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人類起源于非洲。其中的棕色人種首先到達東亞,但由于他們文化落后只停留在漁獵階段,沒有建成什么文明。
不同于棕色人種的是,早期人類中的一只從非洲出來到達中東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并停留了下來,這一只就是黃白人種的共同祖先。這期間發(fā)生了冰河期結(jié)束后的大洪水,黃白人種的祖先躲到土耳其一帶的高山中得以幸存。洪水之后亞歐地區(qū)的土地都是無人煙的,在長期的生產(chǎn)活動中,這支人類又因生產(chǎn)活動的不同分化成兩支,其中以農(nóng)耕為主的一支則發(fā)展成黃種人;以游牧為主的則發(fā)展成白種人。以游牧為主的分支(白種人)趨向于隨水草四處游蕩,居無定所,或在現(xiàn)今烏克蘭附近發(fā)展出更多的分支;而以農(nóng)耕為主的(黃種人)分支則在兩河(幼發(fā)拉底和底格里斯河)一帶定居下來,建立了人類最早的文明和城市。
早期黃白人種間互有優(yōu)勢。因為農(nóng)耕的復雜程序性,長期應對中農(nóng)耕民族在智力發(fā)展上取得了優(yōu)勢;而游牧民族四海為家的生活方式,使他們在文化交流上獲得優(yōu)勢。
看古蘇美爾歷史可以知道,他們那時由很多城邦組成,而炎帝和、黃帝、蚩尤是那一個個蘇美爾城邦中的成員。而因為古代蘇美爾土地的鹽堿變化使得很多土地耕種一段時間后就只能廢棄,于是城邦之間為了搶奪生存耕地而互相攻戰(zhàn),這期間黃帝和炎帝的祖先部落遷徙到了更富饒的尼羅河流域。
這里有個證明:《史記•封禪書》載:“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边@和筆者描述的上埃及黃帝統(tǒng)一了下埃及炎帝的說法完全吻合。
五千年前,傳到黃帝的后代大禹(那爾邁)時期的古埃及人已具備了相當?shù)奈拿?,于是開始了統(tǒng)一埃及即其周邊地區(qū)的戰(zhàn)爭,周邊不服從命令的部族,如九黎、三苗等為了逃避大禹的打擊而東遷,經(jīng)新疆(古時候新疆還是綠洲,易于穿行)到達中國一帶。這或許就是苗族的起源(所以,就有了苗族被華夏祖先驅(qū)趕走的歷史記載)。而古書上記載夏朝時的強大東夷民族則指的是當時兩河流域(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國家。
黃帝城邦發(fā)起了統(tǒng)一上下埃及的戰(zhàn)爭,第一次獲勝后稱為上下埃及的王,但還沒有建立真正的王朝。這個猜測的根據(jù)是埃及考古發(fā)現(xiàn)的上埃及最早一個王的稱號也是“蝎子”(這是蝎子王一世,那爾邁是蝎子王二世)。
第一個“蝎子王”不僅被記載曾出兵下埃及,而且他在位期間還創(chuàng)立了古埃及鳥形文字,被他打敗的對手也是牛頭人身的,這十分符合中國歷史關(guān)于黃帝的記載,后來上下埃及融合成一個國家。這個蝎子王一世就是黃帝,而黃帝的“黃”字也是蝎子的形象,而炎帝則是下埃及的第一個王Ska(神農(nóng))。
所以在古埃及有個傳統(tǒng),上埃及國王帶一頂白冠(中國“皇”字頭上就是頂白冠,黃帝兒子少昊也被稱為白帝少昊),下埃及國王帶紅冠,這紅冠就是炎帝的象征。后來那爾邁完全統(tǒng)一上下埃及后就分別兩次加冕,在上埃及帶白冠,在下埃及帶紅冠。這整個過程都刻畫在文物那爾邁調(diào)色板上。
黃帝城邦發(fā)起了統(tǒng)一上下埃及的戰(zhàn)爭,第一次獲勝后稱為上下埃及的王,但還沒有建立真正的王朝。這個猜測的根據(jù)是埃及考古發(fā)現(xiàn)的上埃及最早一個王的稱號也是“蝎子”(這是蝎子王一世,那爾邁是蝎子王二世)。
第一個“蝎子王”不僅被記載曾出兵下埃及,而且他在位期間還創(chuàng)立了古埃及鳥形文字,被他打敗的對手也是牛頭人身的,這十分符合中國歷史關(guān)于黃帝的記載,后來上下埃及融合成一個國家。這個蝎子王一世就是黃帝,而黃帝的“黃”字也是蝎子的形象,而炎帝則是下埃及的第一個王Ska(神農(nóng))。
所以在古埃及有個傳統(tǒng),上埃及國王帶一頂白冠(中國“皇”字頭上就是頂白冠,黃帝兒子少昊也被稱為白帝少昊),下埃及國王帶紅冠,這紅冠就是炎帝的象征。后來那爾邁完全統(tǒng)一上下埃及后就分別兩次加冕,在上埃及帶白冠,在下埃及帶紅冠。這整個過程都刻畫在文物那爾邁調(diào)色板上。
紅冠代表炎帝(下埃及),白冠代表黃帝(上埃及),紅白冠合一代表炎黃統(tǒng)一?。?br>
這里有個證明:《史記•封禪書》載:“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边@和筆者描述的上埃及黃帝統(tǒng)一了下埃及炎帝的說法完全吻合。
最初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有很多鳥的形狀組成,其中有貓頭鷹、鷹、鸛、鴨子….等等鳥科內(nèi)動物。古埃及人于那爾邁前400年(約公元前3500年)創(chuàng)立了這種獨具風格的鳥形文字。傳說創(chuàng)立這種文字的是古埃及的神靈Thoth,一個長著鳥頭的神靈。
Thoth神
古埃及鳥跡文
