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簡《邦風(fēng)·秦風(fēng)·權(quán)輿》解析
子居
《安徽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一)》所收《權(quán)輿》篇,整理者在說明部分言:“簡本《權(quán)輿》第一章五句,與《毛詩》同,第二章存二句(少一字,當(dāng)在下支簡)?!睹姟范拢挛寰?。”[1]關(guān)于此詩,《毛傳》言:“刺康公也。忘先君之舊臣,與賢者有始而無終也。”孔疏:“作《權(quán)輿》詩者,刺康公也??倒z忘其先君穆公之舊臣,不加禮餼,與賢者交接,有始而無終,初時殷勤,后則疏薄,故刺之。經(jīng)二章,皆言禮待賢者有始無終之事。”二者皆未說明此“舊臣”也即《權(quán)輿》篇的作者是誰,顯然是并不知道作者是何人,而既然不知作者,又怎么知道是不是“賢者”的?所以“與賢者有始而無終也”云云當(dāng)只是說詩者的個人演繹,未見得合于詩旨。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當(dāng)世君主與前代舊臣不合的情況,是歷代朝堂上習(xí)見的戲碼,秦康公的情況與其說忘賢,不如說是代溝,而由下文分析可見,此舊臣或即秦穆公時與孟明視并為三帥之一的西乞術(shù),《權(quán)輿》詩可能是西乞術(shù)被貶為庶人后,在秦康公末年所作的詩篇。
【寬式釋文】
始也於我,夏屋蕖蕖,今也每食無余,于嗟,不稱權(quán)輿。
始也於我,每食八……
【釋文解析】
(始)也於我〔一〕,(夏)屋〓(渠渠)〔二〕,今也??(每)飤(食)亡(無)余(餘)〔三〕。
整理者注〔一〕:“也于我:《毛詩》作「于我乎」。「也」讀為「始也」,與下句「今也」正相對。又《爾雅·釋詁》:「權(quán)輿,始也?!购單拈_篇「始也」與篇名相呼應(yīng)。孔疏:「上言『于我乎』,謂始時也。下言『今也』,謂其終時也?!埂?strong>也」二字為《毛詩》所無。《毛詩》于「我」字下有一「乎」字,簡文無。”[2]此句的“也”字本被漏抄,是之后又補(bǔ)寫在“始”、“於”之間的?!睹姟分詻]有“始也”二字,蓋是因為《毛詩》很可能是轉(zhuǎn)抄自漢代某個非常接近《魯詩》的今文詩傳本,《爾雅》于《詩》的釋訓(xùn)也以《魯詩》說為主,而由《爾雅》可見《魯詩》說的傳承中則很可能是將“始也”理解為了“權(quán)輿”二字的古注而非詩篇原文,因此才有“《爾雅·釋詁》:「權(quán)輿,始也?!?/span>”并導(dǎo)致《魯詩》以“于我”起篇,間接影響到《毛詩》也以“于我”起篇。據(jù)朱鳳瀚先生《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竹簡〈詩〉初探》[3]文介紹,?;韬詈啞对娊?jīng)》“對詩中詞語與文句所作注解,夾在正文中,注解文字大小同于正文。”可證漢初確實存在這種原文與注解混書的情況,因此存在《詩》的傳承過程中誤“始也”為注解的可能。筆者《先秦文獻(xiàn)分期分域研究之一 虛詞篇》[4]中已分析用為“于”的“於”約出現(xiàn)于春秋前期,且接近春秋前期末段,筆者《先秦文獻(xiàn)分期分域研究 虛詞篇(補(bǔ)一)“乎”》更指出“虛詞'乎’的出現(xiàn)時間就在戰(zhàn)國后期前段至戰(zhàn)國后期后段之間,也即虛詞'乎’的實際出現(xiàn)時間很可能不早于公元前332年。”[5]因此由安大簡《秦風(fēng)·權(quán)輿》以“於”通“于”可判斷,《權(quán)輿》的成文時間很可能不早于春秋前期末段,又由“《毛詩》于「我」字下有一「乎」字,簡文無。”