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關于問題化學習的隨筆小輯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升學習素養(yǎng)

龔春華

“問題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的圍繞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形成的一種氛圍,具體地說就是要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不時地遇到一個又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以此引發(fā)好奇心,促使他們積極開動腦筋,勇于探索求知?!皠?chuàng)設問題情境”實質上就是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出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恰到好處地提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反饋教學信息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巧妙而富有價值地設疑,一定可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改變學生的被動參與和機械接受的學習現狀,使學生以主體身份與教師展開積極的互動探究,在探究過程中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獲取,問題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的增強以及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如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通過自身的課堂教學實踐以及對同伴的課堂觀摩,我覺得以下幾點值得借鑒。

一、 多媒體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多媒體以集圖文聲畫于一體的特點,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了解相關信息,合理地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比如,我在執(zhí)教《永遠執(zhí)著的美麗》這篇課文時,就運用多媒體播放了央視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朗的一段頒獎詞: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xiāng)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敬一丹慷慨激昂的聲音在我們耳邊回蕩: “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四個四字短句整齊排列,一氣呵成,酣暢淋漓,有贊美的情意,有含蓄的意蘊。袁隆平到底是怎樣的一介“農夫”呢?學生探究的欲望一下子被激發(fā)出來。

二、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書,只是借助文字從表面去了解文章內容;如果是表演,那么就必須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入探究,充分發(fā)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演,可以提升教學實效。

聽一位初中語文老師教學《門外有敲門聲》一課,就采用了這種形式。《門外有敲門聲》通過一個精心構思的故事,著力陳述科技發(fā)展能造福人類,但也有可能違背人類的根本利益,尖銳地將克隆技術與人類社會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潛在沖突呈現在者面前,提醒人們不能盲目發(fā)展科技。為了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老師叫三個學生分別扮演“格林先生”、“格林太太”和他們的兒子“吉姆”。學生要還原課文中的場景,不僅要熟悉課文內容,還要創(chuàng)造性地加入自己的理解,并配以相應的動作、表情,這一過程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深入探究——科技發(fā)展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哪些便利?到底應如何發(fā)展科技?相信,每個學生都會通過研課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三、 辯論賽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辯論是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活動的一種有效方式,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某一問題發(fā)表不同的看法,有助于學生獲得對該問題的比較全面和深刻的認識。

比如《羚羊木雕》一課,講的是“我”在媽媽的逼迫下把送給最好的朋友萬芳的羚羊木雕要回來的故事,那么“我”該不該這樣做?有的學生認為:不該這樣做,這樣傷害了“我”和萬芳之間的友誼;有的同學觀點相反:羚羊木雕那么貴重,肯定得要回來。老師靈機一動,針對大家認知上的矛盾沖突開展了一場小型的辯論賽:挑選八位同學分兩組,分別為正方和反方,其余同學當觀眾,老師是主持人。通過辯論,同學們深刻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和父母要經常溝通,這樣才會避免很多矛盾的產生。

實踐證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探究的興趣和積極性,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發(fā)展綜合能力,提升學習素養(yǎng)。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

張葉梨

課堂提問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藝術,并且是教學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難用精、很難用巧的藝術。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小學教師不諳熟發(fā)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容易成功的。事實上,課堂提問是教師整個業(yè)務功底,全部教學經驗的公開亮相,又是對參差不齊、瞬息萬變的學情的駕馭。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重視課堂提問,掌握課堂提問的技巧,自然而然地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但是國內近年來的研究資料表明,中小學教師每堂課的有效提問僅56%。也就是說,教師中還有一半的提問是無效的,因而研究課堂教學提問對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非常重要的??梢哉f,有效提問是課堂教學永恒的主題。作為教師,我們有理由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有效提問的課堂教學,讓學生每天在輕松、愉悅、有效的氛圍中思考與學習,減緩他們的壓力、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文技能。

我校在第二輪課堂教學改進行動中開展了扎實有效的研討課。從備課組的同伴邀請課到教研組的集體聽評課再到全校的各學科研討課,可謂是全員參與、扎實推進。在語文教研組兩周一次的研討課中,為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讓學生的生命靈動起來,每一位任課老師除了自己學習、反思、磨練來提高自己的業(yè)務素質外,更主要的是和大家一起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法、研究教學設計、研究課程標準。

上學期,我在教研組內進行了公開課《稱贊》的教學研討。教學中,我沒有過多地分析,講解課文,而是充分創(chuàng)設情境,以問題為引領,以情感為紐帶,以為主線,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重點詞句,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情朗,并展開想象,感悟稱贊的真誠和因此帶來的神奇效果。如教學“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時,我先讓學生給”你真能干”換個說法,再讓學生結合圖片理解“一個比一個好”是什么意思,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為什么還要稱贊他呢?進而抓住“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認真”這句話,引導學生理解肯定別人的認真態(tài)度。接著,讓學生想一想:小刺猬說這句話時是什么樣的語氣并通過自己的朗表現出來。最后,讓學生展開想象:假如小刺猬當時沒有稱贊小獾,而是嘲笑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結果可能會怎樣。學生在想一想,說一說,議一議中,深入地走進了文本,走入了課文情境,與小動物同命運共呼吸,最后有感于心,化而言之,實現了自我超越。