因此絕不是巧合的,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造字圣人“倉頡”也和鳥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傳說“倉頡”生于鳥羽山,創(chuàng)立了“鳥跡書”。而“倉頡”的四只眼睛代表了什么呢?我們能在古埃及關(guān)于Thoth神的神話中找到答案。
……
Thoth神四只肉眼的傳說:
月之右眼象征:分離
月之左眼象征:黑暗
日之右眼象征:聚合
日之左眼象征:光明
五千年前,傳到黃帝的后代大禹(那爾邁)時期的古埃及人已具備了相當?shù)奈拿?,于是開始了統(tǒng)一埃及即其周邊地區(qū)的戰(zhàn)爭,周邊不服從命令的部族,如九黎、三苗等為了逃避大禹的打擊而東遷,經(jīng)新疆(古時候新疆還是綠洲,易于穿行)到達中國一帶。這或許就是苗族的起源(所以,就有了苗族被華夏祖先驅(qū)趕走的歷史記載)。而古書上記載夏朝時的強大東夷民族則指的是當時兩河流域(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國家。
而那爾邁期間最大的功績則是治理并利用了尼羅河的泛濫用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尼羅河泛濫前
尼羅河泛濫后(“湯湯洪水方割,浩浩懷山襄陵”《尚書 堯典》)
為了適應尼羅河每年的泛濫,古埃及人發(fā)明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灌溉管理措施,他們修建了一系列交錯縱橫的水道,把上漲時的河水輸送到各處的大小盆地里。他們建造的水閘會把洪水儲存在盆地里,直到一個月后土壤飽和。然后,剩余的水會沿一個下降的梯度被排往附近的水道,隨著這個排水的過程,農(nóng)民們也開始在濕潤的土地上種植他們的農(nóng)作物??梢哉f怎么,古埃及文明的建立是和他們掌握了控制和利用了尼羅河每年泛濫的水資源進行農(nóng)業(yè)種植所分不開的,正因為此,古埃及成為當時全世界農(nóng)業(yè)最發(fā)達且農(nóng)作物收獲最豐富的地區(qū)。試想一下,中國的大禹不也是扮演了一樣的角色嗎?
再者,那爾邁的稱號“蝎子王”和中文“禹”字也有著驚人的吻合。禹,《說文》云:“蟲也”。而且這個蟲的形狀就是一只蝎子,和那爾邁石刻畫上代表他蝎子王身份的那只蝎子標志也完全吻合。
蝎子王標志和“禹”字古體對比
《孟子》曰:“禹生石紐,西夷人也?!薄渡袝{》云:“夏,中國也。始自西夷,及于內(nèi)陸。”《潛夫論五德志》把夏禹稱為“戎禹”。這些文字也很明確的說明兩點:1、大禹生于中國以外的西夷。2、夏朝始自西夷。
保存下來的那爾邁國王頭像(禹王:“虎鼻大口,兩耳參鏤”《竹書紀年》)
如果這些證據(jù)還不能令讀者信服的話。把那爾邁前面幾位古埃及王的名字展示給大家看,或許會打消您最后的一絲懷疑。雖然沒有詳細的歷史資料記載,但通過古埃及詳細的國王表我們可以知道,那爾邁前一位上埃及國王的名字叫做:Sekhem-ka,這個Sekhem-ka國王名字的寫法和中文“舜”字的寫法又是一致的。
寫有Sekhem-ka國王名字的陶罐
“舜”字古體
Sekhem-ka再上一位上埃及國王的名字叫:Iry-Hor。而Iry-Hor的古埃及文寫法(兩只小鳥),和中文“堯”字又可以對上。
“堯”字古體與古埃及Iry-Hor國王名字寫法對比
夏朝歷史大概是這樣的:啟之子太康繼位,好游樂田獵,不理政事。東夷首領(lǐng)羿趕走太康,奪得王位,史稱“太康失國”。此后,中原地區(qū)部族、封國之間戰(zhàn)爭頻繁。太康弟中康之孫少康長大,聯(lián)合擁護夏的勢力,得以復國,史稱“少康中興”。少康之后的第六代孫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准字?,三傳至桀。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史記•夏本紀》記載:“桀不務(wù)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又筑傾宮、瑤臺,生活更加奢侈腐化,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也更加殘酷,階級矛盾日益尖銳。這時東方的商族日益強大,商族首領(lǐng)湯率兵伐夏,大敗夏桀。桀被放逐而死。
而古埃及早期歷史記載如下:公元前3100年到公元前2270年為早王朝和古王國時期,政治比較穩(wěn)定。到了第六王朝以后,王權(quán)衰落,法老失去了對國家各地區(qū)的控制,國家開始分裂,史稱“第一中間時期”(公元前2270年-公元前2060年)。第十一王朝(在約公元前2000年)時重新統(tǒng)一埃及。接著到第十三王朝(約公元前1800年)開始國家又開始衰敗,前1720年來自東方的喜克索人開始入侵埃及,到公元前1650年喜克索人正式統(tǒng)治全埃及。
夏朝經(jīng)歷了從建國到失國,一次復興后再次衰敗最后被來自東方的商朝滅亡。
古埃及早期的經(jīng)歷是,從建國到最初的盛行,然后衰落分裂。其間有一次復興,后再次衰敗被來自東方的喜克索人滅亡。
歷史驚人的相似!
