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詠流傳陶淵明《飲酒其五》
酈波解讀陶淵明《飲酒其五》
蒙曼解讀陶淵明《飲酒其五》
中華經(jīng)典資源庫之陶淵明《飲酒其五》
品讀經(jīng)典之陶淵明《飲酒其五》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和我一起走這段有關(guān)詩詞的美的歷程,一起聊一聊那些一生不可錯過的唯美詩詞!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田園詩的代表作。我們一開始講了邊塞詩的最巔峰之作,也就是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王昌齡的那首《出塞》。既然邊塞開篇,自然田園隨后。那么田園詩人中最偉大的又是誰呢?后世公認的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就是東晉最著名的辭賦家、散文家,中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為古典詩歌開辟了嶄新的田園詩境界的陶淵明。朱自清先生也曾說過“中國詩人里影響最大的似乎是陶淵明、杜甫、蘇軾三家”。你看,連李白都不在其中,由此可見,陶詩和陶淵明在中國史詩上的地位是多么重要。今天我們品讀的是他最有名的《飲酒》系列的第五首,詩云:“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是二十首《飲酒》組詩中的第五首,也是陶淵明最著名的一首,要讀懂這一首詩,必須了解陶淵明的人生經(jīng)歷。陶淵明的曾祖父是東晉初期的名將(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為鄱陽郡梟陽縣(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廬江郡尋陽縣(今江西九江西)。東晉時期名將。陶侃出身貧寒,初任縣吏,后逐漸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年),任荊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為東晉王朝的建立立下過汗馬功勞,但是他并不是貴族出身,也就不是門閥制度中的士族,所以他們其實還是庶族,他的外祖父孟嘉(孟嘉,字萬年。江夏郡鄳縣人。東晉時期名士、官員、三國時期東吳司空孟宗曾孫,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外祖父。早年便名揚京師,后歷任廬陵從事、江州別駕、征西參軍等職,在任上受到了庾亮、褚裒、桓溫等人的器重和欣賞,甚至得到了晉穆帝的親自接見。晚年長期在桓溫幕府任職,擔(dān)任桓溫的從事中郎、長史,于五十三歲(一作五十一)時去世。)也是東晉的大名士。出身于這樣的世家,其實陶淵明有一種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而這種雄心壯志事實上在他的一生中都不曾真正地熄滅過。
到了陶淵明的時候,家境已經(jīng)衰敗,再加之他出身庶族寒門,在門閥森嚴(yán)的社會環(huán)境下,其實陶淵明的理想是難以實現(xiàn)的。他一直到二十九歲才出仕為官,但終其一生所做的不過就是祭酒、參軍、縣丞一類的芝麻小官。他曾經(jīng)加入桓玄(桓玄(369年1月1日-404年6月19日), 字敬道,小字靈寶,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鎮(zhèn))人。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東晉將領(lǐng)、權(quán)臣,大司馬桓溫之子。)、劉裕等人的幕府,而這些人事實上都有篡權(quán)之心,更讓他心灰意冷,看透了世間的險惡與悲涼。一直到他四十二歲的時候,因為他的叔父為他推薦,他做了彭澤令。在不過上任八十余天之后,恰好郡中督郵來巡視,屬僚告訴他應(yīng)該束帶覲見(束帶,指整肅衣冠之意。見《論語·公冶長》:“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庇P見,會見;拜見。《晉書·江統(tǒng)傳》:“覲見賓客,得令接盡?!薄赌鲜贰ね跎瘋鳌罚骸靶肿觾€每覲見,輒勗以前言往行,忠貞止足之道?!保?。他長嘆道:“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然后,解印、掛職而歸,所謂“歸去來兮”,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歸田之路,當(dāng)然也為后人留下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佳話。
《飲酒》這一類的組詩,就是陶淵明在歸隱田居之后,所體現(xiàn)出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情趣,?我們來看這一首杰作所蘊含的深刻意境。第一句到第四句是一個整體,“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边@是說我陶淵明在人們聚集的地方結(jié)廬而居,結(jié)廬就是建造房屋,但是我并沒有人世間的各種紛繁雜陳,沒有車馬的喧鬧,沒有往來的憂煩。別人可能會問了,“你如何能做到這樣的呢?”陶淵明自問自答,“心遠地自偏”。只要你的心境到了,你就可以像托馬斯·哈代說的那樣,做到真正地遠離塵囂。我覺得陶淵明在千百年前,就解答了梭羅走進瓦爾登湖的疑問。梭羅為什么要走進瓦爾登湖?他說他要尋找自己的內(nèi)心,他說“既然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也要證明,這個世界也不能改變我”,因此,他一個人去瓦爾登湖邊開荒、種植,過內(nèi)心安寧的生活。其實對比一下,好像陶淵明的境界更高一些。?
