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獲取知識、形成技能、訓練思維,而課堂提問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就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提問方式的多樣性
提問的方式有多樣,當學生無疑可問時,可通過“設問”來引出問題;當學生對問題的認識還流于表面時,可通過“追問”引領學生將探究深入下去;當學生有疑問而有依賴傾向時,可通過“反問”來激勵學生自主探究。前不久,筆者上了《計算比賽場次》一課,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整組的比賽場次”之前,有學生提出:“老師,有國旗圖擺嗎?”師答:“沒有國旗圖擺行嗎?”在老師的這一“追問”下,似“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馬上想到了用數(shù)字、字母甚至是圖形來代表隊名,喚起了學生的舊知識經驗,激發(fā)學生利用知識“再創(chuàng)造”的強烈欲望。
也曾聽過一堂課,老師在課前對學生說自己有個習慣:“喜歡你們自己在下面說。”所以整堂課多數(shù)時間老師提出問題后,由學生齊答,只有一次是指名回答。在這種單一的提問形式下,學生齊答出的就是結果,沒有人爭議,課堂教學似乎進行得很順利,但是學生思維火花的碰撞卻沒有絲毫彰顯。
其實,好的提問方式應該是把注意力放在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過程上,而不應該急促地邁向結果。教師要通過合理有效的提問方式,努力給學生創(chuàng)造思考的條件。要鼓勵學生多動腦、勤動手,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提問的適時性
適時,即掌握提問時機,就是教師要善于利用或創(chuàng)設一個最佳時間,提出問題,使問題在解決的同時,喚起學生內心的解題向往,發(fā)展思維。
在筆者上的《計算比賽場次》一課始,請4位同學上臺來做握手游戲。游戲的規(guī)則是“每2位同學之間都要握一次手。”游戲完畢,提問:“各位裁判,1號同學共握手幾次?”學生很快回答是“3次”。再提問:“那么4號同學呢?”學生中間開始有了小爭議,有說“0次”的,有說“3次”的,課堂里熱鬧起來。然后請說“3次”的學生具體說明理由,進而達成思維共識。
此案例中,關鍵是那適時的第二次提問“那么4號同學呢?”,將學生置于認知沖突中,才有了學生思維間的碰撞,成就了課堂精彩的一瞬間。
另一方面,就教學程序中看提問的適時性,關乎知識呈現(xiàn)的科學性與正確性。
以下是一位老師引出“角的概念”時的情境再現(xiàn):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很多平面圖形,回憶學過了哪些平面圖形?
生:有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
師:今天要介紹一個新的平面圖形——角。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角。
多媒體呈示:三角尺、剪刀、鐘面、正方形、五角星、紙工袋
師:看圖,都有些什么東西?在這六樣物品中藏著角。
師(拿出大的三角尺):這塊三角尺上哪里有角?
生1(上臺):指了頂點
師:這只是角的一部分,叫頂點。(板書:頂點)
生2(上臺):指了角的邊。
師(示范指):這是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邊組成的平面圖形就是角。
之后老師再請學生上臺繼續(xù)在三角板上指角,學生在他所對的面上指角,老師補充講述:“三角尺是立體的,正、反兩面上都能找到角。”
整堂課上,學生對角概念的語言描述是非常清晰、完整的,但那只是在模仿老師的講述與行為,善于模仿是孩子的特點,至于角概念中的“平面圖形”四個字是否真正理解了呢?因為老師是在三角尺這一立體的實物上提問“哪里有角”從而揭示角的概念的,而并沒有在 “選其中的三個畫下來就得到以下的平面圖形”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結合直觀的平面圖形來對角下一個完整的定義,所以提問發(fā)生得過早,造成了失誤。可見,在教學程序中提問的適時性還關乎知識點呈現(xiàn)的科學性與正確性。教師一定要為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需讓學生達到的認知目標有一個明確的定位,掌握提問的時機性才不至于發(fā)生失誤。
三、提問的指向性
所謂“提問的指向”,是指教師提問的內在意圖,即教師提問對學生思維的導向。提問指向明確,問題就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使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抓住要點,思維呈現(xiàn)出明顯的傾向性。以下是一位教師在教學“認識圓各部分特征”時的情境再現(xiàn):
師(多媒體出示):在信封里有一些圓片,請你摸一摸、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相信同學們一定會有許多精彩的發(fā)現(xiàn)。
學生操作
師:“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1:半徑×2=直徑
師:“也就是說直徑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1/2);用字母怎么表示它們的關系?”然后板書:d=2r。
生2:我發(fā)現(xiàn)圓是個軸對稱圖形
師:你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
生2:我對折了
生3補充發(fā)言:圓有無數(shù)條對稱軸。
師:這說明了什么?
