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葉,蘇州經(jīng)濟、文化空前發(fā)達,工藝門類齊全,發(fā)展水平高,雕刻工藝技高一籌,享有“良材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的盛譽。由于皇家的喜好與推崇,蘇州名手匯聚京城,盛極一時。蘇州為宮廷造辦處輸送了許多能工巧匠,還承擔(dān)了大量的宮廷活計,創(chuàng)作出大量精品。
2016年8月13日,由蘇州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聯(lián)合舉辦的“蘇·宮——故宮博物院藏明清蘇作文物展”在蘇州博物館開幕,86套(101件)明清宮廷藏蘇作精品榮耀返鄉(xiāng),彰顯了蘇州雕刻工藝的藝術(shù)魅力。
以下便是雅昌藝術(shù)網(wǎng)帶來的現(xiàn)場導(dǎo)覽:
技冠天下:入宮前已有“大師品牌”
進入蘇州博物館的臨展廳之后,我們看到第一單元——《技冠天下》,說的是蘇作在正式進入宮廷前的盛況。明代中葉到清早期,蘇州雕刻主要在民間發(fā)展,各領(lǐng)域都涌現(xiàn)出引領(lǐng)潮流的代表人物,例如治玉的陸子岡、竹雕的朱三松、雕硯的顧二娘、治犀的鮑天成?!疤K工在明代就達到了很高水準,所以清初才會被引入宮廷?!惫蕦m博物院副研究員張林杰指出。
展廳現(xiàn)場
首先,我們看到一組“子剛”款玉器,玉雕大師陸子岡是蘇州太倉人,在嘉靖年間就已成名,他潛心鉆研雕刻,其所制之玉器富有變化,方圓扁平,意之所到即能成器,且治玉富有文人氣,善于把詩、書、畫、印融入到作品之中?,F(xiàn)在,蘇州每年舉辦一屆的玉石雕刻博覽會“子岡杯”即是以他命名。
關(guān)于陸子岡的名字,在明代文獻和清代文獻中有“陸子剛”和“陸子岡”兩種寫法。故宮所藏刻有陸子剛款的玉器,即使是明代之物,風(fēng)格也迥異。以器皿居多,有的做工精細,有的粗率。明代的子岡款玉器多集中在文房用具、發(fā)髻、小配件等器物上,多屬于江南文人的雅玩。
例如這件“子岡款青玉過枝花卉山水紋方盒”就屬于典型的文人案頭之器,玉盒蓋上以淺浮雕及陰線刻的手法雕琢山水人物。遠山近水,一棵垂柳下坐兩人,對坐交談,遠處漁舟,一人在船頭垂釣,另有茅屋、山人,儼若山水畫頁,一邊浮雕詩句:“桃紅含宿雨,柳綠帶朝煙”。盒身及蓋四壁以過枝技法淺浮雕秋葵、荷花、石榴、桃花,代表一年四季。盒底方框內(nèi),減地浮雕“子岡”兩字。
子岡款青玉過枝花卉山水人物圖盒
明 口徑7.8 厘米×7.8 厘米 足徑6 厘米×6 厘米 通高6.2 厘米
子岡款青玉過枝花卉山水紋方盒拓片
張林杰告訴雅昌藝術(shù)網(wǎng),從清代開始,傳說陸子岡獨創(chuàng)“昆吾刀法”,用刻刀進行雕琢。但玉石本身硬度很高,用刀很難雕得動。據(jù)專家研究,他還是用了砣輪等工具,為什么會有刀刻效果呢?觀察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刀刻痕跡是雕完后劃的,以追求獨特效果。
