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人學。文學表現(xiàn)的對象是人,是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我的關系。離開人的社會存在,審美就只剩下抽掉了社會生活內容的形式,這并非文學之幸。文學批評不可能脫離人的社會性存在,因而從文學社會學的角度來研究文學及其功能也就有了充分的理由。重要的不是把文學社會學驅逐出文學研究的領域,而是要認真總結正反兩方面經(jīng)驗,在避免重犯歷史上庸俗的文學社會學錯誤的同時,發(fā)揮文學社會學在文學研究中的積極作用,開拓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新領域,推動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發(fā)展。
在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上,魯迅的作品堪稱經(jīng)典,其實“魯迅”就是經(jīng)典。魯迅作品的經(jīng)典性,在于這些作品反映了中國社會在從近代向現(xiàn)代轉型過程中一些本質性的東西。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國度,到了近代,屢遭西方列強的侵略,辛亥革命后,社會發(fā)展仍然面臨嚴重挑戰(zhàn)。前進與倒退,革新與復辟,摻和了不同社會力量的利益角逐,糾結著中西、新舊的思想斗爭,造成了20世紀前半葉中國的政治動蕩和民族災難。魯迅的作品,就是他對自己所置身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社會深刻觀察和思考的藝術結晶。
在20世紀的中國,沒有一個作家像魯迅這樣,他的整個文學創(chuàng)作與他所生活的時代發(fā)生了如此深刻的聯(lián)系,不僅深刻地反映了這個時代,反映了這個時代從底層民眾、知識分子到紳士階層及至上層統(tǒng)治階級的眾生相,刻畫出了沉默的國民的靈魂,提出了國民性改造的時代主題,而且深刻地反映了社會轉型的艱難復雜,揭示了社會變革過程中思想斗爭的激烈和尖銳,而轉型的艱難復雜和思想斗爭的激烈尖銳,又折射出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一些重大問題,其中包括圍繞魯迅而展開的左翼內部的矛盾和斗爭。魯迅去世后,“魯迅”仍然被一次次地卷入政治、思想斗爭??梢哉f,在魯迅的時代,乃至他去世以后,不計其數(shù)的人,無論是敵人還是朋友,都與魯迅發(fā)生過糾纏。這主要就因為魯迅以他的創(chuàng)作和文化活動,深深地介入了他生活的時代——他與20世紀中國的政治結下了不解之緣。
魯迅參與了多次重大的思想文化斗爭。他去世后,圍繞魯迅的論爭,關于魯迅研究的突破和紛爭,常是中國思想文化乃至政治變革的先聲。在這樣的過程中,魯迅的形象被不斷改寫,是一個經(jīng)典化的過程。魯迅的經(jīng)典化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了中國社會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一些重大問題。
魯迅形象的歷史性嬗變,造成了其內質的不確定性。魯迅嫡孫周令飛不認同一些學者所建構的“魯迅”形象,認為把魯迅說成是活在寂寞和孤獨中,這不準確。這反映了家庭生活視角中的魯迅形象。但這也就提出了一個問題:什么樣的“魯迅”才是真實的?這一問題隱含著雙重意義,一是說明魯迅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他生活在時間中,二是說明魯迅又是一個被歷史所塑造的人物。
因而今天研究魯迅其實有兩種思路,或者說是兩種相互聯(lián)系但又有區(qū)別的模式。
第一種是研究魯迅的本體,研究魯迅這個人,努力回到魯迅那里去,向后人還原一個真實的魯迅,客觀地評定他的文學成就和思想貢獻,評價他在現(xiàn)代文學史、現(xiàn)代思想史、現(xiàn)代革命史上的地位。但還原真實的魯迅談何容易?這因為魯迅自身是變化的、復雜的。對他的研究,又難以避免受到時代的局限。
