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諱言,在整個觀影過程中,我多次眼含熱淚,甚至一時差點忍不住眼眶里打轉(zhuǎn)的淚水掉落臉頰,影片帶給我的是來自生命深處本身的感動,就像電影的英文片名《Forever Young》,每個有價值的生命都想活得熱烈,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因為那樣你才能感受到自己是在活著,而這就指向影片的主題——那個關(guān)于生命的永恒追問:
人為什么而活?你的一生將選擇如何度過?
影片開始和結(jié)尾的旁白對此作了兩次說明:“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對的人生,你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毅然面對內(nèi)心的真實,選擇良善......
看完電影回來,對豆瓣的評分和好壞兩極化的評價感到有些意外,覺得影片有問題的無外乎兩種意見:一種是認為太過煽情,另一種是剪輯混亂失控,我恰恰認為兩者都不存在。
首先,煽不煽情、矯不矯情,關(guān)鍵看真實與否;而剪輯是否混亂失控,主要是影片的敘事前后有無清晰的脈絡(luò),不管是外在還是內(nèi)在的。
電影選取了四個不同的時空和歷史階段,試圖理清和打通之間的界限, 闡釋生命本身的問題,有點像《羅曼蒂克消亡史》,這也是我對影片有很深觸動的一方面原因,同時對導演感到敬佩,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人愿意如此花心思去拍這樣的電影,表達和探索深層次的文化與生命價值。
四個不同時空的故事,貫穿了清華百年校史,卻不止于簡單的獻禮,而是以此為契機,認真梳理了百年中國的時代變遷,從更寬廣、開闊的歷史深處汲取營養(yǎng),今天的生活總是根植于過去的。
《敦刻爾克》,在不同的時間點來回交叉,看著很費神,這樣的平行剪輯是為了讓觀眾獲得一種全局觀,以此達到身臨其境那場大撤退;而《無問西東》也有同樣的效果,在四個不同的故事間來回穿插,就是為了有一種縱觀歷史的全局觀,之所以不會顯得混亂,是因為四個故事間有內(nèi)在的脈絡(luò)聯(lián)系,共同指向電影的同一主題。
影片的海報上印著一句話:只問深情,無問西東。第一個故事,吳嶺瀾(陳楚生飾)對求知和生命的價值感到困惑與迷茫,梅校長教他面對內(nèi)心的真實,他也從泰戈爾的詩里悟到生命的意義;到了第二個故事,作為大師們的學生,沈光耀(王力宏飾)對家國之間的抉擇無比糾結(jié),但他毅然面對內(nèi)心的真實,這是師承;第三個故事,陳鵬(黃曉明飾)是沈光耀當時救助的孤兒之一,他付出了自己最純粹的愛和熱血,李想因為愧疚救了張果果(張震飾)的父母,才有了第四個故事張果果對四胞胎的資助,這是美好生命價值的傳遞,他們無一不飽含深情。
師生情、母子情、男女間像原子加速般的熱烈愛情,對陌生人付出生命與同情,只為了對生命本身的贊許。
那個遙遠中國的人文傳統(tǒng)與師承,家國情懷,不該只停留于想象,我們有必要親身去了解和觸及,那是對作為中國人的自我確認,面對那時的家國動蕩,個人前途與國家歷史命運復雜交織在一起,多少人幾無選擇,多少杰出的年輕生命,奮發(fā)圖強,付出青春熱血和生命,這是幾代人的芳華,他們的豪情、愛與痛,個人選擇與掙扎...如此寬廣的生命,怎不令人感到動容,又何來煽情?
影片里有一個鏡頭讓我印象深刻,西南聯(lián)大簡陋的教室在暴風雨中到處漏水,教授無奈叫大家靜坐聽雨,沈光耀推開窗,看到的是遠處美麗的田野,有人披著蓑衣在釣魚,而近處同學們在操場上冒雨跑步,這就是那時的中國,親愛的廣大同胞還在面朝黃土背朝天,另一些年輕的生命正在接受現(xiàn)代教育,強身健體,奮起直追,但卻滿目瘡痍,看著這樣的畫面,都會讓人忍不住熱淚盈眶。
有人可能會感覺張果果的故事有些突兀,我卻認為是讓影片落地的關(guān)鍵,張果果的生活正是我們現(xiàn)在多數(shù)年輕人的生活,有著切身的體會,在繁忙的工作和現(xiàn)代都市里迷失,日益活得麻木,每天看到和聽到多少不盡如人意的事,該如何面對內(nèi)心的真實,選擇良善......你不禁想從歷史中尋求解答,曾經(jīng)那些杰出的年輕人,面對更為復雜的個人境遇,他們又是如何抉擇的呢?不知道導演的劇本是否有這樣的構(gòu)思,反正我經(jīng)常作如是想。
最終,影片所呈現(xiàn)的是超越時代的,那就是,每個有追求的生命,都想活得熱血、有意義,都想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生命的價值,在于“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