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禁止外展的中國文物[38P]

禁止外展的中國文物[38P]

五星出東方”護膊



亦稱:“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漢晉時代。圓角長方形,絹緣,縫綴六角系帶,長18.5厘米,寬12.5厘米,系帶長21厘米,部分系帶殘斷。護臂用面錦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文字織錦,五重平紋經(jīng)錦,經(jīng)密220根/厘米,緯密24根/厘米,寶藍、草綠、絳紅、明黃和白色等五組色經(jīng)根據(jù)紋樣分別顯花,織出星紋、云紋及孔雀、仙鶴、辟邪虎等禽獸紋樣,紋樣題材新穎、風格別致;每組花紋循環(huán)為7.4厘米,上下兩組循環(huán)花紋之間織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小篆文字。白色絹緣系用一通幅的絹條縫制成絹經(jīng)密50根/厘米,緯密40根/厘米,系帶經(jīng)密60根/厘米,緯密28根/厘米?,F(xiàn)藏于:新疆區(qū)考古研究所。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新石器時代。陶質(zhì)彩繪,器高47cm、口徑32.7cm。1978年河南省臨汝縣閻村出土,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類型,陶缸繪有鸛鳥銜魚,旁邊豎立一件石斧的畫面,作者用白色在夾砂紅陶的缸外壁繪出鸛、魚、石斧,以粗重結(jié)實的黑線勾出鸛的眼睛、魚身和石斧的結(jié)構(gòu),畫面效果粗獷有力,繪畫具有中華民族遠古時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見的繪畫珍品?,F(xiàn)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陶鷹鼎



 商代。通高只有36厘米,但看上去顯得威武而雄壯。鷹的前胸為鼎腹,飽滿粗壯,器口開在鷹的背部。鷹的雙目圓睜,周身光潔未加紋飾,喙部呈有力的勾狀。鷹鼎整體結(jié)構(gòu)簡潔,體積感很強,鷹的雙足和尾部為鼎足穩(wěn)定地撐柱于地,后收的雙翅圍過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種前撲的動勢,配上鷹頭部的大眼、利喙,使這只鷹顯得威風凜凜,桀驁雄勐的氣勢?,F(xiàn)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司母戊”銅鼎







亦稱:司母戊大方鼎。商后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公元前十一世紀)。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外,其余各處皆有飾紋。在細密的云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tài)。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勐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cè)以魚紋為飾。四只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鼎腹內(nèi)壁鑄有銘文"司母戊"。據(jù)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商代后期王室青銅祭器,一說為商王文丁為其母而作;另一說為商王且庚、且甲為其母而作。此鼎型制雄偉,是中國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銅器,有“青銅之冠”之稱?,F(xiàn)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利 簋



西周早期。為武王時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陜西臨潼,是已發(fā)現(xiàn)的時代最早的西周青銅器。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圓形,侈口,鼓腹 ,雙獸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莊重穩(wěn)定。以云雷紋為地,腹及方座飾獸面紋,圈足飾夔紋,獸面巨睛凝視,森嚴可怖。腹內(nèi)底部鑄有銘文4行32字 , 述及武王伐紂在甲子日晨,并逢歲(木)星當空,與《尚書 武成》、《淮南子  兵略訓》等古代文獻所記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F(xiàn)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大盂鼎

西周西周康王時期。鼎高一百.八厘米,口徑七十八.三厘米,重一百五十三.三公斤,鼎身為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以饕餮紋帶,三足上飾以獸面紋,并飾以扉棱,下加兩道弦紋,使整個造型顯得雄偉凝重,威儀萬端,內(nèi)壁有銘文二百九十一字,內(nèi)容為周王告盂,殷代因酗酒而亡國,周代忌酒面與,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輔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時記載給盂的賞賜相傳此鼎於清道光間在陜西眉縣禮村出土,為該地郭氏所得,后歸周雨樵。同治間左宗棠以重金購得,又歸蘇州潘祖蔭。解放后,1951年潘氏后人捐獻國家。為上海博物館所收藏,1959年撥交中國歷史博物館。這件周康王時的大盂鼎,是現(xiàn)存西周青銅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莊穩(wěn)重,渾厚雄偉,典麗堂皇,為世間瑰寶。西周早期的金文有瑰異凝重、雄奇恣放質(zhì)樸平寶等數(shù)類。大盂鼎屬於瑰凝重這一類,銘文大字,字體莊嚴凝重而美觀,故在成、康時代金文中,以書法的成就而言,當以大盂鼎居首位。現(xiàn)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大盂鼎銘文

