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父母擺爛式育兒#引起了大家的關(guān)注。
公共場合,孩子化身“熊孩子”倒地不起,趴在地上撒潑打滾。
家長:我就靜靜看著,理你一下,就算我輸。
90后父母甚至覺得,發(fā)朋友圈都有素材了呢~
你就躺著吧,我玩會手機~
“讓我拍照發(fā)個朋友圈先”,媽媽的視角是這樣的:
每當(dāng)這個時候,老公:“老婆你先回去,我來和他耗?!?/span>
“你哭你的,我就看看?!?/span>
在90后父母的育兒觀里,大家好像都是一樣的做法。
慣小孩?
不存在的!
有些父母甚至?xí)钩龃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你擺我也擺。”
“你磨蹭,我比你更磨蹭?!?/span>
除了“擺爛式育兒”,當(dāng)代的父母還踐行了“反向育兒”。
孩子自己獨自往前走,媽媽急得大喊:“我不會走呀,我會走丟的?!?/span>
不僅如此,出門不僅得自己收拾水杯,還得幫媽媽拿口紅和氣墊;
很多網(wǎng)友都說,這簡直和自己一模一樣,“走娃的路,讓娃無路可走?!?/span>
這樣的育兒方式,引起了網(wǎng)友的極度舒適:
“孩子好可憐,我笑得好開心!”
“90后都是同款父母,我只想說:干得漂亮!”
“奶奶還有10秒到達戰(zhàn)場?!?/span>
也有網(wǎng)友說:
“這是90后的父母,我有點期待00后父母的表現(xiàn)?!?/span>
面對孩子當(dāng)眾撒潑
你會怎么做
這樣的育兒方式,有人覺得很好。
也有些人不贊同,認為用冷漠和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換來的結(jié)果不怎么好:
這是一種消極的方法,沒什么成效,孩子該不懂事還是不懂事。
面對一些網(wǎng)友的質(zhì)疑,有人解釋說:
冷處理之后,等孩子冷靜下來,會再和TA講道理,解釋不滿足的理由。
冷處理之后接上網(wǎng)友解釋,這樣的做法,還是可圈可點。
如果面對孩子哭鬧,父母只有冷處理,其實不妥。
雖然冷處理會讓孩子知道“鬧是沒用的”,但在公共場合下,孩子的問題既沒有解決,又丟了面子。
當(dāng)代的父母們知道不能慣著孩子,面對孩子的撒潑一旦選擇“認輸”,孩子得到滿足之后不會變得乖乖聽話,反而會越來越任性,動不動就撒潑打滾,借此達到自己的目的。
同時,也知道不能直接當(dāng)場教育孩子。哭鬧中的孩子根本聽不進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能會讓孩子產(chǎn)生懼怕社會的心理,并出現(xiàn)自慚形穢的念頭。
很多時候孩子比大人更要面子,當(dāng)TA覺得很丟臉時,心里所感受到的羞恥感,遠比我們想象中大。
其實,從“擺爛式育兒”這個詞義上就能體會到,這是父母的無奈之舉。
父母對孩子的哭鬧完全沒有辦法,既然不能讓孩子停止,那就只能在旁邊看著,中心思想就是反正不能慣著。
“一做四不做”
治服熊孩子
不對哭鬧撒潑的孩子當(dāng)眾教育、妥協(xié)、冷處理,不是意味著就不管了。
孩子當(dāng)眾撒潑哭鬧,李玫瑾教授曾提出一個“一做四不做”原則,值得我們每一位借鑒。
當(dāng)孩子懂得拿哭鬧來要挾家長時,我們要堅持這樣兩條基本原則:
一做:明確告訴孩子,這樣做是錯的,鬧沒用,實在想鬧就繼續(xù)鬧吧。
孩子的請求不合理,家長完全有權(quán)利拒絕,不能因為孩子哭鬧就心軟。
這樣做并不是狠心,而是在教孩子建立規(guī)則意識,告訴TA有些事并不是“你小你有理”。
一旦家長覺得孩子當(dāng)眾撒潑太丟人而選擇妥協(xié),孩子會抓住大人這個弱點,沒完沒了。
