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某網(wǎng)站看到一則新聞,是一個在中國的意大利人在某貼吧提問,為什么印象中的中國人比較順從,柔弱,不具備西方人那種張性,不具備西方人的那種征服性,可為什么世界文明古國那么多,偏偏就你們的中華文明一直未有間斷,一直保存至今呢?
我見有很多網(wǎng)友對此進行了非常深刻的討論和評價,對此我也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世界公認的文明古國有四個,分別是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幼發(fā)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文明和華夏文明。
最早出現(xiàn)的是兩河文明,現(xiàn)在什么巴比倫花園已經(jīng)不存在了,然后是埃及文明,除了能證明埃及文明曾存在的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和法老木乃伊外,埃及現(xiàn)在的文明早就是白人文明和伊斯蘭文明了;第三個出現(xiàn)的有說是華夏也有說是印度,可是咱們先不爭第三還是第四,只想說的是現(xiàn)在的印度的文明也不是古印度文明了,只有華夏文明一直保留至今,雖然也曾衰弱過,卻依然能一次次的重新?lián)Q發(fā)出強大的生命力。
其實不管什么文明,她都和其他文明在時間上是有重合的,比如說文明的出現(xiàn)都是在四五千年前,然后都是在公元前五世紀左右產(chǎn)生了一大批智者,現(xiàn)代人不是智商最高的,我認為是公元前五世紀的人類智商是最高的,所以產(chǎn)生了一個個杰出的思想家,中國有孔子、老子、韓非子等,印度有釋迦摩尼,古希臘有亞里士多德、阿基米德、蘇格拉底等……
然后也是在公元前3世紀世紀左右,陸續(xù)的出現(xiàn)了帝國,諸如波斯帝國、孔雀王朝、秦漢帝國、羅馬帝國等……
也是在公元四、五世紀左右,分居東西兩頭的文明帝國都被北方蠻族所滅……
可是之后東西雙方的文明就開始走向岔路了,西方迎來了漫長的黑暗中世紀,東方卻在7世紀時重新?lián)Q發(fā)出強大的生命力,誕生了偉大的隋唐帝國。
也就是說當時東西方的文明都有被北方蠻族所顛覆,可是呢中國挺過來了,文明就繼續(xù)繁衍了,可西方?jīng)]挺過去,文明到這基本上就斷代了。
從這樣子的時間軸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中華文明在關鍵的時間點,都出現(xiàn)了很多關鍵性的人物。
河南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qū)內(nèi)、高達100米的炎黃二帝雄偉雕像
我們都自稱是炎黃子孫,我們也認為我們的文明是從炎黃那開始的??晌覀儠l(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時期,遠古有三大帝,分別是炎帝、黃帝和蚩尤,最終勝利者是黃帝,他打敗了炎帝又同炎帝一道打敗了蚩尤,可是文明程度最先進的是蚩尤,蚩尤都能煉鐵了,黃帝還不如炎帝,黃帝族群當時基本上只能算原始人,而炎帝卻教百姓耕種,教百姓用火,還神農(nóng)嘗百草。
奠定華夏文明的就是炎黃二帝,他們的功勞都是巨大的,首先我們來看炎帝,他教百姓耕種,然后產(chǎn)生了中華這個農(nóng)耕民族,他教百姓用火烤熟食物,讓百姓能吃到熟食,能在夜間工作,能驅(qū)趕野獸,再加上他嘗百草,發(fā)明了中草藥,這些都避免了華夏民族的祖先們因傳染病或野獸的襲擊等,遭遇到滅族的危機。
然后黃帝對華夏民族的貢獻也是巨大的,因為是他打下了中原這塊世界上最好的土地:有大片沖積平原,可以發(fā)展農(nóng)業(yè),建立原生文明;四季分明,環(huán)境多變,有利于智商開發(fā);有青藏高原,大漠,熱帶雨林作為屏障,不利于強勢文明入侵。
也就是說中國這塊土地能供養(yǎng)出足夠多的人口,而人口是一個民族存續(xù)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在種族的斗爭中,人口少的民族往往不占優(yōu)勢,比如說曾經(jīng)強大的匈奴、柔蘭、鮮卑、契丹等民族,他們雖然非常驍勇善戰(zhàn),可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他們戰(zhàn)死十萬就基本上就需要一二十年來恢復人口,中原政權的話,戰(zhàn)死百萬也依然動搖不了根基,比如說漢武帝時期打了三四十年的戰(zhàn),導致了漢朝人口減半,可是經(jīng)過漢昭帝時期霍光的一系列休養(yǎng)生息政策,到了漢宣帝時,帝國迎來了比漢武帝時期更鼎盛的時代。同理還有貞觀末年也因戰(zhàn)爭讓帝國遇到了麻煩,可是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依然南征北戰(zhàn),可是到了唐明皇前中期,帝國依然迎來了巔峰時刻,這就是我們現(xiàn)代人所說的人口紅利所帶來的巨大潛力。
