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北蘭亭學術部
個人簡介
龍開勝,男,1969年8月出生,湖南隆回人,空軍政治部文藝創(chuàng)作室創(chuàng)作員,第十屆全國青聯(lián)委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北京市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培訓中心教授、導師,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第五屆中華英才獲得者,獲2007年至2009年連續(xù)兩屆中國書壇年度最有影響力人物,入中國書協(xié)三名工程展,多次擔任重要書法大賽評委。獲第九屆全國書法篆刻展一等獎,獲第二、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二等獎等十幾次大獎。
阮籍詠懷詩第二十八首
中國書法是世界文化的光輝
----- 在2014年迪拜第六屆世界文藝節(jié)上的講話
龍開勝
我不知用何種方法介紹中國書法,有朋友一定會問我:中國書法是什么?我會很自豪的告訴你,中國書法是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的漢字書寫藝術或書寫方法,這里強調的是漢字,如果離開了漢字,就不叫中國書法了,阿拉伯文、拉丁文、英文等文字的書寫也叫書法,特有的傳統(tǒng)的指的是中國傳統(tǒng)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等工具,離開這些傳統(tǒng)的筆墨紙硯書寫的書法,比如用刀、筷子、頭發(fā)、勺子等工具的書寫,我不否認它也是書寫漢字的補充,姑且叫寫字,寫字與書法是兩個概念,有人認為“寫字就是書法”。其實,寫字和書法完全不是一碼事。簡單的說,寫字主要是實用,書法則是供人們欣賞的一門藝術,它除了保持一定的實用價值外,更多的是以藝術的形式、依托于一定的對象,表現(xiàn)出或嬌媚、或端莊、或雄偉、或瀟灑、或飄逸。當然,寫字與書法兩者都要體現(xiàn)出美感,但美的境界不同,一種是朝著使用美的趨勢而發(fā)展,一是朝著藝術美的趨勢而表達。并經過感情之動態(tài)而弛思造化,沖破“法”而獲得“意”,以抒發(fā)自己的感情,使字的氣勢風神表現(xiàn)出藝術的美和魅力,給人以熏陶作用。而實用的一面,雖然也要表現(xiàn)美,但所追求的并不是跳躍、飛動、神采,而是實用、普適、專用,也就是要將漢字書寫的上下方正,前后齊平,左右均衡就可以,沒有那種心旌搖蕩,心弛神往的感覺。
饒宗頤詠懷詩第七十四首
好了,我們再回到中國的漢字上來,中國漢字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造總結提高的集體智慧的象征。漢字的產生,有據(jù)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后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fā)展演變?yōu)榇笞?。大篆的發(fā)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guī)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后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并把線條化和規(guī)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至漢代,隸書發(fā)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后又演變?yōu)檎虏?,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fā)書者胸臆,寄情于筆端表現(xiàn)的狂草。