  大盂鼎內(nèi)壁有銘文二百九十一字,其內(nèi)容為:周王告誡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命盂一定要盡力地輔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布局都十分質(zhì)樸平實,用筆方圓兼?zhèn)洌哂卸藝滥氐乃囆g(shù)效果。開《張遷碑》、《龍門造像》之先河。以書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時代當據(jù)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虢季子白盤

 西周。虢季子白盤鑄于周宣王時期,與散氏盤、毛公鼎并稱西周三大青銅重器。此盤造型奇?zhèn)ィ鞲?9.5厘米,上口呈長方形,口長137.2厘米,腹下斂,平底,曲尺形四足。四壁各有含環(huán)獸首兩個,腹上部為竊曲紋,下部為環(huán)帶紋,是價值連城的藝術(shù)精品。虢季子白盤被譽為西周三大青銅重器之首。盤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為圓角長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兩只銜環(huán)獸首耳,口沿飾一圈竊曲紋,下為波帶紋。盤內(nèi)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zhàn),榮立戰(zhàn)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并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盤以為紀念。銘文語言洗練,字體端莊,是金文中的書家法本。此盤自道光年間出土后曾被當?shù)剞r(nóng)人用以喂馬,后縣令以數(shù)錢據(jù)為己有。幾經(jīng)動蕩,此盤被劉銘傳覓得,極為珍惜。在其后幾十年內(nèi),凱覦此盤者不乏其人,劉氏后人將盤重埋地下,遠避他鄉(xiāng)。解放后,劉肅將此盤掘出獻給國家。自此,虢季子白盤才得以重放異彩,供世人欣賞。虢季子白盤先曾藏于故宮博物館,現(xiàn)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虢季子白盤銘文

虢季子白盤銘文白話譯文:在十二年正月初吉期間的丁亥日,虢季子白制作了寶盤。顯赫的子白,在軍事行動中勇武有為,經(jīng)營著天下四方。進擊征伐玁狁,到達洛水之北。斬了五百個敵人的首級,抓獲俘虜五十人,成為全軍的先驅(qū)。威武的子白,割下敵人左耳獻給了王,王非常贊賞子白的威儀。王來到成周太廟的宣榭,大宴群臣。王說:“白父,你的功勞顯赫,無比榮耀。”王賜給子白配有四馬的戰(zhàn)車,以此來輔佐君王。賜給朱紅色的弓箭,顏色非常鮮明。賜給大鉞,用來征伐蠻夷。(子白作器以使)子子孫孫萬年永遠地使用。









鳳冠

明代。定陵出土的鳳冠共四件,三龍二鳳冠、九龍九鳳冠、十二龍九鳳冠和六龍三鳳冠各一頂,孝端、孝靖兩位皇后各2頂。冠上飾件以龍鳳為主,龍用金絲堆累工藝焊接,呈鏤空狀,富有立體感;鳳用翠鳥毛粘貼,色彩經(jīng)久艷麗。冠上所飾珍珠、寶石及重量各不相等,最多的一頂上有寶石128塊,最少的95塊;珍珠最多5,449顆,最少的3,426顆,最重者2,905克,最輕者2,165克。冠上嵌飾龍、鳳、珠寶花、翠云、翠葉及博鬢,這些部件都是先單獨作成,然后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內(nèi),組合成一頂鳳冠。 鳳冠造型莊重,制作精美,其工藝有花絲、鑲嵌、鏨雕、點翠、穿系等項。點翠面積大(四頂鳳冠上有翠鳳23只,翠云翠葉翠花多達數(shù)百片),寶石鑲嵌多達400余顆,大小珠花及珠寶串飾的制作也不少。最后的組裝更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序,各飾件的放置,幾千顆珍珠的穿系,幾百顆寶石的鑲嵌,諸多飾物于一冠,安排合理。鳳冠口銜珠寶串飾,金龍、翠鳳、珠光寶氣交相輝映,富麗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達到。鳳冠上金龍升騰奔躍在翠云之上,翠鳳展翅飛翔在珠寶花葉之中。鳳冠是皇后的禮冠,在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1957年北京市昌平縣定陵出土?,F(xiàn)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大克鼎

