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集以及序言之序言》,1975
卡夫卡于1883年出生在布拉格市猶太區(qū)。他體弱多病,生性陰郁,父親從心眼兒里總對他瞧不上眼,1922年終被暴君般地壓制。(他本人曾經(jīng)公開宣稱,他的所有作品都來源于他們父子之間的沖突,來源于他對父母、對未來子女的合法支配權(quán)的頑強不屈的思考;這種權(quán)利悲天憫人,神秘莫測;苛求不斷,無休無止。)
關(guān)于他的青年時代,我們知道兩件事情:一次失敗的愛情以及對旅行小說的喜好。大學(xué)畢業(yè)后,他在一家保險公司工作了一段時期。這份差使,使他不幸染上肺?。嚎ǚ蚩〞r不時地在蒂羅爾、喀爾巴阡山以及埃爾茲奇伯格山的療養(yǎng)院里打發(fā)他的后半生。1913年,他的處女作《審判》問世;1915年,著名中篇小說《變形記》出版;1919年,由十四個短篇幻想小說或者說十四場短暫的夢魘組成的《鄉(xiāng)村醫(yī)生》發(fā)表。
戰(zhàn)爭的壓力在這幾本書里得到了展示。這種壓力殘酷的特點是強迫人們裝出滿懷幸福、情緒激昂的模樣……軸心國在被圍困、被打敗后,于1918年投降。當然,這種包圍還遠未結(jié)束,而受難者之一,便是弗蘭茨·卡夫卡。1922年,他在柏林和一位哈西德教派的姑娘多拉·迪曼特安了家。1924年夏,由于戰(zhàn)爭期間和戰(zhàn)后物品匱乏,他病情惡化,在維也納附近一家療養(yǎng)院里與世長辭。他的朋友和遺囑執(zhí)行人馬克斯·布羅德沒有聽從亡友生前表示的嚴禁公開手稿的囑咐,反而大量地公之于眾。正是由于這一有違友托的明智舉動,我們才得以全面了解本世紀最為奇特的作品之一。
維吉爾在臨終前曾囑托友人銷毀其末完成的《埃涅阿斯紀》,該書不無神秘地以Fugit indignata sub umbras(他忿忿地前往冥府)中斷,朋友們像后來馬克斯·布羅德那樣,沒有從命。
凡此兩例,其實說明人們是尊重死者內(nèi)心秘密的本意的。如果死者真的要銷毀自己的作品,他本人就可辦到;可他卻委托別人去做,目的是擺脫責任,而不是要人照辦他的吩咐。另外,卡夫卡還本想寫一部表現(xiàn)幸福祥和的作品,而不是他的率真坦誠啟示他寫出的那類格調(diào)統(tǒng)一的夢魘。
——博爾赫斯注
弗蘭茨·卡夫卡的作品,貫穿有兩種觀念(更確切地說,兩種迷戀)。其一,是從屬性;其二,便是無限性。他幾乎所有的小說都刻畫過達官要人,而這種達官顯要都是無限的。
他第一部長篇小說的主人公卡爾·羅斯曼,是一個貧苦的德國少年,他在一個錯綜復(fù)雜的大陸上闖路謀生,末了,俄克拉荷馬自然大劇院接納了他;而這家劇院無比的大,人口稠密,決不亞于地球,提前展現(xiàn)了天堂的美景(這是極具個人色彩的特點:即便上了天堂仙境,人們在幸福之余,總還要遭受各種輕微的磨難)。
《美國》(失蹤者)Amerika
第二部長篇小說的主人公約瑟夫·K,被一場不公正的審判壓得越來越透不過氣來,他沒有辦法把人們控告他的罪行弄個水落石出,也無法面對那個理應(yīng)作出合理判決的無形的法庭,末了,后者竟不經(jīng)審議,將其身首異處。
《審判》(訴訟)The Tria
K是作家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長篇小說的主角。他是一名土地測量員,被召喚去一座城堡,但他怎么也進不去,直到咽氣也得不到城堡統(tǒng)治當局的認可。