在“課堂有效提問”為主題的系列研討課中,大家一起討論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逐漸探索總結出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一些誤區(qū)與策略。課堂提問的誤區(qū):“以師為主”的自我問、“復雜深刻”的艱澀問、“越俎代庖”的獨角問、“漫無目的”的滿堂問、“簡單膚淺”的是非問。這些都是不可取的。課堂提問的基本策略:策略一:觀念先行,奠基課堂有效提問;策略二:人文性和工具性合一,尋找有效提問的“支點”;策略三:端正文本價值與學生獨特體驗,追尋有效提問的平衡;策略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把握有效提問的時機;策略五:變更提問方式,追尋有效提問的立體式。

每次研討都能調動集體的力量,不但讓上課教師在課堂有效提問的操作上有所提高,更促進了全體教師對有效提問的認識。

以問題場為導向的語文課堂教學 

翟曉琴

《哥倫布豎立雞蛋》是四年級第二學期第三單元的課文,本單元的訓練目標是要求學生用心文,邊邊思,可以針對課題、課文內容等提出問題?;谶@一目標與我們的“使覺課堂”的研究主題相吻合,因而選擇了這篇文章作為課堂變革的研究課例。

內容確定了,但是如何確立使覺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形式呢?我認真研了視覺課堂變革的方案結合學生的現狀決定

一、確立以問題場為導向的語文課堂教學

“使覺課堂變革”的目標就是從“解決問題”到“問題解決”的轉型,所以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嘗試著以問題為導向,通過課前問題準備、課中問題導學、課后問題延伸,來喚醒學生能動的學習態(tài)度。在設計這堂課時,我的腦海里出現了一個名詞叫問題集中營,意在將學生感知課文后的疑問集中起來,然后引導學生去一一探究。但仔細斟酌后覺得叫“問題場”更為妥當,因為“場”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情境,問題的產生或者交流一定是發(fā)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在這個“場”里面可以有不同的反饋,可以通過一個“場” 產生一連串由淺入深的“場”,更重要的是 “問題場”中的一些問題能引發(fā)學生產生參與、認識和探究的欲望,能激活學生已經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激發(fā)他們進入質疑探究的思維狀態(tài)。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去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或激發(fā)他們思維的沖動。從三大塊面來體現:首先以聽寫的方式出示課文的中心句“即使是簡單的事也需要有人去發(fā)現,去證實。站在后面指手畫腳是無用的,關鍵在于創(chuàng)先。”通過師生交談揭示課題,然后引導學生結合課題和哥倫布的話進行質疑,順理成章的梳理出一些關鍵詞為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做鋪墊。在這樣的問題場中,學生提問的興趣被激發(fā)出來,很快進入狀態(tài),解決問題也更容易。其次,深入課文學習的過程中我運用補充資料、指導朗、想象說話訓練等一系列方法讓學生對文本有深入的理解,當學生細文本后能快速進入積極的思考狀態(tài),激活思維,問題接踵而來:發(fā)現新大陸究竟是不是一件平常的事?達官貴人為什么要抹殺哥倫布的壯舉?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學生又產生了新的疑問:達官貴人為什么一開始說把雞蛋豎立起來是不可能的事,后來卻說這是最簡單不過的事?此時可以看出學生的問題更有深度,更有價值了,他們發(fā)現了看似矛盾實則揭示中心的問題。對于較難的問題我則讓學生通過小組探討的方式,在合作中解決問題,發(fā)揮集體的智慧更好地理解課文最后一節(jié)中哥倫布離席時那番話的含義。在整堂課中,學生能從提出簡單問題到課文重點問題再到有深度有價值的問題,可見他們的提問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提問的過程中也不乏有些學生為提問而提問,缺乏思維性或問題過大,無法解答,這就需要老師在課堂上及時給予正確的評價或點撥,這一點在今天這堂課上我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到位。

當然語文有它的學科特點,在關注學生質疑,解疑能力的同時我也關注了學生的語言表達

二、關注語言的表達

,是一個親自感受、體驗作品語言魅力,掌握語言運用規(guī)律的過程。小學生學習語文并不是要學生去研究語言,而主要是學習語言的基本方式,形成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在課堂實施的過程中,我始終關注著閱教學中的語言訓練點是否有利于學生語言的積累內化為語言的運用和實踐能力。

  我給學生補充了相關的資料,其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識記或一般性地了解,而是要求學生運用課內外的資料,在達官貴人們面前為哥倫布辯護。這不只是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哥倫布的偉大,而是同時將課內外的資料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要從這一系列的資料中選擇、概括、提煉出相關的觀點和證據,并用簡潔流暢的語言加以解釋說明。學生不僅進行有效的語言轉換,而且對信息的獲取收集、加工處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促進了學生基本能力的整體推進。

     我的這堂課還有有許多不足,請各位專家和領導多提意見。最后我想說:使覺課堂變革已經開啟,我們都在摸索,嘗試,這條改革之路也許不那么順暢,也許會面臨失敗,也許……,但是我們在努力,我們在前行,我們敢于創(chuàng)先。