子剛款白玉螭紋簪
明 高7.6 厘米 寬1 厘米
這件玉簪以白玉帶皮子料雕琢而成,玉質(zhì)潔白溫潤,褐紅色皮,皮色巧雕為長卷花尾的螭龍,兩爪。簪頭圓潤,穿孔,可懸掛流蘇。簪身下有陽文豎款:陸子剛制。
子剛款青玉龍耳觶式杯
明 口徑5.4 厘米 足徑3.8 厘米 高7.9 厘米
杯身造型及紋飾仿古,并加一方折龍形柄,龍首銜杯沿,身體呈回字紋卷曲,背上出脊。龍柄下方鏤雕卍字紋。傳說陸子岡曾擅做仿古器,此玉杯雖造型紋飾為明代玉器特征,但是否為陸子剛所制還沒有更多依據(jù)證實。
子岡款白玉山水詩句佩
明 高3.5 厘米 最寬2.4 厘米 厚0.5 厘米
這件玉牌就是典型的“子岡牌”,通過放大鏡觀看,玉牌一側(cè)和頂部鏤雕回首卷身螭龍,一面浮雕茅屋、水波、老樹、寒鴉,一面減地浮雕草書五言詩句:“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松?!迸谱右粋?cè)邊緣雕上圓下方連珠小印,分鐫“子岡”二字。
《長物志》記載:“吳中如賀四、李文甫、陸子岡,皆后來繼出高手,第所刻必以白玉、琥珀、水晶、瑪瑙等為佳器?!蔽墨I中并沒有記載陸子剛雕過牌子,故可能牌子起源于明代,濫觴于清,但是否為陸子剛發(fā)明還需進行考證。
青玉花卉紋杯
明 口徑11.9 厘米 高8.5 厘米
此種鏤雕花式杯是明代玉器中的常見品種,流行于明代晚期,蘇州地區(qū)常有雕琢。
白玉雙嬰耳杯
清早期 口徑6.5 厘米 足徑3.1 厘米 高5.6 厘米
這件作品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話說某日乾隆得一雙童耳玉杯,此杯工藝十分精湛,做舊也十分到位,使乾隆皇帝莫辨真假,以為漢代之物,便咨詢姚宗仁。
姚宗仁是清代蘇州琢玉高手,乾隆早期宮廷造辦處玉匠代表人物,此人既能鑒定,又能設(shè)計,還能雕刻。
姚宗仁看了之后,如實告知皇帝,此件器物是他的祖父所做的偽古之器,用了一種家傳的琥珀染色做舊秘法,經(jīng)年才成。其祖父為康熙年間蘇州玉工,故此杯當成于康熙之時。乾隆聽后大為稱奇,并以此杯制作精到,寫下《玉杯記》一文,制成冊頁,與玉杯及所配的檀香木座、黑漆描金漆盒一起傳之后世。
下面要說竹刻,竹刻藝術(shù)興起于嘉定,明代中后期,嘉定隸屬于蘇州府管轄,嘉定竹刻即創(chuàng)始于此時.創(chuàng)始人為朱鶴(松鄰)開創(chuàng)了以透雕、深雕為特征的竹刻技法,把書畫藝術(shù)融入竹刻,“以刀代筆,以書法刻竹”,將竹刻從實用工藝的范疇脫胎出來,成為獨立的雕刻藝術(shù)。
竹刻主要使用楠竹為材,江南楠竹雖多,但能用作竹雕的甚少。手工藝人的嚴謹講究也體現(xiàn)在選料的苛刻上。而廉價的竹材欲與價格高昂的其他材料一比高下,只有在雕刻技法上創(chuàng)新,在器型、裝飾題材上求變出異,這也造就了嘉定竹刻的藝術(shù)地位。
三松款竹仕女圖筆筒
明萬歷
口徑7.8 厘米 底徑7.7 厘米 高14.6 厘米