生4:有無數(shù)條半徑和直徑
師:圓的對稱軸就是圓的什么?
師: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5:圓是平面圖形,沒有角。
師:圓的邊線是彎的,是曲線圖形。
……
師:有沒有量一量直徑、半徑的?
生:(沒人回應)
師:折一折,再折一折,長度方面有什么規(guī)律?
生:半徑的長度是相等的
師:那直徑的長度呢?理由呢?
師:半徑長度都相等,直徑長度都相等,有沒有問題?
生:根本不相同
師:有什么問題?這里有一個什么前提條件?
生:在相等的圓里
師:(未對學生的回答作肯定)前提條件是要在同一個圓內。
師(小結):在同一個圓內,無數(shù)條的半徑相等;在同一個圓內,無數(shù)條的直徑相等。
在這個案例里,我們看到老師在學生操作前已提供了明確的要求,在學生操作完后交流時,又通過一個個指向明確的問題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來不斷完善學生對圓的特征的認識。反觀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有的老師提問太抽象邏輯、太發(fā)散,使學生的思考無從入手。因此,我們應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設計指向性明確的提問。從而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從而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動力,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四、提問后的評價
無論是什么樣的課堂,評價幾乎成了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的情感與態(tài)度的形成與發(fā)展;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fā)展,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回答的評價,在評價時應帶著濃濃的情感,從不同的角度給予肯定。如答對了,我們可以激勵:“你真行!”“你的想法和老師想的一樣!”如果答錯了,我們可以鼓勵:“沒關系,你是愛動腦筋的孩子。”如果答得很有創(chuàng)意,我們更可以大家表揚:“真棒!!”“比老師還厲害!”切不可對學生的回答不作表示,讓學生認為回答與否都一樣的感覺,大大降低了老師提問的收效。
“提問”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門教學藝術,要掌握好這門藝術,教師就應勤思考、多分析、努力優(yōu)化課堂的“問”,“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激情,“問”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
課堂提問巧妙地使用,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教學效果良好。但是,使用不當,學生的情緒受抑,思維受阻,出里不討好。所以課堂提問還應該注意“四忌”。
一忌集體式
有的教師喜好集體問答,“好不好?”“好!”“對不對?”“對!”“是不是?”“是!”等一問一答,表面轟轟烈烈,實則效果甚差。好多同學條件反射,隨聲附和。更何況集體問答,打斷他人思維,影響旁人思考,這是邏輯思維學中最忌諱之事。何不提出問題后,讓同學們靜心熟慮、待到弦緊弓張時,指名問答,這樣更可使學生的思維推向更高一層、更深一步。
二忌單一式
有人害怕課堂提問出現(xiàn)冷場,耽誤課堂時間,總是單向地向少部分學生發(fā)問,希望課堂提問順利進行。豈不知,這樣做,熱了少數(shù),冷了多數(shù)。長此以往,多數(shù)學生發(fā)現(xiàn)了奧妙,知道提問與己無關,積極性受挫,主動性淡漠,人為地造成兩極分化。課堂提問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內容要有梯度,要有層次;入選要不拘一格。引路性提問,要多問優(yōu)等生;鍛煉性提問,照顧中等生;鼓勵性提問,穿插點問差等生。總的說,課堂提問要讓每個同學都有啟迪,要使人人主動進取,使課堂變成學生施展才華、相互競爭的場所。
三忌盲目式
課堂提問要做好充分淮備,從形式到內容,從時間到人選,從收聽反饋信息到講評,都要心中有數(shù)。切不可有口無心,隨意而問,只把提問流與形式,把課堂當做過場。嚴格地說,提問是一門藝術,是一項技能。什么時候發(fā)問?(問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夠的火候時);怎樣發(fā)問?(設問、自問、反問交錯進行);問誰?(優(yōu)、中、差面面俱到);學生答錯或回答離題太遠如何往回引導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劃,認真考慮。特別是課堂應變提問,更應該有的放矢,絕不能隨意發(fā)問,倉促上陣。
四忌有頭無尾式
課堂提問是落實知識的一種手段,也是即時反饋的一種方式。如果只管提問,不管效果如何,那么設計地再好的問題都會大打折扣。我們既要勤勤懇懇搞耕耘,還要扎扎實實管收獲。
“問”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門教學藝術,要掌握好這門藝術,教師就應勤思考、多分析、努力優(yōu)化課堂的“問”,“問”出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激情,“問”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
課堂提問,既要講究科學性,又要講究藝術性。好的提問,能激發(fā)學生探究數(shù)學問題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在數(shù)學王國里遨游;好的提問,需要我們教師要做有心人,問題要設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每一根神經,就能極大地提高數(shù)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3.1 重新認識課堂提問的功能