對問題教學法的一點理解

丁春華

曾幾何時,針對“滿堂灌”的現象,在教學中以“問”取代了“講”。備課時總考慮問題設計,上課時總有問題串起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問題教學法于是興起,它也符合啟發(fā)式的教學原則,可又出現極端現象,存在變“滿堂灌”為“滿堂問”的教學實情。這極有可能夸大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被問題牽著鼻子走,更壞了思維,腦子成了不會提問題的空殼,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鑒于此,在此淺談一點不成熟的看法。

問題教學法實際運用于:1、新課導入,設疑置問,吊吊胃口,激發(fā)學習熱情,便于切入教學重點。2、細化重點,以問析疑,逐層深入,啟發(fā)前進,達成目的。3、淡化難點,以問激問,共同討論。4、設置問題,聯系課內外,延伸拓展,調動儲備,加強實用訓練。5、質疑求學,培養(yǎng)科學的思維習慣和創(chuàng)新意識。

問題教學法是教法,也是學法。有的課堂,盡管課堂上問題頗多,似乎熱熱鬧鬧,可是很多學生在學習中根本就不問,或者不會問。其實,學問學問,學和問緊密相關。學,須得要問,而有問,才能真正有所學。問是一種學習方法,而且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如果學生自己有問題,而且肯問、會問的話,那么這種學習則完全是主動的。只有主動問、主動學,才能真正體現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自主性、獨立性;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也才能真正做得學問。如果學生自己有問題,而且肯問、會問的話,那么這種問應該是有選擇的,問其所以要問者,問其關鍵所在者。這種有選擇的問比起被老師“牽著鼻子走”的被動問、隨意問,則要強出許多倍。所以我認為,在問題教學法中老師的責任不在于問學生,而在于教會學生會提問題,會問老師、問文本。

教會學生善于發(fā)問,這應是問題教學法的實質。其“問”的重點應是學生問,問老師、問文本,甚至于延至問相關的課外問題。而老師是否不需要“問”呢?學生有時不很會問,問得過“小”,或問得過“大”,或只問表象不問本質,此時,還是需要老師適時地,有引導性地提問。其目的是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有關內容,能由“一問”激起“多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語文教學中,頭緒繁多,而問題教學法的運用確非易事,弄不好就又成了“滿堂問”或“滿堂鬧”。表面上熱熱鬧鬧,實則得不到切實的訓練。當前,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已提到了首位,語文教學既要承擔起母語教學的特殊使命,又要發(fā)展學生思維和個性,培養(yǎng)美好情感,可謂任重且艱。為了適應新形式的要求,我認為,語文老師的教學觀念要來個大膽的改變。對待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不能拘泥于老舊的套路。不能只備文本,只盯作業(yè),而應追蹤學生的發(fā)展,順應時代,融入時代,即要備學生,備自身的修養(yǎng)素質。教師應從繁重的課業(yè)負擔中抽身“偷懶”,從事更有意義的“提高”工作--提高類似于主持人的主持應變素質,提高各方面的綜合能力,不妨看看“閑書”,看看電視,多多與學生交談,了解收集學生的熱門話題,當學生“問”時,才有共同語言,才能應付自如,才能產生師生共鳴,共造和諧美好的課堂氣氛,為學為樂。這,豈不是問題教學法運用的新氣象

“問題解決”課堂教學模式

秦蘭菊

  “問題解決”教學模式,是由前蘇聯的馬赫穆托夫提出來的。問題解決教學模式的根本特征是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是個體經驗的獲得,是把整個教學過程設計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而不是純粹的接受學習。主張學生在實際活動中通過發(fā)現和解決問題來學習,強調親身體驗和增長經驗,要求從學生困惑的情境出發(fā),創(chuàng)設適宜的問題情境,進行一系列的假設、推理、檢驗的活動而獲得問題解決,并使學生的興趣和才能得到自由和發(fā)展。

“問題解決教學模式”也被稱為拋錨式教學(Anchored Instruction) ,這種教學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確定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因為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確定了,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也就被確定了(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guī)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huán)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例如教師)關于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由于“問題解決教學模式”要以真實事例或問題為基礎(作為“錨”),所以也被稱為拋錨式教學(Anchored Instruction)。有證據表明,這樣的教學比傳統的技能操練式的教學更能使學生對科學知識形成深刻的、結構化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以遷移的問題解決策略,而且對科學形成更為積極的興趣、態(tài)度和信念?;趩栴}解決式學習是近年來受到廣泛重視的一種教學模式,它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習者合作解決真正的(authentic)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的能力。

“問題解決”教學模式要依據教學內容和要求,由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的發(fā)現、探究和解決來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和主體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其中,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在問題情景的引導下,學生收集素材、資料,深思醞釀,提出假設,引發(fā)爭論,進行批判性思考和實驗探究,得出結論,通過應用又產生新的問題,使學生思維不斷發(fā)展、升華?!皢栴}解決”教學是一種高效和發(fā)展性的教學,這是因為:第一,思維活動產生于問題;第二,解決問題的教學能使學習者的思維具有明確的目的性;第三,解決問題的學習能使學習者在已知知識和未知知識、舊知識和新知識之間作出聯系,建立自己的知識系統;第四、學生不僅掌握了科學結論,更為重要的是學生通過親身探究和實踐,參與了知識的發(fā)生、形成和發(fā)展過程。