朱三松,名稚征,與祖父朱松鄰、父親朱小松合稱“嘉定三朱”,均為竹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而以三松成就最高,有出藍之譽。僅以此器論,集鏤雕、浮雕、陰刻等技法為一爐。
作品色澤深紅,圓筒式,下承三矮足。外壁鏤雕仕女,頭戴風(fēng)帽,手拈蘭花,傍石而立,身周洞石壁立,通透異常,古松穿巖而出,盤曲矯健。松下石臺上淺浮雕杯、硯、盆景等案頭清供。石壁上陰刻行書:“萬歷甲寅(萬歷四十二年,1614 年)秋八月”,旁刻“三松作”款識。另一側(cè)石上陰刻隸書填綠乾隆御題詩一首并“乾隆丁酉新月御題”九字,下有“乾”“隆”二小印。
由于受到周邊“吳門畫派”所倡導(dǎo)的文人畫風(fēng)的熏陶與影響,一些頗具文人氣質(zhì)且工詩擅畫的雕刻家,刀筆并舉,書畫兼容,創(chuàng)作出各種富有濃厚人文氣息與蘇州風(fēng)格的竹刻藝術(shù)品。
到了清代進入鼎盛時期,優(yōu)秀的竹匠被選送入京供職于造辦處給皇帝做事。乾隆的《詠竹刻筆筒》里“愛此雖然同玩物,未離翰墨詠游間?!?/p>
吳歷款象牙山水圖筆筒
清 徑10.6 厘米 高13.5 厘米
吳歷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桃溪居士等,江蘇常熟人,與“四王”及惲壽平齊名,尤長山水。據(jù)《竹人續(xù)錄》等史料,吳氏兼擅刻竹,風(fēng)格縝密,深受嘉定竹刻風(fēng)格影響。
這件吳歷款象牙山水圖筆筒表面以陰刻法描繪山林溪岸景色,并填涂黑色。構(gòu)圖完整,徐徐鋪展,人無面目,室無窗欞,似意筆草草,卻深合畫理??叹€短促有力,下刀爽利快捷,又不失表現(xiàn)力,頗有枯筆皴擦的效果,風(fēng)格雅潔脫俗,實為同時期牙雕筆筒中所不多見。
竹五老圖筆筒
清早期 口徑13.6 厘米 底徑13.4 厘米 高17.2 厘米
筆筒外壁以蒼松為屏,奇石為障,山泉流水潺潺其間。五位隱士或圍坐展卷,或倚立而談。另有兩小童捧書抱琴,穿插其間。
竹雕文具作為士大夫之清玩,或以傳世名畫為粉本,此器上的倚松高士,與五代周文矩《文苑圖》中所繪者雖衣冠有別而姿態(tài)無二。圍坐三人執(zhí)筆伸卷的活動亦與畫中人物相似,應(yīng)是受原作啟發(fā)、重新構(gòu)圖的結(jié)果。
松山款竹荷蟹圖臂擱
清早期 長23 厘米 寬7.8 厘米
臂擱覆瓦式,表面以陷地深刻法刻畫以荷花、螃蟹為主題的池塘小景。荷葉、花瓣拳曲,具有立體感。葉尖似為清風(fēng)所動,小蟹爬在荷葉上,生動異常。左下刻剔地陽文篆書“松山”印章款。
此器于陰刻中施以高浮雕和鏤雕,既保證了紋飾的層次感和空間感,又收到似陰實陽、陰中有陽的特殊裝飾效果,凹凸變化精微。而剔刻后竹肌的色澤與深紅的表色相得益彰。
說完了這一時期的竹刻,我們再來談一談犀角工藝。乾隆非常喜歡犀角雕,不僅因為犀角珍貴和犀角雕驚艷,更因為犀角雕的藥用功效?!侗静萁?jīng)集注》中記錄的犀角的功能有清熱、涼血、定驚、解毒的療效。