來看,其蓋是體現(xiàn)了戰(zhàn)國后期后段之前單用的虛詞“乎”尚為出現(xiàn)的情況。如《權(quán)輿》這樣以“始也”、“今也”相對應(yīng)的措辭還可見于《國語·晉語四》:“文公問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國為易,今也難。”《毛傳》于全詩言“與賢者有始而無終”而對“于我乎”句完全無注,此句鄭箋則云“言君始于我”,可見《毛詩序》所抄的先秦詩說很可能本是來自于有“始也”二字的版本,鄭玄據(jù)《詩序》為說,當(dāng)然也可能鄭玄猶見有“始也”二字的版本,那么則這個版本就有可能三家詩中的某家,而孔疏言:“鄭不然者,詩刺有始無終。上言'于我乎’,謂始時也。下言'今也’,謂其終時也。”是無論情況如何,至唐時此說已佚?!俄n詩》唐代猶存,是若三家詩有“始也”二字的版本則或是《魯詩》或是《齊詩》,結(jié)合前文分析《魯詩》說很可能以“始也”為“權(quán)輿”的古注,則三家詩說若存在有“始也”的版本自然只可能是《齊詩》。不過也有可能三家詩皆無“始也”二字,只是先秦古說有此舊說,漢代則詩句雖誤但舊說猶存。
整理者注〔二〕:“屋〓:《毛詩》作「夏屋渠渠」?!?/span>」,即「夏」字?!?/span>」,從「艸」,「」聲,疑「苣」之異體。「苣」「渠」諧聲可通。《詩集傳》:「渠渠,深廣貌?!?/span>”[6]關(guān)于“夏屋”,歷來有兩說,毛傳僅言:“夏,大也。”未解“屋”,鄭箋則言:“屋,具也。渠渠,猶勤勤也。言君始於我,厚設(shè)禮食大具以食我,其意勤勤然。”孔疏:“此述賢人之意,責(zé)康公之辭。言康公始者于我賢人乎!重設(shè)饌食禮物大具,其意勤勤然,于我甚厚也。至于今日也,禮意疏薄,設(shè)饌校少,使我每食才足,無復(fù)盈馀也?!?屋,具’,《釋言》文。渠渠猶勤勤。言設(shè)食既具,意又勤勤也。案崔骃《七依》說宮室之美云:'夏屋渠渠?!趺C云:'屋則立之于先君,食則受之于今君,故居大屋而食無馀?!x似可通。鄭不然者,詩刺有始無終。上言'于我乎’,謂始時也。下言'今也’,謂其終時也。始則大具,今終則無馀,猶下章始則四簋,今則不飽,皆說飲食之事,不得言屋宅也。若先君為立大屋,今君每食無馀,則康公本自無始,何責(zé)其無終也?且《爾雅》'屋,具’正訓(xùn),以此故知謂禮物大具。”是鄭玄以“夏屋”為“大具”,而王肅則以“夏屋”為“大屋”,兩說歷代皆不乏支持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卷九:“'夏,大屋也’者,王逸《楚詞·招魂》章句卷九文,引《詩》此句?!毒耪隆纷ⅲ?夏,大殿也。’引《詩》同?!痘茨稀け窘?jīng)訓(xùn)》高注:'夏屋,大屋也。’王、高皆習(xí)《魯詩》,知魯訓(xùn)與毛同。'渠渠,盛也’者,《廣雅·釋詁》文。張說皆本《魯詩》。'亦作蘧蘧’者,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云:'揭蘧蘧而騰湊。’李注引崔骃《七依》曰:'夏屋蘧蘧,高也,音渠?!福?渠’、'蘧’字通,《左氏春秋》定十五年'齊侯次于渠蒢’,《公羊》作'蘧蒢’?!段骶┵x》'蘧藕’,薛綜注以'蘧’為'芙渠’,是其明證。延壽逸子,當(dāng)習(xí)《魯詩》,蓋《魯詩》有異文,亦作'蘧蘧’也。“殷商”至“門也”,《通典》五十五引《韓詩》文。下引《傳》曰云云。盧文弨云:“《通典》于'殷商屋’句引《韓詩》,則所引《傳》曰'周夏屋而商門’亦《韓詩傳》也。”陳喬樅云:“《御覽》百八十一《居處部》引崔凱曰:'禮,人君宮室之制,為殷屋四夏也,卿大夫為夏屋,隔半,以北為正室,中半以南為堂?!