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篇】
宋
蔡絳
賈似道
賈似道(1213~1275),字師憲,號悅生、秋壑,宋理宗時權(quán)臣。浙江天臺藤橋松溪人。
《悅生隨抄》載:李后主硯山,經(jīng)長才逾尺,前聳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左右則分兩阜坡陀,而中鑿為硯。及江南國破,硯山因流轉(zhuǎn)數(shù)十人,后為米元章(米芾)得。(陳東升主編《中華古代石譜石文石詩大觀》)
(天石閣評:從上述古籍看,賈似道和蔡絳均記載米芾得李后主一研山,“經(jīng)長才逾尺,前聳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左右則分兩阜坡陀,而中鑿為硯”,而蔡絳說:“ 米老則有二,其一曰「芙蓉」者”,這說明米芾起碼有兩塊研山。史載米芾與蔡絳之父蔡京相識于布衣,且早年書法均師法唐禮部尚書沈傳師,兩人書法風(fēng)格多有相似之處,相同愛好成為好友,并貫穿終生,并且蔡京為相后曾多次提攜米芾。由此可推斷,蔡絳作為米芾好友的兒子對大鑒藏家米芾“研山”的記述應(yīng)該詳實(shí)。米芾以三十六峰硯換取丹陽蘇仲恭學(xué)士之弟古宅一事,曾驚動當(dāng)朝皇帝宋徽宗,宋徽宗乃天下第一玩石大家,他以九五至尊和舉國之力筑建“艮岳”,致使“花石綱”工程持續(xù)二十幾年,他還對“艮岳”中的許多奇石親自命名、繪圖、題詩?,F(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祥龍石圖》卷就是宋徽宗親筆所繪“艮岳”名石——“祥龍石”的。“研山”不久便被宋徽宗索入皇宮內(nèi)府了。而米芾得宅后取齋號“海岳庵”,稱換宅之“研山”為“海岳庵研山”,也就是說“三十六峰研山”者即為“海岳庵研山”。
元
揭傒斯
《研山詩 并序》
山石出靈璧,其大不盈尺,高半之。中隔絕澗,前后五十五峰,東南飛磴橫出,方平可二寸許,鑿以為研,號為研山。在唐已有名,后歸李后主。主亡歸于宋,米芾元章刻其下,述所由來甚祥。宋之季,歸于天臺戴運(yùn)使覺民,后又歸其族人。宰相賈似道求之弗與,攜持兵亂間,寢、處與俱,乃獲全。大都太乙祟福宮張真人,本戴氏子,今年春,貽書得之,請予賦詩。
(天石閣評:揭傒斯《研山詩·并序》中談到宋米芾所收藏的研山,也是李后主曾經(jīng)把玩過的,且唐時就很有名,“山石出靈璧”,說明該研山為靈璧石,“前后五十五峰”,告訴我們此方研山是與宋蔡絳、賈似道所描述的三十六峰研山是截然不同的一方研山。且該研山有較多刻銘,因文中有“米芾元章刻其下,述所由來甚祥”,銘文內(nèi)容是研山由來傳承脈絡(luò),此研山在元時為藏家戴覺民及其族人收藏。
筆者對揭傒斯所述存在異議,文中“大都太乙祟福宮張真人,本戴氏子,今年春,貽書得之,請予賦詩”句告訴我們揭傒斯本人并沒有親眼見到研山,只是從張真人的書信中了解了研山的情況,因此推斷揭傒斯的描述未必詳實(shí);且有“米芾元章刻其下,述所由來甚祥”句,說明揭傒斯并不知曉米芾在研山上刻銘的具體內(nèi)容,描述一方名硯連這么重要的特征〈其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僅籠統(tǒng)的一句帶過,不加詳述,這是極不應(yīng)該的,這只能說明揭傒斯根本就不知道有沒有刻銘,或者說并不知曉刻銘的具體內(nèi)容,只是一句妄語;還有“宰相賈似道求之弗與”句,說明此方研山與賈似道有關(guān),而 “宋”篇中賈似道的記載是“李后主硯山,經(jīng)長才愈尺,前聳三十六峰”,這與揭傒斯“五十五峰研山”不符??傊?,筆者認(rèn)為本篇文字應(yīng)屬于揭傒斯的“道聽途說”,推斷為揭傒斯的“杜撰”。)