根據教學實際情況,我們提出以下“問題解決”教學模式:

“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 自主探究,分析問題 —— 完成作業(yè),提出新問題;資源共享,研討問題 —— 實際應用,深化問題——回顧反思,知識建構?!?/span>

    “問題解決”課堂教學模式有利于形成多邊交流、多邊活動。在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后,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討論、歸納等一系列再發(fā)現的認知過程,促使問題得到解決。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開展探索解決問題,這能把學生的個體活動和小組活動、班集體活動緊緊結合在一起,把師生活動緊緊結合在一起,不僅體現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人人參與課堂,使課堂充滿鮮活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主體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才能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資源的加減策略研究

——基于問題解決的課堂教學實踐與研究小結

李敏霞

    課堂教學改革如火如荼的展開,給予老師們挑戰(zhàn)課堂的時機與實踐。如此豐富而充實的教材資源,是否適合所有的學生呢?城區(qū)與郊區(qū)所處地域的差異、人文環(huán)境的迥異,對于同樣的教材資源,老師們若是一味的“拿來主義”,怎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呢?鑒于此,我深入鉆研教材,針對自己的班情班貌,大膽地對在自己任教的低年級語文教材內容進行了加減重組的研究與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所謂“加減”,簡言之即對教材中的某些內容去繁就簡、添磚加瓦。具體的說,就是增加一些貼合學生實際生活的聽說寫內容,以他們興趣培養(yǎng)為基點,有的放矢的拓展延伸相關練習點;同時略講某些生僻枯燥的教材資源,騰出課堂教學時間,進行開放閱等活動。

低年級孩子剛進入小學,正是語言表達訓練興趣培養(yǎng)與激發(fā)的最佳時間,我就挖掘教材中一切可說可聊可議的話題,讓孩子們想說樂說。低年級的語文課程內容豐富,有喜聞樂見的兒歌,如《漱口》、《四季》等,也有童話故事,如《丑小鴨》、《九色鹿》等,還有科普類文章,如《到太空去》、《會說話的燈》等,在教學時,我就預留較多時間給學生們暢所欲言:“你知道漱口的作用嗎?”“你最喜歡春夏秋冬哪個季節(jié),說一件有趣的事吧!”“知道我國第一個登上太空的是誰嗎?你從電視新聞中知道了什么?”現在的孩子從小見多識廣,他們到過科技館、博物館等,玩過各個游樂場,看過各類圖文并茂的書籍,更見過生動豐富的電視。因而挑選他們感興趣的課文,設計一至二個說話訓練點,能極大調動學生表達的積極性,同時能豐富課文背后的文化底蘊,語言訓練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常出現下課鈴響了,學生還始終高舉小手,大有“一吐為快”之熱情。

 有些課文內容淺顯,二年級的學生個兩三遍就明白文章的內容,不必花太多時間逐個去講解,避免“明知故問”、“為問而問”的教學窘境,學生不喜歡,課堂也沉悶。如《不懂就問》一文中“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學生們一課文就明白這道理,就無需多解剖課文,只要進行個別、小組、齊等就行。又如《四個愿望》一文,找出文中的四個愿望 “春天真美,我希望永遠是春天!”等句子,通過多形式體會感嘆號的語氣,從而了解小主人公的心情,其它就不用多講解了。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書?!睖\顯易懂的課文在粗略通順之后,抓住重點段,我培養(yǎng)學生動筆圈畫。如《扳手腕》一課,圈出小容和小敏比賽時神態(tài)的詞。對于二年級學生,并不了解神態(tài)的含義,但他們在品句子之后,知道害怕、高興等都有不同的表情,通過自己反復句,找出了“青筋暴起、漲紅臉”等都表明比賽時的緊張,從而逐步知道了何為神態(tài)。

通過課堂教學改革,學生特別愛表達,樂交流,會朗,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常得到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每節(jié)語文課充滿了濃濃的書香味,學生們陶醉在語言文字的美妙之中,我想,這就是老師“投其所好”,對教材“加減重組”帶來的收獲吧!老師應該努力成為新教材資源的智慧型使用者,設計出適合自己班情班況的教學特色,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從低年級起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興趣。  

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培養(yǎng)

翟麗華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開拓和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能力。下面結合本人教學實踐,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一、 激發(fā)興趣,鼓勵學生敢質疑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入門的向導,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因此,在閱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少年兒童好奇好問的特征,尊重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質疑的興趣,建立民主、親切、和諧的師生關系,盡可能地滿足學生提問的要求,同時還應巧妙地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質疑問難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為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質疑能力開好道,作好鋪墊。

二、 授之以漁,引導學生會質疑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苯虒W的根本目的是不僅教會知識,還要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方法,獲得能力。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學會質疑。