如果假設(shè)夏朝歷史就是古埃及早期歷史的話,有沒有這種可能?被周族人帶來的夏朝歷史并不完整,可能中間缺失了一些內(nèi)容。因為古代通訊工具落后,作為古埃及貴族后裔的周族,不一定容易獲取到僅存放于皇家(古埃及)的王朝歷史檔案,所以,大多只能通過詢問或口傳的方式記錄夏朝(古埃及)的歷史,以至于他們聽來的歷史中會有一些缺失和偏差,畢竟,周族從很早就遷移出了夏朝(古埃及)的政治核心區(qū)而到邊境一帶生活。
帶著這種疑問,我們再來看一下曾滅掉古埃及的喜克索人。
喜克索人(Hyksos),又譯??怂魉谷?,該名起源于埃及語,意為外國的統(tǒng)治者,初指侵入埃及的西亞部落首領(lǐng),后來擴大為整個部落集團。喜克索人是由亞洲侵入古埃及的游牧部族,該部族可能原居于敘利亞、巴勒斯坦一帶,人種來源不明。
通過歷史記載可以確認以下幾點:
1、喜克索是從兩河地域進入下埃及的,來源于蘇美爾巴比倫文化。----郭沫若就曾贊同商文化可能來自巴比倫。而且《詩經(jīng)•商頌》中也說商族被封于下國。
2、喜克索人不是蠻族,相反,他給埃及帶來了很多先進文化和科技。必如喜克索人曾把馬匹、戰(zhàn)車、排弓、改良的戰(zhàn)斧和先進的防御技術(shù)傳入埃及。----同樣的,商朝歷史記載中的“王亥”“相土”發(fā)明了馬(牛)車。
3、喜克索在埃及只待了短短的100年,此后就遷走了,不知所終。
4、喜克索打敗埃及,并沒有徹底滅掉他們,埃及貴族王室從北方孟菲斯逃到南邊的底比斯,并在100年后反過來復辟趕走了喜克索人。-----據(jù)記載商朝也沒有徹底滅了夏朝,夏朝王室后來也逃到南方。
5、喜科索人占領(lǐng)整個埃及的時間為公元前1630年,這和中國學者推算商滅夏的時間也吻合,而且據(jù)記載喜科索人后來因為上埃及不斷叛亂就遷走了,很可能這就是商朝的遷都,直至后來遷到了中國殷。
6、商文明在中國只發(fā)掘到公元前1400年左右的遺跡,之前的商朝遺跡似乎并沒有發(fā)現(xiàn)。
7、商朝至少曾十幾次遷都。(跨越的范圍肯定很大)
打贏古埃及人并把領(lǐng)土從下埃及推廣到整個埃及的喜克索王的名字叫Khyan(公元前1621-1581在位),它的護身符上的象形文字名字和甲骨文的“唐”字很相像。我們知道,商湯(公元前1617—1588在位)在甲骨文中就記載為“唐”。(和商湯在位的時間也吻合)
刻有喜克索王Khyan名字的護身符
Khyan死后,他的兒子Yanassi繼位,但是這個Yanassi據(jù)記載被一個叫做Apophis的大臣篡位了,這個Apophis(公元前1581年-1541年在位)的名字象形文字和記載中的伊尹(約公元前1630年~公元前1550年)又能對上號。商朝歷史記載中就有伊尹篡權(quán)的說法。(古埃及歷史記載,這個Apophis之后又過了20多年喜克索人就迫于古埃及人復興而從埃及遷走了,這應該就是商朝的第一次遷都。)
刻有Apophis王名字的護身符
夏朝(古埃及)在埃及建立(公元前3100年)。其間,上埃及的一個部落(高辛氏,即帝嚳的后人)“契”遷徙到兩河流域(埃及的東邊)發(fā)展,這就是商朝人的祖先。“契”的部落統(tǒng)一了兩河流域的很多部族,并率領(lǐng)他們回到埃及。公元前1700年開始,趁古埃及持續(xù)衰敗下去,商族(喜克索人)打敗并占領(lǐng)了埃及(公元前1630年)。
夏朝
商滅夏
夏朝余部被趕到南方(底比斯)并沒有被消滅,100年后重新崛起,把商族(喜克索人)從埃及趕走(公元前1550年)。隨后商族(喜克索人)經(jīng)新疆遷徙中原,建立了殷墟文明。(可以說是中國的第一個文明)
在商滅夏前(公元前1650年左右),古埃及貴族不窋(后稷之后)失去官職后,便帶領(lǐng)部族遷徙到先進巴勒斯坦以色列一帶定居,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休養(yǎng)生息,其間還經(jīng)??邕^約旦河砍伐位于現(xiàn)今黎巴嫩的黎巴嫩雪松販賣到埃及。到了公元前1175年左右,古埃及在地中海地區(qū)的殖民地遭到菲利士人侵占,古公亶父氏族便在其中,面對強大的菲利士人,周族只得東遷逃離,直至到達了中國陜西省的岐山一帶定居。
古公亶父東遷示意圖
到達中原的周族勵精圖治,征商族伐東夷時擊敗商族建立了融合了商文明的周朝。從此,中華文明正式誕生。
古埃及人是和中國人一樣的人種,這從他們留下來的眾多雕像中就能明顯看出來(多圖)
而古埃及社會則是古代中國社會的原版
法老=皇帝,是最高祭司,是阿蒙神之子(中國叫天子),見了法老要行跪拜大禮(跪拜的姿勢都和中國一樣)