在鮑天成之前,犀角雕刻一直未形成一種專門的技藝,多由竹、木、牙雕刻藝人兼工。而明代吳人鮑天成則成為了第一位以專門雕刻犀角聞名于世的匠人。他的作品頗有巧思、秀麗纖巧、工藝精絕、古雅可愛。
鮑天成款犀角蟠螭紋執(zhí)壺
明晚期
口徑15 厘米×7.8 厘米 通高13 厘米
此器以一只較大犀角截去角尖制成壺身,一較小犀角保留原形制成壺蓋,加之流、把俱全,突破了常見的犀角杯形制,構(gòu)思奇巧,有先聲奪人之妙。壺身用極淺的陽文浮雕配合陰刻技法,模仿商周青銅器的裝飾,雕刻出主體雙層紋樣:雷紋地上以簡化扉棱為鼻左右對稱的獸面,相向夔紋則似為眉部;其上一周又飾以夔龍、夔鳳,其下一周飾蕉葉紋。蓋上紋飾相近,亦飾蕉葉與夔紋。在壺的流及把上,還分別鏤雕螭紋。壺底刻剔地陽文“鮑天成制”篆書印章。
犀角山水人物圖杯
清早期 口徑16.8 厘米×1.3 厘米 底徑4.7 厘米 高13.4 厘米
清代蘇州犀角雕的圖案裝飾均用陰線、陽線、平凸、隱起、起突和鏤空的雕法。這一時期,犀角的雕刻名家大多身兼多技,能用犀角象牙等材料雕刻成各種奇巧精美的物件。蘇州工的犀角雕,工巧精致、講究文人氣息,多取材蘭亭雅集、東坡游赤壁等題材。
例如這件作品作品口沿一端連弧如意式,相對一側(cè)外壁鏤雕松柏各一,由底直至口邊,形成杯耳狀。外壁以浮雕技法表現(xiàn)山水人物,以腰部為界,上半山崖壁立,怪石橫生,林木疏朗,為煙嵐所掩;下半以水紋為主,涇渭分明,一小舟自崖岸間將出未出,文士坐于舟頭,意態(tài)悠閑。
接下來,我們看到了一組硯雕。說起硯雕,就要提到顧二娘。顧二娘本姓鄒,夫家姓顧,她的公公是順治年間姑蘇城的制硯高手顧德麟。顧二娘制硯得其夫顧啟明傳授,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硯雕技藝之精湛,一時無二。顧二娘尤善辨石,能以足尖試石之好丑。
據(jù)說,她除了得到好的端溪佳石溪,否則不動刀,生平所制硯不及百方,數(shù)量稀少,因而相當珍貴。顧二娘后輩顧公望亦能傳其技藝,并于康熙年間被召入內(nèi)廷供役,蘇作硯雕受竹刻雕法的影響頗深,層次分明,注重細節(jié)與線條的工整秀麗,構(gòu)圖的典雅韻味。
顧二娘款端石菌式硯
清早期 長10.6 厘米 寬8 厘米 高1.6 厘米
硯堂平滑微凹,墨池以蘑菇底為裝飾。硯背蘑菇面,蘑菇底,兩蘑菇結(jié)合。側(cè)面凹地陽文篆書“吳門顧二娘制”。
顧二娘款端石洞天一品硯
清康熙 長23.5 厘米 寬20.2 厘米 高3.6 厘米
硯面右邊刻“莘田真賞”“十硯軒圖書”二印,左邊黃任題:“非君美無度,孰為勞寸心??滴跫汉? 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 六月,任。”下鐫“黃”“任”印。硯背余甸、林吉銘文,硯側(cè)“吳門顧二娘造”。附盧葵生制漆盒。
顧二娘款端石鳳紋硯
清康熙 長21.2 厘米 寬18.5 厘米 高3.3 厘米
