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圖:童書媽媽讀書會部分成員定妝照。
2016年2月27日,時差空間,童書媽媽第二次讀書會如期開始了。
這次的書目是一本很有顛覆性的教育學著作——美國知名心理學家朱迪斯﹒哈里斯的《教養(yǎng)的迷思》。它推翻了人們早已熟悉的“教養(yǎng)假設”,認為很多“專家”的說法是錯誤的,父母的教養(yǎng)并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和人格發(fā)展,反倒是同輩和社區(qū)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這種看法有沒有道理?如果有的話,合理性在哪兒?再進一步說,如果承認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那么家長在孩子教育這個問題上是可以松一口氣了呢還是更難了呢?家長們在養(yǎng)育孩子的問題上到底能夠做些什么?
本次讀書會的八位報告人圍繞上述問題從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想法,新見迭出;報告形式也各有特色,比如裴小爽用和作者朱迪斯對話的方式,借助生動的卡通形象梳理了全書;而甜果媽媽則借用系統(tǒng)控制論的原理闡釋了她對孩子人格發(fā)展的理解,這些都引發(fā)了參會者的興趣和熱烈討論。
壹
幾位報告人首先探討了作者觀點的合理性,基本上都認同環(huán)境特別是同輩影響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三川老師基于以下兩點愿意假設《教養(yǎng)的迷思》一書的觀點是正確的:
其一,這本書是基于大視野寫作的,作者為了編輯教科書,曾讀過750份相關報告才得出了這個結論;
其二,本書的寫作與出版無關任何學術利益、個人及家庭利益。
另外,三川老師認為自己的成長經驗也佐證了書中的不少觀點。
曹瑩比較贊同書中“父母意味著享受為人父母的快樂。如果你不覺得快樂,那說明你做得太過頭了”等七個觀點以及書中對一些流行性、盲從性理論的批判。甄珍則根據書中的內容歸納了“專家們”犯的五點錯誤,認為這些錯誤跟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社會化的本質、學習的本質、遺傳的本質、社會歷史的演化相關。
裴小爽非常贊同哈里斯的觀點,即“兒童教養(yǎng)不是物理學。這些研究受文化制約的影響,因為童年和父母教養(yǎng)是一個內在情緒化的問題,你不可能用測試物理學中的中微子與夸克的方式來測量它”。
裴小爽覺得雖然哈里斯的某些想法還沒有得到試驗證明,但這本書的確解釋了很多難以解釋的現象,或者解釋得更讓人信服。
曹弘同時參看了這本書的英文版,對中文版中的一些翻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細讀這本書的基礎上,曹弘認為孩子的成長是“先天 后天”的共同作用?!跋忍臁辈糠种饕恰盎颉痹谄鹱饔?,“后天”的形成則主要是環(huán)境特別是“圈子”在起作用。孩子通過識別“圈子”的個性和特性,判斷自己應歸屬于哪個“圈子”,同時在這個“圈子”內獲得內部同化來實現社會化。
因此,家長首先應放輕松,把養(yǎng)孩子看作是一件輕松快樂的事,孩子在適應新環(huán)境時,完全有能力根據新的環(huán)境發(fā)展出來新的行為,并據此來強化自己的人格發(fā)展。她認為“社會化”的問題是整本書講的重點,包括求同、求異兩部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群體關系的同化是孩子社會化的過程,群體關系的異化則是其人格發(fā)展的過程。但是曹弘遺憾的是書中基本上沒有講到“異化如何產生和發(fā)展的”,還有“人格發(fā)展是如何由異化過程中演變的”等問題講得不是很清晰。
本期讀書會上,甜果媽媽的報告引發(fā)了大家的關注和興趣。甜果媽媽是航天工程師,還是一對雙胞胎的媽媽。在甜果一個月時,甜果媽媽就感受到了他們性格的差異。因此,她開始大量閱讀育兒書籍并加入了三川玲讀書會。她非常贊同這本書作者的觀點:承認先天差異,否定教養(yǎng)假設(即家長不能直接影響孩子人格),還借用了系統(tǒng)控制論建構了一個關于孩子輸出人格的模型。甜果媽媽認為可以把孩子看做一個PID 控制器,其核心是孩子的大腦,孩子大腦一部分由基因決定,一部分受后天影響。