西周晚期。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公斤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陜西扶風縣法門鎮(zhèn)任村出土。大克鼎

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與此鼎同出的還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鐘六件、镈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稱此鼎為大克鼎,小鼎為小克鼎。西周孝王時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wěn)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由于竊曲紋如同浪峰波谷環(huán)繞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紋。鼎腹內(nèi)壁上銘文共28行290字,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內(nèi)容分為兩段:第一段是克對祖父師華父的頌揚與懷念,贊美他有謙虛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輔協(xié)王室,仁愛萬民,管理國家。英明的周天子銘記著師華父的偉績,提拔他的孫子克擔任王室的重要職務膳夫,負責傳達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冊命辭,周天子重申對克官職的任命,還賞賜給克許多禮服、田地、男女奴隸、下層官吏和樂隊,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賞賜,乃鑄造大鼎歌頌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靈。此鼎系周孝王時期鑄器,歷見著錄,流傳有緒,是研究西周奴隸制度的珍貴資料?,F(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太保鼎

西周初期。通高50.7厘米,口徑 23×36厘米,方形,二直耳,耳上各有兩個立虎,器身上有棱嵴與紋飾,腹內(nèi)有“太保鑄”三字。傳系清季山東梁山出土,此太保系輔佐周成王的召公奭?,F(xiàn)藏于:天津市藝術(shù)博物館。



淅川出土“云紋銅禁”

春秋中期。通高28.8厘米 器身長103厘米,寬46厘米。禁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細不同的銅梗支撐多層鏤空云紋,十二只龍形異獸攀緣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為足。這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用失蠟法鑄造的時代最早的銅器,其工藝精湛復雜,令人嘆為觀止。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



齊王墓“龍紋矩形銅鏡”

 西漢時期。鏡長115.1厘米,寬57.5厘米,重56.5公斤。背部有五個環(huán)形弦紋鈕,兩短邊又各鑄二鈕。每一環(huán)鈕四周飾柿蒂形紋。背又飾有夔龍糾結(jié)圖案,卷曲交錯自如。這件大型銅鏡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撐,鏡背面和邊上的鈕可能就是與柱子和座子固定時用的。1980年山東淄博大武公社窩托村南古墓五號陪葬坑出土。現(xiàn)藏于:山東省淄博博物館。



鑄客“銅鼎”

又名楚大鼎或大鑄客鼎。戰(zhàn)國。楚國青銅炊器,通高113厘米,口徑87厘米,耳高36.5厘米,腹深52厘米,腹圍290厘米,足高67厘米,重約400公斤。圓口,方唇,鼓腹,圓底,三蹄足。頸側(cè)附雙耳,耳的上部外侈。腹飾一周突起的圓箍。箍上飾模印花紋,雙耳和頸部外 壁飾模印菱形幾何紋,足根部飾浮雕旋渦紋。鼎口平沿 刻銘文12字,刻銘開頭即是“鑄客”二字,故依慣例以開始二字名之, 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吉語,又因此鼎在數(shù)千件楚器中最為雄偉,堪稱楚王重器,特冠一“大”’字,是現(xiàn)存周代以來最大最重的鼎。1933年壽縣朱家集(今屬長豐縣)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現(xiàn)藏于:安徽省博物館。





婁睿墓《鞍馬出行圖》壁畫(局部)

北齊?!栋榜R出行圖》位于墓道西壁中欄、作長卷式展開:風嗖嗖,旗獵獵,遠征的人兒出發(fā)了!莫道行程遠,何懼路奇艱,手執(zhí)弓,身佩劍,揚銳氣,策駿騎,縱然千山萬水,也要勇往直前。馬嘶鳴,回首望,召喚身后的馬隊,快加鞭,緊跟上,越過前方的大山,將是我們的獵場……整個畫面層次分明,構(gòu)圖新穎,人物生動,表情逼真,生活氣息濃厚,表現(xiàn)技法嫻熟,堪稱中國繪畫史上的精絕之作?,F(xiàn)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曾侯乙“青銅尊盤”左圖為“盤”       右圖為“尊”

