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死后的廟號是高祖,謚號是文皇帝,活著時用過開皇、仁壽兩個年號,可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稱呼楊堅時只用謚號來代替呢?大部分時候,我們都稱其為隋文帝,而不是隋高祖,而開皇帝、仁壽帝這樣的稱呼更是見不到。究其原因,其實是千百年來大家一個約定俗成的習(xí)慣而已,下面我就為大家詳細(xì)解釋一下為啥會有這么一個習(xí)慣。
商朝設(shè)立了廟號,周朝設(shè)立了謚號,但到了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后,他認(rèn)為無論廟號還是謚號,都是“子議父、臣議君”,所以一律予以了廢除??墒?,這兩項制度都廢除了,等皇帝死后該如何稱呼呢?對此,秦始皇給出了答案,他說自己就是“始皇帝”,他的兒子繼位后就是“秦二世”,以后子子孫孫傳下去,皇帝也就“三世”“四世”一直到“萬世”。你看,秦始皇的辦法還是很不錯的,方法簡單,節(jié)奏明快,可惜的是秦朝到了“二世”就滅亡了。
漢朝基本繼承了秦朝的一系列制度,但也略有改動,比如在建國之初就恢復(fù)了謚號制度。劉邦死了以后,謚號是“高皇帝”;劉盈死了以后,謚號是“孝惠皇帝”,劉恒死了以后,謚號是“孝文皇帝”……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漢朝初期并沒有恢復(fù)廟號制度。
很多人在網(wǎng)上寫文章的時候,會說廟號制度是在漢朝恢復(fù)的,這沒有錯,但卻不嚴(yán)謹(jǐn)。廟號制度在漢初并沒有恢復(fù),比如劉邦作為開國皇帝,死后并沒有廟號,第二任皇帝劉盈死后也沒有廟號。直到漢景帝劉啟即位之后,為了宣示自己的正統(tǒng)地位以促進(jìn)削藩行動,這才重新啟動了廟號制度,給他爺爺劉邦上了廟號叫“漢太祖”,給他父親劉恒上了廟號叫“漢太宗”。從此以后,廟號制度才在西漢漸漸恢復(fù),但以后歷任皇帝給以前皇帝是否上廟號,主要還是出于政治需要,并沒有作為一項制度確定下來,所以西漢的皇帝有廟號的也不多,嚴(yán)格來說只有四個,除了上面兩位之外,就只有漢武帝劉徹的廟號“漢世宗”、漢宣帝劉洵的廟號“漢中宗”。
這樣一來,有的皇帝有廟號,有的皇帝沒有廟號,但所有的皇帝都有謚號,而且每個皇帝的謚號還不一樣。那么,為了從稱呼上區(qū)分各位皇帝,還有比稱呼謚號更好的辦法嗎?
以“謚號”代稱皇帝的辦法,一直延續(xù)到隋朝。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死后謚號為“文皇帝”,廟號“高祖”。但根據(jù)稱呼謚號的習(xí)慣,大部分場合大家都以“隋文帝”代稱楊堅,而很少用廟號。當(dāng)然,如果你非得用“隋高祖”稱呼楊堅,那也絕對是正確的。
這里簡單解釋一下為啥是“高祖”而不是“太祖”。原本按照廟號制度,開國皇帝是“太祖”,第二任一般就是“太宗”了,可在三國時期出了個特殊情況。曹魏政權(quán)的締造者是曹操,而第一個稱帝的卻是曹丕,這就很讓人為難了,曹丕稱帝以后追封曹操為皇帝,廟號太祖。而曹丕死后,作為實際上的開國皇帝,他的兒子曹叡不可能給他一個太宗的廟號,想來想去,就給了個“高祖”。從那以后,“太祖”和“高祖”就混亂了。
緊接著司馬家族經(jīng)過三代的積累,終于在司馬炎時篡位成功,建立了晉朝,于是司馬炎追封祖父司馬懿為“高祖”,父親司馬昭為“太祖”,他自己死后的廟號是“世祖”,這樣一來就更亂了。
通常情況下,如果開國皇帝是白手起家,那就毫無疑問是太祖。但如果有很大一部分是靠父輩或者祖父輩積攢下來的力量,就會追封先輩為太祖,自己當(dāng)高祖。比如李淵建立了唐朝,靠的是他祖父、西魏八柱國李虎的勢力,因此李虎就是“太祖”,李淵只是“高祖”。
楊堅的情況和李淵差不多。楊堅被稱為“得天下最易的皇帝”,是靠了他的外戚身份,他的女兒當(dāng)時是正兒八經(jīng)的皇太后。而且楊堅之所以能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并不是他個人奮斗得來的,而是靠了他的父親楊忠,楊忠是西魏和北周十二大將軍之一,妥妥的關(guān)隴貴族集團(tuán)元老級人物,就連當(dāng)時經(jīng)常廢殺皇帝的宇文泰也要讓他幾分的。所以,楊堅建立隋朝以后,立刻追封父親楊忠為“太祖”,所以他死后只能是“高祖”這個廟號了。
然而,到了唐朝,大家就不大用謚號稱呼皇帝了,而是改用了廟號。這里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經(jīng)過五胡十六國時代,禮法崩壞,任何一個皇帝死后,其繼任者他有沒有政績,是不是個皇帝,哪怕是公認(rèn)的荒淫無恥,也都會給上一個廟號以示尊敬,所以隋唐以后所有的皇帝都有廟號。
另一個原因是謚號變得越來越長了。原本在唐高宗以前,皇帝一般謚號只有一兩字,比如李世民的謚號就只是“文皇帝”而已,但是到高宗稱天皇、武后稱天后之后,他倆就將李世民的謚號改為文武圣皇帝,之后歷任皇帝不斷加字,搞得謚號越來越長。同時唐朝開始盛行字?jǐn)?shù)較多的尊號制度,生前稱尊,死后稱謚,再加上為先帝加謚的習(xí)慣,使得謚號從兩三個字變成十幾個字,使用起來就很不方便了。
因此,廟號就逐漸代替了謚號,成為皇帝的代稱。比如我們稱李世民為“唐太宗”,但很少稱呼他為“唐文帝”。雖然兩者都是指同一個人,都后者聽起來總是怪怪的。
到了明清時期,用廟號稱呼皇帝的習(xí)慣依然存在,但是因為明清的皇帝基本都是一生只用一個年號,所以除了官方史料仍堅持用廟號代稱皇帝之外,民間大多開始改用年號代稱皇帝。比如說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我們有時候稱他“明太祖”,也有時候稱呼他“洪武大帝”;還有發(fā)動靖難之變的朱棣,有人叫他“明成祖”,也有人叫他“永樂大帝”,我們聽起來好像都很耳熟,也不別扭,就是因為用廟號和年號代稱皇帝的習(xí)慣同時存在。
但是,畢竟年號在民間更有市場,漸漸就有了后來居上的趨勢,到了清朝時,大家就更習(xí)慣使用年號來代指皇帝了。比如我們通常不會稱康熙帝為清圣祖,也很少稱乾隆帝為清高宗。
綜上所述,無論是稱呼謚號、廟號,還是年號,其實都是為了記錄方便,并且不會產(chǎn)生歧義。楊堅雖然是隋朝的開國皇帝,但因為他很大一部分是靠了其父親楊忠留下來的勢力,所以只能留個“高祖”的廟號給自己。而由于唐朝以前稱謚號而不稱廟號的習(xí)慣,所以大家往往稱呼他的謚號“文皇帝”,也就是“隋文帝”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