孩子的輸出目標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孩子,而不是一個成功的大人。所有輸入給孩子的東西經過孩子這個控制端的處理,才能夠輸出為孩子人格的具體表現,輸入和輸出之間是存在著差異的,不是家長輸入給孩子什么,孩子就會輸出什么。孩子作為控制器,受三個方面影響——同輩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家環(huán)境。其中同輩環(huán)境的影響是放大的,直接影響孩子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孩子們要在同伴環(huán)境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和與他人的共識。而社會環(huán)境是大環(huán)境,是改變不了的,起著積分的作用,雖然不是直接改變人,卻在緩慢地影響著孩子的輸出。家環(huán)境中,父母提供基因,并且?guī)Ш⒆舆M行一些實踐,這種親子關系(包括師生關系)對孩子成長起著微分的作用,也就是說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只是孩子實踐中的 N分之一,因此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錯幾次沒關系,不必過于自責或糾結;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親子關系一直有問題,還是會影響孩子的。所以家長雖然不是直接影響孩子的人格,但是家長間接地參與了孩子的成長。這就是無法否認的家環(huán)境的意義。
【注1:執(zhí)行機構—孩子 ,期望目標—成功孩子行為 ,Y(t)輸出—孩子的輸出 ,R(t)輸入—孩子的輸入 ,E(t)輸入與輸出間的差異?!?/span>【注2:PID_控制器—孩子的內部處理,P 放大—孩子與同輩關系,I 積分—環(huán)境 ,D 微分—孩子與父母關系、孩子與老師關系】
另外,報告人們也對本書的一些觀點提出了疑問和不同見解。
比如孟潔認為這本書與其說作者是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育兒理念,不如說是為我們提出了更多的疑惑和思考,而這種疑惑和思考的過程才更重要。孟潔的第一個思索是對書中“人格”的理解,她特意百度了“人格”的定義,認為人格的形成在于人和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另外她還對書里談到的父母傳承系統(tǒng)化的行為,提出了質疑。
最后孟潔提出了一個終極問題:教育孩子的意義最終是什么?到底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呢?她認為無論怎樣,撫養(yǎng)孩子還是放輕松、順其自然最好。
曹瑩也對書中的一些內容提出了自己的存疑之處,比如書中對“文化”的理解是不是變窄了;作者是不是忽略了時代和社會的差異性,對有些問題的看法過于絕對化;更重要的是作者提出問題后,并沒有給出更好的辦法,讓人無所適從。
曹瑩還結合當下現代化、城市化的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分析了“教養(yǎng)假設”在中國流行的原因,她認為因為計劃生育政策,目前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缺少機會去了解孩子成長的獨特性。
而我們當下的社會相較于朱迪斯寫作的時代又出現了兩個新的變化,一是分齡代替混齡,社會化的進程延緩推遲,因此父母環(huán)境的重要性要高于以往,特別是在孩子0-3歲時,家庭、父母的作用不可忽視。二是當今的高科技互聯網時代與傳統(tǒng)社會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個體生存環(huán)境要遠遠好于傳統(tǒng)社會,在這樣的情況下,群體對孩子的影響是否還會像以往那么重要?曹瑩提醒我們不要從一個教養(yǎng)假設的偏激轉向群體社會化理論的偏激。
貳
最后,幾位報告人重點探討了家長們在孩子成長中所起的作用。
三川老師發(fā)現有些父母看了此書后不但沒有松一口氣,反而背上了“原罪”的包袱,認為自己無法為孩子成長提供所謂的“學區(qū)房”或者是更好的成長環(huán)境,她認為父母在教養(yǎng)孩子上其實是有很多事情可做的。
首先,正如書中所說:“任何能在家里學習到的東西基本上都是父母傳授給孩子的”,父母能夠影響孩子的地方非常多,父母能夠提供家庭生活的見習和實習的機會,使孩子們能為未來的家庭生活做準備,而原生家庭的家庭關系、成員關系也很容易被傳遞到核心家庭即第二代家庭中去,比如說父母的相處模式就很容易成為孩子未來與伴侶的相處模式。
其二,孩子所在的家庭或家族,可以成為一個群體,有利于這個群體中每個個體的成長。
其三,父母擁有為孩子選擇同輩的權利,類似孟母三遷一樣選擇一個較好的社區(qū)。其四,幫助孩子提升外表優(yōu)勢,使其具有一定的素養(yǎng)和品位。
最后,三川老師還探討了關于階層流動性的問題,比如同大院或者父母密友的孩子能夠因為父母們價值觀的相似而結為圈子,而一個較大的家庭或者家族也可以形成一個群體;書本和互聯網能夠讓人們的思想趣味有離開原階層的機會。另外,移民文化,比如“北漂”或“南漂”也是一種階層流動的方式,這些“新移民”會自發(fā)地創(chuàng)造出一種更有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新文化。而且無論大人和孩子都應該盡可能地去創(chuàng)造同輩,通過書本、互聯網和趣味去主動選擇和建立自己的群體,比如童書媽媽讀書會就是這樣成立的。
