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前輩葉一葦老先生說過一句話:“篆刻藝術(shù)的核心是文字的造型。文字造型推動了篆刻藝術(shù)的發(fā)展?!本科涓?,篆刻美的根本追求方法,在于體現(xiàn)基于漢字本身的文字之美。中國的漢字是依賴于字形的,是圖畫式的,是靠視覺而得以傳達智慧的文字系統(tǒng)。這有別于西方文字的靠聲音、聽覺的字母,因此我們在日常的篆刻欣賞中,經(jīng)常要去體味作者通過作品中文字傳達出來的意象之美。先從吳昌碩說起,我們看他這一方最知名的紀念他亡故的元配夫人的印章:
(吳昌碩刻“明月前身”)
除了邊款中婀娜的身影外,我們在印面文字中仿佛也能看到章夫人細瘦如月的身形,這是寫意大師對印面文字處理之后帶給我們的意象之美。
當(dāng)然,吳昌碩是大師,他的意象豐富的作品比較多,隨手能拿出的如:
(吳昌碩刻”破荷亭“)
這個亭字,明明就是一個獨立山崗的小亭啊,再比如:
(吳昌碩刻”春蚓秋蛇)
似乎整方印里找不到一處剛硬的線條,這就對了,因為不管是春日泥土里翻土的蚯蚓,還是秋日里捕鼠的秋蛇,他們給我們的意象就是這種柔軟的,彎曲的意象嗎,這對于我們的創(chuàng)作是有啟發(fā)作用的。創(chuàng)作塞北大漠孤煙風(fēng)格的作品和創(chuàng)作江南煙雨風(fēng)格的作品,在篆法、章法、刀法上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因為他們傳達出來的是不同的意象。如吳昌碩的“染于蒼”:
(吳昌碩刻“染于蒼”)
如果用勻細工整的細朱文是無法體現(xiàn)出這種蒼茫的意味的,這顯然是大氣磅礴類的意象。我們再看林皋的這一方:
(林皋刻“杏花春雨江南”)
我們分明透著作品聽到了杏花開遍的江南傳來的淅淅瀝瀝的雨聲。這是清秀雅致意象的,顯然,要表現(xiàn)這種意象,粗獷猛利的篆法與刀法是無法實現(xiàn)的。
與吳昌碩一樣的寫意類篆刻家,學(xué)吳派,最終成為名家的徐新周的作品中也能看到文字本身傳達出來的意象之美,如:
(徐新周刻“游山澤觀魚鳥”)
魚鳥二字明明就是活脫脫古像形文字嘛,就是魚如游于淺水鮮活的魚,鳥如靜立枝頭活的鳥。再比如他的這一方:
(徐新周刻“大象無形”)
全印的印眼就在那頭卷著鼻子大象嘛,鮮活生動。但篆刻決不是簡單地刻什么像什么那樣,他更多的是文字本身所傳達出來的意味,是抽象層面的,我們再看他的另一方?。?/p>
(徐新周刻“大手筆”)
印面并不大,如何體現(xiàn)“大”呢,徐新周選擇了將最簡單的大字獨占一面,并以縱向的長線條表達大氣勢,以示意象上的大,這對于我們的創(chuàng)作是有指導(dǎo)意義的。這樣做的名家很多,比如齊白石,我們看他的一方?。?/p>
(齊白石刻“大羽”)
齊白石的這方“大羽”與徐新周的“大手筆”一樣,不同的是,齊大師把兩個字都做了線條的排疊,在線條的排疊中累積出一飛沖天的鯤鵬大鳥意象。無獨有偶,我們再看浙派大師丁敬的這方作品:
(丁敬刻“大宗”)
有人說這一方印章過于板滯,線條排疊過于雷同,而我卻認為,如果不是這種縱貫印面的線條的排疊 ,不足以體現(xiàn)作者想要表達的大宗師、大宗匠,大宗氣派的意象。
說到丁敬,他還有一方小章,是丁敬58歲時的一方作品,用的是戰(zhàn)國小璽的印式,內(nèi)容僅兩個字“山舟”:
(丁敬刻“山舟”)
葉一葦先生認為這方印過于松散,有明人習(xí)氣, 我們?nèi)绻砸庀蠼嵌瓤疾焖切⌒〉纳阶志褪且荒ㄟh山,近處正飄飄蕩蕩有一葉小舟沿著空曠的江面撐來,而且那舟上的帆,似乎也正隨著江水的動蕩而依勢搖曳……這分明是一幅寫意小品山水畫嘛。
