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炫芷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時隔22年6個月,兩顆藝術超級巨星——畢加索和達利相繼在西班牙誕生。他們相互影響,相互競爭,前者為立體主義代言,后者提出“我就是超現(xiàn)實主義”。天才橫溢的他們在20世紀照亮了法國和世界藝術界。
近日,“西班牙雙星——畢加索與達利的思想碰撞”藝術展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陳列館展出。本次展覽共展出藝術作品107件,展覽以時間軸與作品比較的方式,呈現(xiàn)出畢加索和達利豐富的人生歷程和多樣的創(chuàng)作面貌。
大師難得,但20世紀的西班牙畫壇出現(xiàn)了兩個,《巴黎日報》稱他們是“無可非議的情境大師”。兩位藝術巨匠有著30余年的聯(lián)系,但他們的關系既親密又緊張,他們是朋友還是對手?
少時達利以畢加索為偶像
故事要從1904年說起,這一年對畢加索和達利都意義非凡,這一年22歲的畢加索墜入愛河,并從此前摯友離世所導致的抑郁狀態(tài)中逐漸走出,畫筆上那種暖洋洋而又嬌滴滴的玫瑰紅色逐漸代替了沉甸甸而又空洞洞的抑郁藍色,畫布上展現(xiàn)的是一派只屬于青春和戀愛的氣氛。這一時期被稱為粉紅玫瑰時期或玫瑰時期(1904年至1906年)。粉紅玫瑰時期的代表作之一《拿著花籃的女孩》在2018年5月8日晚,以1.02億美元落槌,加傭金共1.15億美元成交,折合人民幣7.3283億元。足以證明大眾對畢加索粉紅玫瑰時期作品的重視。
1904年,畢加索年輕氣盛,一邊忙著談戀愛,一邊尋求藝術上的突破,忙著釋放青春荷爾蒙的他不知道在西班牙的一座小城里,一位注定會與他發(fā)生故事的藝術巨星誕生了,這位未來的藝術巨星就是達利。
這一年,達利出生于西班牙北部小城費格拉斯城。在那里,達利度過了自己的孩提時光。達利很早表現(xiàn)出非同一般的藝術天賦,6歲時就用各種顏料在家里的白墻、白布上揮灑涂抹,享受藝術創(chuàng)作的快樂。達利的父親是一位有名的律師兼公證員,家底殷實,父親為達利在海邊建立了他的第一個藝術工作室。達利熱愛著這片海邊的風景,在他的作品中也多次出現(xiàn)家鄉(xiāng)那環(huán)繞費格拉斯城的大平原,和有橄欖林與尖禿巖石的加泰羅尼亞海岸。最被中國人熟悉的相關作品莫過于出現(xiàn)在初中美術課本上的《記憶的永恒》(也被稱為《永恒的記憶》),遠方的大海和突兀的海岸巖石便是達利對故鄉(xiāng)的描繪。
少年達利有許多理想,6歲想當廚師,做最美味的食物給家人;7歲時想當拿破侖,做叱咤風云\眾人皆知的軍事家,但他一直不變的興趣還是畫畫。
當達利還在努力學習繪畫的時候,在歐洲的另一處,比達利大22歲的畢加索已經到了法國,名滿天下,成為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和藝評人眼中的“天才”,更成為達利的偶像。
天賦異稟的小達利在美術基礎課上繪制的作品天馬行空,甚至覺得自己的老師已經教不了自己了。當他夸張的作品不被美術基礎課老師所欣賞,當他不想再練習乏味的美術基礎時,他還借用畢加索的藝術挑釁美術老師,達利對批評他的老師說:“你看過畢加索作品嗎?畢加索也是我這種抽象、夸張的線條和用色,你不覺得我現(xiàn)在的畫和畢加索的畫看起來已經一樣了嗎?”