法老分封土地給王室和貴族
法老之下是“維西爾”(宰相)負責打理國家的日常事務(wù)。維西爾這個詞是古埃及語“捷提”(t3tt)的音譯,如果我們漢語音譯過來就接近宰相或者丞相。
維西爾是古埃及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吏,擁有“全國的總管”、“國王全部命令的顧問”等稱號,同時還是國家檔案館的總管理人。維西爾每日要向法老報告國家的重要事務(wù),接受法老的命令然后頒布給各個政府部門,代國王起草官員的任免令。這位行政上的最高長官也是司法的最高長官,兼任大法官之職,還負責上下埃及的稅收工作,有調(diào)動國王衛(wèi)隊的權(quán)力;負責國內(nèi)重大工程,接見外國使節(jié),長官農(nóng)林水利和社會治安。
古埃及 “最高長官”的象形文字(左)和古漢字“宰”(右)的寫法和讀音都很相似
人民向法老朝廷的貢稅通過實物和徭役兩種方式支付。徭役包括加入軍隊和建設(shè)公共工程。法老通過宗教(相當于中國的儒教)的形式控制其人民的思想和行為,一般老百姓沒有機會表達他們的觀點和看法,古埃及的統(tǒng)治制度非常專制和集中。因此,它是典型的政教合一國家,法老的大臣和顧問即有官職也有教職。
其宗教的負責人稱為祭司,神廟是古埃及最有特色,也最為特殊的行政部門,它的圈地內(nèi)包括工坊、圖書館和住宅。神廟中的祭祀活動是國家最重要的大典,為國家的長治久安、繁榮穩(wěn)定提供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保障。神廟的祭司作為法老的代理人,主持祭祀活動,祭司中級別最高的稱為“第一先知”或“先知長”。
古埃及祭司=中國的宗伯
祭司下面是書吏(相當于中國古代的秀才)在埃及的專制政府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今天保留下的大多埃及紙草文獻大多出自這些古埃及書吏之手。他們分為公文書吏、田地書吏、軍隊書吏等不同類型。主要幫助管理國家在法律、稅收和監(jiān)督工程上。他們中的一些佼佼者在法老的宮殿輔助法老工作,或隨行于辦案人員做官方的記錄。
書吏可能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只有男子可以擔任。祭司擔當他們的教育工作,使他們主要學習讀和寫古埃及象形文字。類似于中國的科舉制度,書吏多是由平民經(jīng)過考試而選拔出來,也有些書吏也來自于貴族世家,官員多從書吏中選拔,是這個體制公務(wù)員的重要來源。
書吏下面是士兵。
士兵下面是工匠。
古埃及有商人,但和中國古代一樣歧視商業(yè),甚至認為經(jīng)商是不合法的收入來源。因此支付給埃及工人的酬勞大多是以谷物的形式(而不像希臘羅馬人那樣使用金幣),而商業(yè)往來也是通過物物交換。
古埃及實行嚴格的等級分割(中國的行業(yè)世襲社會的始祖)。古埃及人按自已的家庭和出生,隸屬于一個個職業(yè)相同的村社;整個村社又分別隸屬于某一神廟,或者法老指派的某一官吏。這些社團盡管同樣是勞動人民,但是彼此之間幾乎沒有任何往來和產(chǎn)品的交換。不同地區(qū)和社群的交換,由神廟和官員等代為完成。
處于社會底層的古埃及農(nóng)民除了要服從徭役外,還要承受高額的所得稅,對農(nóng)民稅收最多時可占到其年收獲量的60%。即使交不起稅也不得逃跑,于是窮人們有機會的話就會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并參加成為書吏的考試,以期進入官僚階層從而給家庭帶來改觀。
古埃及人把一年分為36旬,每十天為一旬,一個月有三旬。其政府機關(guān)是一旬一休,所謂的10天工作制。
而全世界與古埃及有一模一樣生活習慣的只有古代中國人,秦、漢直至唐、宋時期,中國實行“旬假制度,”即一旬(10天)休息一日,一年36旬,可休36天,直到今天仍有很多中國老人保留了把月分為上旬中旬和下旬的這一古老傳統(tǒng)。
可見周公旦制定的《周禮》是完全復制了古埃及的社會制度。
不僅如此,古埃及人葬禮的形式和裝束也被其中國后代完整的復制了過來:
古埃及葬禮裝束
古代中國葬禮裝束
古埃及女人有哭喪的傳統(tǒng)
