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撂挑子、發(fā)脾氣,你家孩子“逆商”有多高?
逆商(挫折商)是一位教育學家提出的一個概念,它指的是,一個人在面臨逆境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承受挫折的能力與反逆境能力。
逆商是一個人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說一個孩子心理素質是高還是低,有很大一部分,取決于他有多高的逆商。
逆商有多重要呢?有個專家給出了這樣一個公式:
成功=20%智商+80%(情商+逆商)
也就是說,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逆商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智商。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我們想想很多孩子,即便學習成績再好,再聰明,但是只要比賽輸了,考試考砸了,或是老師批評幾句,就一蹶不振,甚至要死要活,這樣的孩子想要順利地成長都很困難,更別提做出一番成就了。
那說了半天,你可能會問,這個逆商既然這么重要,那么我們怎么知道孩子他有沒有逆商呢?
關于這個問題,教育專家給出了答案。逆商呢,可以劃分出四個部分,分別是:控制感、歸因、影響范圍和持續(xù)時間,咱們家長對照著這四個部分,就能大致判斷孩子的逆商水平有多高。
下面我們具體介紹一下四個部分:
逆商的第一部分:控制感
這里所說的控制感,用通俗的話來解釋,就是感覺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住局面。
控制感高的人,遇到困難或問題,他們相信自己能控制住局面,然后就會去想各種辦法,做各種嘗試。
而控制感低的人呢,遇到困難,不相信自己能控制住局面,就會想,完了,這個我沒辦法了,那個超出我能力范圍了,就很容易放棄了。
那些失敗之后,還能不斷東山再起的人,往往都是一些控制感高的人。
逆商的第二部分:歸因
就是事情出了問題,你怎么去劃分這個原因和責任。
一件事兒失敗了,如果你覺得:都是“豬隊友”惹的禍,都是天氣的原因,都怪我命不好,都是因為我長得不好看~等等
這就是你把問題都歸罪給了別人,或是歸到自己身上沒辦法改變的地方,這樣的歸因方式就叫“消極歸因”,
如果你覺得:是我自己的計劃還不夠周密,是我有些情況沒有提前考慮周到,是我沒做好風險防范,等等~
就是你總覺得你自己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改善,這樣的歸因方式就是“積極歸因”。
消極歸因的人總把問題推給別人,或是推給性格、命運,自己不去改善,能力也不會提升;而積極歸因的人,會覺得自己有責任繼續(xù)改善,他們做的事情會越來越成功,能力也會越來越高。
逆商的第三部分:影響范圍
意思就是說,你能不能控制失敗給你帶來的負面影響,別讓它蔓延到其他事情上。
比如說,學校組織了一次演講比賽,有的孩子輸了之后,他會這么想:我真笨吶,我就不是這塊料,我水平太差了。然后再有類似比賽,也說什么也不參加了,甚至有更嚴重的,覺得自己無論參加什么比賽都會輸,于是,下次再有唱歌比賽、跳舞比賽,哪怕是自己擅長的,也不敢參加了。這就是這個孩子不能控制失敗,讓它延伸到了其他的事情上。
而有的孩子,在演講比賽輸了之后,會這么想:這次就是沒發(fā)揮好,下次我好好準備,于是,下次再有類似比賽,他還會興致勃勃地參加,這就是孩子控制住了失敗,沒讓它延伸到其他事情上。
高逆商的人,不是沒有挫敗感,而是,他們善于控制它的影響范圍,不讓他影響到其他的事情,這樣他們就能夠依然充滿熱情地去從事其他很多的事情。這就是第三部分:影響范圍。
逆商的第四部分:持續(xù)時間
意思就是,你覺得逆境可能持續(xù)多長時間,你能主動堅持多長時間。
關于這一點,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歷史上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了,勾踐在痛苦隱忍中,堅持了十幾年,最終打敗了夫差,成為一代霸主。
勾踐的成功與他十幾年的忍耐和堅持有關,那作為普通人來說,我們的孩子在困難面前,是很快放棄了,還是能勇敢堅持一段時間,這也是逆商高低的一個表現(xiàn)。
既然我們知道逆商是由這四部分組成,那么怎么提高孩子的逆商呢?
分四步~
第一步:修煉“控制感”
所謂控制感,前文中我們也講過,就是你感覺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住局面。
你比如說,你特別想去一個地方,但沒買到票,你怎么辦呢?
如果是控制感低的人,會覺得,買不到就買不到吧,那就算了,反正也不是我能控制的,不去就不去了。
但控制感高的人,不會就這么算了,他會想,買不到火車票,那坐汽車去行不行?汽車票也不好買的話,租車去行不行?租車太貴的話,拼車去行不行?總之,就是要想到辦法,去到那個地方。
你會發(fā)現(xiàn),控制感高的人比控制感低的人,更愿意變通自己的思路,想各種辦法,推動事情發(fā)展,因此他們更能提高自己的各項能力,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所以說,提升孩子挫折商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提高孩子對事情的“控制感”。
那控制感怎么提升呢?
