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張1問曰:“令尹2子文3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4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5弒6
【譯文】子張來問孔子:“楚國的令尹谷於菟三次出仕為宰相,均無歡喜的表情;三次停止擔任宰相之職,均無惱怒的表情。每次卸任,一定要將任上原有的政事全部交待給新上任的令尹。你覺得這個人怎么樣?”孔子回答說:“這就是他忠于職守。”子張又問:“他這樣能算是仁嗎?”孔子回答說:“還沒有知道仁是什么,怎么能算得上是仁呢?”
子張又問道:“崔子殺了齊莊王,陳文子知道后,把有十乘車馬的家產都拋棄而離開齊國。到了別的國家后就說:‘這里的當權者和我們的大夫崔子一個樣。’于是又離去。到了另一個國家,他又說:‘這里的當權者和我們的大夫崔子一個樣。’于是又離開。這個人怎么樣呢?”孔子回答說:“這個人算是很清白的了。”子張又問:“他這樣能算是仁嗎?”孔子回答說:“還沒有知道仁是什么,怎么能算得上是仁呢?”
【說明】本節(jié)是借楚國令尹子文與齊國陳文子二人的故事來探討“仁”的問題。子張列舉了楚國賢相斗谷於菟三次任宰相,三次卸任的故事來說明他應該是很有仁義的。確實,子文上任宰相之職而面無喜色,不象現(xiàn)在許多人一聽說當官便興高采烈,得意忘形,這是很難得的。而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下臺亦無惱怒之心,他每次卸任都要仔細將任上的事交待給新上任者,不惱不怒,更不會失意忘形。這說明斗谷於菟在權位和名利之間把個人的利害得失都丟開了,一切都是以國家利益為重,這樣的人確實了不起。然而,孔子認為這只是對國家盡忠而已。對國家盡忠是很好的,很對的,但不能說明他就具有了仁義的高尚情操。這是兩回事。有忠肝義膽的人不一定就是能夠與人相互親愛的人,他只是對他的領導忠心耿耿,對其他人、尤其是對普通老百姓就不會忠心耿耿了。所以,只具備了“忠”的人,不一定就具有“仁”。而具備了“仁”的人,同時也會具有“忠”。所以,我們現(xiàn)在看人,不要只看一面,認為他對我忠心耿耿,他就是好人??慈艘催@個人的多方面,只有他具備了“仁”的品質,才能算是好人。
子張似乎有點不服氣,但他確實無法辯駁孔子,便又舉了一個例子,齊國的陳文子。這個陳文子厭惡壞的事情,聽說崔杼殺了齊莊王后,丟掉偌大的家產離開了齊國,他不愿意與弒君者為伍,這樣的人應該算是有仁義的了。確實,不愿意與壞人為伍,應該算是好人,但陳文子在拋棄家產的同時,也拋棄了國家!“國難當頭,匹夫有責”,這個陳文子的表現(xiàn)只能算是清白、清高,他連對國家的盡忠都不盡了,只顧自己的清白、清高,怎么能算是上是“仁”呢?他不思救國,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不能“臨危受命”,不能“見義勇為”,而只顧自己,這實在是很自私的。象這樣自私的人,怎么能夠達到“仁”的境界呢?所以孔子認為陳文子根本不能算“仁”。
這兩則故事給我們描述了好人與“仁”人的不同,好人盡可以好,好得不得了,但不一定就是“仁”。而只有具備了“仁”的品質的人,才能算一個真正的好人。
——————————————————
【注釋】1.子張:姓顓(zhuan)孫,名師,字子張??鬃拥膶W生。春秋末陳國陽城(今河南省淮陽)人。少孔子四十八歲?!墩撜Z·為政》:“子張學干祿。”
2.令尹:官名。楚國的宰相稱作令尹?!对?#183;齊風·盧令》:“盧令令,其人美且仁。”《管子·問》:“工尹伐材用,毋于三時。”《韓非子·內儲說上》:“卜皮為縣令。”《史記·陳涉世家》:“守令皆不在。”
3.子文:(?~前637年)楚國著名賢相。姓斗,名谷,俗名谷於菟(gòu. wū. tú.構烏徒),字子文。
4.已:(yǐ椅)《易·損·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詩·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鄭玄箋:“已,止。”《詩·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詩·大雅·江漢》:“明明天子,令聞不已。”《老子·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己矣。”《孟子·梁惠王下》:“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荀子·宥坐》:“已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廣韻·止韻》:“已,止也。”這里用為停止之意。
5.崔子:(?~前546年)齊國大夫。姓崔,名杼。他曾殺死國君齊莊王。
6.弒:(shì式)《周禮·大司馬》:“放弒其君則殘之。”《左傳·宣公十八年》:“凡自虐其君曰弒,自外曰戕。”《論語·先進》:“弒父與君,亦不從也。”《禮記·明堂位》:“君臣未嘗相弒也。”《孟子·梁惠王上》:“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古代稱子殺父、臣殺君為“弒”。
7.陳文子:齊國大夫。姓陳,名須無,字文子。與崔杼同時期人。
8.違:《書·堯典》:“吁!靜言庸違,象恭滔天。”《書·酒誥》:“薄違農父。”《詩·邶風·谷風》:“中心有違。”《爾雅》:“違,遠也。”《荀子·不茍》:“憂則靜而違。”《說文》:“違,離也。”這里用為離去之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