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貝多芬逝世190周年。
第一交響曲
作品21號|創(chuàng)作于貝多芬24-26歲
『第一交響曲』是貝多芬偉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響曲體裁的作品,為1796年的布拉格與柏林之行而寫。
這首屬于古典時期的交響曲規(guī)模,已經(jīng)比同時期的交響曲龐大,第一樂章前還有一段不算短的導奏,預示貝多芬未來創(chuàng)作交響曲的方向。創(chuàng)作第二號交響曲時,貝多芬已有失去聽力的預感,因此它幾乎是在與命運的搏斗中完成這部作品。
雖說這是一部“充滿了海頓和莫扎特一輩所特有的音調(diào),在很多方面繼承了海頓交響曲傳統(tǒng)”的作品。怎么說,天才也都是從模仿開始的,不是嗎?
第二交響曲
作品36號|創(chuàng)作于貝多芬31-32歲
『第二交響曲』完成于1802年,并于1803年在為維也納河畔劇院首演。而1802年卻是貝多芬一生中最悲催的一年。
從1797年至1799年間,貝多芬就開始受到耳疾的折磨直至耳聾開始加劇,部分喪失辨別高頻的能力,突如其來的強音會讓他感覺不安甚至耳痛。
1800至1801年冬,貝多芬的身心狀況更糟,已無法再獨自一人承受耳聾帶來的困擾。
在醫(yī)生的建議下,1802年春天貝多芬去到離維也納城不遠的海利根斯塔特鎮(zhèn)住下,一呆就是半年,在這期間完成了《第二交響曲》。
《第二交響曲》可以被看作是從以海頓作品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交響曲風格通向貝多芬《英雄交響曲》、《合唱交響曲》等杰作所體現(xiàn)的新風格的一座橋梁。
第三“英雄”交響曲
作品55號|創(chuàng)作于貝多芬33-34歲
『第三“英雄”交響曲』--屬于英雄的時代強音。這部『第三“英雄”交響曲』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拿破侖。在十九世紀初,歐洲大陸最風云的人物當屬這個法國人,從某種程度上,你甚至可以把拿破侖當作這部鴻篇巨著的主角。
這首降E大調(diào)的交響曲,貝多芬以他獨特的“自由、革命”精神,走入屬于貝多芬自己的軌道。作品貫穿著嚴肅和歡樂的情緒,始終保持著深沉、真摯的感情,呈現(xiàn)出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氛。
為此,這部作品時常被例舉為浪漫樂派的創(chuàng)始作品,也是古典注意的先驅(qū)作品。
第四交響曲
作品60號|創(chuàng)作于貝多芬36歲
完成于1806年的9、10月間,當時貝多芬正在利赫諾夫斯基親王特拉波(位于今波蘭與捷克交界處)近郊的格拉茲夏宮內(nèi)作客,貝多芬在這里認識了奧佩爾斯道爾夫伯爵,伯爵要組織一支樂隊,他委托貝多芬創(chuàng)作了這部降B大調(diào)第四交響曲。
這部作品充滿著明朗、富詩意情趣的柔和,其中多微妙、色彩豐富的細部。
最簡單來說,這首《第四交響曲》更是貝多芬對于生命的一首贊歌,它充滿著明快柔和的色彩,這個時候正是在與匈牙利貴族小姐特雷澤熱戀中,所以也被稱之為“青春贊歌”。
第五“命運”交響曲
作品67號|創(chuàng)作于貝多芬34-38歲
貝多芬·c小調(diào)第五交響曲,又名命運交響曲(Fate Symphony),此曲聲望之高,演出次數(shù)之多,可謂"交響曲之冠"。
“從黑暗走向光明,通過斗爭取得勝利”。這就是第五交響曲的中心思想。第五交響曲是最能代表貝多芬藝術風格的作品。它結構嚴謹,手法精練,形象準確生動,層次清晰,各樂章有內(nèi)涵的聯(lián)系整部作品氣宇軒昂,富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其實在貝多芬開始創(chuàng)作第五交響曲是在第四交響曲之前,完成了第四交響曲之后。他在這部作品中所提出的主題與英雄交響曲一樣,那就是英雄斗爭的意義和目的。所不同的是第五交響曲描寫的是英雄除自己以外聯(lián)合人民,共同去斗爭,共同完成神圣的使命?!?br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第六“田園”交響曲