教師若是滿堂問,實質上與滿堂灌相比,雖然形式上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但本質是一致的,都不承認學生是可以自主學習的人,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tǒng)模式。如果用過于瑣碎的無意義的問題牽著學生鼻子走,用只有唯一答案的問題領著學生朝同一方向邁進,學生就沒有了自己,沒有自己的方向。這種滿堂問,串講串問的教學,實質上就成了簡單的知識的搬運過程。這種提問,嚴重地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這是有悖于新課程的。因此,必須對課堂提問的內涵有一個新的認識。新課程下課堂提問應更注重幫助學生對問題本質的理解,培養(yǎng)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素養(yǎng)。在討論過程中,學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獲得了一些體會、心得和結論,對學生來說,這種知識是極其寶貴的。而我們所希望學生具有的那種多樣化的、自主式的、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也就能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
例如在講二面角平面角的概念時,教師不是直接問:什么叫二面角的平面角?而是通過一張對折后的紙片,隨著紙片的不斷張開,讓學生體會這一過程中角的變化,進而引出概念,同時又牢牢記住這一實驗的場景,對照數(shù)學中嚴謹?shù)亩x,有助于實現(xiàn)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提升。
3.2 提問要考慮教學時機,并給以等待
要考慮問什么,什么時候問。如果教師準備不足,想問什么就問什么,就會使課堂顯得松散,甚至起不到提問的作用。課堂提問的題目一定要斟酌,要提在點上,對重點、難點問題提問時,更應慎重,要緊緊圍繞著重點,及如何攻破難點提問題。
此外,要給學生答問以等待:教師提出問題后,要等待足夠長的時間,不要馬上重復問題或指定別的同學來回答,其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定思考時間;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也應等待足夠的時間,再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或者再提另外的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有一定的時間來說明、補充或者修改他們的回答,從而使他們的回答更加系統(tǒng)、完善,而不至于打斷他們的思路。
如在“等角定理”教學中,有下面兩種不同的教法:
教法一:直接寫出定理,提問且啟發(fā)學生去證明定理。
教法二:在平面幾何里,我們學過定理:“如果一個角的兩邊和另一個角的兩邊分別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這兩個角相等。”這個定理能不能推廣到立體圖形呢?請大家先用竹簽比試比試,看看這兩個角是否能相等,然后讓學生思考,證明不在同一平面內的情形。
這兩種教法學生的反應和教學成效是不同的。第一種方法只提問啟發(fā)學生如何證明定理,而沒有大膽提問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定理,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第二種方法不脫離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給學生以廣闊的思維時空,逐步啟導學生探索,課堂氣氛活躍。
3.3 提問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
教師提問要有針對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的問題既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脫離學生的認知水平,把問題提得太難。學生的思維與認識對象之間,有一個“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設計問題要尋找這個“發(fā)展區(qū)”。提出有利于學生積極思維、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特別是要在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關鍵處提問。當學生的思維出現(xiàn)障礙時,教師要及時的點撥,像疏通河道一樣,把學生的思路理順。總之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問在疑處,點在惑時,以達到引發(fā)認知興趣,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
為了更快地把學生帶入發(fā)現(xiàn)概念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常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類比聯(lián)想、歸納猜想等思維方式自主地發(fā)現(xiàn)概念所包含的規(guī)律。
例如,在等差數(shù)列的概念教學中,試圖讓學生從特例中自我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自我歸納結論的方式來形成這一概念的猜測。
觀察下列各數(shù)列,你能發(fā)現(xiàn)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具有什么性質?