第二種就是從追問本體意義上的魯迅,轉向考察現(xiàn)象學意義上的魯迅,考察關于魯迅的研究、關于魯迅不同認知背后的意義。我們大可不必驚訝于對魯迅的無限推崇或者惡意的攻擊,無論說魯迅是封建階級的貳臣逆子,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民族魂,還是有閑階級,落伍的人道主義者,封建余孽、兩重反革命,中國的堂吉訶德等,這都是社會的現(xiàn)象,重要的是這些說法背后的意義。這些意義明顯地關乎20世紀中國的歷史,也涉及了一些重要的人物,影響到這些人物在歷史上的地位或者他們的命運。說魯迅是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雖然荒唐,但荒唐背后有深刻的東西,它是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對中國社會革命認知的一個反映——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認知,其思想根源是什么,其思維邏輯又反映出什么問題,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這樣來研究魯迅,實際上就是把經(jīng)典化的魯迅視為歷史的鏡像,來研究從中折射出來的社會歷史問題。這超出了文學研究的范圍,而跨越到了中國思想史、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的領域。中國現(xiàn)代作家中,只有魯迅才最適合做這樣的跨學科的研究。
從魯迅經(jīng)典化的歷史中考察作為歷史鏡像的“魯迅”所具有的意義,是審美的批評,是對魯迅精神的審美思考和對魯迅作品的審美觀照,但它又不是一般的審美批評,而是從審美深入到了社會歷史進程,從魯迅創(chuàng)作和戰(zhàn)斗所構成的“形象”來透視20世紀中國的一些重大問題?!靶蜗蟆痹诖丝梢砸暈樽髌分械哪愁愋蜗?,被置于特定的背景,賦予了特別的意義。這一意義是作品本身所具備或者可以承擔的,其實也是被研究者發(fā)現(xiàn)的,用來表達研究者對社會歷史的某種意見?!靶蜗蟆币部梢跃哂懈鼮槠毡樾缘奶卣?。魯迅創(chuàng)作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精神特征,他所觸及的民族文化心理問題,構成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一個歷史時期里的精神面貌、文化性格。把它們作為“形象”來研究,其實就是從文學來研究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帶有某種普遍性的社會歷史問題。
遵循審美的規(guī)則,重視文學表達的特有方式和具體的細節(jié),同時又不限于文學的審美屬性,而是從審美中發(fā)現(xiàn)社會的、歷史的、人類的等重要的人文課題,探討這些問題的豐富意義。這需要一些相應的學術準備,比如懂得文學和美,能進入審美的境界,而又需要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的一些修養(yǎng),能夠從文學發(fā)現(xiàn)社會的、歷史的、人類學的問題。僅僅審美,不足以解釋魯迅,僅僅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的研究,也不是作為偉大的文學家的魯迅的研究。
禹權恒的《上海魯迅:形象建構與多維透視(1927—1936)》這部著作是他在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完成的,原為我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魯迅與20世紀中國研究”中的一部分。把上?!棒斞浮弊鳛橐粋€專題來研究,顯然因為這十年是魯迅作為左翼文學運動的旗手在上海生活和戰(zhàn)斗的一個完整階段。他在這十年間與各種政治力量和文化派別發(fā)生交往乃至沖突,以戰(zhàn)斗的姿態(tài)書寫自己晚年最為輝煌的歷史篇章。權恒對上?!棒斞浮钡难芯?,就主要采用文學社會學的方法。他在前人的魯迅研究基礎上,發(fā)掘豐富的材料,從魯迅與左翼、自由主義文人,魯迅與共產黨、國民黨,魯迅與上海大都會的關系中,向讀者呈現(xiàn)了一個多維“魯迅”的形象。這既是遵循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所做的歷史文化的批評,又是依據(jù)審美的標準所進行的文學批評。