以意象考察篆刻名家的作品,能體會出更多的藝術(shù)家思維,甚至遠接名家思緒,獲得更多的審美享受,這正是篆刻趣味無窮的所在。
黃牧甫的印章中有一方看似零亂,實際上卻附合印面內(nèi)容意象的作品:
(黃牧甫刻“萬物過眼即為我有”)
萬物過眼即為我有,看似如萬花銅一樣錯落的印面,正是作者想要傳達的一種怡然自得,萬物過眼,盡收眼底的意味。看似無理,實際趣味無窮。
他還有兩方印章,內(nèi)容相同,表達方式不一樣,一朱一白,但傳達出來的意味卻盡相同:
(黃牧甫刻“盤根錯節(jié)”)
(黃牧甫刻“盤根錯節(jié)”)
朱文印四個字不僅互相拉扯,而且與邊界撕扯不清,這正是印文要表達的意象,盤根錯節(jié),紛繁蕪雜,剪不斷,理還亂。白文印好一些,黃牧甫一向是以光潔著稱的,而這方印里,線條依舊光潔,但盤字與錯字糾纏在一起,根字跟邊框打在一處,節(jié)字左右兩部糾結(jié)一起,大師為什么要這樣處理呢,顯然,這跟印面文字要表達的意象是有關(guān)系的,盤根錯節(jié)嗎,沒有糾纏還能行。
提到“盤錯”二字,就讓人想起鄧派創(chuàng)始人鄧石如的一方印,也有這兩個字:
(鄧石如刻“事無盤錯,學(xué)有淵源”)
右側(cè)的盤錯之象是紛繁雜亂的,左側(cè)的源淵似乎又理出了頭緒,這跟印面的文字意象也是相通的。大師們在創(chuàng)作一方印時,一定想了很多,而他們通過印面?zhèn)鬟^出來的意象由此豐富起來。我們再看鄧石如的另外的作品:
(鄧石如刻“河聲岳色”)
河聲岳色,一方印里的山河景況是大氣勢,大線條,仿佛眼前就是黃河峽谷的濤聲,仿佛眼前就是泰山上松柏的蒼翠。再看另一方齋館印:
(鄧石如刻“守素軒”)
跟屋子的名字是一樣的,這方印里透出來的是安靜,是守著平常的日子,是安定,是不爭,是平平淡淡才是真。而另一方印:
(鄧石如刻“意興遄飛”)
這是一方歡快的印,印里傳達的是跳,是跑,是飛,是興高采烈,是歡欣鼓舞。印面文字的方圓,轉(zhuǎn)折都隨著印面所要傳達的意象做著調(diào)整:
(鄧石如刻“鳳橋麟坂舊茅廬”)
鄧大師以朱文向線的刀法造成毛刺的線條,傳遞出印面文字需要表過的破敗與殘損意象,畢竟,茅廬是舊茅廬。
讓我們再回到黃牧甫,他畢竟是跟開頭的吳昌碩大師一樣,最接近現(xiàn)當(dāng)代,也是印壇學(xué)習(xí)者最多的大師,他的作品再看兩方:
(黃牧甫刻“百折不回”)
百折不回,“折”字,“不”字用了曲線,這是受到的壓力,但主人是百折不回的,百與回就用了堅定的直線,象意志堅定的人,象干練堅決,執(zhí)著向前的人,百折不回,樸實而又堅定。
(黃牧甫刻“鍛客”)
線條都如鐵條在爐火里燒紅,又在砧坡上用重錘敲打出來的堅硬與方折,是“折釵股”,是拗不斷的鐵身板,是打鐵的人,正是“鍛客”的意象。
(黃牧甫刻“獨立”)
那個“立”字,可不就是一個獨自站立,望四海八荒而大喊“我來了”的豪客,頭頂?shù)莫氉帜敲捶睆?fù),不正是每一個世人所面對的世間煩擾。
(黃牧甫刻“老劍”)
若不是印中上部完全方折,無一處圓潤的線條以及同方向向下伸出的七根鋒利的尖芒,又怎見得我這是一把“老劍”呢?
篆刻雖是方寸世界,印作中傳達出的卻是篆刻家們?nèi)康娜松?jīng)驗和閱歷,還有他們對于藝術(shù),對于人生的種種體驗,他們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向世人表達著他們的思想情感、藝術(shù)情趣。篆刻是多么值得人熱愛和迷戀的藝術(shù)呢?!
(【老李刻堂】之166)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