陶宗儀
《寶晉齋研山圖》
圖右此石是南唐寶石,久為吾齋研山,今被道祖易去。中美舊有詩云:“研山不易見,移得小翠峰。潤色裛書幾,隱約煙朦朧。巉巖自有古,獨(dú)立高嵩巃。安知無云霞,造化與天通。立璧照春野,當(dāng)有千丈松。崎嶇浮波瀾,偃仰蟠蛟龍。蕭蕭生風(fēng)雨,儼若山林中。塵夢忽不到,觸目萬慮空。公家富奇石,不許常人同。研山出層碧,崢嶸實(shí)天工。淋漓上山泉,滴瀝助毫端。揮成驚世文,主意皆逢原。江南秋色起,風(fēng)遠(yuǎn)洞庭寬。往往入佳趣,揮掃出妙言。愿公珍此石,美與眾物肩。何必嵩少隱,可藏為地仙?!苯衩空b此詩,必懷此石。近余亦有作云:“研山不復(fù)見,哦詩徒嘆息。唯有玉蟾蜍,向余頻淚滴?!贝耸蝗肭?,不得再見。每同交友往觀,亦不出示,紹彭公真忍人也。余今筆想成圖,仿佛在目,從此吾齋秀氣尤不復(fù)泯矣。崇寧元年八月望,米芾書。
余二十年前,嘉興吳仲圭為畫圖,錢唐吳孟思書文,后攜至吳興,毀于兵。偶因清暇,默懷往事,漫記于此。 (陳東升主編《中華古代石譜石文石詩大觀》)
(天石閣評:元陶宗儀在《寶晉齋研山圖》一文中所描述的研山亦為南唐李后主遺石,這塊研山被當(dāng)朝大書法家薛紹祖易去。此前米芾齋號“寶晉齋”一名的由來,是米芾知無為軍時,相繼得晉王羲之《王略帖》、謝安《八月五日貼》、王獻(xiàn)之《十二日帖》墨跡后自題的書齋名。按李念《米芾生平大事輯考》載“徽宗崇寧三年甲申(1104),五十四歲,仲春尚在書學(xué)博士任,后知無為軍”推斷,時間應(yīng)在北宋崇寧三年米芾知無為軍之后。也就是說在這個時期,米芾得到了一塊心怡的研山,而命名為“寶晉齋研山”。圖中所示,所繪研山應(yīng)是一方峰巒參差錯落的小山子,圖中文字是研山上的刻銘,銘文為“華蓋峰、月巖、方壇、翠巒、玉筍、下洞口、下洞三折通上洞、予嘗神游於其間、龍池、遇天欲雨則津潤、滴水小許在池內(nèi)經(jīng)旬不竭”。
文中“中美”先生以其詭奇的想象、綺麗的詩句,描繪出了一個神奇的仙境。它是“詠研”史上最美的語言,令人叫絕,令人驚奇,令人向往,令人興奮。如果你細(xì)讀陶宗儀《寶晉齋研山圖》中的詩文,就會奇異地發(fā)現(xiàn)它和米芾《研山銘》的銘文驚人的相似,米芾《研山銘》的銘文簡直就是從陶宗儀《寶晉齋研山圖》的詩文中抽煉出來的。如:“極變化,闔道門”之于“揮成驚世文,主意皆逢原”、“往往入佳趣,揮掃出妙言”;“下震霆,澤厚坤”之于“淋漓上山泉,滴瀝助毫端”;“掛龍怪,爍電痕”之于“崎嶇浮波瀾,偃仰蟠蛟龍”;“五色水,浮昆侖;潭在頂,出黑云”之于“巉巖自有古,獨(dú)立高嵩巃,安知無云霞,造化與天通”。它們的語意如此的近同,我敢斷言,米芾一定是在與好友共同欣賞了“天劃神鏤”的研山后,面對石友“中美”先生的即興賦詩,而欣喜若狂,有感而發(fā),一揮而就《研山銘》。那么也就可推斷陶宗儀所描繪的研山極有可能就是米芾《研山銘》中所銘的研山。這時的“研山”應(yīng)該是剛剛得到不久,尚未交易,加之同好的贊美詩文,米芾的心情極度的愉悅和亢奮,揮筆寫就這千古不朽的名作——《研山銘》。從圖示以及《研山銘》中最后的落款“寶晉山前軒書”可以推斷:這個僅六峰且有“華蓋峰、月巖、方壇、翠巒、玉筍”等刻銘的研山就是“寶晉齋研山”。)
