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理論是佛教思想的精髓,它是凡夫流轉門的理論依據(jù),也是圣者還滅門的理論依據(jù),修證依據(jù)。也就是說,佛教是基于因果的信仰而展開大眾心靈教化的。佛教的法門很多,但是總的來說,都是圍繞因果問題來教化眾生。
那么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之后,最早在鹿野原這個地方,為隨他出家的五位侍從,后來我們稱為五比丘,開示“苦集滅道”四諦法門。這個苦集滅道,大家可能都比較熟悉。那么這就是佛教歷史上的“初轉法輪”。
在佛第一次開示的內(nèi)容當中,講的就是因果道理。它的內(nèi)容呢,包括苦集滅道四諦。
第一先談苦諦,那么佛教認為,三界苦海,世界沒有快樂的,都是痛苦的,所以比喻成苦海。那么三界六趣所遭受的感受的種種苦果,佛教中稱為“苦”諦。這種苦從哪兒得來的,這種苦必定有原因,必定有造成這種苦的原因??嘣诜鸾讨薪忉尯芏?,有三苦、四苦、八苦等等不同的說法,歸納起來。
那么造成這種苦的原因,佛教中稱為“集”諦。集,就是集起的意思。那么集諦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我們貪嗔癡煩惱,以及善惡的有漏諸業(yè)。由于這些煩惱,由于這些業(yè)的原因,就能夠集起三界六趣的苦報,所以稱為集諦。苦,是結果,三界六道是苦。結果從哪里來,從集里來,集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我們凡夫的各種煩惱和善惡有漏諸業(yè)。因為有了這些煩惱和有漏諸業(yè),才有了我們的苦。
所以這兩者(苦和集),就是世間的因果關系。我們凡夫世間的因果關系。
第三個叫滅諦,滅指的是涅槃,佛教里稱為涅槃。涅槃在佛教里面有多種翻譯,平常接觸比較多的,翻譯成滅度,或者翻譯成圓寂。涅槃是什么意思,是一種什么境界呢?是指佛、菩薩等圣者,斷除了三界的煩惱、斷除了三界的有漏諸業(yè),證得常、樂、我、凈的快樂境界,清凈境界。
滅度的意思,就是,滅除了煩惱業(yè),離三界的種種生死痛苦,清靜寂滅而度到不生不滅的境界。這就稱涅槃。涅槃有時候還翻譯成圓寂。圓寂這個詞我們可能經(jīng)常聽說。那么圓寂是什么意思呢?指圣者斷除了三界煩惱和有漏業(yè)之后,得到了一種寂滅的境界。寂就是煩惱業(yè)得到了徹底的寂靜,而且一切利生一切功德都圓滿了。所以稱為“圓寂”。寂就是指滅除煩惱,圓就是指因緣功行圓滿。
所以涅槃也翻譯成圓寂。其實滅,就是指的佛教涅槃,一種境界。我們有時候經(jīng)常聽到“圓寂”這個名詞,比如我們有些老和尚老法師去世的時候,我們經(jīng)常說某某老法師圓寂了。我們經(jīng)常認為圓寂就是死的代名詞,就是死的意思。
實際上,圓寂是對法師功行圓滿的一種贊嘆。指的他的世間的煩惱業(yè)已經(jīng)寂靜,已經(jīng)消除干凈,功德圓滿,離開了我們這個世界。這個叫“圓寂”。盡管圓寂有死的意思,但它還包含著更深層的意思。
那么“滅”這種涅槃,就是出世間的果報。我們要成佛,證阿羅漢,都可以稱為涅槃,這種涅槃的共同點就是解脫生死。就是沒有我們這種三界輪回痛苦的結果。這種為“涅槃”。那么這種涅槃是出世間的果報,這種果報也不是憑空得來的。也有它的原因,這種原因是什么,佛教里稱為“道”。
道就是滅的原因。道是指什么呢,就是佛菩薩等圣者在證得涅槃之前,所修得的種種功行。這就是道。就是通往涅槃的道路。內(nèi)容包括我們經(jīng)常談到的八正道,有關斷煩惱證涅槃各種行為各種行徑都可以稱為道。我們經(jīng)常提的是八正道,那么菩薩可以修六度,等等,這些通往佛菩薩的各種修行都可以稱為道。