中國人完全一樣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自稱龍的傳人,而龍和蛇的形象自古以來就是糾纏在一起不可分的。聞一多先生說過:“龍的基調(diào)還是蛇,并且即稱之為龍,就已經(jīng)承認它是蛇類…….總之,龍與蛇二名從來就糾纏不清,所以我們在引用古書中關(guān)于龍蛇的傳說時,也不必將它們分清?!薄渡裨捙c民族精神》里也說:“學者們一致公認它(蛇)就是龍、變等幻想動物的原型。在古代中國據(jù)說曾存在廣泛的'龍蛇圖騰的部落聯(lián)盟’”。
大家都知道中國皇帝的護身圖騰是龍,而據(jù)記載龍的前身是蛇。所以一點不是巧合的,每個古埃及法老都在頭上佩戴著蛇。
這個蛇就代表蛇神Wajet
至于古埃及人為什么把蛇放到法老的頭上,有這么一個傳說:蛇神Wajet是神Ra的女兒,她被Ra創(chuàng)造出來作為自己的眼睛“Ra之眼”來尋找在混沌之水“Nun”中失蹤的“Tefnut”神和“Shu”神。Wajet找到他們后Ra非常高興,以至于留下了眼淚,第一個人類就由這滴眼淚創(chuàng)造出來了。于是,人類為了報答Wajet神就把她的形象(眼鏡蛇)放在自己頭上,并讓她作為人類的保護者。(所以,古埃及人也自稱蛇神Wajet的傳人)
古中文“龍”字和帶著皇冠的蛇神Wajet形象是多么的一致
所以,中國的龍文化,就是古埃及蛇文化的延續(xù)
莎草紙無疑是一種紙,且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它用當時盛產(chǎn)于尼羅河三角洲的紙莎草的莖制成,由于紙莎草這種植物的纖維特性,所以它不需要經(jīng)過制紙漿的過程就可以生產(chǎn)出紙。英語中的紙(paper)就是起源于紙莎草(papyrus)一詞。
古埃及莎草紙書法(是不是很像中國書法)
原料紙莎草(是不是很像中國的竹子)
古埃及文明消亡以后,制作莎草紙的技術(shù)也缺乏記載而失傳。后來跟隨拿破侖波拿巴遠征埃及的法國學者雖然收集到古埃及莎草紙的實物,但也沒能復原其制造方法。
直到公元1966年第一任埃及駐中國大使哈桑•拉杰布按照中國造紙的傳統(tǒng)工藝又重新在埃及恢復了紙莎草紙加工工藝。
第一任埃及駐華大使,拉杰布與中國情誼篤深。出使中國期間,有一次走出北京到外省去參觀。在一個偏僻的農(nóng)村,他看到農(nóng)民用手工方式在造紙,原料是毛竹。他仔細觀察、詢問了造紙的全過程?;氐奖本┲?,他查閱歷史資料,發(fā)現(xiàn)這種造紙的方法同公元二世紀初東漢蔡倫發(fā)明的造紙術(shù)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時間過去一千八百多年,在機器造紙術(shù)的應用相當普遍之后,中國傳統(tǒng)的手工造紙術(shù)在民間竟還被保留下來。中國古老的造紙系統(tǒng)和工藝使他想起了在埃及早已失傳的莎草造紙,鑒于自己的工程師背景,埃及政府責成他報回一份關(guān)于中國造紙廠的報告。在準備報告的過程中,他開始對中國家庭作坊式的小造紙業(yè)系統(tǒng)進行研究,認為其工藝非常適合復興紙莎草紙制造業(yè),并建議埃及政府發(fā)展類似的造紙系統(tǒng)。
1964年,拉杰布索性辭去官職,專心于造紙術(shù)的研究。拉杰布卻知難而進,潛心鉆研,查閱歷史書籍,與專家們進行交流,認真學習古墓畫,細心觀察從法老古墓中發(fā)現(xiàn)的紙草文書的紋理,并借助中國家庭造紙作坊的傳統(tǒng)工藝進行實驗。
經(jīng)過研究、分析、綜合、試驗,他總結(jié)出一套莎草紙再造的工藝,制造出一種色澤淡黃、紋絡(luò)分明、疏密有致、,酷似中國舊時粗麻布那樣的紙張。把這種紙張同埃及古墓中出土的莎草紙一比,他驚喜地發(fā)現(xiàn),兩者幾乎一模一樣。他終于成功了,時為1966年。貨真價實的紙莎草紙重新被仿制出來,闊別久矣的紙畫重獲新生。
這個事件實在太明顯的地告訴世人,中國的造紙工藝和古埃及的造紙工藝本來就是一脈相傳下來的,只不過紙莎草這種植物在中國不能生長。而對于漢朝的蔡倫,歷史書上是這么說的“蔡倫總結(jié)西漢以來造紙經(jīng)驗,改進造紙工藝,利用樹皮、碎布(麻布)、麻頭、魚網(wǎng)等原料精制出優(yōu)質(zhì)紙張,于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受到和帝稱贊,造紙術(shù)也因此而得到推廣?!?br>
很顯然造紙術(shù)不是蔡倫發(fā)明的,他之前一直有人在嘗試造紙,只是找不到合適的材料。也就是說,中國的造紙是先有技術(shù)后才有的成品,那么,這個造紙的技術(shù)是哪里來的?為什么同樣的技術(shù)被埃及大使學走后用在埃及紙莎草上一下子就成功了?
