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山并非一種賞石,而是賞石在文房中的一種用途。研山者,取有山峰形狀之石,置於硯之一端,此制似始於南唐李後主。研山由兩部分組成:研,即硯,所謂“石潤可以硯”(何夢桂《愚石歌》);山,錯(cuò)落有如山形,可置筆。宋詩描述極詳備。米芾《硯山》序云:誰謂其小,可置筆硯,此石形如嵩岱,頂有一小方壇。詩云:“九江有奇石,趺岱而嵩頭”。樓鑰《陳順之靈壁石硯山》序云:靈壁石硯山,中有雙澗,低處為硯,下米元章題云:唐弘文館校書李群玉有詩,南唐李重光故物也。詩云:“名畫法書環(huán)四壁,中有米家真寶石。群峰森聳外澗流,他物雖奇敢爭席”。“此石天然非琢磨,是時(shí)有水生巖阿。至今研池尚余潤,歲月既久惜不多”。“呼童吸盡研中水,更為輕翻玩奇刻”。研山以天趣為佳,《云煙過眼錄》有“靈璧硯山一座,無天趣不甚佳”之語?!吨狙盘秒s鈔》記胡存齋置得硯山一座,為靈璧經(jīng)鐫刻而成,中為硯,其後最高一峰成平峰,左為潭,右有洞,“殊見天趣”。
研山最負(fù)盛名者為先後由南唐李後主和米芾所藏之硯山。《漁陽公石譜》記其硯山云:“徑長尺余,前聳三十六峰,皆大猶手指,左右則引兩坡陀而中鑿為研”,“上有天池,不假凡水,可以投筆,天壤間奇物也”。及江南國破,研山流轉(zhuǎn),為米芾所得。
賞石也有取其峰巒僅供置筆而無硯者,稱之為“筆格”或“筆架”。按《漁陽公石譜》及《癸辛雜識》,前文所述徽宗御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靈璧石小峰即用作筆格,稱為“宣和磬石筆格”或“水落石出筆格”。《洞天清祿集》有筆格辨,云:“靈璧、英石,自然成山形者可用,於石下作小漆木座,高半寸許,奇雅可愛”。也有不呈峰巒者,例如邵石,寶慶府所出,色黑,刻作筆架,“并無自然峰巒”。倘若鐫刻而成,須“象山峰聳秀而不俗方可”。
石之欣賞可被抽象為形式上的欣賞,因此石不再作為唯一的載體。至遲到宋代,已有玉、銅、瓷、木等采取山”的形態(tài),達(dá)到與賞石同樣的欣賞效果?!澳旧健北闶瞧渲兄匾囊活?。木山為枯木,其形似山,雖未見於石譜和各種雜記的記載,但從宋代詩文中可略知其形。蘇洵被尊為木山欣賞之祖,有《木假山記》云:“其最幸者漂沈汩沒於湍沙之間,不知其幾百年,而其激射齧食之余或髣弗於山者則為好事者取去彊之以為山”。梅堯臣有詩《蘇明允木山》云:“空山枯楠大蔽牛,霹靂夜落魚鳧洲。魚鳧水射千秋蠹,肌爛隨沙蕩漾流。唯存堅(jiān)骨蛟龍鎪,形如三山中雄酋。左右兩峰相挾翊,尊奉君長無慢尤”。蘇洵收藏木山三峰。蘇軾有詩《木山》云:“木生不用回萬牛,愿終天年仆沙洲。時(shí)來幸逢河伯秋,掀然見怪推不流。蓬婆雪嶺巧雕鎪,蟄蟲行蟻為豪酋”。蘇軾也收藏有沉香木山子,置於幾席,其《沉香山子賦》云:“宛彼小山,巉然可欣。如太華之倚天,象小孤之插云”。從上述記述來看,木山多由落入水中的朽木形成,其形態(tài)、欣賞與石山幾無二致。
2019年9月18日丁文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