明
王守謙
王守謙,字道光,明代靈璧人。博覽群書,多所著述。其《靈璧石考》摘錄:
(天石閣評:王守謙的《靈璧石考》不是考證“靈璧研山”的,而是考證“靈璧石”的。文中從宋徽宗、米芾酷愛靈璧石開始談起,極盡美言靈璧石的奇、神、美,鋪陳鄉(xiāng)間采石、易石之熱,而后列舉明末多位大家,諸如董其昌、文徵明等名家供石置園之風(fēng)。
林有麟
《寶晉齋研山》
此石是南唐所寶研山也。后為道祖易去。中美舊有詩云。
研山不易見,移得小翠峰。色潤裛書幾,隱約煙朦朧。巉巖自有古,獨(dú)立高崧巃。安知無云霞,造化與天通。立璧照春野,當(dāng)有萬丈松。崎嶇浮波瀾,偃仰蟠蛟龍。蕭蕭生風(fēng)雨,儼若山林中。塵夢忽不到,觸目萬慮空。公家富奇石,不許常人同。研山出層碧,崢嶸實(shí)天公。淋漓上山泉,滴瀝助毫端。揮成驚世文,立意皆逢源。江南秋色起,風(fēng)遠(yuǎn)洞庭寬。往往入佳趣,揮灑吐妙言。愿公珍此石,莫與眾物肩。何必嵩少隱,可藏為地仙。米海岳又有作云:研山不復(fù)見,哦詩徒嘆息。惟有玉蟾蜍,向余頻淚滴。后此石竟入彭公,不得再見。(陳東升主編《中華古代石譜石文石詩大觀》)
(天石閣評:林有麟《寶晉齋研山》完全引錄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寶晉齋研山圖”的原文,描述的是米芾在知無為軍任上被薛道祖(紹彭)易去的僅六峰且有“華蓋峰、月巖、方壇、翠巒、玉筍”等刻銘的“寶晉齋研山”,詳情參見“元”篇。)
《蒼雪堂研山》
南唐李后主有研山,廣不盈尺,前聳三十六峰,左右引兩阜陂陀,而中鑿為研。及李歸宋,遂流傳人間,后為米元章所得。米歸丹陽卜宅,時蘇仲容有甘露寺下一古基,群木叢秀,晉唐名士多居之。米既欲得宅,而蘇覬得研,于是王彥昭侍郎兄弟共為之和會,蘇米竟相易。米后稱海岳庵是也。(陳東升主編《中華古代石譜石文石詩大觀》)
(天石閣評:陳東升先生主編的《中華古代石譜石文石詩大觀》一書中,在林有麟《素園石譜·蒼雪堂研山》卷的注釋里這樣寫到:在《素園石譜》影印本中,“海岳庵研山”和“蒼雪堂研山”皆繪有圖形,可見這是兩件研山。而文字緊接在“蒼雪堂研山”圖后,所述的內(nèi)容卻是“海岳庵研山”,可見原文有錯漏。
王士禛
王士禛(1634~1711年),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新城(今山東淄博桓臺)人。順治十二年(1655)進(jìn)士,授揚(yáng)州府推官,后升任禮部主事,官至刑部尚書。士禛是康熙朝數(shù)十年詩壇盟主,創(chuàng)“神韻說”,追求清淡閑遠(yuǎn)的藝術(shù)境界,沾溉一代,影響極大,著述甚富。有《漁洋詩話》、《香祖筆記》、《居易錄》、《池北偶談》等。
《居易錄》載:
(陳東升主編《中華古代石譜石文石詩大觀》)
《香祖筆記》載:
南唐寶石劫灰馀,長與幽人伴著書。青峭數(shù)峰無恙在,不須淚滴玉蟾蜍。
皆用本事也。
長句:
海岳研山不可見,人間空說《研山圖》。
研山之圖亦遭毀,云煙過眼徒嗟吁。
宣和艮岳已塵劫,矧乃片石輕錙銖。
永嘉流落幾百載。昭陵玉匣今亦無。
詎知神物有呵護(hù),星芒夜隕三天都。
太平宰相盛文物,寶此何啻千璠玙。
古藤書屋花未放,主人愛客招吾徒。
眼中突兀忽見此,乍疑幾席羅衡巫。
