2004)
1、清代王引之所著的(《經(jīng)傳釋詞》)是一部重要的虛詞研究字典。
2、在“大夫不得造車馬”句中,“車馬”一詞是(偏義)復(fù)詞。
3、在“二日之栗烈”句中,“栗烈”是(雙聲)聯(lián)綿詞。
4、秦國統(tǒng)一六國后頒行的標準字體是(小篆)。
5、“四體二用說”中的“二用”指的是(轉(zhuǎn)注)、(假借)。
6、《春秋左傳注疏》是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疏。
7、漢語古韻韻部分陰、陽、入三類,是根據(jù)它們(韻尾)的不同來劃分的。
8、在古書注解中,“如字”這一術(shù)語指的是“告訴讀者,在特定的上下文里,這個字要按照它本來的讀音讀”。
三、古書中的用字
從古至今,漢字有增多的趨勢,原因有三:(1)適應(yīng)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不斷產(chǎn)生新字;(2)各個時代逐漸衰亡的字仍然存在字典中;(3)上古漢字“兼職“現(xiàn)象很多,后代不斷分化。例如一個“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僻、嬖、譬等字的意義
(一)古音假借:
古代漢語書面語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古音通假的原則是:語音必須相同或相近。(非常重要,考研真題中要求辨別通假字)
1、假借字的分類:
(1)本無其字:某些詞原先并沒有為它專門造字,人們從現(xiàn)有的文字中選取某些同音字來記錄它,這是本無其字的假借。有兩種結(jié)果:A某些詞既然本無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歸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還同時用于表示本義,有兩種情況:a、有的假借字自從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頭換面以新的面貌來表示本義。如“莫”本義是昏暮,后假借為否定性無定代詞。自從它被借用后,為本義又造了一個“暮”字?!澳钡谋玖x反而不為人所知了。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義和假借義兩種功能,如“汝”本義是水名,假借義為第二人稱代詞,現(xiàn)本義和假借義同時存在。B本無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時期以后,為了區(qū)別用法,人們?yōu)榧俳枇x另造新字。如“辟”,本義是刑法,假借義是避開,為假借義造了后起本字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詞原先已為它造過專用字,但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使用本字,而另找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它,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種情況:a、在某種意義上借字與本字通用。a本字是規(guī)范字,如“早蚤”、“疲罷”、“伸信”前面一個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盡管兩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為規(guī)范字。b假借字人們習以為常,把它視同本字。如“彼匪”。b、平時用本字,偶爾用同音字、近音字來代替。如“寤”借為“牾”,即寫了別字。C、假借字的使用頻率大大超過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沒有或亡失,“無”只表示求雨的舞蹈;從西周金文開始,有無的無既用“亡”,也用“無”;先秦古書中“無”的用例已大大超過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無”字了。
(二)古今字:
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課本中出現(xiàn)的古今字要求記憶)
1、古今字的形體:
(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弟—悌”“孰—熟”“竟—境”“隊—墜”“屬—囑”“縣—懸”“馮—憑”“賈—價”。(2)古字改變形符→今字。如“說→悅”“振→賑”“沒→歿”“張→脹”。(3)古字略加變形→今字。如“大→太”“閑→間”“陳→陣”。(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體上可能無關(guān)。如“亡→無”“伯→霸”。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1)古字假借為其他用途,又為它的本義造今字。如“正→征”“隊→墜”“或→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義,又為它的本義造今字。如“責→債”“益→溢”“景→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義,又為它的引申義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導(dǎo)”。(4)古字用于表示本義,又為它的假借義造今字。如“辟→避”“厭→饜”“與→歟”。
3、古今字與假借字的關(guān)系:
二者有交叉現(xiàn)象。古今字立足于時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則立足于文獻中文字所表示的意義跟它的本義是否有關(guān)。
我們對待古今字的態(tài)度應(yīng)該是:(1)了解古今字的關(guān)系,從而掌握古書的詞義:(2)承認文字發(fā)展的事實,不要厚古薄今和是古非今。
(三)異體字:
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字的讀音相同,意義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相代替。這也正是異體字與古今字的區(qū)別所在。
1、異體字的形體類別:
(1)形聲字與會意字之差。如“淚”是會意字,“淚”是形聲字。(2)改換意義相近的意符。如“歎—嘆”。(3)改換聲音相近的聲符。如“線—綫”。(4)變換各成分的位置。有的是改變聲符和意符的位置,有的只是改變聲符和意符的寫法,如“花”。
2、異體字的辨識:
(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確。如“烏”和“於”原先是同一個字,春秋后才逐漸分化為不同形體,二字分工明確,意義不同。因此它們曾經(jīng)是異體字,現(xiàn)在卻不算了。(2)雖然通用,但有一個義項不通用。如“修”和“脩”是通假關(guān)系,而不是異體關(guān)系。
(四)繁簡字:
簡化字與被簡化的繁體字合稱為繁簡字。(1)簡化字:特指1956年國務(wù)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所頒布的簡化字,不一定筆畫少就是簡體字。(2)繁體字:特指與簡化字相應(yīng)的繁寫楷書字體。
(五)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1)同形字:有些簡化字與古書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實際上是讀音和意義都不相同的兩個字,形體相同純屬于巧合。如“余—馀”“適—適”。(2)同音替代字:簡化字中有一些來源于原先意義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後”。(3)兩字共簡為一形,必須注意判別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個字。如“鐘”是“鍾”和“”的簡化字。
【真題】指出通假字還是古今字(2006)
1、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
2、困于慮,衡于心,而后作。
3、聞漢將韓信涉河,虜魏王,新喋血閼于。
4、道之以政,齊之以弄,民免而無恥。
5、非不說子之道也,力不足也。
6、富國以家,距敵恃卒。
7、孟嘗君為相數(shù)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力也。
8、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二,國中無偽。
9、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xué)取。
10、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