1、激發(fā)預習,提出質疑:教師在教學每篇課文前,要向學生提供預習要求,激發(fā)學生預習。學生通過多次地看課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問題,有疑問的地方記寫下來、勾劃下來,以備跟其他同學探討或在講中提出。這樣便促使學生有目的的去進入講課,從而學會求知。

2、緊扣課題,自主質疑:課題是課文的眼睛,引導學生通過題提出問題,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

3、抓住重點,引發(fā)質疑:教師在閱中要指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內容或提示中心詞句、段落等內容進行質疑,這些重點處對學生理解全文有極大的作用。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我首先問學生這篇課文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并想一想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學生通過書找到“兵馬俑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我將這句話出示出來,要求學生反復朗后質疑。學生引發(fā)的思考有:秦兵馬俑的規(guī)模宏大和類型眾多分別表現在哪里?都有哪些類型的兵馬俑,他們分別有著怎樣的個性?秦兵馬俑在歷史上有著怎樣的地位或成就等等,這樣一來,我只是通過抓住中心句教學,引導學生提出疑問,通過自課文來釋疑解難,對文本內容的領悟水到渠成,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

4、斟酌矛盾,善于質疑:有些課文中內容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卻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正是作者匠心獨具之所在。這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看似矛盾處質疑,更能激發(fā)學生閱探究的欲望?!妒镩L街送總理》一文中:“一位滿頭銀發(fā)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蔽闹小敖辜薄焙汀澳托摹笔且粚Ρ硎久艿姆戳x詞,“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見到周總理靈車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靈車的決心。怎樣才能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我讓學生細了這一段文字,并據此引導學生質疑:老奶奶為什么焦急而又耐心?這兩個詞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句中各說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導和啟發(fā)下,學生通過討論終于明白了作者遣詞的精妙,感受到人們對總理的無限愛戴之情。

5、注意留白,巧妙質疑:教師關注留白不僅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提高文學鑒賞水平還可以增強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

6、教后反思,點撥質疑:在一篇課文講結束后,教師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反思,啟發(fā)學生從課文的結構條理、內容的前后聯系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寫作技巧等方面再去質疑,以深化鞏固所學內容。當然,這類質疑有相當難度,教學中不宜強求,教師可適當點拔,強化優(yōu)生。

三、持之以恒,培養(yǎng)學生釋疑能力

質疑問難是手段,學會求知是目的。在閱教學中,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同時,還要不失契機,培養(yǎng)學生釋疑的能力。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全盤端出,而應“疏”、“引”、“撥”,用不同的方法啟發(fā)和激勵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總之,教無定法,教亦多術。我們一定要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點,把思考、質疑的權力交給學生,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發(fā)現問題、討論問題、思考問題的空間,伺機誘導,授之以法,使學生自解其難,變“有疑”為“無疑”,從而更加主動熱情地去學習,讓“質疑之花”在學生心中綻放。

《基于問題解決的課堂教學實踐與研究》校本研修體會

徐偉

中國有句老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鼻罢咧荒芤蝗帐找?,后者則能一生受益。因為我們面對的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自己的主張,他們會思考,會用自己的雙眼看世界,如果我們教師僵化了自己的思想與知識,缺乏學習的熱情,又怎能為人師呢?

為了能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自學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本學期我校開展了“基于問題解決的課堂教學實踐與研究”這一研修主題。其目的就是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提倡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合作、探究學會學習。發(fā)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的驅動力和創(chuàng)造力更好地發(fā)揮出來,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滿足學生未來發(fā)展需要。本次學校就“生態(tài)課堂,和諧教學——以整體把握駕馭課堂,以細節(jié)關注反思教學”為主題對我們進行了主題式校本培訓,此次培訓對教師的現代教育觀、教師觀、學生觀等關系到教師發(fā)展的方方面面給予了全方位關注,以課堂教學整體把握與細節(jié)關注的和諧統一為目標,以教學反思為突破口,以觀課、品課、議課、想課、說課、改課為載體,讓我們在學習中耦合資源、在思辯中提升理念、在實踐中反思課堂行為,使我的教育教學觀念進一步得到了更新。現將我在研究中的感受總結如下:

1.提高了理論水平,加深了對課改和對教師繼續(xù)教育的認識。幾位老師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涵括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所有理念,尤其是三位教師用親切隨和的態(tài)度、睿智幽默的語言、富有互動的講授風格,把枯燥的理論深入淺出地呈現給我們每位老師,同時,又有對各種案例“潤物無聲”地進行剖析,這是以往其他模式的繼續(xù)教育所不及的。正因為這樣,我越學越覺得有意義,越學越有勁頭。

2.提升了教學教研品位。通過此次培訓,我比較清晰地知道,如何去評價一堂好課,如何去改善師生關系,如何去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如何去處理課堂的生成,如何去看待學生的錯誤,如何吃透教材、補充教材,如何點燃學生的學習動力……我胸中充滿著自信,我堅信,我能夠做一個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做一個愛工作會研究的好老師。

3.懂得了如何做一名“與眾不同”的教師。方法一是“做一個盡可能不批評,巧于批評,勤于鼓勵學生的教師”;方法二是“做一個幽默和智慧的教師”;方法三是“做一個寬容、慈愛的教師”;方法四是“做一個有自己思想、并付諸于實踐的教師”。