這方硯大略為方形,隨形不規(guī)則。受墨處光滑平闊,無墨池。面上有石質(zhì)縫隙,有眼若干。邊緣凸起,工匠利用一橢圓眼,在邊緣雕刻鳳鳥一只,翅膀羽毛環(huán)繞硯面一周,并流云紋。羽毛紋理清晰可見,動感十足。鳥頭俯視升空環(huán)抱。側(cè)面有豎行陰文篆書“顧二娘造”款。
內(nèi)廷炫技:蘇工入京后掀起“蘇州style”
第二個單元叫《內(nèi)廷炫技》,清早期為了滿足宮廷的需要,清政府在紫禁城內(nèi)設(shè)立了造辦處,并從全國范圍內(nèi)選調(diào)優(yōu)秀工匠為之服務(wù)。其中雕刻類工匠基本都來自于蘇州地區(qū)。
目前可考姓名的最早進入宮廷的蘇州雕刻工匠,應(yīng)該是在康熙時期。比較有名氣的有嘉定竹刻的封氏。封氏三兄弟封錫爵、封錫祿、封錫璋在其家族中成就最高,號稱“鼎足”。其中封錫祿、封錫璋曾在康熙年間進入造辦處供職。其后輩封始岐、封始鎬及弟子施天章也被舉薦服務(wù)于宮廷,歷雍正朝,一直供職至乾隆早期。他們的工作不僅限于竹刻,而是涵蓋了木牙角甚至壽山石等材質(zhì)的雕刻。
除此之外,還有玉匠姚宗仁、都志通、韓士良,硯匠顧繼臣等。清宮檔案記載:“雍正五年記事錄十一月二十五日郎中海望啟稱怡親王,查得造辦處南方玉匠陳廷秀、許國正、楊玉病故,施仁正已回南去。今造辦處做玉器南匠甚少?!?/p>
可惜的是,由于當時宮廷不允許工匠在自己的作品留名,因此我們目前很難判斷這些工匠具體做了哪些東西,只能根據(jù)當時的情況和其藝術(shù)風(fēng)格對蘇州工匠的作品推斷,詳細的考證還有待于更多文獻資料和實物的發(fā)掘。
黃玉谷紋連環(huán)璧
清乾隆 璧徑13.7 厘米 通寬35.6 厘米
此器采用較為少見的黃玉制成,兩璧各出廓,做龍形躬身,再用方形活環(huán)將龍身相連。兩璧一面均飾乳丁紋,另一面分別飾云龍紋和云鳳紋。璧芯亦雕刻為活芯,并雕刻太極圖及云紋裝飾。下配雕刻極為精致的紫檀嵌銀絲座。
此器和檔案中的“日月合璧合符陳設(shè)”在玉質(zhì)和造型上都符合。據(jù)專家推測此器應(yīng)為姚宗仁設(shè)計制作。姚宗仁就是我們此前提到的那位為乾隆進行玉杯辨?zhèn)蔚娜?,他也是早期宮廷玉器最重要的設(shè)計者,乾隆帝經(jīng)常指名由他設(shè)計玉器。據(jù)張林杰介紹,姚宗仁在宮中地位很高,是所有玉工中薪水最高的,乾隆皇帝又一回看姚宗仁的工資表,甚至覺得他的工資太高了,要給他降薪。
檔案記載:(乾隆十二年正月)二十七日副催總六十七持來司庫郎正培等押貼一件,內(nèi)開為十一年十月十六日姚宗仁做得日月合璧合符陳設(shè)木樣一件,并甘黃玉一塊呈覽,奉旨:照樣準做。
洪字七號白玉斧式佩
清乾隆 長9.6 厘米 寬4.2 厘米 厚0.6 厘米
作品呈斧型,一端有刃,一端有穿孔。斧兩面均以細陰線雕刻人首及獸面紋,兩側(cè)分別刻“乾隆年制”“洪字七號”款識。從檔案中看,此件洪字七號以及下面的荒字八號白玉斧佩正是姚宗仁設(shè)計制作。
據(jù)張林杰介紹,乾隆有一個收藏系列是按照千字文的順序進行標注,“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天字為一號,地字為二號,為避玄曄諱,所以又將“玄”說成“元”。
