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和匜(yí)是一對配套使用的水器。古人在宴享、祭祀等重大場合,先要進行“沃盥之禮”——用水給客人洗手(“盥”字的象形)。商代用“盉”盛水沖淋,用“盤”接水;周代改用“匜”舀水,用“盤”接水。
匜最早出現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其形制有點類似于現在的瓢,前有流,后有鋬。為了防止置放時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鑄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緩的無足。匜用來舀水,也可以用來盛酒。
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隨葬青銅器,其中就有一套青銅盤匜組合,它們就是戰(zhàn)國早期的盥洗器。盤呈圓形,高12.8厘米,重8.8千克,直口方唇,淺腹平底,下置三只龍足。出土時盤內置一匜,匜呈橢圓形,平底,下置三個小蹄足,前為短槽流,後為簡約的龍首鋬。匜體及鋬均飾粗獷的勾曲形云紋。匜腹內底鑄“曾侯乙作持”等銘文。
【2003-26東周青銅器(8-4)曾侯乙匜】
青銅盤的形制有圓形的,也有方形(長方形)。有三件國寶級的青銅器盤登上郵票,首屈一指的是西周的虢季子白盤,1978年出土的戰(zhàn)國曾侯乙尊盤更是絕世寶物。
【特9偉大的祖國(4-3)虢季子白盤】
虢季子白盤形制奇特,整體呈圓角長方形,四只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酷似一只現代用的大浴缸。長、寬、高分別為130.2、82.7和41.3厘米,重300公斤,體量巨大。盤外四壁各有兩只饕餮銜環(huán)獸首耳,口沿飾一圈竊曲紋,下為波帶紋,斑駁陸離,是西周的青銅藝術珍品。
盤內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zhàn)榮立戰(zhàn)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并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銘文語言洗練,字體端莊,是金文中的書家法本。
虢季子白盤于清道光年間在陜西寶雞縣虢川司出土,同治初年被淮軍將領劉銘傳意外獲得。之后近九十年光陰里,劉氏祖孫四代為護持此寶盤備嘗艱辛。新中國成立后,劉銘傳的曾孫劉肅曾于1950年1月在家中一間破舊不堪房子里將虢盤挖出,并親自護送至北京獻給國家。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為其鎮(zhèn)館之寶。是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2003-26東周青銅器(8-1)龜魚紋方盤】
此盤原為清宮舊藏,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盤作長方體,口沿外翻,淺腹,平底,四獸首銜環(huán),底部鑄有四獸形足。通高22.5厘米,長73.2厘米,寬45.2厘米,重23.5公斤。形體巨大,鑄造精湛,口沿飾蟠螭紋,內底飾龜魚戲水圖案,內壁飾曲帶紋,外壁飾以云紋及浮雕怪獸。其工細瑰麗的盤體龜魚紋與蓄勢待發(fā)的四立體獸形足相得益彰,以其瑰麗雄奇的紋飾與造型見稱,是戰(zhàn)國青銅盤中罕見的佳作。
【2019-12M曾侯乙尊盤(小型張)】
曾侯乙尊盤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復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它由一具尊和一個圓盤組合而成,二者可以分開。尊通高30.1厘米,口徑25厘米,重約9公斤;盤通高24厘米,口徑58厘米,深12厘米,重約19.2公斤。全套器物通高42厘米,重約30公斤。
曾侯乙尊盤集渾鑄、分鑄焊接和失蠟法等多種工藝為一體,鏤空裝飾紛繁復雜,令人嘆為觀止。銅尊上用34個部件,經過56處鑄接、焊接而連成一體。尊體上裝飾著28條蟠龍和32條蟠螭,尊的口沿是多層套合的鏤空附飾,遠看像云朵,實際是由龍蛇組成的鏤空花紋,它們相互盤旋環(huán)繞,宛如在空中游動。銅盤更為復雜,盤體上共裝飾了56條蟠龍和48條蟠螭,裝飾風格與銅尊一致。
尊的頸部和盤內底分別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終”銘文,故被命名為曾侯乙尊、曾侯乙盤,合稱曾侯乙尊盤。屬戰(zhàn)國早期周王族諸侯國中曾國國君曾侯乙的青銅器。1978年在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為湖北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