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的水平要靠成績來體現(xiàn),穩(wěn)定高分的背后,需要語文能力的支撐。
何為語文能力?體現(xiàn)在試卷上的無非是讀和寫。讀得明白,寫得清楚流暢,合適得體,則分數(shù)一定不會低。閱讀式輸入,寫作是輸出,就像做飯和制造產(chǎn)品,首先得強調(diào)輸入,高質量的輸入才可能會保證高質量的輸出。如何能讀得明白,讓閱讀質量更高,這是語文教學一直要解決的問題。今年又換了新教材,換教材的背后其實是教育教學思想的改革,語文教師的素養(yǎng)自然該提高,而相應的大家學習語文的觀念也當與時俱進。 如果單單看一張高考的或中考的卷子,無非就是刷題,題刷的熟練,分數(shù)自然會高;但有些時候刷題不靈,比如如何寫出一篇好作文,雖然有人主張作文是寫出來的,但是作文又不僅僅是寫。好的作文也是讀出來的,有優(yōu)質的輸入,一般情況下輸出都不會太差。語文的課堂自然重要,有許多方法的示范,有許多例文要講,有許多知識要集中傳授,比如文言文。但是語文卻并不僅僅是這些。熱熱鬧鬧的語文課可能是空洞的,做老師許多年,就曾目睹過不少這樣的課堂,各種分角色朗讀,各種熱烈的討論,除了支撐一個熱鬧的場景,依然是知識的小賣場,能力和思考的空蕩蕩。老師們不是不想把課上好,都想提升學生們的思考能力,都知道語文教學關乎國家未來民族大運,關乎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但是說歸說,做歸做。由于平時只滿足于刷題,光顧著靠技術提升分數(shù),理論素養(yǎng)不足,文學素養(yǎng)不夠,解讀起作品來自然功力不足。以魯迅的作品為例子,這是許多同學討厭許多老師也不愿意教的。討厭魯迅的原因看起來很簡單,就是覺得哪些作品寫于近百年前,不適合于今天的時代。其實這不是真正的原因,那些大家都喜歡的唐詩宋詞,寫作的年代豈不更早?學生間一直流傳著: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為什么怕?因為我們?nèi)鄙僬鞣哪芰Α?/span>學生懼怕有情可原,老師如此則不可恕。很多老師講魯迅,對于作品的解讀往往是滯后。既沒有趣味,也缺少思想。20世紀80年代,學術研究從主題思想轉向了啟蒙,又轉向了90年代的現(xiàn)代性,因為種種原因,我們魯迅作品的教學并沒有跟得上,所以遭遇了尷尬,致使魯迅的作品顯得不合時宜。比如教授《孔乙己》,就如何理解孔乙己形象,有些老師告訴同學們:孔乙己的形象深刻揭露控訴了科舉制度,以及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罪惡。像這種抽象的概念化的講法,十幾歲的初中生肯定不能有深切的體會。但是老師們卻沒有更好的招式,就是告訴大家要記住,要理解。而且一個豐富的人物形象,僅僅提煉出這抽象的兩條,也不夠有說服力。平時我們都經(jīng)常講人的情感,生活里面不乏喜怒哀樂,才構成了這個豐富多彩的不乏味的世界,文學作品不也如此?魯迅塑造了《孔乙己》,有對知識分子心理狀況的擔憂,有對于整個中國現(xiàn)實狀況的擔憂,咸亨酒店可以看成中國的縮影,卑微的孔乙己在那里沒有自己的權利,短衣幫也是麻木的,店小二也對知識沒興趣。這些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們在讀這些作品的時候,不能只抱著尋求答案的心理,只為分數(shù)。要從這些經(jīng)典的作品中讀出人,讀出人性,人的正常心理,人的性格,以及人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扭曲和麻木。 遵循這一切的過程,我們不但可以有理性的思考,更會有感性的體驗,那么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則既會有感性,又會有理性,何愁寫不出高分作文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