檔案記載:(乾隆十五年二月)二十二日副催總佛保持來員外郎郎正培庫掌瑞保押帖一件,內(nèi)開為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太監(jiān)盧成來說,太監(jiān)胡世杰交白玉帶板三塊,傳旨:著姚宗仁將白玉帶板三塊照做過白玉斧佩、漢玉斧佩、漢玉斧佩花紋畫樣呈覽,欽此。于本年正月二十七日姚宗仁將白玉帶(板)照天字一號白玉陽文斧佩樣畫得洪字七號斧佩樣一件,照黃字四號漢甘黃玉陰文斧佩樣畫得荒字八號斧佩樣一件……呈覽。奉旨:準照樣刻做。欽此。
荒字八號白玉斧式佩
清乾隆 長9.6 厘米 寬4.2 厘米 厚0.6 厘米
白玉質(zhì),溫潤無瑕。斧型,一端有刃,一端有穿孔。斧兩面均以細陰線雕刻鷹攫虎紋及獸面紋,兩側(cè)分別刻“乾隆年制”“荒字八號”款識。
朱彩款青玉《御制九符》冊
清乾隆 長11.4 厘米 寬8.5 厘米 通高11 厘米
相對于姚宗仁而言,玉匠朱彩則是一位比較專的匠人。朱彩是乾隆早期造辦處著名刻字玉工,由蘇州織造選送入京。乾隆八年至乾隆二十二年的造辦處活計檔中有大量朱彩制作活計的記錄,是目前所知在宮中制作玉器活計記錄最多的蘇州玉工之一。朱彩以刻字為主,兼刻繁復(fù)細密的錦地紋、雷紋等細花紋。
此件青玉《御制九符》冊就是朱彩所刻,共12頁,并得到乾隆皇帝特許留名,這也是目前所看到清代宮廷玉器中唯一帶玉匠名款的作品。
青玉煉藥仙人圖山子
清乾隆 高24 厘米 寬20 厘米 厚9.5 厘米
值得一提的是,這件玉山子為乾隆皇帝親自設(shè)計的,底部刻“抑齋示稿”四字款,抑齋為乾隆帝的書房。此件器物正是檔案中所提的隱士煉丹上石陳設(shè),這也是目前能找到的蘇州工匠徐鳴彩的唯一作品。
作品表現(xiàn)的是仙洞煉丹藥的情景,洞口外小溪潺潺流過,頗有小景山水的味道。山子前后均刻乾隆御制詩。
檔案記載:(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十四日接得郎中德魁員外郎安泰押帖,內(nèi)開十二月初八日太監(jiān)胡世杰傳旨:漢玉隱士煉丹上石陳設(shè)一件著徐鳴彩做,欽此。
澄泥仿漢瓦式硯
清乾隆
長24.4 厘米 寬15.5 厘米 高1.1 厘米
乾隆曾評價蘇州澄泥硯曰:“撫如石,呵生津?!?/strong>
這方硯為澄泥燒制而成,呈覆瓦形。中間橢圓形硯堂尚有研磨痕跡,顯現(xiàn)澄泥質(zhì)地細膩光潤。其上部鐫刻御題詩文:“汾水之泥紗囊盛,棄粗留細取其澄,制仿古法陶煉精,為硯仍從漢瓦形。未央弗藉贊候名,建安銅雀尤所輕。即今彼二夫豈誠,或云五代贗鼎成,久假弗歸真遂稱,然豈終瞞精鑒能。存真祛偽私硯呈,綈幾用陪子墨卿,絲綸佐我籌治平。乾隆御題”并“比德”“朗潤”二方印。其中記述了澄泥硯按古法陶煉,并取汾水之泥精制而成。
此硯裝潢考究,隨形配以嵌玉紫檀木盒(嵌玉脫缺)。硯盒內(nèi)分別鐫刻填金楷書董誥、梁國治敬題詩文。
承旨而作:皇帝的“私人訂制”