4.了解了教師實踐中的問題應該是教育科研的主要內容。原來在我看來,“教學”是自己的事情,“研究”則是專業(yè)研究人員的事情。研究是專業(yè)研究人員的“專利”,而我們教師則是實踐者。即使有時想自己開展些教育科研,也常常有“力不從心”之感,覺得有些不知所措。也由于比較缺少理論視野,“理論”使我們對研究產生了畏懼心理?,F在我明白了:教育科研是以日常的教育實踐問題為直接指向的一種研究,它關注的是已經發(fā)生或正在發(fā)生的教育行動,謀求的是未來教育行動的改善。因此,教育科研的課題主要應來自我們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因此,對作為研究者的我們來說,從自身的實踐中發(fā)現問題并以此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是我們確立研究課題的基本思想。

這一思想告訴我,如果在實踐中發(fā)現了問題,而它確實是一個自己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那它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也許在他人看來這一課題可能沒有多大的研究價值,或許還是別人已經研究過的,但這并不妨礙它成為我自己的研究課題??傊?,在參加培訓后,使我更深刻的認識到,做為一名教師,一個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溝通學校與家長、社會的橋梁,一定要更新觀念,提高自身素質,教育帶領學生,為國家培養(yǎng)跨世紀的人才。

小學數學問題教學下的一點心得體會

孫佩佩

步入教師工作崗位近兩年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教學積累以及與其他經驗教師的交流,結合新課改的要求,我總結出如下幾點關于小學數學問題教學的一些心得與體。那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為學生創(chuàng)設引發(fā)他們興趣的學習情境。

首先,必須明確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的情境目的明確,要為教學服務。提出的問題要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而且要非常具體,要有新意和啟發(fā)性。這樣學生能理解問題的含義,才有可能來探索、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真正為教師服務,為學生服務,為教學服務。

其次,情境的內容和形式的選擇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而設定作為教師,在做課程設計之前,必須充分了解自己的學生。對于低年級學生,顏色、聲音、動作對他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要多創(chuàng)設一些生動有趣的情境,如運用講故事,做游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進行呈現;到了高年級,則要側重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盡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情感上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

下面就是我在教學過程中一點積累:

一、創(chuàng)設的情要充滿趣味性

興趣是學習最重要的動力,沒有興趣是不可能學好數學的。所以我們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為他們創(chuàng)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問等心理特點,并緊密結合數學學科的自身特點,創(chuàng)設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的認知情感由潛伏狀態(tài)轉入積極狀態(tài),由自發(fā)的好奇心變?yōu)閺娏业那笾?,產生躍躍欲試的主體探索意識,實現課堂教學中師生心理的同步發(fā)展。

大家都知道小朋友對故事、童話、動物都非常感興趣,因此把教材中的問題編成童話、小故事,用小動物來做主人公,使學生身處擬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這樣,不但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而且還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二、創(chuàng)設的情要生活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教學應寓于生活實際,且運用于生活實際所以,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溝通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與有關數學問題的聯系,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事例,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欲,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引導他們進行研究性學習。例如我在教學物體面積,遇到瑱寫合適單位,我會先讓小朋友動手制作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1平方分米的小方格從而感知以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做單位的物體大小,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感知和估測物體,再讓他們進行合適單位填空。學生們興趣十足,同時也大大提高了答題的準確率。

三、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應該是開放的、富有探索性的

教學中提供的問題情境應注意一定的開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戰(zhàn)性和探索性的問題。這樣不僅會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還能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后增強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我認為開放的、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學《按比例分配》后,讓學生做探究延伸題,學生積極性非常高,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后那種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傊?,我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chuàng)造各種適合教學需要的情境可以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可以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增進學生的知識交往,體驗情感,提高能力,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發(fā)展,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基于問題教學的作業(yè)設計

周玲

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曾經說過: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傳統的英語課外作業(yè)主要是抄寫和記憶生詞、朗和背誦課文以及做一些習題等。這類作業(yè)雖是常規(guī)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由于形式單調無趣,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社會生活,扼殺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遏制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已成為阻礙新課程實施的一堵高墻。

設計作業(yè)時,我們不僅要考慮教學的需要,還要考慮學生本身好奇、求新、求趣的心理特征和需要,要善于挖掘英語教學中的“趣”來提高作業(yè)設計中的趣味性,以煥發(fā)學生內在強烈的學習需要,牽動學生的注意力,當學生對作業(yè)產生強烈的興趣時,便會積極主動地完成,知識也便掌握得更加牢固、迅速。

下面我舉例談談自己嘗試布置趣味性英語課外作業(yè):

1、親子合作作業(yè)

小學生學習語言積極性高,課堂40分鐘效率固然重要,然而課后親子互動也必不可少。鼓勵孩子與家長進行簡單日常會話,把學會的英語單詞說給家長聽,學到的英語歌曲唱給家長聽,和家長進行對話表演等。如果孩子給家長唱了英語歌曲,家長若滿意,請為孩子的表現肯定,給予鼓勵,并簽上姓名。這樣既有利于英語口語的提高和鞏固,又有利于增進孩子與父母的感情,還便于家庭與學校的聯系溝通。