曹瑩認為在個性化的時代,生存的起點是良好的適應性和成長性。家長們應該順勢而為,盡力而為,樹立一種非階段性的有別于短期發(fā)展的畢生發(fā)展觀。教育的根本是家長及家庭良好的自我塑造與成長。家長應為了自己而成長,而不是為了育兒而育己。甄珍認為即使信奉了《教養(yǎng)的迷思》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家長們也不能從此做甩手掌柜,而是需要去發(fā)現孩子的特點,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并且盡力為孩子提供一個較好的同齡群體和成長環(huán)境。
首先,家長應正確認識到幼兒是一個具有獨立的思想、意識與行為,主動發(fā)展的生命體;他們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與特點,不同于成人。
其次,應有效的開展家庭教育,包括享受家庭關愛、帶孩子走進大自然、鼓勵孩子體驗社會生活以及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等。甜果媽媽認為家長能夠正確影響孩子期望的目標,讓孩子自行在輸出時做出調整;同時家長還可以對孩子的輸出做出敏感的觀察,及時有效獲得孩子行動的反饋。
另外,既然孩子同輩對孩子的影響巨大,那么家長可以更好地選擇孩子的同輩環(huán)境,包括社區(qū)、教育甚至移民以及提供機會幫助孩子擴大同輩環(huán)境。而閱讀也能夠很好地改變孩子的輸出目標,因此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閱讀。最后,甜果媽媽提出,青春期中孩子的困惑問題~~青春期是從孩子變成成人的一個過渡階段,這個時候原有的期望目標已經改變,但是新的期望目標又不太清晰,所以這個階段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以這個思路去處理青春期問題,很多問題可能會迎刃而解。
張昱認為對孩子成長來說最重要的是他所在的具有同樣價值觀和興趣的“圈子”,人的成長離不開群體,尤其是同齡人群體。父母無法阻止自己的孩子不被群體做負面的角色匹配,然而父母可以減少這種情況的發(fā)生。
她舉了“家門口的足球隊”的例子,認為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孩子們認識不少志同道合的的隊友,鍛煉孩子們的協作精神。因此,父母在幫助孩子選擇課余興趣班的時候,不要只考慮鋼琴、圍棋、滑雪等個人項目,而應該適當增加一些團體項目。另外,父母還應深入孩子的圈子去了解他們的生活,這樣才能夠和孩子有話題可談,深化親子關系。最后,父母可以讓自己的孩子的形象有吸引力,做孩子的社交智囊團,在關鍵時刻給他支招。
總體來說,父母應該盡力幫助孩子在面對社交時自信滿懷,這樣才能夠堅決抵制可能發(fā)生的同輩虐待。
裴小爽梳理了書中的相關內容后,把家長們能做的事分成了三個檔次:容易做的、不太容易做的和應該放下心態(tài)去做的。容易做的指培養(yǎng)孩子的技能、知識、習慣和興趣愛好;在外表上幫孩子減少與群體的差異;善待孩子;幫孩子選擇好的伙伴和群體等。不太容易做的指像亞洲人一樣建立家族觀念,把家庭營造成一個群體。應該調整心態(tài)去做的指不要太在意專家說的話,諸如每天應該吻孩子幾次之類的;不要夸大和濫用“平等”這個概念,父母應適當行駛主動權;愛孩子不要刻意,要享受做父母的快樂等等。最后她提醒大家,大家都想當好父母,責任心都很大,但是往往太負責任就等同于不負責任,如果感到不快樂,那就是做過頭了。
總之,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方面對很多問題應有所不為,如作者所說“讓撫養(yǎng)孩子這件事變得容易一些,讓家長的壓力小一點兒”,順其自然,享受一段親子生命旅程就好;另一方面,對于孩子的成長,父母在很多時候仍大有可為,重點在于引領孩子一起走向與同輩和社區(qū)互動的廣闊世界。
而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則在于促使我們跳出育兒書和“專家”為我們劃定的藩籬,不盲從,常反思,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無論是育兒還是父母的自我成長都應如此。
備注:本文由第二次讀書會新聞官郭凌云根據八位報告人的報告整理而成。本文圖片來自童書媽媽讀書會,因涉及肖像權利,請勿在未授權情況下單獨使用。
郭凌云,五歲女孩的媽媽,北大中文系古典文學博士,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學院副教授,教齡十年。童書媽媽讀書會成員。
關于童書媽媽讀書會
在2015年年底,我的生日的那天,我決定做一件讓自己開心,讓別人也開心的事情,那就是找一批朋友來陪我一起讀書,于是便有了童書媽媽讀書會。
我們每個月深度閱讀一個月書,并演講式分享,每個人演講的時間,是6分40秒。
讀書會目前僅在北京開展,有三個組99名成員。
下次讀書會招募在2016年12月26日,請留意。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