四不做:不罵、不打、不跟哭鬧中的孩子講道理、不假裝離開。
通過當(dāng)場長篇大論講道理,或者是用打罵把孩子給教育安分了,這兩種方式往往結(jié)局都一樣:
沒啥用,家長的大道理仿佛耳邊的噪音,根本聽不進去,以后該怎樣還是會怎樣;
同樣,把孩子單獨關(guān)在房間里反思,相當(dāng)于關(guān)禁閉,也沒有絲毫教育意義。
“擺爛式育兒”里,父母們就深諳此道。但李玫瑾教授提出的解決辦法,與“擺爛式育兒”的父母的做法有所出入。
李玫瑾說:
“在街上,特別是有外人的場合,當(dāng)孩子耍性子時,父母應(yīng)將孩子抱起直接回家,或帶到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中,看著TA哭,進行一對一地管教。”
上面我們也提到,孩子是需要面子的,并且家長也可能會受到公共場合人群的影響,達不到自己教育孩子的目的。
因此,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把孩子抱到一個不會妨礙別人,也不會傷到自己的安靜的環(huán)境中,陪著孩子,等TA發(fā)泄完情緒冷靜下來之后,再管教孩子。
孩子在哭泣的過程中會閉眼,但是也會有三次睜開眼睛的時候:
第一次睜開眼睛,孩子是想看家長有沒有關(guān)注自己,這時候家長只需要盯著孩子就可以了;
第二次睜開眼睛,孩子看著家長依舊無動于衷,心里會想:他們怎么不來哄我;
第三次睜開眼睛,孩子就會停止哭泣,因為此時TA覺得哭也沒有用。
孩子撒潑打滾,并不是一件壞事,TA在表達需求,只是暫時還沒有學(xué)會達成目標的方法。
必須要給孩子一個好好講話的空間,等回了家,孩子發(fā)泄夠了,拿一塊熱毛巾擦擦臉。
待孩子情緒穩(wěn)定后,再進行溝通:
告訴孩子錯在了哪,應(yīng)該用什么樣的合理方式,去爭取自己想要的的東西。
@小果媽媽 分享了自己的做法:
有次帶著女兒去飯店吃飯,還沒有上菜呢,同桌吃飯的妹妹點了果汁,女兒也想要。但是她沒同意,說:“這幾天你已經(jīng)喝了很多飲料,今晚不能再喝了。”
一聽這話,女兒當(dāng)時就變了表情,開始哭。
她沒說啥話,只是把女兒從兒童座椅里抱出來,走到了餐廳外面的樓梯拐角處,那里沒有人特別安靜,開始等著女兒平復(fù)情緒,再和女兒解釋為什么不讓她喝。
她覺得抱到安靜的地方這一點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才不會影響其他人。如果有親戚朋友,礙于面子很容易向孩子妥協(xié);遠離人群教育孩子,不讓TA沒面子和尷尬。
之后就是抱著孩子、陪著她哭泣,讓她完全發(fā)泄情緒,之后再對她說:
“媽媽知道你很想喝果汁,但是最近已經(jīng)喝太多了,今天晚上就不能喝了,太多甜食會影響你的健康。
為什么這件事你必須聽聽媽媽的?因為你現(xiàn)在只有四歲,很多事情你判斷不了好壞對錯,特別是安全和健康方面,等你長大了,可以自己做主,但是現(xiàn)在還不可以。
如果不涉及到安全和健康的問題,在可以選擇的范圍內(nèi),你可以自己做主,比如選什么顏色的衣服,吃面條還是吃披薩。”
這樣的話,孩子的接受程度通常都很好,不會讓孩子有不被重視的感覺,不會讓孩子丟了面子,同時也能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有原則的。
寫到最后:
孩子當(dāng)眾哭鬧,最大的原因無非就是想要某件東西。
這一幕,讓很多父母頭疼。
其實,孩子的需求就是“被看見”,此時父母問一問孩子內(nèi)心的需求,本身就是在滿足他們的需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