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大三年(1310年)當(dāng)時還是東宮太子的仁宗和他的老師招賢納士,邀請趙孟頫赴大都。這一年趙孟頫57歲,乘舟從老家吳興(今浙江湖州)出發(fā),在到達(dá)南潯時,送行的獨孤長老給趙氏看了一件至寶《宋拓定武蘭亭序》,后經(jīng)趙孟頫再三乞求得以留下賞玩。于是此次北行一月有余,趙孟頫在船上好好賞玩了一番《蘭亭序》,并寫下了著名的《蘭亭十三跋》。
《蘭亭十三跋》第一跋
《蘭亭十三跋》第一跋原文:
蘭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間者有數(shù)。有日減,無日增,故博古之士以為至寶。然極難辨。又有未損五字者,五字未損,其本尤難得。此蓋已損者,獨孤長老②送余北行,攜以自隨。至南潯北,出以見示。因從獨孤乞得,攜入都。他日來歸,與獨孤結(jié)一重翰墨緣也。至大三年九月五日,跋于舟中。獨孤名淳朋,天臺人。
譯文:蘭亭帖自從定武蘭亭石刻之后就沒了,《定武蘭亭》在人間也是少數(shù)的,而且是越來越少,因此喜愛文玩的雅士把《定武蘭亭》當(dāng)作至寶。但是很難分辨,而且有兩種版本,一種是有五個字缺損的(北宋薛紹彭故意損壞了定武石刻五個字,然后使得手中的無損版本更加珍貴),一種是無缺損的版本更是難得。此次北上送行的獨孤長老隨身攜帶了一本有缺損的《定武蘭亭》,到達(dá)南潯時拿出來看。我從獨孤長老處乞求得到,準(zhǔn)備攜帶入大都。來日回來的時候,和獨孤長老再結(jié)翰墨情緣。至大三年九月五日,寫于舟中。獨孤名字是淳朋,天臺人。
《蘭亭十三跋》第二跋
《蘭亭十三跋》第二跋
《蘭亭十三跋》第二跋原文:
蘭亭帖當(dāng)宋未度南時,士大夫人人有之。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無慮數(shù)十百本,而真贗始難別矣。王順伯,尤延之諸公,其精識之尤者。於墨色、紙色、肥瘦秾纖之間,分毫不爽。故朱晦翁跋蘭亭謂:“不獨議禮如聚訟”,蓋笑之也。然傳刻既多,實亦未易定其甲乙。此卷乃致佳本,五字镵損,肥瘦得中。與王子慶所藏趙子固本無異,石本中至寶也。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舟次寶應(yīng)重題。子昂。
譯文:《定武蘭亭》拓本在宋未南渡時,士大夫人人都有。靖康之變時定武石刻丟失,江南好事者往往在家里刻上一塊蘭亭刻石,不用想一下子數(shù)十百本蘭亭帖面世,真假難辨。王順伯、尤延之等諸位先生,是精于鑒賞者中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們能夠從墨色、紙色、筆畫的肥瘦濃纖之間分辨真假,絲毫不差。所以朱熹曾經(jīng)為蘭亭題跋說:看來不只是對禮有爭論不休啊,作為調(diào)侃。傳刻的版本太多,很難分辨好壞。但此卷是非常好的版本,五字被損,字跡肥瘦適中。和王子慶所收藏的趙子固版本沒什么區(qū)別,是石刻版本中的至寶。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船到了寶應(yīng)重題。子昂。
《蘭亭十三跋》第三、四跋
《蘭亭十三跋》第三跋原文:
蘭亭誠不可忽。世間墨本日亡日少,而識真者蓋難。其人既識而藏之,可不寶諸。十八日清河舟中。
譯文:蘭亭帖的藝術(shù)價值真的不可忽視。世間的墨本越來越少,真《定武蘭亭》更加難辨。如果有人能夠識得真本,定會當(dāng)至寶一樣收藏起來。十八日清河舟中。
《蘭亭十三跋》第四跋原文:河聲如吼,終日屏息。非得此卷時時展玩,何以解日。蓋日數(shù)十舒卷。所得為不少矣。廿二日邳州北題。
譯文:河水聲如吼,終日難一言。如果不是有蘭亭帖可以展玩,將是度日如年。每天都有看上幾十遍,收獲太大了。
《蘭亭十三跋》第五跋
《蘭亭十三跋》第五跋原文:
昔人得古刻數(shù)行,專心而學(xué)之,便可名世。況蘭亭是右軍得意書,學(xué)之不已,何患不過人耶。頃聞吳中北禪主,僧有定武蘭亭,是其師晦巖照法師所藏。從其借觀不可。一旦得此,喜不自勝。獨孤之與東屏,賢不肖何如也。廿三日將過呂梁泊舟題。
譯文:以前的人如果能夠得到古代碑刻字帖哪怕是只有幾行,專心練習(xí)就可以以書名世。何況蘭亭是王羲之最得意的作品,堅持不斷學(xué)習(xí)臨摹,還怕不超過別人嗎。之前聽說吳中北禪寺的僧人(號東屏)有《定武蘭亭》,是他的師父晦巖照法師收藏的。我想從他那里借來看看,但沒成。而今得到獨孤長老的《定武蘭亭》喜不自勝。獨孤與那個東屏禪師同是僧人,人品怎么差別這么大啊。
《蘭亭十三跋》第六跋
《蘭亭十三跋》第六跋原文:
學(xué)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右軍書蘭亭是已退筆①,因其勢而用之,無不如志,茲其所以神也。昨晚宿沛縣。廿六日早飯罷題。
譯文:學(xué)書法的關(guān)鍵在欣賞古人法帖的同時,能夠分析古人是怎么用筆的。王羲之書寫蘭亭時用的是退筆(比較舊的筆),因此寫起來得心應(yīng)手,所以此貼能夠成為神品。
《蘭亭十三跋》第七跋
《蘭亭十三跋》第七跋,此段文字最為有名,對后世書法理論影響深遠(yuǎn),原文如下: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jié)字亦須用工。蓋結(jié)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jié)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廿八日濟(jì)州南待閘題。
譯文:書法必須以用筆為第一位,但是結(jié)字方面也要下功夫。結(jié)字會因為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但是用筆的方法自古就沒有改變。王羲之的字對古法做出了變革,所以他那種雄秀之氣是自然而生的,所以古今都向羲之師法。南齊梁時代的人,結(jié)字不是不古,但缺乏俊朗之氣,這也因人而異,但古人的法度終歸沒有失去。
《蘭亭十三跋》第八跋
《蘭亭十三跋》第八跋原文:
廿九日至濟(jì)州,遇周景遠(yuǎn)①新除行臺監(jiān)察御史,自都下來,酌酒于驛亭。人以紙素求書于景遠(yuǎn)者甚眾,而乞余書者坌集,殊不可當(dāng)。急登舟解纜,乃得休。是晚,至濟(jì)州北三十里,重展此卷,因題。
譯文:二十九日到了濟(jì)州,遇見了周景遠(yuǎn)新上任行臺監(jiān)察御史的官職,從大都南下我們于驛站喝酒相聚。人們帶著筆墨向周景遠(yuǎn)和我求書,實在很難阻擋。于是急忙登上船,解下纜繩才得罷休。當(dāng)天晚上到了濟(jì)州北邊三十里的地方,又重新打開此卷,因此題跋。
《蘭亭十三跋》第九跋
《蘭亭十三跋》第九跋原文:
東坡詩云:“天下幾人學(xué)杜甫,誰得其皮與其骨?!睂W(xué)蘭亭者亦然。黃太史亦云:“世人但學(xué)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此意非學(xué)書者不知也。十月一日。
譯文:蘇軾曾經(jīng)作詩說,天下學(xué)杜甫作詩的人,誰能得到皮毛和精髓呢?學(xué)習(xí)蘭亭帖的也是。黃庭堅也說過,世人學(xué)蘭亭只學(xué)了表面,但卻沒有得到它的精髓。此中道理只有學(xué)過書法的人才能明白。
《蘭亭十三跋》第十跋
《蘭亭十三跋》第十跋原文:
大凡石刻雖一石,而墨本輒不同,蓋紙有厚薄、麁細(xì)、燥濕,墨有濃淡,用墨有輕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隨之,故蘭亭難辨。然真知書法者,一見便當(dāng)了然,正不在肥瘦明暗之間也。十月二日過安山北壽張書。
譯文:同一座刻石,因為紙張的厚薄、粗細(xì)、燥濕不同,再加上拓時墨又有濃淡、輕重的分別,因此刻石上的筆畫肥瘦、輕重會隨之發(fā)生變化,因此蘭亭拓本難辨。但是真正懂得書法的人,一眼便能判斷出來,因為真正的奧秘不在拓本筆畫的肥瘦和輕重上。
《蘭亭十三跋》第十一跋
《蘭亭十三跋》第十一跋原文:
右軍人品甚高,故書入神品。奴隸小夫,乳臭之子,朝學(xué)執(zhí)筆,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三日泊舟虎陂,待放閘書。
譯文:羲之因為人品高,所以書法才能成為神品。而那些凡夫俗子、乳臭未干的小孩子,才學(xué)書法沒幾天,便驕傲的不行了。淺薄,讓人鄙視。
《蘭亭十三跋》第十二跋
《蘭亭十三跋》第十二跋,此文只是日常日記,不再做解釋了,原文如下:
余北行三十二日,秋冬之間而多南風(fēng),船窗晴暖,時對蘭亭,信可樂也。七日書。
《蘭亭十三跋》第十三跋
《蘭亭十三跋》第十三跋只有一句:
蘭亭與丙舍貼絕相似。
后來趙孟頫又題了一次:
萬金難購蘭亭帖,定武刻本妙逼真,區(qū)區(qū)模擬何足數(shù),獨稱貞觀四名臣。
趙孟頫認(rèn)為蘭亭帖與《墓田丙舍貼》非常相似,《墓田丙舍貼》傳為王羲之臨摹鐘繇的作品?!短m亭十三跋》原作在明代時遭遇了一次大火,燒的只剩下數(shù)紙殘章,甚是可惜?!短m亭十三跋》不僅闡述了趙氏的書法思想,更是難得精美的一件書法藝術(shù)品,是學(xué)習(xí)趙書的不可多得的范本。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