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家多年傳統(tǒng):每月都有一個節(jié)日,而且都有特別美食,比如正月初一包粽粑,二月初二生榨米粉,三月初三蒸五色糯米飯,五月端午節(jié)吃涼粽、艾葉糍粑、雄黃酒,六月六鴨子成熟吃鴨肉,七月十四用芭蕉葉做甜糍粑,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月餅,九月九重陽節(jié)、冬至做大菜湯圓,鴨蛋般大小的湯圓里是魚、肉、馬蹄做的餡等。二月初二家家戶戶做生榨米粉,壯語稱“粉拉餿”。筆者少年時在壯鄉(xiāng)吃“粉拉餿”的情景如今記憶猶新。生榨米粉的特點是新鮮滑嫩,略有酸、餿味,這是米粉發(fā)酵后的原因。大米用溫水侵泡2、3天,發(fā)酵后開始發(fā)出淡淡的酸味,將大米帶水在石磨上磨成米漿,然后用白布包裹瀝干,取其中少部分揉成團煮熟(有的地方用煮熟米飯搗爛),參入米漿中一起攪拌糅合成軟硬適度的粉膏。
壯話里“粉拉餿”的“拉”,是“下”的意思,“餿”應該是擠壓米粉的工具。一塊白布中間安一個鉆數(shù)十個圓孔的鐵皮盤子,將搓揉好的粉膏放進里邊,白布包起來雙手用力擠壓,粉膏從洞孔中擠出下到滾燙的開水鍋里,幾分鐘即熟,撈起來盛在碗里或者經過清水過冷河就可吃。隨著科技進步,擠壓工具不斷更新,用木頭做圓筒以杠桿原理擠壓粉膏,更輕松完成。而當時這種不常用的工具不是每家每戶都具備的,只有去借,一個工具輪流幾十戶用,其他生活用具也是如此,鄰居上門借用,大都慷慨相贈毫不吝嗇。
二月正是開春時節(jié),小河小溪里滿是魚蝦,隨便撈、釣都有收獲,剁碎煎干,和春韭菜二者搭配炒出來香飄四溢,隔壁鄰舍都能聞到香味,舀一勺放進米粉里,加一點紫蘇、醬油,天??!米粉柔韌爽滑,魚蝦韭菜鮮美可口,那美妙味道文字難以形容,我吃了一碗又一碗,直到肚子圓滾滾才罷休,如今想起還流口水呢。
“粉拉餿”這種傳統(tǒng)美食在壯族地區(qū)流傳久遠,大概分布在南寧、崇左、百色、河池地區(qū)各縣,以武鳴、邕寧、平果、田東、田陽、馬山、上林、扶綏、天等、大新、隆安、巴馬、都安、大化縣一帶為中心。邕寧蒲廟近鄰南寧,有近水樓臺之便,蒲廟商家遂在南寧開店打出“蒲廟生榨米粉”旗號,其配料多為碎豬肉沫、黑面醬、酸筍、紫蘇。人們看多熟悉了竟成為一個品牌,使人誤以為是蒲廟發(fā)明了生榨米粉。
您若欣賞本文,就請訂閱并賞個“點贊“吧!(點文章最下面的”大拇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