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各位書友,早上好!今日早讀我們將從唐朝盛世走進新儒家,看儒家是如何隨歷史潮流發(fā)展的。今天所要讀的是《中國哲學簡史》第二十三章至第二十六章,第253頁至第300頁。
請大家?guī)е韵聠栴}完成早讀,并記得在共讀群里跟書友們討論噢!
這一階段大體上有哪幾種宇宙發(fā)生論?
理學和心學各有什么主張?
1. 盛世里的新儒家
時光流逝,朝代更迭,政治風云變幻莫測。每一個朝代都有可能選擇不同于以往的思想體系作為自己的統(tǒng)治工具。各家各派的思想主張是獨占鰲頭還是屈居下流,都要受政治風向標的指示。歷史腳步時而倉皇,時而穩(wěn)健,在倉皇與穩(wěn)健的交替變換之際,我們來到了大唐面前。
這是一個政治、文化的黃金時代,儒家思想也迎來了自己的又一個盛世。628年,唐太宗命令在太學內(nèi)建孔廟,兩年后,又命令學者們推出儒家經(jīng)典的官方版。這一套經(jīng)典,與考試制度及選官制度直接相關(guān)。其重要性和影響力可想而知。
然而,從前幾章的內(nèi)容可以得知,佛家和道家激發(fā)了人們的極大興趣,相比之下,儒家經(jīng)典有些失色。直到唐代后半葉,隨韓愈、李翰的努力,儒家經(jīng)典得到了重新解釋,重新煥發(fā)出生機。
韓愈、李翰二人接受了從孟子發(fā)端而來的道統(tǒng)說,均認為自己上承道統(tǒng)。這樣的人被稱為道學家,也叫做新儒家。他們最大的興趣集中在宇宙發(fā)生論上。
2. 宇宙發(fā)生論
第一個講宇宙發(fā)生論的是周敦頤,他研究發(fā)揮了《易傳》的觀念,用道教的圖表示出來,又作《太極圖說》加以解釋。此外,他還有一套區(qū)別于道家和佛家的關(guān)于精神修養(yǎng)的理論——主靜,也就是無欲的狀態(tài)。道家的無為、佛家的無心,都以出世為前提,周敦頤的無欲卻要在社會關(guān)系之中發(fā)揮作用。無欲,絕非斷絕一切欲,而是要去除私欲。沒有了私欲的人心,就如同鏡子一樣,對外在對象做最直接的觀照,因而直且公。一個人如果這樣要求自己,便有成圣的可能。
另一個講宇宙發(fā)生論的,是邵雍。與周敦頤相似,他的理論也是從《易經(jīng)》發(fā)展而來,也是利用圖解來說明。他的主要著作是《皇極經(jīng)世》,里面包含了世界的詳細年譜。根據(jù)年譜,我們的黃金年代早已過去,這為我們在十四章學到的儒家所認為的“歷史是不斷退步的”歷史哲學觀提供了形而上學的根據(jù)。
第三個值得一提的宇宙發(fā)生論的思想家是張載,他也是在《易傳》的基礎上提出了宇宙發(fā)生論,不過他的這一理論視角獨特——提出了“氣”的觀念。之后的新儒家在宇宙發(fā)生論和形而上學理論中也越來越重視氣。
張載主張,太和是氣的全體之名,又被形容為“游氣”。浮、升、動之性都是陽性;沉、降、靜之性都是陰性。氣受到陽性的影響,就浮、升;受到陰性的影響,就沉、降。這就使得氣永遠在聚散。氣聚,就形成具體的萬物;氣散,就造成萬物的消亡。
3. 理學與心學
之后的新儒家由兄弟二人分別開創(chuàng),它們分別是程頤、朱熹為代表的程朱學派,或稱“理學”,以及程顥開創(chuàng),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陸王學派,或稱“心學”。
程朱理學的理,發(fā)端于《易傳》。由前文可知,張載用氣之聚散解釋萬物的生與滅,但這無法解釋為何這一事物是這一事物,而非那一事物。正是在這個角度上,引起了程朱“理”的觀念。程朱認為,我們所見的宇宙不僅是理的產(chǎn)物而且是氣的產(chǎn)物,事物有不同的類,乃是因為氣在聚集時遵循不同的理。
按照程頤的說法,理是永恒的,不能加減的。作為形而上者的“道”是“沖漠無朕,萬象森然”的。說它沖漠無朕是因為其中沒有具體事物,說它萬象森然,是因為所有永恒的理都在其中了。因此萬物本是一體,”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贝撕?,新儒家精神修養(yǎng)的方法就從周敦頤所主張的“靜”走向了“敬”。