這里給大家最重要的一點建議就是——多讓孩子積累“成功的體驗”。
成功的體驗對一個人非常的重要,因為成功的體驗越多,一個人內心最深處就越容易形成這樣的感覺——“我有能力,我自個兒能行”,而這種感覺就是自信。
咱們過去經常聽人說,孩子不自信的時候,你得多鼓勵他,多對他說“你可以的,你能行”,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這么說沒用,只有你讓他自己做事,成功了,他心里邊才會真的相信“我能行”,否則,這個“我能行”就只是一句口號而已。
為此家長需要做好兩件事情:
一是,生活中避免“代勞”,盡量給孩子獨立做事的空間:
我們家長需要明白一件事,凡孩子自己可以做,或掂踮腳就能夠到的事情,都讓孩子自己去嘗試。這樣你就給了他一個充足的嘗試和探索的空間。
二是,幫孩子建立并實現(xiàn)一些逐層遞進的小目標:
我們家長可以從身邊小事開始,鼓勵孩子制定一些“掂踮腳就能夠到”的小目標,并且輔助他們去實現(xiàn)這些目標。這樣孩子就能不斷地體驗到做成事情的成就感,而這些成就感會不斷地提升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有底氣去面對更大的困難,有力量去迎接未知的挑戰(zhàn)。
第二步:學會正確“找原因”
不同的人,在遇到失敗以后,他劃分原因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有的人,一看事情失敗了,就會本能地說,這都是誰誰的錯,跟我沒啥關系,或者,都是天氣不好,都是規(guī)則不公平,等等。這種歸因方式就是消極歸因,把責任推給別人,或者抱怨一些不能改變的客觀條件??傊?,就是事情失敗了,不是他的原因,他也無能為力。
還有的人,在看到事情失敗以后,會首先想到,是我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是計劃不夠充分,還是意外情況沒有預料到?有哪些外在條件阻礙到了我,我下次應該怎么避免?等等。這種歸因方式就是積極歸因,積極歸因的人,他總是在想自己還能做點什么,這件事情還能怎么改善。
大家可以對比一下這兩種人,很容易就會發(fā)現(xiàn),積極歸因的人,更容易不斷提高自己,也更容易做成事兒;而消極歸因的人,因為總是找借口,不行動,他們的能力不容易提高,也很難做成什么事兒。
這就是歸因方法給一個人所帶來的影響。
所以我們說,想要提高孩子的挫折商,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學會正確地劃分事情的原因和責任。
那說得容易,具體怎么做呢?
這里,我們給大家的建議叫做“兩個聚焦”:
1.第一點:聚焦內部原因
一件事情失敗了,原因肯定是方方面面的,就看你把注意力放在哪兒了。要是你覺得就是天氣不好鬧得,或者就是隊友水平太差,那對于我們改善這件事情又有什么幫助呢,你自己也不會有任何的成長。
但如果,事情失敗了,你能夠多關注一下自己身上的原因,那你就有了一個改變事情的方向和動力。
2.第二點:聚焦可以改善的部分
事情失敗了,有的人說,都是我性格太內向了,是我太笨了,是我長得不好看。這好像也是在內歸因 ,但實際上歸到的都是一些短期內無法改善的部分, 這也是一種消極歸因。
我們說真正的積極歸因,一定是歸到可以改善的部分上,像計劃沒做好,前期考慮不夠周到等,這些東西你都可以改善,但像性格、長相、智力啊,都是短期內難以改變的事情,把注意力放在可以改善的地方,而不是不能改變的地方,我們的心態(tài)才會越來越積極,也才會越來越容易行動和改變。
第三步:培養(yǎng)“成長型心態(tài)”
事情失敗以后,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體驗到一種“挫敗感”,但是不同的人,他的“挫敗感”的影響范圍是不同的。
如果你把挫敗感這種情緒看成是一把火的話,有的人就能控制住火勢,盡量不讓他蔓延到四周,有的人就不能控制火勢,會讓它蔓延到周圍很多地方。
一個典型表現(xiàn),孩子在學校里輸了一場演講比賽,能夠控制“挫敗感”的孩子,就會覺得,這次失敗只能說明我這次表現(xiàn)不好,我下次繼續(xù)努力,繼續(xù)參加,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不能控制“挫敗感”的孩子,就會覺得,這次失敗說明我能力不行,我就不是演講這塊料,再怎么努力也沒用,更嚴重的,就會覺得,我是干啥啥不行,就徹底把自己否定了。
你身邊的孩子有上面這樣的表現(xiàn)嗎?其實這兩種孩子反應的就是他們對“挫敗感”的控制能力。
我們只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會體驗到挫敗感,關鍵是挫敗之后,你能不能控制它的影響范圍,挫折商高的人,往往都是善于控制“挫敗感”的人,他們不會讓一件事的失敗,影響到其他事情,所以,我們建議大家,想要提高孩子逆商,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挫敗感”。
這個又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具體怎么做呢?
