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摩尼說法四十五年,為什么這么啰嗦呢?據(jù)說是當時的弟子們太笨,釋迦摩尼必須反反復復嘮嘮叨叨、狂敲黑板后弟子們才記得住。當然釋迦摩尼不是敲黑板,而是敲弟子們的腦袋,弟子的腦袋上敲多了,就有了洞,后來就演化為和尚腦袋上的香洞(杜撰戲說而已)。還有人認為當時文字不發(fā)達,所以要反復嘮叨才行。這些都是猜測而已。其實,釋迦摩尼在佛法上要求“圓滿”和“無漏”,萬事要達到“究竟”的程度?!?/span>覺行圓滿”就是覺悟要徹底,踐行要完全。戒除貪嗔癡要無一點點遺漏。“究竟”就是要把事情探究到事物的本質(zhì),直到形而上。
釋迦摩尼的弟子們悟性參差不齊,他就只能不耐其煩地碎碎念,把佛法說到圓滿,說到?jīng)]有漏洞。釋迦摩尼傳法不立文字,也擔心法執(zhí),又要弟子記得牢,所以只能反復嘮叨。
比如,佛教修行六度中第一度“布施”,布施不是簡單的向他人施舍,而是無相布施。
布施首先要求人要有憐憫心、慈悲心,否則怎么行布施?
沒有慈悲心的“布施”,那是“誘餌”。
布施要盡心盡力,要愿意布施你的一切,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
布施又要無心布施,你布施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覺行,一切都是自然的、應該的、沒有刻意的。沒有私心,沒有回報的欲望。
比如梁文帝興佛,造了很多寺廟。當是他問達摩祖師像他這樣大舉興佛有沒有功德。達摩祖師說他沒有功德。因為梁文帝興佛是有自己目的的、私心里想著的是功德的回報。
而且布施也不可以有主觀的分別被布施者,對被布施者要一視同仁。
你根據(jù)自己能力來布施你的一切,哪怕你的一切只有泔水也與富翁布施的金銀財寶一樣同等的慈悲。雖然布施泔水與布施金銀財寶一樣,但是釋迦摩尼還是強調(diào):布施他人佛法是最偉大的布施,遠勝其他一切的布施。因為釋迦摩尼一無所有了,只有佛法。布施者也不能讓被布施者感覺不適,感覺你是高人一等,你是憐憫他,因為布施者與被布施者是一樣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是同類,是平等的,只是一時境遇相差而已,都是最基本的人。同樣如果被布施者贊揚你的布施,你也不能得意洋洋的接受。
同樣被布施者、受施者也不能挑選布施者。
和尚也最大是被布施者,他們托缽乞討每天的餐食,乞食就是乞求布施。釋迦摩尼規(guī)定僧人“討飯”不能盯著富裕人家,要依次乞食,不分、不挑貧富。而且乞不到也不能怨;乞到了也不能喜、也不能生感激之心。
釋迦摩尼時代,規(guī)定僧人每天只能討一頓飯,因為當時很多窮人自己也不一定能吃兩頓,所以你受人布施總不能吃的比別人多吧。也不能多討一點囤著,因為很多窮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下一頓的食物在哪里,所以你接受人家的布施,總不能比人家還囤得多吧。
釋迦摩尼曾阻止過“貪婪”的囤缽的僧人。當時曾有僧人囤積過多的“討飯鍋子”——缽。佛門規(guī)定僧人一人一缽,想多一缽者就是“貪”了。哪怕是想多吃一粒米飯,都是“貪”的“有漏”表現(xiàn)?!盁o漏”,就是要戒絕任何一點點的貪。
釋迦摩尼曾規(guī)定僧人不可觸碰金錢的。佛門有十事非法。
你布施時是無心布施,你接受布施時同樣也是無心被布施。
《金剛經(jīng)》的開場篇曾具體記述釋迦摩尼的次第乞食過程。當時僧人坦露右肩,表示半件衣服就可以了。釋迦摩尼規(guī)定僧人不可囤積任何食物財物,以示不貪。僧人的衣食都是信眾所布施的。
現(xiàn)在的僧人已經(jīng)衣食充裕,也不乞食了。因為供奉多了,穿金戴銀的都有。
佛教的乞食源于沙門僧的習俗,僧人以乞食為生體現(xiàn)了“師者是勞動者”,通過宣說“法”的勞動,可以分享天下所有勞動者的果實。所以規(guī)定僧人一輩子靠“乞食”為生。沙門乞食最初想要表達、明示的還是物質(zhì)上的一無所有、無私的形象。
佛教是讓信眾自愿供養(yǎng)、布施?;浇毯鸵了固m教是規(guī)定信眾“奉獻”。
佛教的“無漏”還表現(xiàn)在佛教的理論上的無漏洞。
比如:業(yè)報輪回說,無漏得很。怎么說都可以,每種業(yè)力都有作用,每一輪回都可以扯上。
比如:佛有求必應,佛被設(shè)計為億萬化身的,所以能隨時等候著為你“服務(wù)”。(上帝也是這樣。)
比如:“佛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佛什么都說了,又什么都沒說。哪來漏洞呢?
佛法是偉大的方法論經(jīng)典。佛教追求究竟的徹底,所以佛教被稱為哲學的宗教,是方法論的宗教。
因此,釋迦摩尼提出的“空”就是心中無私,不是空整個世界,而是只要空你自己的心?!靶臒o所住”。
空不是什么也沒有。空就是色,色即是空。是心智認識的辯證關(guān)系。
心依從自然了,空就是自然,自然就是空。心空則萬物皆空,空即萬物。
看空一切,看一切空,一切看空,一切空看,空看一切。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世界隨著你的空性境界變化而變化。
空,是心中“貪嗔癡”的空。心中的慈悲是有的。
釋迦摩尼說法四十五年,有八萬四千法門。眾生怎么去學呢?這個就憑你的慧根和你的緣分,還有你的努力、心愿了。
釋迦摩尼為什么在臨前說他一字法都沒有說呢?因為釋迦摩尼不想留下“法執(zhí)”的把柄。因為釋迦摩尼說,他說的佛法都是、只是假說,筏喻而已。
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而盲信者依然盲信,全盤招收。
對于八萬四千法門,就像你要去羅馬,你問去羅馬這么走?人家回答你:條條大道通羅馬。這個回答是具體方法嗎?你能按著這個回答去羅馬嗎?那就是說要靠你自己的選擇和努力了,求內(nèi)不求外。
你真想成為一個“空我”、無私的人,不必問人家,而是問自己。割舍自己、損空自己。老子說:為道日損。
釋迦摩尼說要度化眾生成佛,可是到現(xiàn)在修佛的信徒一個也沒有成佛。這個誘人噱頭一直不靈驗的話,那也是不行的呀。
釋迦摩尼是知道后世沒有人能成佛的。所以后來佛教又設(shè)置了菩薩、羅漢等幾十種果位等級,以提高信徒修佛的興趣和成就感。
成不了佛,向佛靠近,也是一種很好的目標。
就像當兵的,做不了元帥,就做將軍,做好軍人那也是很好的志向。
成不了雷鋒,爭當學雷鋒的標兵也是很好的。
當然佛門也是與時俱進,不斷降低修持的難度和目標,盡與眾生方便。
這也是信徒的需求改變了宗教。
釋迦摩尼時代的原始佛教與后來發(fā)展的佛教有很大的不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