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事者評出了天下十大行書,排在第一的當(dāng)屬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排名第二的,就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
目前《蘭亭集序》據(jù)傳被唐太宗帶進了昭陵,存世“天下第一”的書法,也就這件藏于臺北故宮的《祭侄文稿》了。
顏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在祭奠自己的侄兒顏季明時,撰寫的一篇祭文。叔叔祭奠侄兒,聽起來都覺得悲哀,何況這個叔叔還是大書法家顏真卿。
安史之亂,顏杲卿奉命鎮(zhèn)守堂山郡,派自己的長子顏泉明出城獻俘報捷,結(jié)果被奸臣陷害,困守孤城的顏杲卿顏季明父子慘遭殺害,壯烈殉國。
安史之亂平定之后,顏真卿又派侄顏泉明去河北尋訪杲卿父子遺骨及流散家人,僅尋得顏季明頭骨帶回。
顏真卿緬懷堂兄一門忠烈,“父陷子死,巢傾卵覆”,懷著“撫念摧切,震悼心顏”的悲憤心情,和著血淚寫下了這篇祭文。
《祭侄文稿》23行,共234個字。其中明顯圈改的地方就不少于15處。其中最嚴重的一處,反復(fù)涂改,先后三次遣詞。
“爾父竭誠”處反復(fù)涂改的印記
為什么這樣一幅反復(fù)涂改的草稿,在今天,很有可能被扔進垃圾桶里。為什么還能成為“天下第二”的書法作品呢?或者可以這樣問,什么樣的書法作品,才可以被稱為好的書法作品呢?
這個問題也許太大,但從《祭侄文稿》這一件書法作品來說,我想說一個最關(guān)鍵的認識——好的藝術(shù)是要表達感情的。
細讀草稿可以發(fā)現(xiàn),開始途述身世,還比較平靜,字也比較規(guī)矩、圓渾。寫到“賊臣不救”以后,悲痛之情充溢胸間,字體打破了矜持的局面,字形、行距忽大忽小,時而滯重,如哽咽不前;時而縱放,如慷慨悲歌。錯、漏的地方逐漸增多。
寫到“魂而有知,無磋久客。嗚呼哀哉,尚饗”幾個字時,已經(jīng)達到了無意于書而氣貫天成的極高境界。感情的波瀾起伏,隨著筆鋒自然流露出來,這是因為臨文之時,激昂悲壯的感情一發(fā)難收,長期積累的高超書法藝術(shù),在不經(jīng)意之中揮灑而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