作品68號|創(chuàng)作于貝多芬37-38歲
貝多芬天生愛好自然,曾花盡大半時間踏遍郊野。他頻常地離開維也納,為的是到偏遠的鄉(xiāng)郊,融入大自然,從自然汲取靈感。
《田園交響曲》就是根據(jù)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的體驗寫成的。全曲充滿了對自然的敏感捕捉和對心境的出色描摹。但貝多芬怕明確表示:“《田園》交響曲不是繪畫,而是表達鄉(xiāng)間的樂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強調(diào)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第七交響曲
作品92號|創(chuàng)作于貝多芬41-42歲
全曲歡快、明亮、積極,是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被瓦格納譽為“舞蹈的神化”(The Apotheosis of Dance)。其第二樂章多被用于影視作品中(最近的一部為多項奧斯卡獎得主《王者之聲》),因而廣為人知。
它擁有貝多芬所寫出的最著名的慢版樂章以及最著名的快板樂章,其地位在九大交響曲中不可忽視。
當貝多芬創(chuàng)作他的第七交響曲時,拿破侖戰(zhàn)事已進入最后的高潮。當這部交響曲第一次上演時,拿破侖帝國已到了崩潰的最后階段。
第八交響曲
作品93號|創(chuàng)作于貝多芬41-42歲
貝多芬特別善于在同一個時間內(nèi)創(chuàng)作兩種性格截然相反的作品,他的第七和第八交響曲都在1811年開始創(chuàng)作。貝多芬?guī)缀鮿倓倢懲甑谄呓豁懬械谋l(fā)性的諧謔曲和旋風式的末樂章(1812年5月下旬或6月上旬),就把全副精力轉(zhuǎn)到它的較溫柔的姊妹篇。他在第八交響曲的手稿上標注的日期是“1812年10月,于多瑙河上的林茲?!?
當他的友人指出這新的第八不如其它作品受人歡迎時,貝多芬咆哮地說:“那是因為它比其他作品好得多!”雖然第七在這兩部作品中更受人歡迎,我們有理由相信貝多芬說的是他的真實思想。因為和第七比較起來第八交響曲的整個織體更是無比地細膩,更為精致復雜。在某些方面它更為大膽,盡管看起來它比較嚴謹。它用傳統(tǒng)的四樂章形式。
第九“合唱”交響曲
作品125號|創(chuàng)作于貝多芬52-54歲
《第九交響曲》雖然是貝多芬的晚年之作,卻在貝多芬心里醞釀已久。
貝多芬出生于波恩的平民家庭,在他生活的階級社會,貴族和神職人員擁有各種特權,貝多芬對此深惡痛絕。
席勒的《歡樂頌》是一首關于人類歡樂、博愛和平等的頌歌,早年貝多芬第一次讀到席勒的《歡樂頌》時還是個學生,為它配樂的念頭便經(jīng)年揮之不去。
1824年,維也納的春天,草色微茫,貝多芬最具開創(chuàng)性的第九交響曲在克恩滕托爾劇院首演。人們奔走相告,貝多芬已有近十年沒有新作了,自從莫扎特、海頓去世之后維也納人若有所失,之后貝多芬聲名鵲起,這位出生于德國的天才成了維也納最無可爭議最閃亮的音樂家。
“
這九部交響曲,組自成完整微觀世界。從第一、二交響曲對莫扎特和海頓的致敬,到第三交響曲的突然雄起,單數(shù)號的激突和雙數(shù)號的平緩就像呼吸那樣起伏并進,迎來第七的癲狂,直到第九開啟通往馬勒和勃拉姆斯的時空之門。
貝多芬在承襲古典音樂先師的基礎上,進行了劃時代的偉大變革,使龐大的交響樂隊服務于一個獨立的思想主題,也可以說是貝多芬奠定了近代交響樂的先鋒作用。
-End-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