像魯迅這樣一個杰出人物,他的一生與中國現(xiàn)代史、中國現(xiàn)代政治史、現(xiàn)代思想史和現(xiàn)代文學史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人們對他的認識是多方面的,發(fā)生分歧甚至爭議乃在情理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對魯迅的認識存在不同甚至對立的意見本身就是魯迅作為一個偉大存在的外在表現(xiàn)。權恒對此是有充分自覺的。他從多重復雜關系中展現(xiàn)魯迅的“形象”,做出論斷,時有新見。愿他的這本著作,為人們深化對魯迅的認識作出貢獻。
(摘自《上海魯迅:形象建構與多維透視(1927—1936)》序言)
《上海魯迅:形象建構與多維透視(1927—1936)》
作者:禹權恒
定價:88.00
ISBN:978-7-5203-4187-5
內容簡介
本書運用文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通過20世紀30年代上海各種政治集團和文化力量對“魯迅形象”的不同選擇、闡釋和評判,明確提出“上海魯迅”的重要概念,深度發(fā)掘其背后所潛藏的話語沖突,具體呈現(xiàn)魯迅形象建構與30年代中國革命之間的密切關聯(lián),將研究視野從文學史范疇延伸到了文化史、思想史、革命史等領域,極大地拓展了魯迅研究的深廣度,有助于雙向考察兩者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在互文視野中將研究論題不斷引向深入。
目 錄
第一章 1928年“革命文學”論爭中的魯迅
第一節(jié) 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
一 社會轉型與魯迅的艱難選擇
二 斷裂與延傳:“死去了的阿Q時代”
三“堂吉訶德在中國”與“中國的堂吉訶德”
第二節(jié) 在“革命”與“不革命”之間的魯迅
一“不革命即是反革命”
二 托洛茨基與后期魯迅思想的關聯(lián)
第三節(jié)“革命文學”論爭的病癥透析
一“語言暴力”的并置與嵌入
二“集團化”傾向與“公式主義”
第二章 “左翼魯迅”的形象建構與身份焦慮
第一節(jié) 從“啟蒙魯迅”到“左翼魯迅”
一 沖突與融合:魯迅的“向左轉”
二 左翼文學運動的“精神領袖”
第二節(jié)“左翼的魯迅”與“魯迅的左翼”
一“政黨左翼”的組織化規(guī)訓
二“啟蒙左翼”的個人化理念
第三節(jié) 內外夾擊中的左翼旗手
一“戴白色手套革命”的魯迅
二 遮蔽與敞開:重述“兩個口號”之爭
第三章 作為“革命同路人”的魯迅
第一節(jié) 魯迅的認同危機與思想突圍
一 《魯迅雜感選集·序言》之癥候式分析
二 魯迅思想的“變”與“不變”
第二節(jié)“發(fā)現(xiàn)俄國”與“想象革命”
一 魯迅的蘇聯(lián)觀
二“高爾基在中國”與“中國的高爾基”
第三節(jié) 文藝與政治的歧途
一“同路人”作家在后期魯迅思想中的投影
二 皈依與疏離:魯迅和中國共產黨的因緣際會
第四章 作為“墮落文人”的魯迅
第一節(jié) 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和文學運動
一“國家統(tǒng)制” 與“三民主義文藝”
二“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運命
第二節(jié) 南京國民政府與魯迅的矛盾糾葛
一 限制與刺激:國民黨查禁制度的二重性
二 文網(wǎng)與鉆網(wǎng):“戴著腳鐐跳舞”的魯迅
第三節(jié) 在夾縫之中求生存
一 《申報·自由談》與魯迅的雜文創(chuàng)作
二“民國機制”與魯迅的言說空間
第五章“老將”的錯位:自由主義文人與魯迅
第一節(jié) 魯迅和“自由人”及“第三種人”
一“非近于胖,就近于瘦”
二 文藝戰(zhàn)線上的關門主義
第二節(jié) 作為方法的“魯迅”與“胡適”
一 魯迅和胡適:從同一戰(zhàn)陣到不同營壘
二 互為鏡像的知識分子
第三節(jié)“政治文化人”的批評倫理
一 左翼與政治化思維
二“亞政治文化”與魯迅的錯位
第六章 都市語境與“上海魯迅”的形象建構
第一節(jié) 都市空間與魯迅的職業(yè)選擇
一 作為“自由撰稿人”的魯迅
二 租界文化與魯迅的電影生活體驗
第二節(jié)“上海魯迅”的歷史生成
一 魯迅雜文中的“上海書寫”
二 都市壕塹中的“文化散兵”
第三節(jié)“上海魯迅”的建構機制
一 革命性
二對話性
結語 作為“治愈文學家”的魯迅
附錄一 20世紀50年代文學史著中的魯迅形象
附錄二“他者”眼中的魯迅形象——以夏志清、司馬長風、顧彬為考察中心
參考文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