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你可能很希望和父母來一場彼此尊重的、成人間的對話。你希望溝通過程中你們的關系是平等的,希望父母能認真考慮你的意見。然而,你的父母卻始終站在以上對下的立場對你的選擇加以批判。結果,雖然你努力用成熟的態(tài)度和父母溝通,這場對話也難以繼續(xù)。
誤解2:只有雙方明確表示要溝通,人們才會開始溝通。
真相2: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溝通。當我們不說話時,我們也會通過肢體動作、表情傳遞信息。因此,溝通不是從我們說話開始的,而是從我們和對方碰面那一刻就開始了。而我們說話前傳達的非語言信息也可能會影響到后續(xù)的溝通。
比如,有天你和你的伴侶產生了矛盾,你們先彼此沉默,然后你對伴侶招手說:“來,我們溝通一下?!钡玹a好像不愿和你溝通。這可能是因為,在你開口之前,你呼喚Ta的手勢、臉上憤怒的表情,已經向Ta傳達出很多信息:你還在生氣,而且你自己也不樂意進行對話。這些信息都會影響Ta對溝通的配合。
誤解3:溝通當然是越多越好。
真相3: 溝通得多不代表溝通得好。糾纏在負面溝通中只會產生更多負面結果。
比如,有些人和自己的伴侶產生爭執(zhí)。ta不斷地爭吵,而且在對方回避后還覺得委屈,認為自己有努力在找對方溝通。然而,并不是“在說話”就意味著是有效的溝通,反而可能會由于持續(xù)地傳遞負面信息,阻礙了對方溝通的意愿;或者使兩人卷入長時間的爭吵,產生更大的情感裂痕。
誤解4:溝通一定會讓彼此加深了解、拉近關系。
真相4: 即使溝通很順暢,但不代表雙方都加深了對對方的了解、拉近了關系。
你可能和自己的同學有很多相處時間,會討論下周去哪里看電影。但一年過去,你卻不了解對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你覺得你們只是因為分班等外界原因才聚在一起,并沒有建立深層次的聯(lián)結。
而且并不是所有溝通都會拉近關系。關系的增近,取決于溝通過程中進行自我暴露的深度。以下是兩種自我暴露較深的情況:
一是你暴露的信息對你而言具有特殊意義。比如你不會和所有人聊你的初戀,因為初戀的信息對你而言有特殊意義。而另一種是你提供信息的隱私程度,越隱私,意味著自我暴露的程度越深。比如可能對你而言,家人情況是你的隱私,你只會和關系近的人聊家里情況;而一旦有人聽你第一次談起家里的情況,Ta會意識到和你關系已經不錯了。因此,根據時機,適度地進行自我暴露,有助于增近兩人之間的親密感。
誤解5:所有類型的問題都能用溝通解決。
真相5: 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溝通能解決的。問題的解決需要雙方共同的意愿和努力,如果溝通很順暢,最后卻沒有落實到現(xiàn)實的改變,問題也無法得到解決。比如你很希望你那個習慣回避的伴侶能多給自己一些回應,于是你和Ta進行了一次坦誠的溝通,而對方也答應了。但之后對方依然沒有改變自己的行為,對你若即若離。
誤解6:只要有好的溝通技巧,就可以進行有效的溝通。
真相6: 很多人認為,只要單純地訓練溝通技巧,就可以進行有效溝通。但首先,并沒有一套完美適用于所有溝通情境的溝通技巧,因為每次溝通是不可復制的,參與溝通的人、溝通的場景都在變化,適用于一個情境、一個人的溝通方式,未必適用于另一個情境、另一個人。其次,除了溝通技巧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會影響到人們的溝通效果。
1. 自我的因素
a. 自我信念
我們對自我的信念會在溝通中產生自證預言(自證預言指的是我們預期某件事會發(fā)生,這種預期可能是基于現(xiàn)實的證據,也可能是基于虛假的臆想,但由于它引發(fā)了一些行為,使得這個預期成真。)
比如,低自尊的人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喜歡,這使他們溝通中總覺得別人不喜歡自己。于是,有時雖然對方沒有指責他們的意思,但低自尊的人會傾向于把中性的信息解讀為對方對自己有敵意,并在接下來的溝通中顯出攻擊性,反而冒犯了對方,使對方真的開始表現(xiàn)出敵意,應證了低自尊者“他人不會喜歡我”的預期。
b. 認知差異
溝通雙方對同一件事可能有不同的認知,使得他們在溝通中產生分歧。比如當你和你的伴侶聊起A時,你認為A是個很活潑、熱情的人,但是你的伴侶卻認為A太多話、太聒噪。這可能與你們倆對A的第一次接觸的關鍵印象有關。