笊坦挪⑼ㄓ?,殷屋即商屋也。是商屋、夏屋為殷周宮室之異制,后人因以為人君及卿大夫尊卑之等差。竊思殷屋之名,取義于中。中,正也。商從同,章省聲,章亦正也。《釋山》曰:'上正章?!瞧淞x已?!犊脊び洝罚?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⒃疲?重屋,王宮正室,若大寢也?!队[》引桓譚《新論》曰:'商人謂路寢為重屋?!逃谟菹纳晕?,加以重檐四阿,故取名四阿,若今四柱屋重屋復(fù)笮也。然則殷屋即重屋,四夏即四阿。夏者,廈字之假借,以其正中為室,四面有霤,重承壁材也。惟夏屋以近北為正室,中半以南為堂,其制與商屋殊。商門之制,亦為重屋,古人宮室中為大門,左右為塾,塾皆有堂室?!犊脊び洝?門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是也。門堂當(dāng)南北之正中,其室亦當(dāng)左右塾前后正中之處,故曰商門。周人夏屋,皆為重檐,亦四面有雷,損益殷制而廣大之,規(guī)模益?zhèn)?,故曰夏屋,夏之為言大也。后人定宮室之制,人君宮殿始有重屋四阿,卿大夫以下但為南北檐,皆以近北為正室,中半以南為堂,如周人夏屋之制,故亦稱夏屋耳。”是《魯詩》說即以“夏屋”為“大屋”,因此《毛詩》才對“屋”沒有特別說明,《毛詩》每每不嫌抄《爾雅》,而《權(quán)輿》此句未取《爾雅》“握,具”之說,也可見《爾雅》“握,具”之說當(dāng)并非是《權(quán)輿》之訓(xùn)。但鄭玄另立“大具”說,也非無故,《儀禮·士冠禮》:“夙興,設(shè)洗,直于東榮,南北以堂深。”鄭玄注:“榮,屋翼也。周制,自卿大夫以下,其室為夏屋。”既然自卿大夫至士皆是可以“其室為夏屋”,則鄭玄蓋以為“夏屋”為“大屋”不足以表示“始也”的顯榮,推測因此鄭玄才不從《魯詩》說而另以“夏屋”為“大具”,但“大具”又確實無辭例可證,且《爾雅·釋言》是作“握,具也”而非鄭箋所說“屋,具也”,雖然屋、握可通,但畢竟《詩經(jīng)》中并沒有以“屋”代“握”的異文,因此宋代之后又出現(xiàn)另外的基于鄭玄說的變體,《增修互注禮部韻略》卷三:“夏屋,大俎也,一名大房。”明代楊慎《升庵集》卷四十二:“《詩》:'夏屋渠渠’,古注:'屋,具也。’《字書》:'夏屋,大俎也?!褚詾槲菥?,非矣?!抖Y》:'周人房俎’,《魯頌》:'籩豆大房’,注:'大房,玉飾俎也。其制,足間有橫,下有跗,似乎堂后有房然,故曰房俎也?!韵奈轂榫?,以房俎為房室,可乎?又《禮》:'童子幘無屋’,亦謂童子戴屋而行,可乎?”然而即使是“大俎”,仍無先秦兩漢辭例,清代趙翼《陔余叢考》卷二即言:“《詩》:'夏屋渠渠’《學(xué)齋占畢》云:“夏屋,古注:'大具也。渠渠,勤也。言于我設(shè)醴食大具以食我,其意勤勤然?!恢肝萦钜?。至揚(yáng)子云《法言》云:'震風(fēng)凌雨,然后知夏屋之帡幪?!耸家韵奈轂槲萦?。”楊用修本其說……然《楚詞·涉江》篇'曾不知夏之為邱’,《招魂》篇'各有穾夏’,又《大招》篇'夏屋廣大,沙棠秀只’,則屈原、宋玉己皆以夏屋為大屋,而必以大俎釋《詩》之夏屋,毋亦泥古注而好奇之過矣。況屈原、宋玉既施之于詞賦,則以夏屋為大屋,亦不自揚(yáng)子云始也。”誠如其所言,在沒有辭例的情況下以“夏屋”為“大俎”,完全就是“泥古注而好奇之過矣”。且即使以古注古說論,《魯詩》說也自然是早于鄭玄、更早于《韻略》的。所以,以“夏屋”為“大屋”說不僅更早,且辭例充分,沒有反證。鄭玄的“大具”說與其變體《韻略》的“大俎”說,則全無辭證,孰優(yōu)孰劣明確可知。