(1)1,2,3,4,5,6,7,8,┅
(2)3,6,9,12,15,18,21,24,┅
(3)-1,-3,-5,-7,-9,-11,-13,-15,┅
(4)2,2,2,2,2,2,2,2,┅
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歸納出規(guī)律,也就猜測了等差數(shù)列的概念。
3.4 善于提探究式問題
探究性問題是指那些激發(fā)和維持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積極進行發(fā)散思維的問題。早在1912年美國的史蒂文斯對教師的提問進行系統(tǒng)研究后發(fā)現(xiàn):在教師眾多的提問中,大多數(shù)是記憶型問題,僅要求學生根據書本做直接的回憶或具體事實做回答,而很少要求學生做高水平的思維。由此可見,在課堂提問中,教師提問雖多,但卻很少是探究性的。
因此,教師在課堂提問中應學會提探究性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同時應注意:(1)所提的問題要鼓勵性,要引起學生的積極參與,推動學生進行獨立的或集體的探究活動。(2)所提的問題要有開放性,即要允許學生作出多種可能的解釋或回答。(3)所提的問題要有序列性,即應當是遞進式的、有層次的、有前后銜接、相互呼應和逐步深化的。(4)所提的問題要有提示性,即對學生答問要能起指導或引導作用,給學生指出回答的方向或從哪些方面去思考。
如對函數(shù)的定義的認識,可以問“你是如何理解定義的?”或“你覺得定義強調了哪些條件?”而不是問“你怎樣理解A集合中每一個元素與B集合中都有唯一的元素與之對應這兩個條件的?
3.5 提問要考慮學生整體
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是現(xiàn)代教育追求的一個目標。作為教學手段,教師提問要照顧到全體學生,為此,教師設計出來的問題應有層次。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備課要做到對學生心中有數(shù),課堂善于觀察每一位學生的微妙變化,通過信息反饋,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視的思想浪花,通過不同層次的問題,調動起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提高。
例如:“函數(shù)最值”的習題課,接連向學生提出如下幾個問題,讓問題層層遞進,思維步步深入。
問題1、下面四個命題中正確的是()
A
C函數(shù)f(x)=
D函數(shù)f(α)=sin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自由交流后一致選擇了正確答案B
問題2、函數(shù)f(x)=
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熱情,經過教師的點撥,均值不等式不具備條件,可以換元去研究函數(shù)的性質,令t=
問題3、能否把問題2中的函數(shù)變換一些數(shù)字使得其最小值為2
問題4、討論函數(shù)f(x)=
4 結束語
數(shù)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實施對啟迪學生思維、積極地主動掌握知識、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活躍教學氛圍、密切師生關系、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當然提問也要注意以下幾點:提問因人而異,因文而異,因境而異,因時而異,因問而異;同時要注意“度”:難度、坡度、跨度、角度、精度。這一切都需在教學中不斷的探索和研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