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號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其祖陶侃為東晉名將,曾官大司馬。祖父與父親做過太守一類的地方官。到陶淵明時,家道衰落。陶淵明青壯年時代有建功立業(yè)之志,意欲做一番大事業(yè),先后任江州祭酒、鎮(zhèn)軍參軍。義熙元年(405年)八月,陶淵明求為彭澤令,十一月,郡里派了一名郵督,督察檢核該縣縣務(wù),此人位輕權(quán)重,驕橫跋扈,縣吏囑淵明“應(yīng)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當日解去印緩,辭歸故里,作《歸去來辭》以明志。此后一直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
史稱陶淵明“懷高尚,博學善屬文”。今存詩121首,內(nèi)容包括田園詩、哲理詩、詠懷詩和詠史詩等;又有辭賦散文12篇,著名的有《歸去來辭》、《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陶淵明的詩以田園詩成就最高,被公認為我國第一位成就卓越的田園詩人,他的田園詩或描寫恬靜優(yōu)美的農(nóng)村自然景色,或表現(xiàn)淳樸的農(nóng)村生活情趣,或表達躬耕生活的甘苦,或抒發(fā)崇尚自然,安貧樂道的志趣,情感率真自然,語言明白簡潔,風格平易淡遠,景、情、理水乳交融,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同時,隱居后出于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因此作品中也流露出“金剛怒目”式的激越之情和堅決與污濁政治徹底決裂的高尚情操。故而清代詩人龔自珍《舟中讀陶》詩云:“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莫信詩人平淡處,二分梁甫一分騷。”有《陶淵明集》傳世。
結(jié)廬在人鏡,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筑宅于紛擾的人間,但沒有車馬的喧囂。試問為會么能這樣呢?心遠地自偏。好一個“心遠地自偏”!只要有心避開世俗的紛擾喧囂,世俗的紛擾喧囂也就與自己疏遠了,因此所處之地就顯得僻靜了,禪宗所謂“境由心造”,正是此理。世間一切形相的名相統(tǒng)統(tǒng)不過是人的心相而已。只要心不動,風也不動,幡也不動。故老子云:“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老子》第二章)既然如此,我們對待榮辱、得失、窮達、貴賤等等就應(yīng)當?shù)惶幹?,懷著一顆虛靜之心澄懷觀道,那么就能“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人生就會充滿詩情畫意。明代學者鐘伯稱“心遠”二字為千古名士高人之根,亦為本詩之詩眼之一。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人在東籬之下悠閑地采菊,偶一抬頭,遙見南山。蘇軾曾盛贊此二句“境與意會,最有妙處”。人與自然悠然相會,詩人與南山融為一體。令人想見莊生夢蝶,是莊生化蝶,還是蝶化莊生?都是,都不是。一個“見”字尤具匠心詩性,它道出了詩人極不經(jīng)意,恬淡悠然之心境。詩人與南山乃不期而遇,像久別的老友,在匆匆流逝的歲月中漸漸淡忘之后,忽然在某個意想不到的時空中重逢,那種由衷的喜悅又如何能言說!有的版本中,作“悠然望南山”,遠不如“悠然見南山”之妙,“望”,無論是遠望,還是期望,都帶著主觀的意味,那種悠閑與虛靜之心境便蕩然不存,詩人與南山那種興會與妙會就變成一種人為的安排,頓覺詩意索然。
3.寫作特色
①元好問《論詩絕句》云:“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此詩洗盡鉛華,不施粉黛,于平淡常處見真淳,于平淡處見淳美。如果僅是平淡,不會產(chǎn)生強烈的藝術(shù)魅力。此詩妙在于平淡的外表下,含蓄著熾熱的情感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讀來韻味雋永,淡雅優(yōu)美,淡如秋菊,氣若幽蘭。
②情、景、理的統(tǒng)一。詩人即景而生情,由情而入理。從遠處的南山,到傍晚的更見美好的“山氣”,再到結(jié)伴而還的山鳥,從人與自然的妙會契合中體驗審美觀照的愉悅與心境的的恬淡悠閑,又由此而上升到深沉的人生哲理,情趣與理趣相互照應(yīng),雋美深沉。