  戰(zhàn)國早期。尊高33.1厘米,口寬62厘米,盤高24厘米,寬57.6厘米,深12厘米。尊敞口,呈喇叭狀,寬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飾玲瓏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紋,形似朵朵云彩上下疊置。尊頸部飾蕉葉形蟠虺紋,蕉葉向上舒展,與頸頂微微外張的弧線相搭配,和諧又統(tǒng)一。在尊頸與腹之間加飾四條圓雕豹形伏獸,軀體由透雕的蟠螭紋構(gòu)成,獸沿尊頸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長舌垂卷如鉤。尊腹、高足皆飾細密的蟠虺紋,其上加飾高浮雕虬龍四條,層次豐富,主次分明。盤直壁平底,四龍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飾蟠虺紋,與尊口風格相同。四耳下各有兩條扁形鏤空夔龍,龍首下垂。四龍之間各有一圓雕式蟠龍,首伏于口沿,與盤腹蟠虺紋相互唿應,從而突破了滿飾蟠螭紋常有的滯塞、僵硬感。出土時尊置于盤內(nèi),兩件器物放在一起渾然一體。尊是盛酒器,盤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為一器,尊內(nèi)盛摻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時酌以獻尸,賓禮時酌以飲客。整套器物紋飾繁縟,窮極富麗,其精巧達到先秦青銅器的極點。尤其是器上鏤空裝飾,透視有若干層次,系用失蠟法鑄造,即先用蠟做模,模外做范,加熱烘烤使蠟模融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一個空殼,再將青銅溶液澆灌至空殼內(nèi),就可鑄成所需的器物。這一發(fā)現(xiàn),證實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戰(zhàn)國早期,中國的失蠟法鑄造技術(shù)已經(jīng)達到極高的水準。尊和盤均鑄有“曾候乙作持用終”銘文。1978年于湖北省隨縣(今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F(xiàn)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彩漆鳳鹿木雕座屏

戰(zhàn)國。通高15、長51、座寬12、屏厚3厘米。此座屏為木質(zhì),周身髹黑漆,用朱紅、灰綠、金、銀等色漆彩繪。外框長方形,其中透雕和浮雕了五十一只動物,包括大蟒二十條,小蛇十七條,蛙二只,鹿、鳳、雀各四只。透雕部分由兩約對稱的圖形組成,兩組圖形完全相同,構(gòu)圖十分穩(wěn)定。每組圖形都以雙鳳。雙鹿圍繞著一個中心——鷙鳥搏蛇。底部浮雕以糾結(jié)的蛇、蟒和蛇吞蛙為主要內(nèi)容。除邊框為直線外,鹿。鳳和蛇的輪廓均為曲線,形成有動感的韻律。各種鳥。獸、蛇、蛙都以寫實方法表現(xiàn),但它們的動態(tài)和身上的羽毛、斑紋畢竟是理想化的,因此比自然更具有規(guī)律,也更美。如左右兩只鷙鳥各銜蛇兩條,我們可以想像在烏嘴下掙扎的蛇是如何丑陋,但這兩條蛇都盤成對稱的花結(jié),委婉自由、玲瓏剔透,是座屏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這件座屏在藝術(shù)上極為成功,歷來被藝術(shù)史家看成是楚國漆工藝品的代表作。1965年湖北省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F(xiàn)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鴨形玻璃注

北燕。長20.5厘米、腹徑5.2厘米,重70克。1965 年9月北票縣西官營子北燕馮素弗墓出土。淡綠色玻璃質(zhì),質(zhì)光亮,半透明,微見銀綠色銹浸。體橫長,鴨形,口如鴨嘴狀,長頸鼓腹,拖一細長尾,尾尖微殘。背上以玻璃條粘出一對雛鴨式的三角形翅膀,腹下兩側(cè)各粘一段波狀的折線紋以擬雙足,腹底貼一平正的餅狀圓玻璃。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時,因后身加重,才得放穩(wěn)。此器造型生動別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見。現(xiàn)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青銅神樹

商代。通高3.96米,由于最上端的部件已經(jīng)缺失,估計全部高度應該在5米左右,含底座、樹身、龍三部分。樹的下部有一個圓形底座,三道如同根狀的斜撐扶持著樹干的底部。樹干筆直,套有三層樹枝,每一層三根枝條,全樹共有九根樹枝。所有的樹枝都柔和下垂。枝條的中部伸出短枝,短枝上有鏤空花紋的小圓圈和花蕾,花蕾上各有一只昂首翹尾的小鳥;枝頭有包裹在一長一短兩個鏤空樹葉內(nèi)的尖桃形果實。在每層三根枝條中,都有一根分出兩條長枝。在樹干的一側(cè)有四個橫向的短梁,將一條身體倒垂的龍固定在樹干上。底座圈上三個拱形足如同樹根,主干上三層樹枝,均彎曲下垂,樹枝尖端有花朵果實,其上均有立鳥,全樹共九只鳥。主干側(cè)有一身似繩索的殘龍。這株鑄造于3000年前的青銅神樹,極為壯觀,真可算是獨樹一幟,舉世無雙。三星堆遺址出土?,F(xiàn)藏于:四川省考古研究所。