然后是我們這塊土地四季分明環(huán)境多變,非常有利于中國人的智商開發(fā),大家可以去查數(shù)據(jù),東亞人的平均智商是最高的,智商高則文明更發(fā)達更先進,更進取也更會去思考問題,誕生偉大人物的機會也會更大。當然了人口基數(shù)越大,出現(xiàn)偉大人物的機會也更多。
還有就是我們有高原、大漠、雨林作為我們的屏障,我們四周都是其他強勢先進文明所看不上的地方,所以亞歷山大、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等先進文明的遠征,基本上最多就到達帕米爾高原就停住了腳步,因為古代人無法克復高原、沙漠、雨林這些大自然的力量而發(fā)動遠征的。
然后生活在高原、沙漠綠洲、熱帶雨林的民族又產(chǎn)生不了先進的文明,因為這些地方供養(yǎng)不了那么多人口,也產(chǎn)生不了高智商的族群。所以在海洋時代到來之前,華夏文明一直能保持對四周的文明碾壓,華夏文明才是先進的代表,是他們學習模仿的對象。可是其他產(chǎn)生古文明的地方,卻基本是無險可守的四戰(zhàn)之地。
所以說我們的文化能延續(xù)不斷,應該感謝炎黃,其實蚩尤部落的文明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可是這畢竟是個成王敗寇的世界,你敗了,你就被趕入了山林里(比如說現(xiàn)在貴州、湘西的少數(shù)民族,就是蚩尤的后裔),然后對華夏文明的影響力就不大了。
文明產(chǎn)生了,可是卻會存在消亡和無法得到繼承的問題,中華文化,特別是孔子的思想還好,至少還有弟子給他記錄,可是記錄的書籍可能會被燒毀,弟子也可能會招不到新弟子,那么文化如何延續(xù)呢?這就需要政權的加持,用國家的力量來保護文化的延續(xù),必須由國家的力量來抵抗野蠻,來捍衛(wèi)文明。
國家捍衛(wèi)文明,然后文明也需要為國家服務,于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就成了服務帝國的最佳工具之一,因為帝國需要用各種手段來維護江山社稷,有暴利手段和非暴利手段,暴利手段就是控制各種軍事力量,非暴利手段就是文化及思想上的控制,而儒家思想恰恰就滿足了帝國的這一需求。
可是如果一個帝國如果不夠強大,依然保護不了本國的文明,而單單靠軍事力量來保證國家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只有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才能真正的讓帝國從根本上都強大起來,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大一統(tǒng)的制度來凝聚全民族的力量,通過一切手段讓全民族的人都一條心,為了保護自己的帝國保護自己的文明而戰(zhàn)斗。
而讓中國走上大一統(tǒng)的,是兩個偉大人物的功勞,一個是商鞅,他的變法讓秦國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擁有了貌似平等的機會,秦國的利益就是秦國貴族和平民共同的利益,他們都需要用戰(zhàn)功,用敵人的人頭來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這就讓秦國人都一條心了。
而統(tǒng)一后的中國人也需要一條心,這個時候我們又出現(xiàn)了千古一帝——秦始皇,他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貨幣、修筑馳道等等,讓一個分封分裂的國家,有了一套大一統(tǒng)的制度,而這套制度是非常先進的,所以被中國人一直沿用了下來,然后因為這一套制度,帝國內(nèi)的所有人都一條心,團結一致的能量,就產(chǎn)生了強大的化學反應,帝國的力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強,強悍的匈奴在眾志成城的漢帝國的打擊下,不堪一擊,到了漢武帝時期,通過主動的戰(zhàn)爭,換來了中原地區(qū)四百年的不受蠻族侵略。
其實這根子上都是秦始皇這一千古一帝的功勞,秦始皇對華夏民族的生存對華夏文明的延續(xù),所做出的貢獻,是后世所有皇帝所不能比擬的。