第二首 《詠荊軻》
本詩取材于《史記·刺客列傳》。燕太子丹曾在秦國當人質(zhì),逃到本國后,招募勇士,圖謀復(fù)仇。荊軻原為衛(wèi)國人,被人推薦給太子丹,很受優(yōu)待。當強秦危及燕國之際,荊軻奉命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時,太子率眾人穿著素服送至易水,高漸離擊筑悲歌,荊軻應(yīng)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就車直去,義無返顧。至秦后,以匕首刺秦王,未中,被殺。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在漢代就已流傳開來,在漢畫像磚上,就有這一題材的刻劃和表現(xiàn)。在中國文學史上,秦始皇是一個強權(quán)和暴力的象征,荊軻則是一個“士為知己者死”的典型。但他所刺殺的是一個暴君,而他明知“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還是義無反顧,慷慨赴難,最后身死而酬知己,于是,荊軻之“士為知已者死”便具有了一種除暴安良的俠義色彩,被后世廣為傳揚和盛贊。陶淵明身處王朝更迭頻仍,政治黑暗社會動蕩的年代,親歷了劉裕殺晉恭帝而自立的變亂,他選擇荊軻這樣一位敢于舍身除暴的英雄加以歌詠,顯然是有感而發(fā)的。同時,也寄托了詩人嫉惡抗暴,對現(xiàn)實強烈不滿的情懷,表明他歸隱之后,仍不忘關(guān)注現(xiàn)實,他并沒有完全退守于他虛構(gòu)的“桃花源”中。所以龔自珍有詩去:“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莫信詩人平淡處,二分梁甫一分騷。”
這首詩集中筆墨,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三個場面:
第一個場面,慷慨赴秦
燕丹善養(yǎng)士,志在報強嬴。
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發(fā)指危冠,猛氣沖長纓。
燕太子丹募士報秦,荊軻死酬知己。一個“提”字有四兩撥千斤之妙,滿不在乎,根本不把秦王嬴政放在眼里,仿佛是去參加一個朋友的約會,那么輕松和從容。他身騎白馬,越陌度阡,恨不立即到達秦廷。“雄發(fā)指危冠,猛氣沖長纓”,一“雄”,一“猛”是詩人對荊軻的稱贊。此二句繪聲繪色,一個俠士的形象躍然紙上,雄豪威猛,氣度不凡。
第二個場面,易水餞別:
西風蕭蕭,寒波淡淡,群英列座;漸離擊筑,宋意高歌;筑聲悲響,低沉幽咽,如泣如訴;壯士心知,此去不還,死而無憾,留名身后。這是怎樣的一個悲壯的場面啊。
第三個場面,刺秦失敗。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
凌歷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
惜哉劍術(shù)疏,奇功遂不成。
千城萬里,轉(zhuǎn)瞬即達。來到秦庭,佯裝獻圖,圖窮匕首見,最后功虧一簣,血濺秦庭。一個“惜”字,表達了詩人深深的遺恨。
最后兩句:“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越過悠遠的時空,詩人與俠士仍然情脈相通。何止是陶淵明,李白有《易水送別》詩句云:“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辛棄疾《賀新郎》詞中云:“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
《詠荊軻》是一首氣壯山河,忠義噴發(fā)的詠史詩。詩人對荊軻的歌詠中,表達了強烈的愛憎情感,亦將對現(xiàn)實的滿腔忠憤似瀉寫于字里行間。龔自珍有詩贊道:“陶潛詩喜詠荊軻,想見《停云》發(fā)浩歌。吟到恩仇心思涌,江湖俠骨恐無多。”
這首詩的藝術(shù)風格與陶淵明的明白田園詩迥然有別??梢娞赵姵似降?,還有豪放的一面。朱熹說:“淵明詩人皆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出來。”堪為的評。其此之外,尚有《讀山海經(jīng)》等篇目,魯迅先生將陶潛明的這類詩稱為“金剛怒目”式。可見在陶潛明采菊、飲酒、聽松、看云的平淡外表之下,深藏的是關(guān)懷現(xiàn)實的熾烈情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