隨后,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中國文字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鐘鼎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于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等,一直散發(fā)出無窮魅力,自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fā)展的道路,連續(xù)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jié)h字逐漸走向規(guī)范化,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每個字所表達出的內容是那樣的豐富而富有哲理,形象浪漫而充滿魅力,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勤勞。中國書法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漢字是中國書法中的重要因素,因為中國書法是在中國文化里產生、發(fā)展起來的,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漢字為依托,是中國書法區(qū)別于其他種類書法的重要標志。
阮籍詠懷詩第三十首
中國書法之所以有著無窮的魅力,除了有漢字為依托之外,還有中國特有的特殊的書寫工具,用獸毛制成的毛筆,用松油煙等特殊質材制成的墨,用傳統(tǒng)手工制成的宣紙,以及用特殊石材制成的硯。
同樣的漢字,中國書法藝術有篆、隸、楷、行、草諸體,用筆方法相同,美學原理相同,可是結構章法、筆法大不相同,形成了不相同的藝術變化性。加上中國書法藝術特有的用獸毛制成的毛筆,其柔軟性和彈性及書寫的不確定性,以及蘸墨汁的多少顯現(xiàn)的濃淡干濕枯,書寫起來變幻莫測,在不同的書家手里就“千奇百怪生焉”。
那么怎樣欣賞中國書法呢?判別書法好壞有以下幾個基本要素:一是筆法,也就是用筆的方法,它有中鋒、側鋒、偏鋒、露鋒、藏鋒等方法,行筆過程中有快、有慢、有緩、有急、有停、有頓;二是結體,就像蓋房子需要搭架子,高的、矮的、胖的、瘦的、長的、短的、圓的、方的隨你造;三是章法,就像美術構圖,疏的、密的、虛的、實的都要有;四是墨法,墨分五色,干、濕、濃、淡、枯。當你正確地使用好這些方法時,你就會成為偉大的中國書法家。
中國書法是融美術、音樂、建筑、舞蹈等眾多藝術門類因素為一體的一門綜合藝術形式,它最能表達人內心情感的表現(xiàn)方式。20世紀50年代中期,當畢加索在海邊見到一位中國朋友在沙灘上寫中國字時,他被那奇妙組合成漢文字的抽象線條所吸引,他說:如果我生在中國,我想我將成為一位書法家而不是畫家,”他還說:“藝術都是共通的,如果你用文字寫一幅畫,你也可以去用畫畫一首詩”。此后,他的寓所中掛起了書法作品,表明他對東方抽象線條藝術的心悅誠服。2009年9月30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正式批準中國書法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至此中國書法為世界所認知,成為人類最偉大的藝術瑰寶之一,所以我要說中國書法是世界文化的光輝。
行書
王羲之和王獻之創(chuàng)造了一個時代書風,堪稱書法史上的經典,它是書法發(fā)展到一個高峰時期的標志,歷史發(fā)展到今天,對二王書風頂禮膜拜的虔誠心絲毫沒減,二王書風的經典魅力依然奪人。然而,當我們今天面對二王書風時,一個現(xiàn)實的問題是,二王書風對我們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的啟迪何在,對書法革新的意義何在,這也許是我們學習二王書風最有益的探索?! ?/span>
行書
二王書風的革新價值及藝術特征 探究二王書風,自然離不開對二王書法的剖析。二王書法究竟有什么樣的共同點,才使二王書風成為帖學的正宗。實際上,只要我們稍加分析就能知道,無論是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貫穿于他們書法精神的就是“革新”二字,這就是他們的共同點,也是二王書風的精髓。二王歷來被視為帖學“正宗”、經典,實際上,在二王之前也有所謂正宗,也有所謂經典,其后被二王取而代之,故二王的意義和價值,除了完善日后成為經典樣式的新風格之外,更在于其汲取營養(yǎng)的虔誠和不拘陳法的創(chuàng)造精神。王羲之作為世所推崇的書圣,自有過人膽識。三國時鍾繇,在總結前人創(chuàng)造的基礎上,使楷書規(guī)范了,藝術水準有了提高,王羲之師法鍾繇,青出于藍勝于藍,他對楷書有所革新,就是改鍾楷的“有來外放”為自己的“斂鋒不發(fā)”,消除了波磔,造成一種筆畫輕俏、筆勢流利的今楷,他的小楷如《樂毅論》,歷代奉為楷模,我們現(xiàn)在所使用的毛筆小楷字,就是在王羲之的手里定型的。