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中有《螽斯》一首,我認為寫出了中國人心目中的幸福。
原詩如下:
螽(zhōng,一種蝗蟲)斯羽,詵詵(shēn shēn,集體發(fā)出的聲響)兮。
宜(多)爾子孫,振振(形容繁盛)兮。
螽斯羽,薨薨(hōng,很多蟲飛的聲音)兮。
宜爾子孫,繩繩(延綿不絕)兮。
螽斯羽,揖揖(聚集)兮。
宜爾子孫,蟄蟄(形容多)兮。
這首講寫子孫繁衍不絕,所以家庭興旺。
這是我們中國人眼里的幸福。
螽斯,一種蝗蟲,在秋季繁殖能力驚人,詩歌以它比喻人丁興旺。
秋收了,吃的有了;家里添丁了,家庭興旺了。一切給人希望。
《毛詩序》認為本詩說“后妃子孫眾多”??追f達《毛詩正義》認為歌頌后妃和眾妾之間不妒忌,共同“進御”大王,“各得受氣而生子,故后妃子孫亦眾多”。朱熹《詩集傳》認為頌后妃有德有福,子孫眾多。意思大概相同。
除本詩外,《詩經(jīng)》中還有很多詩句寫多子多福,如“俾爾昌而熾,俾爾壽而富”、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等。商朝青銅上也有 “子孫永昌”的祝詞,漢代畫像石(磚)和各代的壁畫、繪畫、瓷器、年畫等上面,都可見葡萄、葫蘆、石榴等,都寓意多子多福。
農(nóng)業(yè)社會,多子意味著有勞動力、人多不受欺、傳宗接代后繼有人,家族興旺,根基牢固。因為這種觀念,產(chǎn)生了中國的家族文化。豪門大戶要多子多孫,窮家小戶也想多生孩子。能否養(yǎng)得起不必擔心,因為有地種。能生則生,生越多越好。古人不計劃生育,醫(yī)療條件差,出生率高,但成活率低,不必擔心人口爆滿。再說一場戰(zhàn)爭或天災瘟疫,就能自然減少人口。
誰家孩子多,就會招來羨慕??聪旅孢@幾張民國的多子家族照片,今天已經(jīng)少見了。
民國黃培生的六個兒女
民國青島之張朋道先生之十個兒女
民國重慶江北縣縣長黃華牧的11個兒女
張作霖的八個兒子(長子張學良)
與多子多福觀念相伴的,就是重男輕女思想。周代《 詩經(jīng)·小雅·斯干》有語:“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松樱d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辫笆且环N玉石,瓦是紡車上的零件。生男給他玩璋,生女給她玩瓦,所謂“弄璋之喜”和“弄瓦之喜”即來歷于此。這里其實體現(xiàn)出重男輕女思想。直到今天,一些農(nóng)村再窮也要拼命生個兒子,就是此思想的遺留。
所以,說幾千年來,中國是提倡生育鼓勵多生的。
然而,幾十年前,因為擔心人口爆發(fā)而強制實施了計劃生育,結(jié)果導致今天的人口發(fā)展不均、勞力下降,以及獨生子女家庭出現(xiàn)老不能養(yǎng)的問題。
今天,國家放開二孩政策,但是生育率卻難以提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觀念變了,很多人想活自己了,不婚或不育;二是環(huán)境晚婚導致很多人生育困難;三是壓力大養(yǎng)不起;還有一種是想生,但是要么沒條件,要么有條件但錯過了生二胎的最佳時機。
多子多福、傳宗接代和和養(yǎng)兒防思想日益在淡化,現(xiàn)代社會更加多元了,這是好事。但還是有不少富裕家庭想多生孩子,在民間的傳宗接代思想根深蒂固,如果小兩口幾年沒生出孩子,老人先急了。無論如何,今天的家庭四五代同堂的天倫之樂已經(jīng)少見了。
古人認為沒子嗣就是不孝,多子多孫才是福。多子孫在客觀上產(chǎn)生了家族文化,這其實對于構(gòu)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起了很大作用。家族文化以血親為紐帶,其宗法觀念與封建倫理相連,共同構(gòu)成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家國情懷。但現(xiàn)代社會,家庭成員少了,且多分散居于各地,城市鄉(xiāng)村都沒有了可以模范一方的豪紳大戶,所以說家族文化已基本不存。
家在中國人心中份量很重,從傳統(tǒng)的春節(jié)即可看出。多子多孫和家族文化影響很大,所以一些人在懷念過去,很多有條件的也在復制。直到今天,家庭最大的幸福還是有老有小,兒孫繞膝,幸福滿堂。無論你是否承認,這種觀念還是根深蒂固的。
這就是中國人眼里的幸福。
——重讀《詩經(jīng)》感悟之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