整理者注〔三〕:“今也??飤亡余:《毛詩》作「今也每食無馀」?!??」,從「心」,「母」聲,「謀」之古文?!??」「每」諧聲可通?!革~」,從「人」「食」,「食」亦聲。《說文·食部》:「飤,糧也。從人、食。」段注:「以食食人物,其字本作食,俗作飤,或作飼?!箲?zhàn)國文字中「飤」多讀作「食」(參徐在國《上博楚簡文字聲系》第五八一至五八六頁,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二〇一三年)?!赣唷梗x為「馀」。”[7]“今也”于先秦文獻(xiàn)始見于《詩經(jīng)·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國百里;今也日蹙國百里。”筆者《先秦文獻(xiàn)分期分域研究之二 實詞篇(一)》[8]已指出《召旻》約成文于春秋前期初段,由此也可見《權(quán)輿》的成文時間當(dāng)不早于春秋前期。《召旻》中以“昔”與“今也”對言,也正類似于《權(quán)輿》的以“始也”與“今也”對言,故不排除《權(quán)輿》的作者熟悉《召旻》篇的可能性。由《權(quán)輿》篇內(nèi)容來看,作者最關(guān)注的就是自己所享有的物質(zhì)條件,對以前的奢靡念念不忘,感嘆于自己現(xiàn)在吃都吃不飽,這自然說明《權(quán)輿》作者的巨大生活落差,但卻完全不能說明作者是“賢者”,清代牟應(yīng)震《詩問》卷三即言:“《權(quán)輿》,傷貧也。問:《序》與《集傳》皆以為待賢人有始無終,曰:為其為賢乎?每食不飽而咨嗟悴蔑,賢者固如是乎?”清代魏源《詩古微·秦風(fēng)答問》亦言:“若執(zhí)《權(quán)輿》篇為棄賢之證,則尤不然。賢者事君,道合則留,諫不行、言不聽則去,未聞以口腹為聧合也。醴酒不設(shè),見幾而作,重禮重道,未聞戀哺啜而不去也。古之明君,得士者昌,則得明夷不食之士,非得觀我朵頤之士也。戰(zhàn)國之君,虛其國,疲其民,以養(yǎng)游士,士皆修其冠劍,多其談謔,矜其夸捷,以娛人主于榱題之下。孟嘗之門,食客三千,上客肉食乘車,中客魚飱,下客草具菜羹,其豢之也,殆狗馬無幾矣。湯得一士于莘野,武丁得一士于傅巖,文王得一士于渭濱,皆未嘗食三千之客于門下也。方秦穆之求士也,取由余于戎,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孫枝于晉,且屢敗猶用孟明,善馬以食勇士,四方游士望風(fēng)奔秦,如水赴壑,如獸走曠,抵掌游談,濫竽呴沫,惟'捷捷善諞言,俾君子易辭,我遑多有之’蓋秦穆晚亦悔之矣??倒梦?,思紹霸業(yè),始亦適館授餐,虛市駿骨,士歸之如晨風(fēng)之鴥北林,此夏屋四簋所由來也。既而自老成耆舊外,賢士百不得一,才士十不得一,依草附木,類多虛浮嗜利無恥之徒。秦人深厭之,又懼其持國中陰事,走諸侯以相難也,乃不飽以困之,坐老旅食,垂死關(guān)中,而游士之風(fēng)為秦人戒,使其民趨實去華,益勤于耕戰(zhàn)。蓋楚與秦皆不棄親而用羈,病天下而不病其國者也。君子于此無譏焉。曰:此以'不飽’、'無余’為嗟者,雖厭之可也。”雖然魏源以《權(quán)輿》為游士之辭與春秋歷史背景不合,但牟、魏皆不以《權(quán)輿》作者為“賢者”,則是觀點頗為相似的。
于差(嗟)〔四〕,不爯(稱)權(quán)(輿)〔五〕。