可見王羲之對楷書的革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王羲之對草書的改革,成就更大。他完成了對東漢張芝“章草”的徹底蛻變,創(chuàng)造了今草,并將這種書體的藝術推向高峰,《十七帖》是其代表作。王羲之對書法最重要的革新是行書,或者說是兼有草勢的“行草”,王羲之使在民間早已流行的行草規(guī)范化并寫出了其高度藝術性?!短m亭序》生動自然,兼擅眾美,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奠定了他“書圣”的崇高地位。故王羲之的貢獻,如王僧虔《論書》所云:“恰與右軍俱變古形,不亦,王今猶法鍾(繇)、張(芝)?!笔窃趥鹘y(tǒng)基礎上的變革,他改變了鍾、張之人的古體和質樸書風,獨創(chuàng)絞鋒和內檿筆法,創(chuàng)造了適應東晉時代審美觀的流美秀逸的風格,完成了行、草、真書的審美體系。王獻之的書法以行書為主,摻雜草書。其行書連綿不斷,興酣時綴以草書,跌宕不羈,灑脫奔放,他以漢魏筆法,融入兩晉體勢,他最有創(chuàng)造的是行草夾雜的破體,這種字體,王羲之亦有其態(tài),亦嘗試此法,但沒有鞏固,然而在王獻之手中,則極為熟練、突出,變無意為有意,姿態(tài)百出,奇趣萬千。王獻之用筆,妙極神理,博古通今,融合了前人及同時代書家之所長,再借鑒吸收了他們的結體,在字型結構上加以變化,諸如變曲為直,斜多于正,疏多于密,方多于圓等,由此形成自己獨特的字體結構,而他字中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筆意,更加強了美的趣味,一筆之中變化更加復雜,更為流美,非草非行,流便于草,開張于行,心馳神往,超逸悠游,堪為筆法體勢中最為風流者。王羲之的新體到了王獻之手中得以充分發(fā)揮,使之更有個性,更有強烈的審美特征,創(chuàng)造出典型的、完整的藝術形象,筆性墨趣躍然紙上,風流多姿,這種書體,迎合了當時士人野逸之情趣。其結體舒展,線條婉美,韻味酣足,超邁脫俗的字體立即得到了大眾的認可,自此,二王書風盛行不衰,直至今日。
饒宗頤詠懷詩第四十首
正確認識二王書法的歷史地位
(一)二王書風的形成有其社會和歷史的必然
二王處于社會動蕩的變革時期,各書體的發(fā)展正處于成熟階段,二王對書法的勤奮與天賦以及他們的革新精神,成就了他們在書法方面的經典地位,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是書法發(fā)展的契合點,沒有二王也會有二張二李出現(xiàn),就像唐代詩歌出現(xiàn)李白、杜甫,宋代詞賦出現(xiàn)蘇軾、李清照一樣,每個朝代出現(xiàn)的藝術高峰都有其代表性人物。(不展開,略)
(二)二王經典地位無人撼動
經過歷史的檢驗,二王書法已經深入人心,被廣大書法家所崇敬和愛戴,盡管有米芾之狂言“一洗二王惡札,照耀皇宋萬年”的罵聲,但絲毫沒有降低二王的書法地位,其實米芾學習二王已入魔境,在他晚年還在大量的臨摹王羲之的帖,怎能不佩服王羲之呢?只是心力不逮,無法達到二王之神韻而郁悶罷了,米芾說“唐太宗學右軍不能至,故大罵子敬”,而他自己呢,由于用力學習王羲之而達不到那個“入晉人格”目標,晚年也就大罵二王了。這種罵其實是對二王的崇敬。時至今日,我們也有一些書家大罵二王,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想下工夫而想走捷徑,以丑書自居,而美其曰創(chuàng)新,這是對二王書法的褻瀆。
阮籍詠懷詩第二十首
(三)正確學習傳承二王書法是我們的責任
二王書法總的特點是俊逸流麗,筆法變化多端,內檿、絞轉等筆法技術難度大,特別是使轉動作,即運筆時筆鋒在紙面上如何扭轉自如而又不露斧鑿痕跡,字距與行距之間的空間處理,每個字的疏密關系與整幅作品章法的疏密關系的處理,字的大小與筆畫粗細的極化處理,以及二王當時使用的筆墨紙硯與我們現(xiàn)在的使用工具有什么差異等等,這些技術因素不加以分析與研究,盲目地毫無準備的學習二王,恐怕事倍功半,甚至一事無成,所以用正確的學習方法,準確快速地表現(xiàn)二王書法面貌和精神,傳承傳播二王藝術成果,是我們當代人的責任和義務 。