三星堆出土“玉邊璋”

商代。通長54.5公分,遍體滿飾圖案,生動刻畫了原始宗教祭祀場面。圖案上下兩幅對稱布局,內(nèi)容相同,最上一幅平行站立三人,頭戴平頂冠,戴鈴形耳飾,雙手在胸前做抱拳狀,腳穿翹頭鞭,兩腳外撇站成一字形。第二幅是兩座山,山頂內(nèi)部有一圓圈(可能代表太陽),在圓的兩側(cè)分別刻有“云氣紋”,兩山之間有一盤狀物,上有飄動的線條狀若火焰。在山形圖案的低部又畫有一座小山,小山的下部是一方臺(可能代表祭祀臺),山的外側(cè),一只大手,仿佛從天而降,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第三幅是兩組S形勾連的云雷紋。云雷紋下的一幅也是三個人,穿著和手勢與第一幅相同,所不同的是這三個人戴著山形高帽,雙腳呈跪拜的姿勢。第五幅又是兩座山,內(nèi)部結(jié)構(gòu)與第二幅相同,所不同的是山外兩側(cè)各立有一牙璋,右邊的山頭伸出一個狀若象勾狀物橫在兩山之間。這些圖案反映出古蜀人在祭壇上舉著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而且天神已有反應,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這是要賜福于下界的表示。三星堆遺址出土。現(xiàn)藏于:四川省考古研究所



搖錢樹

東漢。通高198厘米。整體由基座、樹干、樹冠等共二十九種部件銜接扣掛而成?;鶠榧t陶質(zhì),樹用青銅澆鑄。樹冠可分七層,頂層飾鳳鳥為樹尖;其下二層的干與葉合為一體,飾西王母、力士和壁等圖案;下部四層插接二十四片枝葉,向四方伸出。飾龍首、朱雀與犬、象與象奴、朱雀與鹿以及成串的錢幣等圖案。樹桿直徑約1厘米,葉片最長約15厘米,最短為10厘米,每片樹葉厚約2毫米,樹高度應在1米左右,為三向八枝。所謂三向,即為搖錢樹枝桿被分為三層共八片枝葉,呈對稱分布。 特別有意思的是樹桿上有造像,高約5厘米,寬約2.5厘米。兩側(cè)各有一條飛龍,龍長約6厘米。人像站立狀,身著袍衣,雙手下垂合于腰前,整體造型美觀而大方。 細看枝葉,每兩片為一對,有如芭蕉葉的,葉片上鑄有圓形方孔錢,每錢相互連接,鑄有一人作彎腰伸臂撿錢狀,葉片外側(cè)四周猶如太陽的光芒,延生出許多長短不一的萬縷細絲;有如橢圓形的,一頭為乒乓球大小的圓環(huán),兩側(cè)鑄有飛龍,龍頭頂著錢幣,兩龍之間用錢幣連接,葉片外側(cè)如同刺猥般的短刺所包裹。1990年四川省綿陽市何家山二號漢墓出土?,F(xiàn)藏于:四川省綿陽市博物館。



銅奔馬

東漢。此馬高34.5厘米,長45厘米,其造型巧妙地利用了力學支點,鑄造了風馳電掣的千里馬形象。馬作飛馳狀,高昂首,尾上揚,口張作喘息狀,3足騰空,右后足正巧踏在一只疾飛的燕背上。那只奮飛的燕子在翱翔中突遭馬蹄踏中嵴背,霎那間吃驚地回首反顧;似要看清那比它還快的龐然大物,而奔馬也頭稍左顧,好象也要弄清踩著了什么東西。奔馬與飛燕在這一瞬間的動作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古代的藝術(shù)家設想出如此浪漫、巧妙、引人入勝的意境,烘托、反襯出駿馬的神速,實在令人拍案叫絕!1969年在甘肅武威雷臺的東漢墓中出土?,F(xiàn)藏于:甘肅省博物館。