整理者注〔四〕:“于差:《毛詩》作「于嗟乎」。簡本無「乎」字。《魯詩》「乎」作「胡」,王先謙云:「《釋詁》『權(quán)輿,始也』,郭注:『《詩》曰:胡不承權(quán)輿?!话福x『于嗟乎』句,『不承權(quán)輿』句。此引《詩》『乎』作『胡』,以『胡不承權(quán)輿』為句,蓋本舊注所引《魯詩》,故文異而句讀亦異也?!梗ā对娙伊x集疏》第四六一頁)”[9]春秋傳世文獻(xiàn)中,“于嗟”僅見于《詩經(jīng)》的《國風(fēng)》部分,除《權(quán)輿》篇外,又見《周南·麟之趾》、《召南·騶虞》、《衛(wèi)風(fēng)·氓》、《邶風(fēng)·擊鼓》,筆者《安大簡〈邦風(fēng)·周南·麟之趾〉解析》[10]已指出《麟之趾》很可能是“蠻氏與楚人結(jié)盟后的歸師途中,詩人盛贊蠻氏公族之盛的詩篇。”故《麟之趾》約成文于春秋后期初段,筆者《安大簡〈邦風(fēng)·召南·騶虞〉解析》[11]也已指出“當(dāng)可推測《騶虞》很可能就是公元前632年農(nóng)歷季春三月下半月蔡侯隨周襄王田于踐土?xí)r蔡人所作之詩。”是《騶虞》約成文于春秋前期末段。至于《擊鼓》,清代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言:“此乃衛(wèi)穆公背清丘之盟救陳,為宋所伐,平陳、宋之難,數(shù)興軍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詩也。舊謂詩下迄陳靈,以陳風(fēng)之株林為據(jù)。考陳靈公亡于宣公之年,此正宣公時事。旄丘,黎為狄滅,亦衛(wèi)穆公時。春秋宣十二年「宋師伐陳,衛(wèi)人救陳」。左傳曰:「晉原谷、宋華椒、衛(wèi)孔遠(yuǎn)、曹人同盟于清丘,曰『恤病、討貳』。于是卿不書,不實其言也。」又曰:「宋為盟故,伐陳,衛(wèi)人救之??走_(dá)曰『先君有約言焉,若大國討,我則死之』?!褂衷唬骸妇釉弧呵迩鹬?,惟宋可以免焉』?!苟抛⒃唬骸杆畏リ?,衛(wèi)求之,不討貳也,故曰『不實』。其言宋伐陳,討貳也。背盟之罪,惟宋可免。于是晉以衛(wèi)之救陳討衛(wèi),衛(wèi)遂殺孔達(dá)以求免焉。」揆此,穆公之背盟爭構(gòu),師出無名,輕犯大國致釁,兵端相尋不已,故軍士怨之以作此詩。因陳、宋之爭而平之,故曰「平陳與宋」。陳、宋在衛(wèi)之南,故曰「我獨南行」。其時衛(wèi)有孫桓子良夫,良夫之子文子林父。良夫為大夫,忠于國;林父嗣為卿、穆公亡后為定公所惡,出奔。所云「孫子仲」者,不知即其父若子否也若城漕之事,他經(jīng)傳無見。穆公為文公孫,或因楚丘既城,此時始城漕耳。則城漕自是城楚丘后事,亦約略當(dāng)在穆公時。合「土國」之事觀之,而穆公之好兵役眾蓋可見矣。”以此說則《擊鼓》約成文于春秋后期前段。因此春秋時期“于嗟”的使用蓋即主要流行于春秋前期末段至春秋后期前段,且主要流行于有明顯非周文化背景的地區(qū)。以此緣故,《權(quán)輿》確實非常可能是秦康公時期的詩篇?!对娙伊x集疏》以“胡不承權(quán)輿”為《魯詩》說,主要是根據(jù)陳喬樅《魯詩遺說考》:“郭注亦多承用漢人舊義,若犍為舍人、劉歆、樊光、李巡等注征引《詩經(jīng)》皆魯今文,往往與毛氏異。郭注沿襲其文,如'射,厭也’引《詩》'服之無射’,'盱,憂也’引《詩》'云何盱矣’,'祓,福也’引《詩》'祓祿康矣’,皆與毛氏顯異,而'陽,予也’注稱述《魯詩》,'蓲,荎’注引《詩》'山有蓲’與石經(jīng)《魯詩》合,尤其確證。”但實際上“'陽,予也’注稱述《魯詩》”恰恰說明郭璞注《爾雅》并非皆本《魯詩》,郭璞遍注《山海經(jīng)》、《穆天子傳》、《方言》、《爾雅》也可見其人所學(xué)廣博,顯然不會固守一家之說,所著《毛詩拾遺》同樣可證“皆與毛氏顯異”不意味著即主《魯詩》,所以陳喬樅將《爾雅》郭璞注皆歸為《魯詩》說并不成立,說“胡不承權(quán)輿”蓋出三家詩則可,以郭璞注引即推為《魯詩》則顯然無確據(jù)。至于“于嗟”演變?yōu)椤坝卩岛酢保w是與戰(zhàn)國末期之后“乎”被廣泛使用有關(guān)。