可是帝國在少了外族的威脅時,內(nèi)部也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然后產(chǎn)生內(nèi)亂等一系列問題,而蠻族卻生生不息,過了幾個世紀后,又產(chǎn)生了強悍的生命力,因地理和氣候的原因,蠻族一般武力強悍,這是他們丟不掉的血性,可是文明國度卻被繁華所侵蝕,逐漸失去了武勇和戰(zhàn)性,即便還有殘留的血性和戰(zhàn)性,可是因內(nèi)亂等一系列問題,還是削弱了力量。于是到了五世紀的時候,被秦漢帝國趕跑的匈奴人跑到了歐洲和那里的蠻族結合出新的強大蠻族力量,滅了落馬,而在中國北方的草原也產(chǎn)生了強大的蠻族,然后滅亡了西晉。
而中國北方蠻族有很多,鮮卑人成為了最終贏家,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
這個時候中華文明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因為蠻族們也在思考著自己的未來,他們是靠武力來統(tǒng)治國家的,而是是靠放牧來維持生活,可是漢人卻是靠文化來統(tǒng)治國家的,是靠種地來維持生活的。
所以蠻族有了兩個選擇,一呢是屠盡漢人,將漢地都荒廢成草原,給他們放牧(五胡亂華),二呢是學習更先進的漢人文化,將自己融入進華夏文明里,過上漢人繁榮文明的生活。
這個時候北魏出現(xiàn)了一位偉大的女性,她是一個漢人,我們只知道她姓馮,甚至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可是她卻是一位挽救華夏文明的偉大女性。
她就是北魏的文明馮太后。
我們在歷史課本里有學北魏孝文帝改革,這是一場鮮卑人融入漢文明的改革,可是實際主導者是文明馮太后。
馮太后做了這么些改革:第一是遷都,將北魏國都從山西大同遷到了河南洛陽,也就是將國家中心都搬入了漢文化的中心區(qū)域;然后是廢除鮮卑語,所有官員只能說漢語;第三是不許臣民穿鮮卑衣服,只能穿漢服;第四是頒布《均田令》,加強農(nóng)耕生產(chǎn);五是鼓勵胡漢通婚……
通過這一系列政策,華夏文化變得更強大了,因為漢民族融入了胡人的血液,讓我們擁有了蠻族的野性力量,而我們的文化卻保留了漢文化的精髓,并入還吸收學習了印度文明(佛教)、而當時的印度文明已經(jīng)是多種文明的結合體,有亞歷山大東征的時候留下的希臘文明的遺留;而印度文化和波斯文化、巴比倫文明很近,于是又吸收了波斯文明、拜巴比倫文化。然后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都被請進來當了中華文明的老師。
這樣子漢文化本來的不足(比如說執(zhí)行力不足,不夠果敢等)得到了彌補,而華夏民族的身體素質(zhì)又得到了增強。
然后一個體格強壯,又接受了先進文化教育的偉大帝國就誕生了,那就是隋唐帝國。
大唐盛世是讓無數(shù)后來者和旁觀者所敬仰和崇拜的,唐帝國的首都長安算上外城有超百萬人口,各種文明世界的人都到長安來做生意,世界各國的宗教在那都有道場。當時物價非常便宜,刑事案件極其的少,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數(shù)是古往今來中國人最高的。
沒錯,當時中國人的生活幸福指數(shù)是超過現(xiàn)代的中國人的,可能那個時代的科技不發(fā)達,物資匱乏,可是同時代中,他們追求的衣食無憂是完全沒問題的,而且精神文明十分先進,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而且當時的中國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達到頂峰的,大唐的百姓覺得他們就是天朝上國的成員,他們是高高在上的種族,而其他民族也以能成為唐人而自豪,而不像現(xiàn)在崇洋媚外,以移民為榮。
而大唐帝國滅亡后,大唐帝國的影響力依然在,后來者中漢族政權以恢復大唐榮光為最高目標,而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也看到了將他們?nèi)谌肴A夏文明后,他們所收獲到的利益遠遠比不融入的要大,要知道隋唐的偉大帝王們,那身上可都留著鮮卑人的血液。
所以元朝的皇帝是希望融入華夏文明的,不過貴族們還在掙扎,最終他們被漢人又趕回了漠北,可是清人卻不管是皇帝還是貴族都是愿意融入華夏文明的,于是他們就在華夏文明中扎根了,從而獲得了巨大的利益(當然了清政府也強制讓漢人沿用了他們的一些習俗和文化,可是根子上依然是漢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文明)。
這基本上就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延續(xù)史了,縱觀全文,每到關鍵節(jié)點,都有偉大人物的出現(xiàn),炎黃二帝、百家爭鳴時的各種思想家、商君始皇漢武、北魏文明馮太后孝文帝、隋唐的幾代偉大君王。
而這些關鍵的偉大人物中,對我們文明的存續(xù)問題,我又覺得炎黃二帝、秦始皇和北魏文明馮太后的功勞是最大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