c. 過去溝通經驗中的情緒體驗
情緒會影響到人的溝通。一些場景或者溝通參與者的一些特征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進而影響到溝通。比如小時候經常目睹父母吵架的孩子,在和自己的伴侶爭執(zhí)的時候,會觸發(fā)Ta關于父母吵架的記憶,于是Ta感到害怕和緊張,在溝通中開始退縮和回避。ta感受到的情緒就是來自過去的記憶。
2. 溝通過程中的因素會影響到溝通
a. 語言的使用
語言可以讓溝通的參與者們拉近關系,或者反過來促進分離。如果一個人想要融入一個群體,Ta會采用和那個群體成員類似的語言方式,比如在社交網絡上用特定的表情包等。人們會傾向于和使用與自己類似語言的人結成同盟。
有時人們也會刻意強調自己與眾不同的說話方式來產生分化感。比如青少年會故意使用和自己父母那輩不同的語言,來標榜自己的新潮,或者阻止父母過多參與到自己的話題中。
b. 傾聽方式
無效的傾聽會降低溝通質量。一個無效傾聽的例子是自戀型傾聽。自戀型傾聽者會在他人傾訴的時候,把溝通的主題轉移到他們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或者把談話重點轉回自己身上。比如當你和一個自戀型傾聽者抱怨工作的問題,但Ta卻開始談論自己工作問題,并進而開始夸耀自己的工作。
1. 專注于你真正想要的結果
在溝通前(特別是重要的溝通前),先確認自己溝通的目的。比如,你希望和你的伴侶討論Ta總是不做家務的問題,你先問自己,你想要的是什么(“我希望Ta可以參與家務”)、你不想要的是什么(“我不希望Ta會暴怒,或者過分傷害Ta的感情”);然后思考一下,怎樣獲得你想要的,又避免發(fā)生你不想要的情況(“我希望今天我們能一起制定出一個家務分配表,但我不想我們在過程中爭吵起來,所以我會在過程中注意我的語氣,如果一旦Ta開始生氣,我就緩和一些”)。
想清楚自己的目的,也使你在溝通過程中,一旦出現(xiàn)偏離目的的對話,能迅速地把溝通導回你要的方向。
2. 自我監(jiān)控
在溝通過程中,保留一部分對自己情形的覺察。
比如,你需要留意自己的情緒,防止在溝通中自己被情緒帶跑。如果你注意到自己情緒惡化,你可以問自己是什么情況引發(fā)了你的情緒反應,而現(xiàn)在是不是一個表露情緒的時機?如果一定要表達情緒,這個表達是否有利于你實現(xiàn)溝通的目標。
又比如,你要留意過程中你表達出的非語言信息。因為非語言信息在溝通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人會從你的非語言信息中形成對你的認識。比如你放松的姿態(tài)會不會讓人誤以為你太散漫?你的表情是不是和你想表達的意思不符?你可以對著鏡子練習,看看自己平時傳達非語言信息是什么樣子的。
3. 營造安全、良好的溝通氣氛
在正向的溝通氣氛中,溝通會更順暢,參與者們也會更樂于溝通:
例如,你可以表現(xiàn)出你對對方的重視,在口頭上給予及時回應,或者用點頭、誠懇注視的方式來回應,或者可以針對對方話語中的內容提問,來表現(xiàn)出你有認真傾聽。
此外,你可以肯定對方的情緒,比如當對方因為被背叛而找你傾訴的時候,你可以肯定Ta的情緒,并表示理解:“我想你大概很生氣,被信任的人傷害是非常傷人的”。
最后,你可以在溝通中多用 對事實的描述,而非直接判斷。特別在你處于兩難的溝通情境中更要如此。比如你覺得你的領導對你太嚴厲,你希望向Ta指出這一點,但你又不希望傷害到你們的關系。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可以先給出事實的細節(jié)(“上周這份報告你進行了三次審閱,甚至在客戶很滿意的情況下,依然就很多內容對我進行了批評”),而不要先判斷(“你挑剔我”)。這樣對方也能根據情境作出解釋(“我當時是希望能幫助你更好地學習,所以我提出了很多可以改善的細節(jié)”),避免因為誤會使得雙方沖突升級。
看了這么多溝通技巧,有沒有覺得的確挺好用的呢?這還只是這本《溝通的藝術》的其中一部分呢。所以,認真看看這本書,相信可以幫助你心智變得更加成熟哦。
以上。
歡迎關注頭條號 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qū),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才會喜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