2、小組合作作業(yè)

對于難度較大而又篇幅較長的對話表演作業(yè),往往學生單人當天完成不了,就可設計一些能各盡所能、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的小組合作作業(yè),如四人一組分角色進行對話表演,四人各擔其職,相互合作。學生的個性有了一定的發(fā)展,同學之間友誼加深了,合作精神發(fā)揮了,有利于班級凝聚力的牢固。

3、制作類作業(yè)

學生學習英語,不僅要動口、動耳、還要動手。小學生模仿力強,也有較強的想象力,因此可設計一些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有探究性的作業(yè)如下:

制作迷你小書、小卡片,制作賀卡,如三八婦女節(jié),讓學生制作賀卡,并寫上祝福的句子如Happy  Women’s  Day !等。圣誕節(jié)圣誕卡,并說Merry  Christmas!等。既滿足學生愛繪畫愛涂色的想象力,又能在制作過程中自然流暢地語用輸出,暢所欲言,表達情感。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了發(fā)展,跨越式中西方文化意識增強了,學科情感也提高了。自制英語單詞卡片。小學英語教學要求主要是聽說單詞、對話。回家作業(yè)可設計:把每天學的新單詞制作成撲克牌,使他們配有字母和圖畫,這種類型作業(yè)充滿了新鮮感,學生喜歡去獨立完成,而且也較具可操作性,讓學生輕松學習,愉快作業(yè),達到樂學、樂做效果。

總之,新穎多變、生動活潑的英語課外作業(yè)為英語教學撐起了一片新天空,為學生的學習生活增添了無限樂趣。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yè)題型要做到“活”一點、“新”一點、“趣”一點、“奇”一點,使作業(yè)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聽、說、、寫全面開花,將聽、說、、寫與演、唱、畫、制作、游戲以及參觀、訪問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巧妙結合,通過多種渠道,把豐富知識訓練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寓于趣味之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生動有趣的作業(yè)內容取代重復呆板的機械練習,以激發(fā)學生的作業(yè)興趣,使之產生一種內在的需求感,自覺主動地完成作業(yè)。通過設計和布置趣味性英語課外作業(yè),不但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而且極大促進了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展,英語教學效果也得到了顯著提高。

基于問題解決的課堂教學實踐體會

徐花蕊

數學問題是指不能用現成的數學經驗和方法解決的一種情景狀態(tài)。就信息加工而言,數學問題對學生來講是一組尚未達到目標狀態(tài)的、有待加工處理的信息。如果把一個數學問題看作一個系統,那么這個系統中至少有一個要素是學生還不知道的。假如構成這個系統的全部要素都是學生已知的,那么這個系統對學生來說就不是問題系統了,而是一種穩(wěn)定系統。數學問題有兩個特別顯著的特點:一是障礙性,即學生不能直接看出問題的解法和答案,必須經過深入的研究與思考才能得出其答案;二是可接受性,即它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愿意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和方法去解決。

數學問題作為一種有待加工的信息系統,它主要由以下三種成分構成。一是條件信息。條件信息是指問題已知的和給定的東西,它可以是一些數據、一種關系或者某種狀態(tài)。如計算題中給定的數據和運算符號、應用題中的已知數量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等都是數學問題給定的條件信息。二是目標信息。目標在這里是指一個數學問題求解后所要達到的結果狀態(tài),即通常所說的要求什么。數學問題一旦由問題狀態(tài)轉化成目標狀態(tài)以后,它就不再是一個問題系統了。一旦求出答案達到目標狀態(tài)以后,它就是一個穩(wěn)定系統了。三是運算信息。運算在這里是指條件所允許采取的求解行動,即可以采取哪些操作方式把數學問題由問題狀態(tài)轉化成目標狀態(tài),它是問題求解的依據。

根據數學問題的涵義,數學問題解決是指學生在新的情景狀態(tài)下,運用所掌握的數學知識對面臨的問題采用新的策略和方法尋求問題答案的一種心理活動過程。數學問題解決是以思考為內涵,以問題目標為走向的心理活動過程,其實質是運用已有的知識去探索新情景中的問題結果,使問題由初始狀態(tài)達到目標狀態(tài)的一種活動過程。

數學問題解決指的是學生初次遇到的新問題,如果是解以前解過的題,對學習者來說就不是問題解決了,而是做練習。數學問題解決是一種積極探索和克服障礙的活動過程。它所采用的途經和方法是新的,至少其中某些部分是新的,這些方法和途徑是已有數學知識和方法的重新組合。這種重新組合通常構成一些更高級的規(guī)則和解題方法,因此數學問題解決的過程又是一個發(fā)現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數學問題一旦得到解決,學生通過問題解決過程所獲得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成為他們認知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些方法不僅可以直接用來完成同類學習任務,還可以作為進一步解決新問題的已有策略和方法。