我們來看看莎草紙的制造過程:
首先,把紙莎草的根莖割下來切成一片一片的形狀(如圖):
從這個制作過程中的半成品,或許大家已經(jīng)看到中國古代竹簡的原形了。是的,莎草紙制作的前半截步驟幾乎就是中國古代竹簡的制作工藝。古埃及人來到中國,找了和莎草長的差不多的竹子,以同樣的工藝制作了竹簡,這就是中國最早模仿埃及的工藝制造的“紙”-竹簡。
中國竹簡
但是,竹簡的特性終究不如紙莎草片,拼接的莎草片在水中浸泡后會變得柔軟,然后就以碾壓的方式使莎草纖維混合交織到一起(如圖):
中國原產(chǎn)的竹子,很顯然就不能完成上述的碾壓過程了(這么一壓就粉碎解體了)。
最后經(jīng)過晾曬干后,一張莎草紙就做好了:
可不可以這么推論,由于紙莎草這種植物的纖維特性,所以它不需要經(jīng)過制漿的過程就可以生產(chǎn)出紙。而在中國找不到這種植物,于是逐漸模仿著埃及紙的樣子就地取材,先是用竹子模仿出來了竹簡,后來直到發(fā)明了制造紙漿的技術(shù),才在材料上完全替代了紙莎草。
早期中國紙(左)更像是古埃及莎草紙(右)的復制品
不僅僅中國紙和古埃及紙相似,中國書法也和古埃及僧侶體書法從形狀到書寫格式(從上到下,從右到左)都非常的一致:
《Ebers莎草書》是所發(fā)現(xiàn)古埃及醫(yī)書中最古老的,它于公元1873年的冬天被Georg Ebers在埃及的盧克索購買到,現(xiàn)存于德國里斯本大學的圖書館。它成書于公元前1550年,但據(jù)考證它抄自古埃及更早的醫(yī)療檔案,一直能追溯到公元前3400年(5400年前)。Ebers莎草書有110卷,20米長。
Ebers莎草書
把它其中的一些語句翻譯出來,再外行的國人也能看出其中的“中醫(yī)成份”:
Ebers 854b:鼻孔通四脈,兩脈給液,兩脈給血。
Ebers 854c:太陽穴通四脈,給血于雙眼。
Ebers 854d:頭部通四脈,入于后頸后生一池,皮脂汗液儲存之源,它們從頭頂而來
Ebers 854e:通過聾了的耳朵,有兩脈提升它于眼睛根部。(用現(xiàn)代的說法是:耳聾是由于太陽穴被邪氣侵入造成泄漏)
Ebers 854f:有四脈通于耳朵,兩脈通于右肩,兩脈通于左肩,右耳入生氣,左耳入死氣。(另一個說法:右肩入生氣,左肩入死氣)
?。吹缴厦孢@段,決不是巧合的,古代中國人也認為右邊代表生,左邊代表死。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是,古代朝廷上代表生息的文官都站在右邊;而代表殺戮、死亡的武官都站在左邊)
Ebers 854g:有六脈通于手臂,三脈通右臂,三脈通左臂,然后通至其手指。
Ebers 854h:有六脈通于腿,三脈通右腿,三脈通左腿,然后直通至其腳底
Ebers 854I:有兩脈通睪丸,給精液
Ebers 854K:有兩脈通臀部,一邊一脈
Ebers 854L:有四脈通于肝,給液與氣
Ebers 854M:有四脈通于肺,四脈通于脾,給液與氣
Ebers 854N:有四脈通于膀胱,給尿
Ebers 854O:有兩脈通于肛門,給液與氣
Ebers 856B:有十二脈在其心(haty)中,它給氣于身體中的所有部位。
Ebers 856C:有兩脈在胸部的表面上
Ebers 856D:有兩脈在大腿上
Ebers 856E:有兩(?)脈在頸部,遭受一個疼痛(?)
Ebers 856F:有兩脈在手臂中
Ebers 856G:有兩脈在后頸;有兩脈在額頭;有兩脈在眼;有兩脈在眉;有兩脈在鼻孔;有兩脈在右耳,入生氣;有兩脈在左耳,入死氣
………
“Haty”和“Ib”是在Ebers莎草書中記載著的一對共存的系統(tǒng)。這很可能就是中醫(yī)中 “水、火”的概念。關(guān)于“Haty” 莎草書中記載它出于“心”,并能夠自主的移動。而“Ib”對應“Haty”存在,并且被記載是運送水道路,它位于人的腹部。個人感覺這敘述的就是中醫(yī)中的“心火”和“腎水”。
Ebers 855D:發(fā)怒會使心中的“haty”升起,導致肺和肝發(fā)生扭曲。
這和中醫(yī)上“怒傷肝”的說法一致。
關(guān)于“Ib”,法國學者 Bardinet T研究了古埃及其他醫(yī)學莎草書后在《Les Papyrus médicaux de l'Egypte pharaonique》書中寫到:“IB是一個持續(xù)于身體所有部位的系統(tǒng),支撐它們并給它們帶來能量....”,這和中醫(yī)中腎為命門,是生氣之府,“腎水”給人帶來生命力的說法也是一致的。
古埃及人認為心臟是人體的中心,是靈魂的居所,因而metu 的起始部位都是(或主要是) 由心臟發(fā)出。而在Ebers 紙草文854 段論述的metu 數(shù)則為52 條,不過由于此處論述的metu 并未從心臟起始,52 之數(shù)就有可能涉及metu 的起始點和終止點, 因而也為26 之數(shù)。我們知道人體十二經(jīng)脈左右兩側(cè)加上任、督兩脈之數(shù)正好也是26 條。
metu 的分布位置是上下肢體各6 條,頭面部可達額部、枕部、顳部,并通達耳、眼、鼻等,內(nèi)達心、肺、肝、脾(五臟之中惟缺腎臟,由于古埃及醫(yī)生在制作木乃伊時未發(fā)現(xiàn)位于腹后壁的腎臟,故而從未對該器官有所了解) 、膀胱、睪丸和肛腸。令人遺憾的是, 我們目前還無法確認這些metu 在體表的具體循行路線。其實,在中國的經(jīng)絡(luò)學說創(chuàng)立伊始,體表經(jīng)脈循行線也只是起點與終點兩點連一線的最簡單形式。
比《黃帝內(nèi)經(jīng)》成書年代更早的馬王堆漢墓《足臂十一脈灸經(jīng)》和《陰陽十一脈灸經(jīng)》中經(jīng)脈體表循行線基本就是這兩點連一線的簡單勾畫 。需要指出的是:多數(shù)metu 與馬王堆漢墓帛書經(jīng)脈循行線的起止位置基本相同,即從肢體的末梢部到頭面頸部。但馬王堆漢墓帛書時代的經(jīng)脈循行僅在體表,而metu 的投射卻可深入到胸腹腔內(nèi)臟,在《黃帝內(nèi)經(jīng)》時代,經(jīng)脈循行才有分支絡(luò)臟腑,與內(nèi)臟發(fā)生聯(lián)系。
一個古埃及人家庭壁畫(請注意古埃及小孩的這種發(fā)型和中國古代小孩子發(fā)型一模一樣)
古代中國兒童發(fā)型
總是有人蛋疼的捉摸這些東西。
有文子記載以后的歷史,可能是偽史, 不過總是歷史
文子記載以前的東西, 就放過吧,。
