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48因為沒有研制成功、只有兩架原型機,因此對航空器的發(fā)展也沒有什么太大的推動作用,如果說有點特別的地方,就是那發(fā)動機和起落架布局,是之前沒有過的。實際對于墨林這樣有著輕度強迫癥的人來說,六臺發(fā)動機像堆樂高一樣整整齊齊碼在兩側機翼下方,每個發(fā)動機艙還是方格的,簡直不要太舒適。XB-48本來是和B-47競爭美國空軍中程戰(zhàn)略轟炸機的對手,但作為誕生在活塞時代和噴氣時代過渡時期的轟炸機,XB-48以流于傳統(tǒng)的思路和過于老套的技術,最終導致性能上的中庸,加上發(fā)動機供應等一些原因,最后幾無懸念的敗下陣來,讓位給了B-47。
XB-48的規(guī)劃其實和B-45一樣,都是源自于1944年美軍提出的、研制總重量36~90噸級的轟炸機的需求。B-45和XB-46競爭四發(fā)轟炸機、B-47則和XB-48競爭六發(fā)轟炸機,結果偶數(shù)的都失敗了。馬丁公司此前也是美國一家很有名的飛機制造商,比較擅長研制大型飛機,美軍此前多款轟炸機也是出自馬丁公司,包括B-10、B-26等等,在XB-48的設計中,受到二戰(zhàn)和B-26研發(fā)經(jīng)驗的影響太大,以至于在性能上與B-47完全沒法相比。這是導致XB-48失敗的主要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當時所配裝的發(fā)動機。XB-48采用的是艾利遜的J35發(fā)動機,單臺推力只有17千牛,于是只好一次性用了六臺。而XB-48為了控制翼展的長度,這六臺發(fā)動機就被分成兩組、每側機翼下并列放三臺,雖然看上去像是挨在一起的三個發(fā)動機短艙,但實際上這三個短艙是一體的,里面除了包裹著三臺發(fā)動機,還專門設計了復雜的通風路線幫助發(fā)動機冷卻。
正在裝配中
6臺發(fā)動機就要6個油門桿
主儀表板右下三排是發(fā)動機儀表,從下到下分別是排氣溫度、轉速和供油壓力
但一開始J35的性能卻不怎么樣,首架XB-48飛機在前44次試飛中就報廢了14臺J35。而同時期的波音XB-47所使用的J47推力更大不說,可靠性也高出很多,再加上XB-47還采用了后掠機翼等當時先進技術,最后終于去掉了X成功轉正。不過J35仍然成為在美國空軍服役的第一款軸流式渦噴發(fā)動機,此后經(jīng)過不斷改進,后來用在共和公司F-84和諾斯羅普的F-89 上,也算是一款成功的發(fā)動機。XB-48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機翼后面的襟翼一直延伸到尾噴管后面,形成了一道偏流片,當襟翼向下偏轉的時候會把發(fā)動機氣流推向下方一個角度,也不知道算不算是應用了推力矢量技術。
首飛
后下方視圖
襟翼延伸到尾噴管之后
為了獲得較高的速度,XB-48的主機翼采用了薄翼型,因為機翼太薄,主起落架無法收進機翼里,導致在XB-48上首次采用了自行車式起落架,兩個主起落架在機身下方一前一后,而機翼下則用兩個小輪在地面低速滑行時起到支撐作用。馬丁公司先用一架B-26改裝后進行了試驗證明可行,然后才正式應用到XB-48上。不過同期的B-47、以及后來的B-52等很多轟炸機后來都采用了這一設計方案,也不知道是抄襲還是借鑒,或許也有專利費也不一定。其實在遇到同類問題的時候,不同的工程師有時也會想到同一個解決方法,這也是很正常的事。
這里可以看清起落架布局
遠看小巧靈瓏,其實也挺巨的一個
XB-48首次飛行1947年6月22日,飛行了37分鐘,飛行都很順利,但在降落時出現(xiàn)了一點意外,由于減速板放下的速度太慢,著陸速度過高,導致飛機的前后主起落架四個輪子全部爆胎,不過兩個飛行員都沒受傷,飛機受損也并不嚴重。第二架XB-48于1948年10月16日首次飛行,比預定時間晚了三個月,實際上推遲了也沒什么大不了,因為美國空軍已經(jīng)終止了這個項目。馬丁1949年以后又提出用XB-48改裝成渦輪螺旋槳飛機,性能上可以超過B-50(B-29的改型),但這時美國空軍只對純噴氣式轟炸機感興趣,1949年3月,馬丁接到美國空軍取消項目的正式通知。
此后XB-48只作為馬丁公司內部的試驗平臺,準備用來測試自動駕駛系統(tǒng)、發(fā)動機冷卻和液壓設備等等,但最終也只進行了一些除冰系統(tǒng)的試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