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琴會講座+雅集
《戴曉蓮教學演奏琴譜》新書發(fā)布會
時間:12月25日(周日)下午 14:00 - 16:00
地點:上海群眾藝術館4樓多功能廳(古宜路125號)
雅集:新書發(fā)布會之后,15:00 - 16:00 (歡迎各位踴躍報名--請微信回復演奏者姓名、報名演奏曲目及時長)
各位預訂過CD/DVD專輯但尚未領取的會員琴友,請?zhí)崆暗綀鲱I取,謝謝!
下附新書護封和部分內頁圖片及戴曉蓮老師的自序:
自序
《戴曉蓮教學演奏琴譜》的出版前后跨越了四年多的時間,其中兩年用于錄制與琴譜配套的音、視頻上,先后幾次總共錄制了16首琴曲,其余時間則都花費在反復斟酌、書寫演奏提示,還有需要極大細心與耐心的樂譜校對工作上。這過程中雖少不了一番身心投入的辛苦,卻也因充分的付出而得到一種暢適的欣慰與滿足。
關于此琴譜的命名,起初我還頗為忐忑,總覺這樣率然以自己的名字冠諸譜前,是否會讓人覺得太過自以為是了?畢竟回望歷代琴譜,比較多的是以編者之齋號命名,如《西麓堂琴統(tǒng)》《五知齋琴譜》《自遠堂琴譜》一類,一望便覺風雅存焉。而我自己既不敢自詡為“晤言一室之內”“放浪形骸之外”的弘雅之士,亦慚愧并沒有為自己書房取個清雅名號的才情,看來這譜名風雅是風雅不起來了。但是,在與編輯李娟女士反復商量后,最終還是選擇以我名冠譜名,確實是因為不管怎么說,這本琴譜中每一字、每一音,除了是客觀的音樂記錄外,還包含著我個人對于這些琴曲的理解與感悟,以及關于如何演奏它們的思考與體會。而這正是有別于其他琴譜最重要的一點。這些個人化的東西,在本譜既暗含于忠實地按照我的演奏所記錄的樂譜中,更鮮明地體現(xiàn)在我所寫的演奏提示與教學指導上。對于一個從事古琴演奏與教學的人來說,這便是基于數十年彈奏經驗所取得的一點真切體悟了。雖一己才智有限,難免貽笑大方之家,然而字字出于真心,亦不免敝帚自珍一番。所以譜名在“戴曉蓮”后復綴以“教學演奏”四字,既是表明心血之所屬,也是突出本譜之特點。其中若能間有一二珠玉之言,便已覺不枉我一直以來的潛心求索,算是有所回饋了;當然亦必不免淺薄疏漏之處,則恭聆各位琴友方家指正。您的寶貴意見也將成為我不斷提高水平、完善自身的重要養(yǎng)分。
我從九歲開始便與叔外公張子謙先生學琴,每天放學回家就到他那里彈琴、學琴、練琴,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我是在張先生琴學藝術的熏染與浸潤里成長起來的?,F(xiàn)在想來,這樣的學琴經歷如放在當今這樣紛繁奔競的時代,可算是極大的奢侈了。現(xiàn)在明白,這樣潛移默化的浸潤熏染,真可說是我一生享用不盡的福報。而在充滿懵懂與好奇的孩提時代,必不會存有什么莫失良機的珍惜念頭抑或任重道遠的宏偉志愿,甚至時不時還要偷點小懶,也不過是憑著一點對音樂的歡喜之心還有跟老先生學習的樂趣,自然而然地便在這條路上走下來了。那時可真是一個琴學清明的時代??!大家都那么虔誠熱忱地交流、探索著,并在其中獲得一份真實純凈的快樂。記憶里不時會有來自各地的琴友、琴家歡然聚晤,總能欣賞到豐富多彩的琴曲和琴藝風格。老一輩琴家如吳景略、姚丙炎、沈仲章、吳振平、樊伯炎、吳兆基、石煥堂、鄧寶森、馮舜欽、徐曉英、熊淑婉等,各具風采,令人欣羨不已;而其時還是青年的龔一、林友仁、吳文光、成公亮、李禹賢、胡維禮、沈德皓等先生,又為古琴注入新鮮的血液和理念,使人倍覺這門古老的藝術總有著鮮活的生命力。除了張子謙先生外,我在學琴過程中還有幸得到過許多名家前輩的悉心指導,在此也略為敘述。18歲考大學前兩年,經張老授意,我得以與龔一先生學琴。1981年赴北京備考中國音樂學院,在吳景略先生家中居處月余,得以親炙于吳氏喬梓,并受到虞山吳氏琴風的深刻影響,還隨吳文光先生學習了他打譜的琴曲《烏夜啼》。1981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古琴專業(yè)后,一年級隨張子謙先生學習,在此期間為張先生錄制了珍貴的音頻資料,后來收錄在2009年出版的《張子謙操縵藝術》唱片中。二年級第一學期由姚丙炎和林友仁二位先生授課,因其時姚先生雖已臥病在床,但每周我與林老師必到他床前上課,林先生負責輔導教學。第一學期結束時姚先生不幸去世,第二學期開始又由龔一先生教授古琴專業(yè)課直到大學畢業(yè)。畢業(yè)后我又得到了林友仁和成公亮二位先生的教導和提攜,使自身琴藝得以進一步豐富提高。