先秦文獻(xiàn)中本經(jīng)常可見單用的語氣詞“嗟”,但在戰(zhàn)國末期的文獻(xiàn)中,出現(xiàn)于“嗟”后增加“乎”的現(xiàn)象,如《莊子·內(nèi)篇·大宗師》:“嗟乎!夫造物者又將以予為此拘拘也。”《莊子·內(nèi)篇·人間世》:“嗟乎神人,以此不材。”《莊子·雜篇·徐無鬼》:“嗟乎,無以汝色驕人哉?……嗟乎!我悲人之自喪者,吾又悲夫悲人者。”《晏子春秋·外篇第七·吳王問齊君僈暴吾子何容焉》:“嗟乎!今日吾譏晏子,訾猶裸而咎撅者也。”《呂氏春秋·知接》:“嗟乎!圣人之所見,豈不遠(yuǎn)哉?”《呂氏春秋·長利》:“嗟乎!道其不濟(jì)夫。”《呂氏春秋·知化》:“嗟乎!吳朝必生荊棘矣。”《韓非子·內(nèi)儲說》:“嗟乎!臣有三罪,死而不自知乎?”《戰(zhàn)國策·趙策一·豫讓刺趙襄子》:“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岛酰プ?!”《戰(zhàn)國策·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戰(zhàn)國策·楚策一·威王問于莫敖子華》:“嗟乎子乎,楚國亡之月至矣!”《戰(zhàn)國策·韓策二·聶政刺韓傀》:“嗟乎!政乃市井之人。”《戰(zhàn)國策·齊策四·顏斶說齊宣王》:“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筆者《先秦文獻(xiàn)分期分域研究 虛詞篇(補(bǔ)一)“乎”》已指出“虛詞'乎’的出現(xiàn)時間就在戰(zhàn)國后期前段至戰(zhàn)國后期后段之間,也即虛詞'乎’的實際出現(xiàn)時間很可能不早于公元前332年。”所以《毛詩》中《騶虞》、《權(quán)輿》的“于嗟乎”在安大簡中皆作“于差”,正表明安大簡是抄自單用虛詞“乎”尚未出現(xiàn)的時期,《毛詩》作“于嗟乎”,則正與“嗟”在戰(zhàn)國末期出現(xiàn)加后綴“乎”的現(xiàn)象對應(yīng),由此也可知《毛詩》是轉(zhuǎn)抄自某個并不早于戰(zhàn)國末期的《詩經(jīng)》傳本,這正與筆者多篇解析中提到的《毛詩》并非真正的古文本而是轉(zhuǎn)抄自某個與《魯詩》非常接近的漢代今文本相對應(yīng)。
整理者注〔五〕:“不爯權(quán):《毛詩》作「不承權(quán)輿」。「爯」,讀為「稱」。王筠《說文句讀·冓部》「爯」下云:「稱、偁二字,古蓋并用爯?!埂盾髯印ざY論》「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楊偯注:「稱,謂各當(dāng)其宜?!股瞎乓簟笭悺箤俨~蒸部,「承」屬禪紐蒸部,音近可通。「」,從「止」,「與」聲?!?/span>」「輿」諧聲可通。”[12]前文解析內(nèi)容已提到“由《爾雅》可見《魯詩》說的傳承中則很可能是將'始也’理解為了'權(quán)輿’二字的古注而非詩篇原文”,會發(fā)生這樣的誤解自然是因為“權(quán)輿”本有“始也”之義,由此可推測,訓(xùn)為“始也”的“權(quán)輿”蓋為“元初”的音轉(zhuǎn),元、初皆有始義,《爾雅·釋詁》:“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權(quán)輿,始也。”《淮南子·天文》:“天一元始,正月建寅,日月俱入營室五度。”《淮南子·主術(shù)》:“始初甚勞,終必利也。”《方言》卷十三:“鼻,始也。獸之初生謂之鼻,人之初生謂之首。梁益之間謂鼻為初。”
◎(始)也於我,??(每)飤(食)八〔六〕【五十九】