壺中九華那足擬,仇池枉用夸髯蘇。
三茅地肺互鉤帶,二華云氣相縈紆。
蛟龍屈蟠待雷雨,仙靈仿佛回駢車。
華蓋一峰獨(dú)秀拔,宛插玉笏翹犀株。
翠蠻玉筍左右列,脽尻股腳相欹扶。
上洞下洞閟曲折,潛通小有涵空虛。
龍池幽窈驗雨候,頗疑中有驪龍珠。
峰獨(dú)者蜀屬者嶧,上泉有埒下有澞。
坐客摩挲三嘆息,蒼然古色生眉須。
海岳之庵書畫舫,幾伴此老浮江湖。
巧偷豪奪歷千劫,閱盡春秋如蟪蛄。
翰林好事過顛米,日餐蛾綠忘饑劬。
滄江夜夜虹貫月,莫令光怪驚菰蘆。
(陳東升主編《中華古代石譜石文石詩大觀》)
(天石閣評:我們在“宋”篇中推斷出三十六峰者為米芾在丹陽與蘇仲恭之弟易宅的“海岳庵研山”,在“元”篇中推斷出僅六峰且有“華蓋峰、月巖、方壇、翠巒、玉筍”等刻銘的研山為米芾在知無為軍任上得到的“寶晉齋研山”,顯然王士禎先生把兩者混為一談了,但他描述的卻是后者——“寶晉齋研山”。確切地講,王士禎是把“海岳庵研山”的事跡混到“寶晉齋研山”上來了。
清(中)
翁方綱
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號覃溪,晚號蘇齋,大興(今北京)人,清代著名書法家、金石考證家。官至內(nèi)閣大學(xué)士。精金石考據(jù),善鑒定碑帖。書學(xué)歐、虞,與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寶晉齋研山考》墨跡題有款識:“乾隆庚戌秋九月廿五日,北平翁方綱?!扁j“翁方綱印”白文印,“覃溪”朱文印。庚戌為乾隆五十五年(1790),作者時年58歲。
《寶晉齋研山考》
朱竹坨集中之米家研山非米老易甘露寺基之研山也。昔江南李后主寶一研山,徑長尺許,前聳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中隔絕澗,合計前后共五十五峰。東南有飛蹬橫出,方平可二寸許,鑿以為研。其左右隱引兩阜陂陀,而鑿研處在其中央。江南破,流轉(zhuǎn)數(shù)士人家,為米老元章所得。元章刻其下,述所由來甚詳。及米歸丹陽,老謀菟裘。而蘇仲恭學(xué)士之弟者才翁孫也,號稱好事。有甘露寺下并江一古基,多群木,蓋晉唐人所居。時米欲得宅而蘇覬得研,於是王彥昭侍郎與登北固,共為之和會。蘇米竟相易。米居號海岳庵者是也。研山歸蘇氏,其后入宋禁中。此事見於《避暑漫鈔》、《鐵圍山叢談》、《秋宜集》、《岳氏法書贊》,語皆相合。觀其稱米得宅而蘇得研,則是中間鑿為硯無疑也。今所見朱竹垞家研山,則中間初無鑿為硯處。且前后僅六峰,無所謂『三十六峰』、『合前后五十五峰』者;且又無所謂『元章刻於其下,詳述本末』者。其非易海岳庵之石明矣。惟以陶南村《輟耕錄》證之,則圖與說悉合。
清(下)
李宗顥
李宗顥(1862—1921),字煮石,號邵齋,又號蕭庵、夷白,別署憤石生,南海人。善書法、繪畫、治印,亦精古籍??敝畬W(xué)。著有《蕭庵讀碑記》、《蕭庵印存》。
《寶晉齋三十二芙蓉硯山記》
光緒丙申五月,余自閩海赴燕,紆道入?yún)?,為金焦虎丘之游,偶翔步玄妙觀,獲見此石置攤貨中,土蝕漫漶,迷離山目,高僅三寸,廣不盈尺,而峯巒疊秀,池壑畢具,不假雕琢,殆有百仞一舉,千里一臚之妙,詢所值,以千四百錢對,如數(shù)與之,喜形於色,攜歸濯之清泉,剔其泥垢,績彩奮發(fā),石黝如墨,質(zhì)堅如金,有乳白細(xì)文,擊之聲湯揚(yáng)徹遠(yuǎn),真靈璧佳品也。其底平如砥,上方有篆銘曰:“產(chǎn)泗濱,名靈璧,金其聲,玉共質(zhì),龍之淵,虎之窟,從吾好,永不失?!