在任職方面,我曾先后在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任館員、上海音樂學院學報《音樂藝術》擔任編輯,這些經歷也都使我的眼界更加開闊,知識水平不斷提高,并于2000年進入了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擔任古琴專業(yè)教師至今。在此我要特別感謝以上這些在我琴學道路上為我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恩師們。如果沒有你們的悉心教誨與傾囊以授,我個人的琴藝便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根本無從談起。你們以辛勤的汗水對我點點滴滴的澆灌,成就了我今日的些微成績,而這一切,也都凝聚在了這本琴譜之中。
下面就本譜內容與編排上的一些特點作一簡要說明:
琴譜共收錄33首琴曲,次序編排并非根據樂曲難度之從淺至深,而是按照收錄該琴曲的古代樂譜的產生年代進行排序。比如《華胥引》等九首琴曲出自明代1425年《神奇秘譜》,在本書33首琴曲中年代最早,其后便是見于1549年《西麓堂琴統(tǒng)》的《神人暢》等四曲,其余以此類推。這樣編排的目的,是希望研習者在關注演奏技巧的同時,也能夠關注到琴曲出現(xiàn)的年代,并對不同時期琴曲的技法和曲風有所感知。這也將也有助于彈琴者更加全面深入系統(tǒng)地了解古琴藝術及其音樂語言,使自身琴學知識和琴藝水平更加豐富并得到提升。
此外,琴譜每一首琴曲都標注有“XX傳譜”“XX打譜”或是“XX譜”,可以清晰地看出這些琴曲的來源還有我與這些琴曲的關系。如果是“傳譜”,那就表明該曲是我直接受教于某某老師。而“打譜”,即某某先生的打譜成就,我本人或從學于斯,或是仰慕并學其譜?!癤X譜”則是對該曲古譜來源的說明。本譜集還收入了三首本人打譜的琴曲。數十年間對于打譜實踐我雖屢有涉獵,但也深感此道精微艱深,諸先生經典打譜作品廣為流傳實為其心血之所系,而我對這三首不敢言有信心,姑收錄于此,留待時間檢驗罷了。
本琴譜再一特點便是演奏提示與教學指導,此是為方便研習者可以更加清晰地體會樂曲的情緒、形象、語氣、色彩等,以及便于理解演奏中的音樂處理和技術運用。此點在前已有談及,不再贅述。只是理解并彈奏好一首琴曲,更多還是需要彈奏者個人的感悟和音樂樂感,此提示與指導亦僅做參考。
隨書附錄的兩張DVD,分別于2014年1月底和2015年2月初兩次錄制。錄像以著名畫家胡軍軍提供的現(xiàn)代格子畫為背景,淡淡的水墨風格,襯托出古琴悠遠的意境。錄像時,使用由雞翅木制成的琴桌,簡潔穩(wěn)固。用琴有兩張,一張紅色伏羲式老杉木琴,為當代海門斫琴家倪詩韻所制,鋼絲尼龍弦,整體音色均勻,手感舒適,音色渾厚而不失明快。另一張是張子謙先生舊藏“滄海龍吟”蕉葉琴,此琴自張先生去世后一直放在天津子孫處,時間既久加上北方干燥,雁足處木質朽敗,已難以承受琴弦拉力。2014年天津表兄委托張赫帶到上海囑我找人修理,此琴終在倪詩韻先生手中完美修復,并于2015年初到我這里。當時對于應該上什么琴弦,我曾考慮再三,并嘗試上不同弦一再試音。由于此琴年代久遠,木質水分全無,托在手中真是輕如一片蕉葉,上鋼絲尼龍弦,琴音空洞,響亮無味;上絲弦又發(fā)不出妙音,沉悶無韻;最后上了龍人冰弦,沒想到竟達到了出奇的效果,遂用此琴錄制了《龍翔操》《梅花三弄》《長清》《憶故人》四曲,彈奏時恍若浮現(xiàn)40多年前九叔公用此琴演奏,以及他面命耳提的上課情景,思緒流轉,躍躍于手指之間,用琴音再次與他穿越時空對話,情深意切!在此書出版之日紀念去世25年的九叔公和去世1年的父親!
最后,感謝所有為此琴譜出版付出辛苦勞動的人們,沒有你們就沒有這本琴譜的面世。還要特別感謝為抄譜、琴譜校對、錄音錄像校對等工作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尹溧新、陸笑姿、張赫、楊貽政等人,感謝題寫本書書名及曲名的朱巨瀾,感謝本書的文字編輯李娟女士和音像編輯應書寧女士,謝謝你們!當然,還要特別感謝家人對我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關愛,你們是我不斷前行的永恒動力!
戴曉蓮
2016年8月15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