面對小達利自信爆棚的說辭,美術基礎課老師不忍打破達利的自信,他略帶哄騙地教育著小達利:“你們的作品頂多只是看起來一樣而已??墒钱吋铀?3歲時繪畫水平相當于大學油畫系畢業(yè)生水平。正是因為他寫實、造型功底非常扎實……只有地基扎實,才能蓋出各種漂亮造型,才能有如今的成就……”
盡管美術老師苦口婆心地勸誡小達利好好學習傳統(tǒng)繪畫,但達利并不買賬。雖然美術老師珍惜小達利的藝術天賦,但他完全沒有意料到有一天達利真的會與畢加索相提并論。
“畢加索是天才,我也是”
1921年,小達利加快了追隨畢加索的腳步,他進入馬德里的圣費南多皇家美術學院——這也是畢加索的母校。在這里,達利從各種畫風中汲取營養(yǎng),包括畢加索的立體主義。四年后,達利首次在巴塞羅那達茂畫廊舉行個人畫展。
1926年,22歲的達利在藝術表現(xiàn)上越來越抽象,他的瘋狂超現(xiàn)實創(chuàng)作與學院派教學無法達成共識。循規(guī)蹈矩的藝術教育不再適合達利,他的藝術考試經常不及格,再加上他極度自信導致的恃才傲物、目無師長,最后終被學校開除。
被開除對于達利而言或許是一種解脫,因為再也沒誰跟他說畫對了或是畫錯了,他的藝術自由了。他開心地跑去巴黎,不僅因為巴黎有著對不同藝術風都極度包容的藝術圣殿盧浮宮,更因那里有他的偶像、比自己年長一輩的藝術圈名人畢加索。
達利內心覺得,即便全天下都不懂我的藝術,畢加索不會不懂。于是,達利帶著自己的作品千里迢迢地去找畢加索。
達利進門就向時年46歲的畢加索致敬:“先生,我是去盧浮宮之前先來拜訪您的?!碑吋铀髟谶_利的眼里比盧浮宮還重要,畢加索笑笑,回答道:“你做得很對?!碑吋铀髅鎸@個可愛又可笑的小追星族也非常欣賞。這兩個相差22歲的藝術家,就此成為忘年交的朋友。達利取出一幅事先準備好的作品給畢加索看,畢加索隨后帶領達利參觀自己的畫室。兩個西班牙老鄉(xiāng),在異鄉(xiāng)頭次見面,就如同老朋友一般天南海北地聊個不停。
此次會面之后,達利被別人問起對畢加索的印象如何,達利說出了那句流傳廣泛的名言:“畢加索是西班牙人,我也是;畢加索是天才,我也是;畢加索舉世聞名,我也是?!?/p>
因為在這次會面之后,達利就暗下決心要變強,變得比畢加索還強。從達利見到畢加索的一刻開始,他們的競爭真正開始了。
在隨后的三年中,達利多次赴巴黎,并拜訪畢加索。通過達利這個時期的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他受到了畢加索的影響。畢加索對達利而言,亦師、亦父、亦友。當然,達利在這段時間也見過米羅、瑪格麗特等大師,接觸了印象派、超現(xiàn)實主義、未來主義等諸多風格。
1929年,達利從馬德里搬到巴黎,也就是畢加索生活和工作的城市,并帶著自己的作品出入法國畫廊、沙龍。這是他第一次展示“達利式超現(xiàn)實主義”。達利說:“我是從畢加索身上,找到了達利式超現(xiàn)實主義的真正表達方式?!边_利對“超現(xiàn)實主義”魔法的探索,反過來又促進了畢加索將“立體主義”的嚴謹性轉向多樣化創(chuàng)作。他們二人相互刺激對方的藝術成長,最后畢加索也慢慢欽佩達利,至此兩人既是朋友,也均是各自的偶像、導師甚至對手。那年11月,藝術評論圈第一次將達利和已成傳說的畢加索相提并論。
畢加索傾向立體主義,達利獨愛超現(xiàn)實主義,所以兩人即便是創(chuàng)作共同主題,風格也不同。藝術愛好者特意為畢加索和達利畫了這樣一幅頗有寓意的畫。
畢加索與達利的競逐
二十世紀20年代末,達利與畢加索的往來更加密切了,兩人同時開始用極夸張的手法,或將人像肢體軟化,或描繪為石頭質感。
畢加索和達利曾用五官變形的方法互畫肖像。1923年,畢加索創(chuàng)作的《扮演小丑的薩爾瓦多》,畫中的畫家就是達利;隨后,達利創(chuàng)作了那幅著名的肖像畫《畢加索在21世紀的肖像》。畫中是畢加索的胸像,大腦裸露,液態(tài)金屬流過畢加索的頭部,胸部的肉已開始融化。這是典型的達利超現(xiàn)實主義手法。與達利大多數(shù)超現(xiàn)實主義畫類似:你很難確認,他這幅畫表達的對畢加索的情感是褒還是貶。裸露的大腦是在感慨畢加索思如泉涌么?金屬質感是在說畢加索雖然活著,卻已成了豐碑傳奇么?融化的肉身是否在譏諷畢加索雖然活著,內核卻已經腐爛?