整理者注〔六〕:“??飤八:《毛詩》作「每食四簋」。「??」,參上注〔三〕。簡本所記數(shù)量與《毛詩》有別。”[13]安大簡中“四”字皆書為“囧”形,與“八”字寫法區(qū)別明顯,當(dāng)無由至訛,故推測《毛詩》蓋誤認(rèn)篆文的“八”為《說文》所說“四”的古文“??”,才誤作“每食四簋”。由《儀禮·公食大夫禮》:“上大夫八豆、八簋、六鉶、九俎。”可見,《權(quán)輿》作者當(dāng)是至少曾為秦國的上大夫,若再結(jié)合《毛詩序》所說“刺康公也,忘先君之舊臣”則《權(quán)輿》作者很可能應(yīng)是秦穆公舊臣,這樣可考慮的歷史人物就很少了,查秦穆公時的重臣至秦康公時仍有記錄者即西乞術(shù),《春秋·文公十二年》:“秦伯使術(shù)來聘。”《左傳·文公十二年》:“秦伯使西乞術(shù)來聘,且言將伐晉。襄仲辭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臨魯國,鎮(zhèn)撫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辭玉?!瘜υ唬?不腆敝器,不足辭也。'主人三辭。賓客曰:'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魯公以事君,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致諸執(zhí)事以為瑞節(jié),要結(jié)好命,所以藉寡君之命,結(jié)二國之好,是以敢致之?!逯僭唬?不有君子,其能國乎?國無陋矣?!褓V之。”從中可以看出西乞術(shù)很善于形式上的外交文辭,但并沒有完成使命,沒有成功說服魯國與秦國一起伐晉,卻受厚賄而歸,說明其人物欲傾向很明顯。西乞術(shù)為秦穆公時重臣,物欲方面也與《權(quán)輿》所表現(xiàn)出的貪戀往日奢侈生活的特征相符,其人自秦穆公時崤之役被俘后,就再未見秦穆公時期有什么記載,推想能力上蓋不能與孟明視相比,但由秦康公使西乞術(shù)聘魯來看,其人一直身居高位,正可對應(yīng)安大簡《權(quán)輿》的“每食八……”。魯文公十二年的秦、晉河曲之戰(zhàn),《史記·秦本紀(jì)》云:“戰(zhàn)于河曲,大敗晉軍。”但《左傳·文公十二年》則言:“冬,秦伯伐晉,取羈馬。晉人御之。趙盾將中軍,荀林父佐之。郤缺上軍,臾駢佐之。欒盾將下軍,胥甲佐之。范無恤御戎,以従秦師于河曲。臾駢曰:'秦不能久,請深壘固軍以待之?!瘡局?。秦人欲戰(zhàn),秦伯謂士會曰:'若何而戰(zhàn)?’對曰:'趙氏新出其屬曰臾駢,必實為此謀,將以老我?guī)熞?。趙有側(cè)室曰穿,晉君之婿也,有寵而弱,不在軍事,好勇而狂,且惡臾駢之佐上軍也,若使輕者肆焉,其可?!夭澡灯響?zhàn)于河。十二月戊午,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軍吏曰:'將有待也?!┰唬?我不知謀,將獨出?!艘云鋵俪觥P釉唬?秦獲穿也,獲一卿矣。秦以勝歸,我何以報?’乃皆出戰(zhàn),交綏。秦行人夜戒晉師曰:'兩君之士皆未慭也,明日請相見也?!я壴唬?使者目動而言肆,懼我也,將遁矣。薄諸河,必敗之?!慵?、趙穿當(dāng)軍門呼曰:'死傷未收而棄之,不惠也;不待期而薄人于險,無勇也。’乃止。秦師夜遁。”如果秦國確實是“大敗晉軍”,顯然無需“夜遁”,所以河曲之戰(zhàn)當(dāng)是雙方皆有戰(zhàn)損,秦師很可能損失更大一些,所以才假意“夜戒晉師”而“夜遁”。之后,據(jù)《左傳》記,秦人“復(fù)侵晉,入瑕”顯然也沒有獲得什么戰(zhàn)果。