從二王書風看傳統(tǒng)理念。二王書風是經典,二王書風告訴我們,經典的形成是建立在對前代經典的借鑒學習上。今天我們把二王書風當作學習的經典,一個重要的啟示,是我們必須腳踏厚實的堅持傳統(tǒng),書法的學習必須依靠傳統(tǒng)經典,離開了對傳統(tǒng)經典的學習和繼承,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不要說是創(chuàng)新了。王羲之也好,王獻之也好,他們的創(chuàng)造都是建立在傳統(tǒng)的基礎之上,都有源頭可找,根基可尋,其傳承的脈絡十分清晰。然而,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有人雖冠以學習二王書風,但沒有以二王經典為基礎,或者說根本沒有沉下心來,扎進傳統(tǒng)之中,而是蜻蜓點水,學其皮毛,根本不是以二王的筆法在寫二王,卻以二王書風自居,輕浮淺薄,庸俗粗糙,其書法自然面目可憎。
書法學習需要浸淫傳統(tǒng),道理簡單,可要真正打進去,談何容易,二王尚且要師法傳統(tǒng)經典,何況我們呢,就更要以傳統(tǒng)為基礎,潛心摹習,方能根正基厚,如源頭活水之不竭,則學書之途通達而目標可期。
阮籍詠懷詩第二首及饒宗頤詠懷詩第二首
從二王書風看書法創(chuàng)作的革新意識。從王羲之完成行、草、真書獨立機制,到王獻之其超邁脫俗的字體得到大眾的認可,貫穿于他們書法實踐中,都是一種革新的理念在起作用。二王從前面經典中吸取營養(yǎng),獨創(chuàng)面貌成為經典,這是學習書法最為難能可貴的,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多元的局面,更要求我們要有正確的藝術觀和高格調的審美能力。一方面要繼承傳統(tǒng),立足于傳統(tǒng)經典;另一方面要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有所創(chuàng)新,而不是泥古不化,要有自己的面目,樹立自己的鮮明風格。
二王書風今天依舊是眾人臨習的對象,但不要停留在表象上,遺神取貌,得意忘形,要深入其精髓,防止千人一面,毫無生氣。王羲之常說“適我無非新”,或因求新而欲變,或因求新而否定自己。二王書風是經典,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積極探索,既要有經典的基礎更要有自己的想法。
從二王書風看書法欣賞的大眾審美。二王書風的清新脫俗,充滿了欣賞的美感,其純正的書風迎合了當時士人的審美情趣,得到大眾的廣泛認可,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這是書法欣賞的最高境界?!短m亭序》一出,直教唐太宗生死相依,不吝贊美之詞。清包世臣謂蘭亭神理在“似奇反正,若斷還連”八字?!短m亭序》是王羲之在欲求妍美流便之新法的審美指導下完成的,它的用筆、結體,還是章法都堪稱美的典范。正因為《蘭亭序》有兼擅眾美之功與特別拔俗之風骨,才受到了歷代書家的推重,《蘭亭序》是一座高山,仰之彌高,令人望而興嘆,嘆為觀止。
饒宗頤詠懷詩第六首
書法創(chuàng)作在立足傳統(tǒng)、注重創(chuàng)新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書法作品的“美”,符合時代大眾的審美觀,滿足社會各界對書法藝術的欣賞要求,既有“陽春白雪”的經典之美,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之韻。一幅既能得到普通群眾認可,又能得到書法精英肯定的書法作品,肯定比那些只得到少數(shù)人青睞的作品要好得多。今天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書法創(chuàng)作的意義和價值更在于展示和交流,走向社會并得到大眾的認可,所以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顧及書法欣賞的群體意識意義重大,曲高和寡式地躲在書房中孤芳自賞,沾沾自喜,絕對不是書法創(chuàng)作的主流,也不利于書法的發(fā)展。如不顧及大眾的審美需求,不從書法美的角度出發(fā),一意孤行,以怪充新,以丑代美,卻以創(chuàng)新自居,無異于將自己逼向死胡同。王庭堅有詩云:“俗書只識蘭亭面,欲換風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闌?!睂Χ鯐L我們既要師其形,也要師其神,更要深刻領會它的審美內涵,挖掘它美的內核,這才是對二王書風最好的學習和傳承。
二王書風是一個不朽的話題,多少年了,經典的魄力四射,今天的書法創(chuàng)作已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書法越發(fā)展,二王書風的話題也越多,也越深入,對眾多的學書者來說,它是一面旗幟,一桿標尺,一座豐碑,也是一部厚厚的書,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