我們認為最關鍵的一點是,幫助孩子培養(yǎng)“成長型心態(tài)”。
成長型心態(tài)的要點有兩個:
一:正確地看待時間
意思就是你要明白這么一個道理——我在這個時間上失敗了,并不代表我在其他的時間還會失敗。隨著我的努力越來越多,我獲得成功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大。
比如上面提到的演講比賽,有的孩子覺得,我這回演講比賽輸了,可能是我沒發(fā)揮好,下次繼續(xù)參加,也許我會發(fā)揮得更好。這就是在時間上覺得,這個時間點的失敗,不代表我所有時間都會失敗。
反過來,沒有正確的時間心態(tài),就會認為,這回失敗了,就說明我永遠都不行,再怎么努力也沒用,下次還會失敗。
這就是時間態(tài)度對人的影響。
二:正確地看待空間
意思就是你要明白這么一個道理——我在這個事兒上,這個場合失敗了,并不代表我在其他事情上,其他的場合都會失敗。只要不斷努力,我在其他事兒上還是會獲得成功。
有的家長可能會覺得,真的有孩子會這么想嗎,會覺得自己一件事兒做不好,其他事兒就都做不好?我們說是的,確實會有一些孩子這么想,這個在心理學上就叫做“習得性無助”,就是一個人遭受的打擊多了,就會把挫敗感擴展到其他所有事情上。
人一旦習慣了“習慣性無助”,就會變得畏畏縮縮,被動消極,不愿努力,也不愿嘗試,人生也就會失去很多發(fā)展的可能。
所以說,正確的空間觀非常重要。
其實,總結起來,“成長型心態(tài)”,就是傳達了這樣一個觀念:
我們每個人都是發(fā)展變化的,某一時刻,某一件事失敗了,只能表明這件事本身我們沒做好,并不能說明我們能力低,隨著不斷地努力和完善,我們在其他時間、其他事情上,照樣還能獲得成功。
第四步:樹立“長期思維”
長期思維是什么?長期思維有多重要?大家先聽我講個故事,就明白了。
在非洲的大草原上,有一種很神奇的草,叫“尖毛草”,被稱為“草地之王”。這種草,他的成長過程非常奇特。
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幾乎是草原上最不起眼的草,只有一寸來高,其他任何一種野草,都比他長得茂盛。
但是半年之后,雨水一到來,馬上就不一樣了,尖毛草就像是中了魔法一樣,以一種肉眼可見的速度,飛快地生長,三五天的時間,就長到幾乎兩米來高。
然后,你就會看到,草原上一片片茂盛的尖毛草,就像一堵堵的墻一樣,突然豎起來,場面非常震撼。
就這樣,這個原來很不起眼的草,只用了幾天的時間 ,就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草地之王”。
到這里這個故事還沒有結束,因為后來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尖毛草之所以能夠長這么快,是因為它在頭半年的時間里,其實也一直在生長,只不過它不是在長地面上面的部分,而是在長地面下面的部分,也就是它的根,半年的時間里,尖毛草的根居然長到了超過28米。
28米啊,這對一棵草來說,是多么龐大的一個根基,正是因為這個根基,讓它在雨水一來的時候,迅速積累了大量的營養(yǎng)和能量,一下子爆發(fā),長成了“草地之王”。
如果尖毛草有靈魂的話,我們真是太佩服這顆靈魂了!這是一種多么強大的韌勁兒。其實我們人的成長,跟尖毛草特別像。
有時候,你默默地努力,默默地積累,可能一時半會兒,也取得不了什么特別大的成果。這時候如果你看到身邊的人,又是得了這個證書,又是獲得那個成果的時候,難免會感覺焦慮。
這里想告訴各位家長的是,不要焦慮,不要過于在意短期內的成果,不要過于在意周圍人都做了什么,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自身的成長上,找準孩子自己的節(jié)奏,努力地積累,努力地扎根,努力地向下生長,即使暫時看不到太多的成果,但時間會給你答案,因為只要你擁有了強大的樹根,總有一天會讓你長成參天大樹。
這就是“長期思維”。
我們總以為人的成長,就像一條不斷上升的直線,是勻速上升的。但實際上,研究發(fā)現(xiàn),我們成長的軌跡卻更像是一條曲線,起初是很慢的,到后面會越來越快,然后達到一個頂點,慢下來,再開啟下一個曲線。
很多人的問題呢,是努力了一段時間,看到沒啥大成果,就慌了,放棄了,根本就沒有堅持到快速成長的這個時期。
所以,所謂的“長期思維”,其實就是你把你的目光,從眼前這一兩步,再往后多看一看,你的目光越遠,你就越能忍耐暫時的不成功,越能默默地堅持和積累更長的時間。你的生命的韌勁兒,你的心態(tài),你的挫折商,也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