而若由《權(quán)輿》可能是西乞術(shù)所作來看,則秦康公很可能在此年因戰(zhàn)事不利而問罪于西乞術(shù),將其貶為了庶人。此后至公元前611年楚人、秦人、巴人滅庸大勝,身為庶人的西乞術(shù)獲知秦人之勝后聯(lián)想起自己的境遇,所以才作《權(quán)輿》詩感嘆,故《權(quán)輿》詩蓋即西乞術(shù)作于公元前611年后不久。古代編注各家文集者時常附自己的作品于最后,例如劉向編《楚辭》附己作于后、王逸注《楚辭》又附己作于后即是其例,聯(lián)系到前文分析內(nèi)容所提到的“西乞術(shù)很善于形式上的外交文辭”,則全部《秦風(fēng)》的編者很可能就是西乞術(shù)。
[1] 《安徽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一)》第113頁,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8月。
[2] 《安徽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一)》第114頁,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8月。
[3] 《文物》2020年第6期。
[4] 中國先秦史網(wǎng)站:http://www.xianqin.tk/2011/01/01/247,2011年1月1日。
[5] 中國先秦史網(wǎng)站:http://www.xianqin.tk/2020/10/13/1086/,2020年10月13日。
[6] 《安徽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一)》第114頁,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8月。
[7] 《安徽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一)》第114頁,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8月。
[8] 中國先秦史網(wǎng)站:http://www.xianqin.tk/2016/07/03/345,2016年7月3日。
[9] 《安徽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一)》第114頁,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8月。
[10] 中國先秦史網(wǎng)站:http://www.xianqin.tk/2019/11/17/849/,2019年11月17日
[11] 中國先秦史網(wǎng)站:http://www.xianqin.tk/2020/08/04/1018/,2020年8月4日。
[12] 《安徽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一)》第114頁,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8月。
[13] 《安徽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一)》第114頁,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8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