想不通原始人怎么跨越廣闊的阿拉伯地區(qū)的沙漠,更想不通半坡人,河姆渡人,龍山大汶口的人比埃及還晚,難道他們都死光了,我們花了1000年由非洲蠻子進化成黃種人,只能感慨蘭州燒餅越來越多。哈哈,LZ高麗棒子吧
記錄那爾邁(大禹)治水的石刻畫
那爾邁拿著鋤頭領(lǐng)導興修交錯縱橫的水道工程的石刻畫,圖中,那爾邁(蝎子王)由兩個手拿大羽扇(這似乎就是傳統(tǒng)中國皇帝都有配備的大羽扇)的侍衛(wèi)護衛(wèi)著,站在一條人工挖掘的水道旁,手中拿著鋤頭正在掘土。他前邊,一個人彎著腰拿著簸箕正準備接過國王鏟出的土。國王身后也有一大群人在忙碌著挖掘河道。國王的鋤頭上方清晰地畫著一只蝎子。
中國上古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很多都與昆侖山有關(guān),它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發(fā)源地,華夏民族的龍興圣地:
《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西海(地中海)之南,流沙(撒哈拉沙漠)之濱,赤水(紅海)之后,黑水之前(黑海的南邊,古人常把南稱為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
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
其下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埃及的南面的尼羅河上游是肯尼亞和烏干達,有濕地和峽谷
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烏干達和剛果金邊境有一個尼拉貢戈火山
“山”字造字,源于昆侖,古漢字由三個金字塔組成,很像埃及的吉沙大金字塔群。古說昆侖山均為三座,或是三層,寓意昆侖山“三生萬物”,是地球衍生萬物的地方。(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可見“連山”八卦也是源于昆侖山。(“連山”指昆侖山)
吉薩金字塔
“昆侖”這兩個字上也可以考證出,它準確指的就是胡夫金字塔:
胡夫(Khufu)的象形文字由兩只小鳥、一條小蛇和一個類似太陽的東西組成(如圖)。
漢字“昆”就是一個太陽+兩只小鳥的腿。這還不夠,請各對照胡夫金字塔照片(圖)看一下,侖字就是胡夫金字塔(就連金字塔頂部那個頂都特別在古“侖”字上突出了出來---那一小橫線,那條小豎線就是進入金字塔的通道)
至于侖(金字塔)字下面的旗桿和臺子(就像一座古埃及廟宇的大門正面畫像)----參看下圖。
所以,昆侖二字的真正含義就是指:昆(Khufu)法老的金字塔。史書中的幾段話也可以佐證:
《史記。禹本記》:昆侖去嵩高五萬里。嵩高:當今少林寺之所在。
《史記。司馬相如傳正義》曰:“昆侖去中國五萬里”,于是,把非洲人叫昆侖人,把黑奴叫昆侖奴。
明朝繪制的天下圖也準確標注了“昆侖”的位置(就在埃及)
昆侖山位于“天下帝都”(《山海經(jīng)•西次三經(jīng)》謂: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這和西藏高原的蠻荒是肯定不相符的。
而埃及的“昆侖”吉薩金字塔位于古埃及首都孟菲斯。孟菲斯位于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南端,今開羅西南23公里的米特•拉辛納村。從公元前3100年前起就是埃及最古老的首都,定都且長達800年之久。據(jù)傳于公元前三千年為法老那爾邁所建,名“白城”(漢字“皇”字的頭上就是個白字,黃帝兒子又稱為白帝少昊),后改稱孟菲斯。曾作為古王國(公元前二十七至前二十二世紀)的都城。公元前二千年代為底比斯所取代,但仍為埃及宗教、文化名城。而且,鎮(zhèn)守吉薩金字塔的獅身人面像也和古典中鎮(zhèn)守昆侖的陸吾完全吻合。
如此說來,古典中的昆侖和今天地理上的昆侖山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從文化上來說,昆侖非吉薩金字塔莫屬。
大家翻開世界地圖看看。人類起源于非洲,那么,古代世界中非洲及其周邊最富饒的土地就是埃及沖積平原和中東的兩河沖積平原。埃及由于有尼羅河的泛濫以帶來天生的肥料,所以只要在那里的土地上撒上種子,不需要施肥和灌溉都能收獲;而位于中東的兩河美索平原也是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易于生存。
遠古人類根本不分什么農(nóng)耕、游牧,本事最大的種族自然占據(jù)了最好的地盤。那爾邁(大禹)統(tǒng)一埃及,把不聽話的部落屠的屠趕的趕,蘇美爾(缺少歷史記載)估計也差不多。我們中國則是周朝一枝獨秀,把連同商朝在內(nèi)的所有本地文明全部剿滅,先占據(jù)了黃河,后又占領(lǐng)了長江,中國土地上的肥沃土地無一不收于我族手中和這才建立了中華文明。所以,毫無疑問的上古占據(jù)肥沃土地的都是最強大的種族,是人類文明的最早締造者。
而那些游牧民族是怎么形成的?他們都是被淘汰下來的種族,由于沒有肥沃土地可以生存,只能選擇游牧,無家可歸。在強大的農(nóng)耕國家旁邊茍且生存。只要稍微比較一下兩者之間的生存環(huán)境則一目了然。所以在古代,蠻族=游牧民族;文明=農(nóng)耕民族。
古埃及在其衰敗的時候,其一只遷移到了中國生存,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周族在繼承了古埃及的文明基礎(chǔ)上開創(chuàng)了更發(fā)達的中華文明。而華夏民族則是自人類有史以來就最強大的種族,所以,埃及(古代世界最肥沃的土地)、中國都被其占有。
著名的那爾邁調(diào)色板
記錄了那爾邁(大禹)統(tǒng)一上下埃及的過程。帶白冠表示統(tǒng)治上埃及黃帝地域,帶紅冠表示統(tǒng)治下埃及炎帝地域。華夏民族從此正式誕生(公元前3100),距今5100年。
記錄了那爾邁(大禹)統(tǒng)一上下埃及的過程。帶白冠表示統(tǒng)治上埃及黃帝地域,帶紅冠表示統(tǒng)治下埃及炎帝地域。華夏民族從此正式誕生(公元前3100),距今5100年。
===================================================
不是那爾邁一世對應的是黃帝,統(tǒng)一了上下埃及嗎?