陶淵明的智慧是首先要讓自己內(nèi)心達到遠離塵囂的寧靜,心境超脫了,然后我再去開荒、種菊、耕作,因為有這樣的心境,所以接下來就是名傳千古的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雖然詩眼是“悠然”,但是有一個很關(guān)鍵的字是“見”這個字。我曾經(jīng)看到有些中小學(xué)的課本上把它注釋為通假字,通為“現(xiàn)”,那么這個地方就要讀成“悠然現(xiàn)南山”。我個人是不同意這個觀點的,好在現(xiàn)在我看到大多數(shù)中小學(xué)教材上取消了通假字的這種注釋方式,還是標(biāo)讀為“悠然見南山”。如果是“悠然現(xiàn)南山”,就是南山突然出現(xiàn)在你面前,主宰這個場景的其實不是人,是南山。而人和人物的那顆內(nèi)心,就不知不覺間被邊緣化了。
所以你看另一個極端是古代曾經(jīng)有一個版本,寫成“悠然望南山”,蘇東坡就認為如果是“望”,同樣這詩也會變得興味索然。因為“望”屬于純主觀有意識地注視,這個時候,人主宰了這一切,而南山就被邊緣化了。要體現(xiàn)悠然的情味,必須是主客觀完美地統(tǒng)一,只有“見”,我們常說“看見看見”,看是純主觀的,而見是看的結(jié)果。所以,在“見”這個字里頭,既有主觀的參與,又有客觀的浮現(xiàn)。因為見南山,所以南山和詩人在無意間達到了一種平衡,達到了一種毫無痕跡的融合,而這種融合才是真正的悠然之境。
因為是“悠然見南山”,所以就好似在無意識之中南山闖入了詩人的眼簾,接下來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本惋@得自然而然了。?山林中的霧靄在夕陽之下紫氣升騰,若有若無,繚繞于山峰之間,而暮歸的鳥兒相伴回巢,歸隱山林。此句與前一句相合,不僅寫出了詩人無意中見山,心與物遇,而進入了物我兩忘的情態(tài),而且描摹出一種自然的圖景,把主體的情感和客觀的景物完全融為一體。
到此境界,最后一句呼之欲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是對全詩的總結(jié),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人生之理,造化之趣,呼之欲出,讓人全然領(lǐng)悟生命的美和真諦所在??墒钦Z言卻無法體現(xiàn)它的微妙和它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所以詩人在物我兩忘之間,領(lǐng)悟到了一種忘言的真意。好了,這種真意到底是什么呢?是不是就是遠離塵囂、就是內(nèi)心寧靜,就是簡單地忘卻一切,甚至有逃避之嫌呢??
說到這個真意,其實回頭要說最有名的那一句,我們漏掉了一個意象,就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痹凇坝迫灰娔仙健钡倪^程中他在做什么呢?他在采菊,菊花的意象在這里不可小覷。陶淵明非常愛菊花,當(dāng)然首先是因為菊花的美麗,所以他有詩說“秋菊有佳色”,而且他認為菊花酒可以健身、可以養(yǎng)生,但是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在古人認為,菊花具有五美,其中一美是“純黃不雜,后土色也”(出自鐘會《菊花賦》,“故夫菊有五美焉:圓花高懸,準(zhǔn)天極也;純黃不雜,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穎,象勁直也;流中輕體,神仙食也?!保?,純黃色是后土之色。所謂“皇天后土”,其實后土代表的是國家社稷。所以所謂菊花的顏色“純黃不雜,后土色也”,其實隱藏著一種報效家國的理想,建功立業(yè)的志向。當(dāng)然,菊花更重要的是能體現(xiàn)人的高風(fēng)亮節(jié),所謂“梅蘭竹菊”四君子,黛玉詠菊說,“孤標(biāo)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底遲”(為底:為什么這樣。底,何?!肮聵?biāo)傲世的人應(yīng)該找誰一起歸隱?為什么同樣是開花,你卻比春花更遲?”),菊是風(fēng)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喻之物,也是詩人內(nèi)心情致的象征。所以范成大說,“名勝之士未有不愛菊者,到淵明尤甚愛之?!碧諟Y明最愛菊,恐怕也體現(xiàn)了他內(nèi)心那份堅守與執(zhí)著。所以這樣的真意既抒發(fā)了詩人歸隱生活的悠閑恬靜,乃至心悅,但更深一層我想也包含著詩人對社會、對人生、對宇宙的思索和不放棄的憧憬。詩人固然心境淡泊,但背后依然有一種靜穆的偉大。
所以在陶淵明之前,兩晉流行“玄言詩”(玄言詩是一種以闡釋老莊和佛教哲理為主要內(nèi)容的詩歌。玄言詩不是真正的詩,也不是真正的哲學(xué),而是一種失敗的雜燴。玄言詩是東晉的詩歌流派之一,約起于西晉之末而盛行于東晉。代表作家有孫綽、許詢、庾亮、桓溫等;其特點是玄理入詩,嚴(yán)重脫離社會生活,孫綽所做的玄言詩遠遠不及道林。后來東晉的文學(xué)家如《文選》等都極力避開玄言詩。),雖然語句也超然灑脫,但思想內(nèi)容空虛狹隘,膚淺乏味。就像梭羅在瓦爾登湖畔找回內(nèi)心的自我,但同時也關(guān)注社會的變遷,陶淵明則如魯迅先生所言,“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飄然。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揚,更離真實。”我認為魯迅先生對陶淵明的認識是深刻而全面的。別人大多數(shù)外儒內(nèi)道,而陶淵明陶靖節(jié),五柳先生其實是外道內(nèi)儒。正是因為有一種內(nèi)在的堅守,有一種靜穆的偉大,他的悠然才不是生命中難以承受之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