銅馬車

 秦代。車共兩乘,經(jīng)復原大小約為真車、真馬的二分之一。一號銅車馬為雙輪、單轅結(jié)構(gòu),前駕四馬,車輿為橫長方形,寬 126厘米,進深70厘米,呈橫長方形,有圓形車蓋,前面與兩側(cè)有車欄, 后面留門以備上下。車輿右側(cè)置一面盾牌,車輿前掛有一件銅弩和銅鏃。車上立一圓傘,傘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銅御官俑。其名叫立車,又叫戎車、高車,乘車時立于車上。二號銅車馬是四馬鞍車(即坐乘的車) ,車馬全長 317 厘米,高 106.2 厘米,為凸字形,分前、后二室,其間以車相隔,車輿上有穹窿形的橢圓形蓋子,車廂分前后兩部分,左、右、前三面各有一窗,后有門,門窗可靈活啟閉,前室為御手所居,內(nèi)跽坐一御官俑,后室為主人所居。車輿內(nèi)外繪有變形夔龍、夔鳳紋、流云紋及各種幾何形圖案花紋。 二車皆雙輪、單轅,由四馬駕車,車上各有一名御手, 銅御官俑戴冠佩劍坐于前室,挽具齊全,有的用金、銀裝飾。車通體彩繪有卷云紋、云氣紋和幾何紋圖案。車、馬、俑部件均由鑄造成型,再經(jīng)多種工藝加工和組合,其飾件的金銀細作工藝十分精湛。該銅車馬結(jié)構(gòu)完整,裝飾華麗,是研究秦代輿服制度、單轅車系駕方法和冶金鑄造技術(shù)的重要實物。被譽為“青銅之冠”的銅車馬讓人們一睹始皇帝鑾駕的非凡風采。根據(jù)出土地點和車輛造型分析,這可能是秦始皇后妃所乘之車。專家們認為,這是我國考古世上發(fā)現(xiàn)的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銅制車馬,對研究我國秦代冶煉與機械制造技術(shù)、車輛結(jié)構(gòu)等具有級重要的歷史價值。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陵封土西側(cè)約20米, 7米多深處?,F(xiàn)藏于: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何尊

西周。高39厘米、口徑28.6厘米、重14.6公斤。口圓體方,通體有四道鏤空的大扉棱裝飾,頸部飾有蠶紋圖案,口沿下飾有蕉葉紋。整個尊體以雷紋為底,高浮雕處則為卷角饕餮紋,圈足處也飾有饕餮紋,工藝精美、造型雄奇。銅尊內(nèi)膽底部發(fā)現(xiàn)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歷史事件,極具史料價值,而其中“宅茲中國”(大意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qū))更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1963年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東北郊的賈村?,F(xiàn)藏于:陜西省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



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

唐朝。此壺仿游牧民族的皮囊式水壺造型,通高18.5厘米、口徑2.2厘米、足8.8*7.1厘米。扁圓腹,蓮瓣紋壺蓋,弓形提梁,一條細鍍連結(jié)著壺蓋與提梁,上口斂而底部呈扁弧形,壺底與圈足相接處有“同心 結(jié)”圖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條結(jié),圈足內(nèi)墨書“十三兩半”,是壺的重量,周身看不到焊縫。最令人稱奇的是在壺身中央,壺腹兩側(cè)面用模具沖壓舞馬圖,突出于壺面的、金色的、奇異的馬。這匹馬身軀健碩,長鬃披頸,前肢蹦直,后肢彎曲下蹲,口中叼著一只酒杯,其上揚的馬尾和頸部飄動的綬帶顯示出十足的動感。據(jù)考證,這是一匹正在舞蹈的馬。1970年10月陜西省西安市南郊唐代窯藏出土?,F(xiàn)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鎏金迎真身銀金花雙輪十二環(huán)錫杖