數學問題解決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它對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問題解決有利于提高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水平。數學問題解決,從根本上來講是把前面已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新的情景中去的過程,并且這種運用不是一種簡單的模仿操作,而是一種對已經掌握的數學概念、規(guī)則、方法和技能重新組合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加深數學知識的理解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過程,因此數學問題解決的學習有利于學生提高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如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要綜合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通分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法則等知識才能使問題得到解決,很明顯,這個過程的本身就是一個提高分數基本性質、通分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法則掌握水平的過程。

數學問題解決和練習都有提高知識掌握水平的功能,但兩者有著根本性的區(qū)別。前者主要是通過對已有知識和方法的重新組合而生成新的解題策略和方法,它通過創(chuàng)新活動去實現已有數學知識在更高層次上的掌握;而練習則更多地是一種對已有知識的重復學習,它主要是通過鞏固去加深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基于問題解決的課堂教學實踐與研究

趙萍

    學校組織我們教師進行校本研修《基于問題解決的課堂教學實踐與研究》,為我們的教學思路引領。當前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問題設計難以根據學生的思維興奮點選擇恰當的切入視角;問題的組合也不能圍繞教材的核心形成一個有條理的、層層鋪墊不斷深入的思維框架;忽視學生的年齡特征,提問偏題遙遠,脫離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區(qū)”,啟而不發(fā)。提問的思維水平偏低。設計的問題過難,過偏或過于籠統,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啟而不發(fā)?;蛎H换虺聊詫Α6處熤缓米詥栕源穑毥菓?,造成了教學低效,甚至無效。

  策略一:觀念先行,奠基課堂有效提問

   正所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有效教學觀念主要是體現在對教學和學生兩方面的正確認識上。一方面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學不僅涉及到知識的傳遞,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且關系到教學形象的塑造、師生情感的交流、教學思想的凸顯等諸多方面。教學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教師對教學的正確認識的基礎之上。另一方面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要求教師把學生真正當作學習活動的主人,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權力,教師樂于“傾聽”,學生敢于提問,變教師提問為學生提問。教學中師生雙方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達到“教學相長,共同成長”的雙贏目的。

   學生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他們把頭腦中生活經驗的積淀付諸于對文本的理解,學生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識的主題,想說什么就是什么是兒童的天性。因此,教師要從尊重學生出發(fā),應懷著寬容與鼓勵認真傾聽每個學生的聲音,看到學生積極思維,大膽表達的優(yōu)點;正是善于把學生的對話逐步引入正題,從而使學生的對話熱情一浪接一浪,對話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從而使文本在對話中創(chuàng)造性地延伸拓展,煥發(fā)出更加鮮活的生命!

  策略二:變更提問方式,追尋有效提問的立體式。

講究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就要改變以往的串問式的提問方式,改變以往的線性提問為立體提問。問題的提出,不是以一個答案去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是創(chuàng)造一個自主學習的時空與機會,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具有巨大的求異性與包容性。

例如:在教學《藺相如》課文時,設計這樣一個場景:

  師:請幾位同學上臺表演“負荊請罪”的畫面,在座的其他同學都是小導演,指導臺上小演員們表演時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生七嘴八舌議論。)

  生:廉頗態(tài)度應誠懇,來到藺相如的面前應單膝下跪,雙手抱拳向藺相如請罪。

  生:藺相如是一個胸襟寬闊之人,面對廉頗應彎下腰,雙手攙扶廉頗。

  生:藺相如應說:“廉將軍不必客氣,只要你改過自新,我們倆齊心協力,必然會使趙國越來越強大。”

  生:廉頗是背著荊條來表示他請罪的誠意的,所以,我們應準備一個道具當荊條。還可加上廉頗背上荊條時的獨白:我一生在戰(zhàn)場上功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忠心耿耿保衛(wèi)祖國,可如今我真是罪不可赦呀!

  生:(一語驚人)廉頗又沒犯罪,為什么他得稱自己罪不可赦?而藺相如怎么能說廉頗應“改過自新”呢?

  師:廉頗“犯罪”了嗎?(又掀起了一個討論的高潮)

  生:廉頗雖沒有犯罪,但這一切功勞也應是藺相如的,假如他沒有避而不見,廉頗就有機會讓藺相如下不了臺,那不就構成犯罪了嗎?

  生:如果廉頗是個卑鄙小人,完全不顧國家的利益,打定主意與藺相如過不去,難道非得與藺相如碰面才可嗎?這說明廉頗心中還是顧著國家利益的。

這一問題設計對學生來講,無論是導面的廣度,還是思維訓練的深度,都遠遠超出了前面幾個導題。因為他各方面來認識藺相如的特點,而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側面與不同角度來立體地感知藺相如的人物形象。所以他不但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實際上就是培育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

總之,語文課堂提問只有遵循了有效性的原則,才能能發(fā)揮最大的效用。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每位語文教師必須關注和重視的問題。語文課堂的精彩是教師能夠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激活學生思維內力,培養(yǎng)學生探索精神,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的提問才是有效的提問,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精彩的課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對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幾點認識
教師課堂教學能力
課堂教學“問題生成”三環(huán)節(jié)
“去問題化”教學: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
談談在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如何上課才能高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