4. 快樂與風流
在精神修養(yǎng)上,新儒家到二程這里提倡用“敬”,而在生活情趣上,則主張尋求孔顏之樂和浪漫風流。所謂孔顏之樂是指一個人心境的自然流露。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有人問以此問程頤,顏回所樂者何?是樂道吧。程頤說,如果顏回是樂道,就不是顏回了。言下之意,顏回不是樂道,而是自樂。正所謂“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span>
關(guān)于風流,新儒學與前面我們所學道家的主張十分相近,都認為風流的基本品質(zhì)是超越萬物的區(qū)別之心,人與萬物同一。《論語》記載,有一次,孔子與四位弟子閑坐聊天,問及他們各自的志愿??鬃訉ζ渲幸晃唤性c的贊賞有加,曾點是這樣描述自己的志愿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在朱熹看來,曾點即是風流之人,這樣的人在生活中只遵從超越萬物區(qū)別的心,這是快樂之源,同時也有種浪漫主義的成分在里面。
前文所提邵雍也是個風流人豪,他名其住處為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他的詩,題為安樂吟,其中有這樣的句子:
小車賞心,大筆快志。
或戴接籬,或著半臂。
或坐林間,或行水際。
樂見善人,樂聞善事,
樂道善言,樂行善意。
……
5. 朱熹的核心思想
提及朱熹,便讓人想到《四書》,想到考試制度。元仁宗在1313年,發(fā)布命令,以《四書》為國家考試主科,以朱注為官方解釋。明清兩朝延用了此種做法,直到1905年廢科舉為止。
前文講過,程朱理學認為每件事物都有它的理,使這一事物成為這一事物,而非別的事物的,正是它的理。換句話說就是,理是此物之極,是它的終極標準。至于宇宙全體,也一定有一個終極標準,它是萬物之理的總和,叫做太極,而太極又同時存在于每一個特殊事物之中。正如朱熹所說:“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各物中有太極不意味著太極的分裂,而是如月印萬川一般,月只是那一個月,萬川各分有其光芒。
此外,朱子關(guān)于氣、心、性等皆有一番自己的闡釋,在此不加贅述。至于精神修養(yǎng)的方法,和程頤一樣,他認為太極就在我們內(nèi)部,就像珍珠處于渾水之中,我們必須做的就是使珍珠重現(xiàn)光彩。方法有二,一是致知,二是用敬。
6. 心與良知
前文已說,陸王學派,也稱心學,與理學相對應。心學代表人物陸九淵和王陽明分別在兩個角度與朱熹走向了相反的路徑。在朱熹看來,有兩個世界,一個是抽象的,一個是具體的。陸九淵認為,世界只有一個,那就是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贝送?,朱熹認為,凡事理在先,而心在后,因有孝之理,后有孝之心。王陽明和陸九淵一樣,主張心即理,認為凡事心在先,理在后。先有孝之心,才有孝之理。理學與心學之別大致如此。
致良知,是王陽明的獨特貢獻。他認為,一切都逃不過致良知三個字。何謂良知?它是人心的內(nèi)在光明。物有是非,人有良知,一旦確定了是非,良知便直接直到該如何作為了。良知知某物為是,我們就真誠去做;良知知某物為非,我們就必須真誠地不去做。如此,便是致良知。
新儒家對傳統(tǒng)儒家思想進行了很多新的有益的探求,之后引起了對他們的“反動”,今晚我們將從這一反動開始學起,請大家關(guān)注。
《中國哲學簡史》里的人生智慧,你讀懂了嗎?
西方人了解和學習中國哲學的超級入門書:《中國哲學簡史》,本周與你相約有書,不見不散。
您可以下載有書共讀APP,與眾多書友討論相關(guān)話題?;蜷L按掃描下方圖片,加入“有書共讀計劃”,與550萬共讀書友一起共讀這本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