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殮
老人臨終前,親人都要在身邊看望,即使遠(yuǎn)離家鄉(xiāng),也要回來“送終”,聽昕老人的遺言。老人逝世,一方面發(fā)訃告,向親朋好友報喪;一方面,晚輩(兒孫)把他扶起到堂前,安坐于“太師椅”內(nèi),給他敬“亡途灑”。著裝前,長子頭披白布,手提水壺到井上或水塘“請水”。用取來的水給亡者擦身。前胸揩三下,后背揩四下,俗稱“揩前三后四”。著裝叫穿“百歲衣”,要“四頂三頭”,即四件上衣,三條褲子,所有衣著,都不能有紐扣,要用帶結(jié)。褲腰帶用棉紗搓成,死者有多少歲數(shù),就用多少根棉紗。棺材身和棺材蓋之間壓一片青布,按逝者男左女右擺放。
棺內(nèi)三件東西必不可少,一只白布紅冠公雞,一個腦梳袋,內(nèi)放七齒木梳,一個白布飯袋。棺木的好壞,殉葬品的多寡,貧富差異懸殊。富家,殉葬品金銀手飾各種器皿、死者生前最喜愛之物都有,棺材用大杉木做成,除用桐油、石灰、夏布裱布外,還加黑生漆或紅漆,棺頭圖案,金色大“壽’(或“福”)字,兩邊的挽聯(lián),雕刻美觀,聯(lián)曰:“日落西山有見面,水流東海不回頭”。一般人家,制棺也多用十三段杉木,每棺“十三兜’,兒子負(fù)債也必備,也有涂桐油或加黑漆的。
葬禮
逝者進(jìn)祠堂“坐廳”三天,親人日夜守護(hù)棺材兩旁,舉哀守靈,棺前置桌,供上祭品,“腦后燈”晝夜不熄,燃香燭,隔時燒紙敲鑼、圍棺痛哭,俗稱“鬧喪”。已婚女兒和親朋好友前來送葬,向死者燒香放爆,跪拜叩首,俗稱“行禮”。
出殯前,按輩分次,先家屬、后親朋,最后是八仙,在棺前跪著,奉酒三杯,點(diǎn)三柱香,三叩首祭奠,祭品為一個豬頭,一只完雞和一斗白米,白米用布包裹放在棺材蓋上,從山上帶回來后,由親屬煮飯吃。有的請道士做法事“超度”。
“下材釘” 祭奠結(jié)束,將棺材蓋合上,用三個大鐵釘將棺材身和棺材蓋封牢,稱之“下材釘”。下釘前,先由孝子舉斧,象征性地在“下材釘”上敲三下,敲一下,喊一聲:“爸(或媽)‘釘來了’”。
出祠堂 八仙將棺材抬到祠堂門口,上龍扛,大棕繩捆綁棺材。每次由二班,十六位八仙抬棺,中途不停,在行進(jìn)途中八仙輪換肩。
出殯 一般在九點(diǎn)左右出殯,由最晚輩的小孫子騎在棺上,俗稱“壓喪”。放鞭炮、撒紙錢在前、然后依次為敲鑼、幡旗、遺像、靈屋、花圈、八仙抬棺、送葬隊(duì)伍。到鐵路函洞前,換上汽車直至萬安舖祖墳地,出殯汽車開走后,親朋好友送葬隊(duì)伍返回。
擇地 富家非常重視“風(fēng)水”,要請“地仙”看風(fēng)水,擇墳地。墓地要選在地勢寬廣,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氣凝結(jié)的吉穴,從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孫。
開山 要請來“八仙’,將公雞冠血滴在工具上及墳地四角,以示祭奠。嗣后,由長子跪在墳地用鋤頭挖三下,接著,八仙就開始挖土做穴,挖到“龍土”(黃土),整修端正。
拖喪送葬,幡旗引路,一路上放爆竹,撒紙餞,叫做“買路錢”。晚輩白衣白帽,兒著草鞋,腰綁反手搓的稻繩,手執(zhí)“哭喪棒”(俗稱孝棍)。親人站在兩旁,乎抓著龍杠繩或白布,哭哭啼啼送到墳地。其余親友,跟隨棺后,僅頭遮白布巾,中途可回。未結(jié)婚的姑丈、媳婦,回轉(zhuǎn)時把白布翻轉(zhuǎn),露出紅色布。
落棺復(fù)土,在太陽下山前,先由“八仙”在墳穴內(nèi)撒雄黃殊砂酒,或石灰拌米湯,用芝麻稈燒蟲卵塊;還撒些豆稈灰。穴中用殊砂繪一“太極圖”。復(fù)土?xí)r,兒子跪地,抓三把土撒于穴內(nèi),繼由八仙填土堆墓。
葬畢媳婦穿白戴孝,跪在祠堂門口迎接龍杠,并接受兒子從墳地帶回的煙包,放入自家灶內(nèi),取“發(fā)財發(fā)煙”(戶)之意。墳?zāi)菇Y(jié)構(gòu),貧富殊異,富者,棺上蓋石,棺下墊石,四周砌磚,木炭圍棺,外加石灰,墳前立大青石碑,上刻碑文,墓堆高高崛起。一九四九年解放后,農(nóng)村土葬沿襲至今,但墳堆已無富貧之別。墳地碑石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掃“四舊”中已基本毀盡。近年來,又開始立墓碑,立碑費(fèi)用超萬元。
祭奠
開祭 清末民初,富家老人喪必先“開祭”(又叫下祭),殺豬宰羊,設(shè)孝堂,安靈柩,懸挽聯(lián),奏哀樂,請土紳(禮生)朗讀祭文,歌功頌德,儀式隆重?!岸Y生”不得少于10人,并用布轎或馬接來。祭禮一般分六次進(jìn)行:
第一祭是堂祭,也是孝子祭,其祭文稱為奠章(或哀詞),多追述死者生平;
第二祭是公祭,就是參加的禮生共同一祭,主要是歌頌死者業(yè)跡;
第三祭靈柩出門的一祭,叫做餞別;
第四祭中途停下暫歇的一祭,叫做路祭;
第五祭到墳場以后的一祭叫做啟蜃土;
第六祭安葬完畢,孝子孝媳回家后,晚上的一祭,叫做反哭。
祭文有自己作的,也有現(xiàn)成的。祭畢,將靈牌送到祖先神龕。死者若是有地位有德望的,或者兒子有高職厚爵的,還要請一位德高望重的士紳或縣長來點(diǎn)主(靈牌)。
封三 又叫復(fù)三,安葬第三天,子女親屬上墳培土。
打孝堂 清末民初,有錢人家死了長者,第七天為頭七。七七四十九天為滿七,每逢七都要祭奠,名曰“祭七”(醮靈),俗稱“打孝堂”。
喪葬改革
新中國成立后,提倡喪事簡辦,移風(fēng)易俗,開祭、打孝堂已絕跡,特別是土改以后,迷信活動日少,守孝、守寡、扎靈牌、做陰壽以及請道士念經(jīng)超度死者等等,亦多已廢棄。在外工作的均逐步推行火葬。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