《城堡》The Castle
在作家的短篇小說里種無休無止的耽擱同樣貫穿始終,其中有一篇講,由于有人在信使途中作梗阻撓,圣旨永遠也下達不了;另一篇說,有一個人至死也訪問不了近在咫尺的小鎮(zhèn)子;還有一篇則說(《日常的困惑》)有兩位街坊,怎么也聚會不到一起。其中最令人難以忘懷的一篇(《中國長城建造時》,1919),其無限可說是層出不窮的:為了遏制無限遠的軍隊的侵犯,一位時空無限久遠的皇帝下旨千秋萬代無休無止地圍著他廣闊無垠的帝國建造一道無邊無際的城墻。
批評界很惋惜卡夫卡這三部長篇小說沒有多少間歇的篇章,但他們也承認這些篇章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依我看來,這種埋怨其實表明對卡夫卡的藝術(shù)缺乏了解。這幾部“沒有終結(jié)的”長篇小說的動人之處恰恰誕生自翻來覆去地阻撓他們彼此類似的主人公們無窮無盡的障礙!弗蘭茨·卡夫卡沒有終結(jié)他的長篇小說,因為首要的是讓它們無法終結(jié)。芝諾的第一條、也是最明確的一條悖論,大家還記得罷?運動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在到達B點之前,必須先到達中點C;在到達C點之前,又必須先到達中點D;而在達D點之前……這位希臘哲人沒有把所有的點全都舉出來,弗蘭茨·卡夫卡也大可不必將所有的故事全盤拋出,只需我們懂得,這些故事猶加地獄般無底無垠,則足矣。
在德國國內(nèi)以及在德國境外,已經(jīng)有人準備從神學(xué)方面來對他的作品加以闡釋。這雖不是任意而為之(眾所周知,卡夫卡是帕斯卡和克爾愷郭爾的信徒),但也并非十分有用的。欣賞卡夫卡的作品(正如欣賞其他許多作品一樣),完全可以在一切闡釋之前享受到,而不必有所依賴。
卡夫卡最毋庸置辯的長處是創(chuàng)造了難以忍受的情境。他只需短短數(shù)行,就能勾勒出一幅永遠的圖畫。比方說:
那牲口從主人手里奪過皮鞭,抽打自己,末了變成了主人,可他不明白的是,那只是皮鞭新打的一個結(jié)所引發(fā)的幻覺。
要不然,就是:
豹群闖入神廟,喝起圣杯里的葡萄酒來;此事五次三番地反復(fù)發(fā)生,后來人們預(yù)料將來仍要發(fā)生,并將參加神廟的典禮。
在卡夫卡的作品里,藝術(shù)加工不如構(gòu)思創(chuàng)意受到器重。男子漢,在他的作品里,僅僅只有一個:過日子的人(猶太味和日耳曼味十足的詞),他渴求一個地方,哪怕寒酸到家,不管什么社會秩序;無論在宇宙,在一個部落,在瘋?cè)耸杖菟€是在監(jiān)獄。最本質(zhì)的東西是作品的本事和氛圍,而不是故事的演變和心理揭示。因此,他的短篇小說要優(yōu)于他的長篇。因此,我們有權(quán)利強調(diào),這本短篇小說集完整地衡量了一位如此奇特的作家的價值。
原標題:弗蘭茨 ·卡夫卡《變形記》
弗蘭茨·卡夫卡《變形記》博爾赫斯翻譯并作序
洛薩達出版社《小紙鳥叢書》1938,布宜諾斯艾利斯
據(jù)1996年新版的《博爾赫斯七席談》,該短篇小說集以其中一篇《變形記》題名,博爾赫斯并非該篇的譯者,但譯了其他多篇小說,見《博爾赫斯七席談》原書137頁,阿根廷協(xié)會出版社,布宜諾斯艾利斯,1996
關(guān)于博爾赫斯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