因為什么,它可以通往涅槃,所以叫道。其實四諦內(nèi)容,苦集滅道,就是佛教里面的所謂的因果內(nèi)容??嗉瘍芍B就是我們世間的因果關系,滅道二諦呢,就是出世間的因果關系。前面苦集是世間的流轉因果,稱為流轉門,后二諦就是出世間的還滅因果,又稱為還滅門。
佛教在開示四諦的時候,這四諦的內(nèi)容其實就包括了因果思想,就開示了因果法門。所以說,因果在我們佛教中非常重要 。
那么佛陀在以后開示的很多經(jīng)典里面,雖然有很多不同的法門,很多不同的開示,但都是圍繞著因果這個法門展開的。比如說,我們常說的十二因緣,就是三世二重因緣,討論的也是因果。六度法門,談的也是因果法門,等等。
佛教的因果理論,不僅道出了世間和出世間的真相,同時在當時也批判了婆羅門的等級制度。佛陀在世的時候,印度的等級制度非常嚴重。這就是婆羅門、剎帝利、首陀羅、吠舍。根據(jù)你的宗教信仰和社會地位的不同,把當時社會分為四個等級。
佛陀的因果思想,也是針對這個問題提出的。印度的等級制度思想。那么,也批判了大自在天創(chuàng)造世界的理論。在印度,有一種外道信仰大自在天,認為大自在天創(chuàng)造一切。佛陀對這兩種問題都進行了批判。主張什么呢?眾生平等,諸法無我。
只要眾生能夠去惡行善,依法修行,每個眾生都可以成為圣者,每個眾生都可以成佛。因果的意義,它當時提出的背景,有它包含的內(nèi)容的自身含義,世間出世間自身的真相,還有呢,也有針對當時印度這種時代背景的情況。
那么隨著我們佛教歷史的發(fā)展,佛教因果的內(nèi)涵也越來越豐富。比如說,后來,部派佛教中的一切有部,這是小乘佛教,對因果的闡述更多。比如說,六因四緣五果等這些內(nèi)容。
那么這些都是因果的不同名稱。當然,我們簡單說因果,但是要分開來闡述內(nèi)容會很多。在部派佛教當中,因果理論是非常豐富。佛教談緣起,部派佛教主要談業(yè)果緣起,所以對于因果特別重視,內(nèi)容也特別豐富。
那么到后來,以龍樹菩薩為代表的大乘中觀學說產(chǎn)生。那么,龍樹菩薩為代表的大乘中觀學派的因果觀念,反對外道的勝論派的“因中無果”思想,等等,都進行了激烈的批判。也批判了一些“自性見”的因果主張,提出“緣起性空”的因果思想。通過“緣起性空”來建立因果的合理性。
因果在佛教的發(fā)展中,從部派佛教開始,到大乘佛教的興起,到我們中國八大宗派產(chǎn)生,每一個宗派對于因果的闡釋都不盡相同,但是都是圍繞因果這個問題。只是解釋的方法和解釋的內(nèi)容方面,各宗各派有它自己的特點。
比如,我們大乘瑜伽行派,就是后來我們說的唯識宗,瑜伽學派。它提出“識”的作用。其中,以“阿賴耶識”為緣起的理論依據(jù)建立因果理論。其中阿賴耶識中的因能變和果能變,就是闡釋唯識的因果關系。每個宗派對于因果都有他自己的方法。比如剛才講的中觀的,因果思想是建立在緣起性空上。唯識是根據(jù)識的作用,阿賴耶識的作用。
因果思想在佛教里面內(nèi)容是非常豐富,意義是非常深遠。因為我們常聽到因果,所以以為因果很簡單,實際上,因果不是這么簡單,內(nèi)容很豐富。那么佛教傳入中國之后,我們常講,中國佛教,中國佛教的因果理論繼承了印度佛教因果理論的基本精神,又結合本土的儒道文化,本土文化的勸善精神。
從而使中國佛教的因果理論,得到新的發(fā)展,打開了一個新的局面。同時呢,佛教的因果也深深影響了中國因果文化的發(fā)展。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之后,佛教的因果思想對中國固有的因果思想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摘自向學法師演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