唐代。錫杖由唐懿宗供養(yǎng),長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兩,銀58兩。杖身4輪套12個環(huán),中飾柿蒂狀忍冬花結(jié)座,上托流云仰蓮,5鈷杵及智慧珠。錫杖尊體由復蓮八瓣組成,錫杖下端有三欄團花紋飾,欄之間以珠紋為界,極為精細,杖身中空,通體襯以纏枝蔓草,上面鏨刻圓覺十二僧,手持法鈴立于蓮花臺之上,個個憨憨可掬,神情動人,錫杖下端綴飾蔓草、云氣和團花。杖首用銀絲盤曲成雙桃形兩輪,輪頂有仰蓮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其中四個大環(huán)象征四諦:苦、集、滅、道;十二小環(huán)則代表十二部經(jīng)。杖頭為雙輪四股十二環(huán),四股以銀條盤曲而成,每股套裝雕花金環(huán)3枚,股側(cè)銘刻:“文思院準咸通十四年(873)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銀金花十二環(huán)錫杖一枚,并金共重六十兩,內(nèi)金重二兩,五十八兩銀,打造匠臣安淑鄖,判官賜紫金魚袋臣王全護,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詣,使左監(jiān)門衛(wèi)將軍弘愨”。這枚錫杖是佛教世界的權(quán)威,屬佛祖釋迦牟尼,是世界錫杖之王?!跺a杖經(jīng)》云,佛告諸比丘:“持此杖即持佛身,萬行盡在其中”。為佛門法器中的至寶,堪稱世界“錫杖之王”。1987年4月,封閉一千多年的神秘法門寺地宮之門被打開,此錫杖隨著被發(fā)現(xiàn)?,F(xiàn)藏于:法門寺博物館。



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

 戰(zhàn)國。通高36.2厘米,上框邊長47.5厘米,環(huán)座徑31.8厘米,重18.65公斤。“錯”,是金銀鑲嵌的一種工藝。“案”,是古人所用小桌,漆制案面已朽。此案周身飾錯金銀花紋。下部有兩牡兩牝四只側(cè)臥的梅花鹿環(huán)列,四肢蜷曲,馱一圓環(huán)形底座。中間部分于環(huán)座的弧面上,立有四條神龍,分向四方。四龍獨首雙尾。龍身蟠環(huán)糾結(jié)之間四面各有一鳳,引頸長鳴,展翅欲飛。上部龍頂斗拱承一方形案框,斗拱和案框飾勾連云紋。 此案動靜結(jié)合,疏密得當,一幅特殊的龍飛鳳舞圖躍然眼前 。這件方案案面原為漆板,已腐朽不存,僅留銅案座。它的造型內(nèi)收而外敞,動靜結(jié)合,疏密得當,一幅龍飛鳳舞圖躍然眼前,突破了商、周(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256年)以來青銅器動物造型以浮雕或圓雕為主的傳統(tǒng)手法。另外,四只龍頭上各有一個斗拱,第一次以實物面貌生動再現(xiàn)出戰(zhàn)國(公元前486年-公元前256年)時期的斗拱造型。1974年冬,平山縣出土。現(xiàn)藏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長信宮燈

西漢。通高48厘米,人高44.5厘米。出自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的墓葬,作跪姿宮女執(zhí)燈形,通體鎏金,璀璨奪目。宮女穿寬袖長衣,梳髻,戴巾;燈盤、燈座及執(zhí)燈宮女的右臂處可拆卸;燈盤中心有一釬可插蠟燭,燈罩與燈盤可轉(zhuǎn)動開合,便于調(diào)節(jié)燈光亮度和角度。宮女右臂為煙道,煙經(jīng)底層水盤過濾后,便有煙而無塵,可減少室內(nèi)的煙炱以保持清潔。燈上有九處刻銘,計65字,其中有“長信”二字,為漢文帝皇后竇氏所居宮名。長信宮燈造型優(yōu)美,構(gòu)造精巧,為漢代燈具中的杰作,體現(xiàn)了古代匠師的創(chuàng)造才能以及當時的科學技術(shù)水平。1968年于河北省滿城縣陵山出土。現(xiàn)藏于:河北省博物館。



紅地云珠日天錦

北朝。長48、寬28厘米。錦幡殘片,組織為1:1平紋經(jīng)錦/圖案以日天(太陽神)及狩獵紋為主,并織有“去”、“昌”等文字。此織物帶有濃郁的異域風格,十分珍貴。1983年青海省都蘭縣熱水鄉(xiāng)血渭吐番墓出土。現(xiàn)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每件都是至寶
去國博欣賞燦爛的青銅文化
為什么有些中國文物被永久禁止出國展出?
進國博,看國寶
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盡顯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上)
64件中國永久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寶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