-----------------------------
古埃及王朝建立前有兩個統(tǒng)一者,蝎子王一世和二世,這兩位相距約400年(正好是黃帝和大禹的間隔時間)。
蝎子王一世擊敗了下埃及的國王,他期間創(chuàng)立了鳥形文字和醫(yī)學。這就是黃帝無疑了,不過這一階段古埃及并沒有實質(zhì)上統(tǒng)一。直到400年后,蝎子王二世那爾邁(大禹)在前者的基礎(chǔ)上正式統(tǒng)一上下埃及成立古埃及第一個王朝(夏朝)。其子Hor-aha成為古埃及歷史上第一個子承父受的國王。(和夏啟一樣)
太康失國對應第一中間期
少康中興對應中王國建立
然后就是來自東方的喜克索人(商朝)入侵并滅了古埃及
古埃及殘部逃亡南方底比斯淪為喜克索的諸侯王
所不同的是,中國流傳下來的夏朝歷史缺少古王國那部分,差不多1000年的時間。夏啟之后直接跳到第一中間期了。
我想這可能是失傳,因為來到中國的古埃及人并非古埃及的史學家。要知道,古埃及因為歷史太悠久,到了其后期26、7王朝,古埃及人自己都弄不清自己的歷史,古埃及人自己搞出來的幾個版本的歷史還有一些小的沖突。更別談遷走的人口傳中的失誤了。
夷字有多重含義。其主要意思是“平”。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夷字“從大從弓”。據(jù)說東夷人最早發(fā)明弓箭,擅長射箭。 因此有所謂“東夷”為東邊的弓箭手說法。
遠古東方部落稱為夷,而東夷作為一個名詞則來自于周代,因為周室相對于東方諸夷部落來自于西部,但是后來這個詞被史學界統(tǒng)一用來借指史前中國生活于今山東,淮河地區(qū),活動在今泰山周圍的被稱為夷的眾多部落、方國的一個名詞范疇,詞義性質(zhì)從地理名詞轉(zhuǎn)變成對中國文化起源領(lǐng)域意義上的文化淵源性質(zhì)的名詞。東夷,即東邊的夷人,“夷”,古山東話中音同“人”,原意為“一人負弓”(《說文解字》),與華是同位語。
夷的族稱,今所見為當時確證的,以甲骨卜辭關(guān)于尸(夷)方的記錄為最早;古籍記載則夏代的東方已有眾多夷人的方國部落?!逗鬂h書•東夷傳》說:“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鳳夷、陽夷?!边@九種夷都見于古本《竹書紀年》關(guān)于夏朝與東方諸夷關(guān)系的記載。實際上,“九”僅言其多,不必拘泥于九種。
所以絕不是巧合的,古埃及法老有個傳統(tǒng),用九張弓代表敵人的存在(他們不一定是固定的敵人),但九張弓(九個敵人)的說法一直保留下來,有所作為的法老都用征服了九張弓作為自己的功績:
法老圖特摩斯三世(古埃及李世民)的獅身人面像把九張弓壓在自己身下,代表已征服了“九夷”
圖坦卡門法老把九張弓畫在自己的鞋底板上,代表自己腳踩“九夷”,上面畫兩個人是努比亞人(黑人)和閃米特人(白人)
法老Nectanebo二世,把九張弓刻在神靈的贊美詞下面,代表愿神靈使自己鎮(zhèn)住“九夷”
歷史時期
公元前三世紀的曼涅托,將從美尼斯開始至馬其頓亞歷山大征服止的埃及歷史分為三十個(或三十一個)王朝,現(xiàn)在學者又在此基礎(chǔ)上將上古埃及史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前王朝時期(約前3100-2686年) 2.早王朝時期(約前2686-2181年) 3.古王朝時期(約前2181-2040年) 4.第一中間期(約前2040-1786年) 5.中王朝時期(約前1786-1567年.....
-----------------------------
大禹之前幾個王的順序:
古埃及 中國
Scorpion I 黃帝
Crocodile(鱷魚) 顓頊(傳說顓頊死后變成魚婦,我查了一下所謂的魚婦就是鱷魚)
Hat-Hor 帝嚳
Iry-Hor 堯
Sekhem-ka 舜
Scorpion II(Narmer) 禹
Hor-Aha 夏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