也許是少年天才對成年權威都有著比較矛盾的感情。除了仰慕,達利與畢加索逐漸演變成競爭的關系,開始了一場追逐戰(zhàn)。
我們該說這是大師們默契的心有靈犀還是勾心斗角呢?不知道。我們知道達利的名畫是多么費解,而這恰又是最難理解的一幅。也許,他對畢加索的情感,就是這么扭曲而復雜。這樣的關系讓人不禁想到一百年前,被譽為貝多芬接班人的勃拉姆斯曾吼道:“你們知道貝多芬這個名字阻礙了我多久嗎?”那是大師對大師的終極情感,是敬愛、師法、企圖超越、惱恨到了極限之后的感嘆。
達利1931年完成了知名度很高的《記憶的永恒》,踏入大師地位。畫面中肢體組合荒誕至極,非本源的物體組合變異手法使畫面的隱喻意味至深。
這場競逐在1958年前后達到高峰。1957年,畢加索描繪了一系列作品,戲仿致敬了西班牙17世紀最著名的畫家委拉斯凱茲;一年后,達利也開始了一系列委拉斯凱茲的仿作。他們對同一題材在同一時期的描繪,讓藝術評論家半開玩笑地說:“有時他們彼此致敬的整齊度,讓我恍惚誤以為他們生活在隔壁呢!”
畢加索還曾預付了達利的交通費用,好讓達利去參加自己在美國的第一次展覽。有人說,畢加索用自己的錢為自己樹立了一個強大的對手。
這場比賽雖然讓達利對畢加索的感情由崇敬更多地衍變?yōu)榕Τ剑@場比賽卻沒有勝負,兩位大師的作品不存在比較,也沒有好壞,留下來的都是讓人驚艷的經典作品。
1963年,畢加索博物館在巴塞羅那開幕,達利將他收藏的畢加索創(chuàng)作的立體主義拼貼畫捐出。到最后,無論他們曾如何于時代巔峰競逐,他還是私藏著對畢加索的一些愛,以及對畢加索藝術的一些不帶任何攀比心的崇敬。
兩人有的不只是冥冥之中的機緣巧合,還有潛意識里的情有獨鐘。這場競逐游戲之外,兩個人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共同點。
畢加索和達利的作品中都有如同孩童般的天馬行空。畢加索在幼年的時候就可以畫得像拉斐爾一樣好,但是在晚年的時候,才能像孩童一樣自由地創(chuàng)作,就像他自己所說,“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在于你長大之后能否繼續(xù)保持藝術家的靈性?!碑吋铀鞲嗟氖且环N回歸,回歸孩童的淳樸和自然。而達利更多的是一種幻想,他將夢境還原、放大,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達利的作品充滿了夢幻,即使在表達“戰(zhàn)爭”這種嚴肅的題材時,也能體會到夢境中激烈的畫面。神秘的夢境和謎一樣的意象,留給我們除了天才的奇妙幻想,更多的是對生存、生活的思考與啟迪。
他們的很多作品雖然形象怪誕,但仍然表達了人物的痛苦情感。例如畢加索20世紀30年代以法西斯納粹轟炸西班牙北部小鎮(zhèn)格爾尼卡殺害無辜的事件創(chuàng)作的巨型油畫《格爾尼卡》,這幅畫在形象及構圖安排上雖然顯得有些抽象和雜亂,但這似乎與轟炸時居民四散奔逃、驚恐萬狀的混亂氣氛相一致,也體現(xiàn)了畢加索對西班牙的憂心忡忡和焦慮。
畢加索和達利都在有生之年就擁有巨額財富和榮耀,生前作品數(shù)以萬計,均對后世產生著深遠影響。不同的是,達利在他死后將其價值360億美元的遺產全部捐獻給西班牙政府,而畢加索卻因其無法估價的龐大遺產給其家人帶來諸多災難。
他們不僅同是西班牙人,又分別是立體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藝術流派的代表性藝術家,共同推進了20世紀西方現(xiàn)代藝術進程。他們特立獨行,獨樹一幟,相互影響、相互競爭。他們的關系既親密又緊張,是朋友又是對手,共同給時代藝術注入了新鮮血液。(李炫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