蹦┦饳d李項元汴題,下方又有“墨林真賞”四分書,及“玉蘊(yùn)山輝,松雪齋寶”八篆書。峯間亦鐫有題字曰蘿字峽,曰靈崖,曰蓮花峯。峯下懸崖壁立,有池曰龜淵,其池渾然天成,滴水經(jīng)旬不耗。龜淵之左有峯,銳上分立,若俯若仰,飛瀑測湍,注壑流響,故曰玉澗鳴琴。又左曰嶰谷,其上連山插漢,遠(yuǎn)望嵾嵾,靈異秀阻,天臺同狀,故曰仙都。又左則高峯桀起,俯抱群岫,中有石脈,自巔下垂,皓如霜雪,望同懸瀑,尤為殊觀,故又曰瑤光燭漢。其下曰長嘯崖,崖側(cè)曰泐潭。山之陰復(fù)有仁樂、神苑、弧云岫諸名,或分或篆,精妙無匹,雖洞庭涌云,鷗波沁雪不能尚也。諦審靈巖下,又有正書“口晉齋三十二芙蓉,芾”九字,首一字缺。
(天石閣評:李宗顥出生于金石書畫世家,對金石頗有考據(jù)研究。文中記述光緒二十二年五月,李宗顥曾于蘇州玄妙觀貨攤上無意中得到米南宮“寶晉齋研山三十二芙蓉硯山”,他根據(jù)研山的形制、銘文、傳存情況和前人圖譜著錄,考訂此研山為米芾守漣水時所得,以為是“生平所得第一神品”,特構(gòu)亭以貯之,又僻園圃,榜曰 “三十二芙蓉山館”。他還寫了一篇《寶晉齋三十二芙蓉硯山記》,敘說硯山的歷史及形狀。
在“宋”篇中蔡絳《鐵圍山叢談》曾說:“
也就是說,至清末,米芾“三十二芙蓉硯山”現(xiàn)身藏家李宗顥,李宗顥親自撰文考證其為米芾于襄陽守漣水時所得硯山。)
胡樸安
胡樸安(1878~1947)文字訓(xùn)詁學(xué)家。原名韞玉,字樸安,安徽省涇縣人。從事漢語文字和訓(xùn)詁的教學(xué)、研究工作幾十年,曾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學(xué)、持志大學(xué)、國民大學(xué)和群治大學(xué)等。著有《文字學(xué)ABC》、《中國文字學(xué)史》、《中國訓(xùn)詁學(xué)史》、《俗語典》、《奇石記》等。
《奇石記》
陸煊《梅谷偶筆》云:米海岳硯山,余獲見于清吟堂高氏。徑約八寸,高半之。為峰六。右第一峰曰玉筍,突然聳峙,上有洞穴,微類筍形。玉筍之下為方壇,下隘上廣,方平如砥,如可坐而游者。一小峰附其下,勢若拱揖。中一峰,高四寸有奇,如卷旗,如張傘,曰華蓋。稍下為月巖,圓竇相通,非人力可及也。其左之第一峰,連陂陀而起,如人傴僂;第二峰則巃嵷離立,高不及三寸,而有數(shù)十仞之勢;第三峰與華蓋相連,崗阜樸野,是名翠巒,龍池出其下,幽深無際,疑有潛鱗?!遁z耕錄》謂:“天欲雨則津潤,滴水少許,逾旬不竭也。”下洞在方壇之趾,上洞據(jù)華蓋之麓。元章云:“下洞三折可通上洞。”試滴以水,果曲折流出。疑其中有避秦世界,尤令人神往矣。其色深黑,光瑩如玉,千波萬皺。望之,或有草樹蓬勃,則襄陽所謂不假雕琢渾然天成者也。眾驟見之,為不寐一夕。老子曰:“不見可欲,使心不動?!币灾居噙^。又以嘆南朝半壁江山今日何有,而獨(dú)存此一片石也。(陳東升主編《中華古代石譜石文石詩大觀》石文卷下。)
(天石閣評:陳煊,生卒年不詳,從文中“余獲見于清吟堂高氏”分析,其應(yīng)為清初士人,因“清吟堂”為清代大臣、史學(xué)家高士奇堂號。胡樸安引陸煊《梅谷偶筆》文,詳述“僅六峰且有'華蓋峰、月巖、方壇、翠巒、玉筍’等刻銘的研山”——也就是“寶晉齋研山”,至清末,藏于清吟堂高士奇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