這一單元說的是蘇州工匠按照皇帝的要求進行“私人訂制”。乾隆時期,蘇州承接了宮廷造辦處多數(shù)的玉器雕刻、大多數(shù)的雕漆制作和大多數(shù)的澄泥硯制作任務(wù),也有少量的竹木牙角活計。由于蘇州承接活計量大,造辦處檔案特設(shè)立“蘇州”專項。這些活計一般先由乾隆皇帝下旨,命造辦處畫樣或做樣呈覽準許后,再發(fā)往蘇州,由蘇州織造內(nèi)匠人或外雇匠人依樣制作,然后呈進宮廷。這種活計必須嚴格按皇帝的旨意制作,要符合宮廷的“內(nèi)廷恭造式樣”。
從乾隆二年開始,蘇州織造幾乎每年都會接到數(shù)量不等的玉器活計,涵蓋了典章、宗教、佩飾、陳設(shè)、文玩、日用、仿古等幾乎所有類別,總量應(yīng)有數(shù)千件之多。
青玉交龍鈕“御書房寶”印
清乾隆 高9.6 厘米 長11 厘米 寬11 厘米
印為交龍紐陽文篆書,此印為宮殿印。乾隆時期整理的《石渠寶笈》所載存貯書畫地點按乾清宮、養(yǎng)心殿、重華宮、御書房、三希堂、學(xué)詩堂等貯藏之所序列,每一藏處又按書、畫及上下等的序列為目。所收錄書畫的著錄內(nèi)容,上等書畫詳明,次等書畫簡要。所收錄書畫加鈐各種不同的御璽,收藏在不同的宮殿,因此就有了“乾清宮鑒藏寶”“養(yǎng)心殿鑒藏寶”“重華宮鑒藏寶”“御書房鑒藏寶”等。
檔案記載:初三日太監(jiān)梅進寶來說,總管張進喜交青玉寶一方,上貼御書房寶本文,傳旨:著交蘇州織造五德照本文刻字送來,交御書房,欽此。于本年九月二十九日蘇州送到刻字青玉寶一方,隨填金匣呈進,交御書房訖。
青玉龍首觥 清乾隆
口徑13.6 厘米×7.3 厘米 高15.7 厘米
這件作品呈角形,橢圓形口,自口向下漸次收窄。口沿下飾勾云紋、繩紋各一道,下雕仰天龍首紋及云紋。此器原藏鐘粹宮內(nèi)的“紅木描金箱”中,檔案記為“帶皮白玉觥一件”。
玉觥內(nèi)口沿陰刻楷書乾隆五十七年御題詩《題和闐玉龍頭龍尾觥》:“龍頭龍尾觥胥合,產(chǎn)水產(chǎn)山珍略分。文企趣時愈已辟,事須師古說攸聞。本身率就囫圇質(zhì),通體聊加饕餮紋。置漢器間渾弗別,不孤追琢玉人勤”。
青玉龍尾觥
清乾隆 口徑8.3 厘米×6.3 厘米 高14 厘米
青玉質(zhì)。呈角形,橢圓形口,自口向下漸次收窄??谘仫椈丶y一周,觥身浮雕勾連云紋及龍紋。原藏養(yǎng)性殿西暖閣,檔案記為“甲字第四百一號,漢玉漢紋觥一件”。
玉觥內(nèi)口沿陰刻楷書乾隆五十二年御題詩《詠和闐玉龍尾觥》:“和闐之玉產(chǎn)玉河,回人撈貢如賦科。頗有撈所弗到處,地辟歲受土浸多。偶一得乃最珍異,較與漢玉猶為過。弗付俗工刻新樣,式取龍尾俾琢磨。質(zhì)之漢器無差別,甌研亞旅宜吟哦。惡旨有戒謝醽醁,簮芳可愛翩婆娑。因材賦物全厥美,用人視此能乎么。”。
據(jù)檔案有載,皇帝將蘇州織造呈進的“玉龍尾觥”留用,從以往的情況,皇帝留用多為賦詩,且此條檔案記載的時間和玉觥上所刻御題詩的時間基本一致,而目前檔案中未見同一或比較接近的時間有其他新作“玉龍尾觥”呈進并被“上留”,所以,推測當時蘇州所進的玉觥可能就是這一件。
青玉七佛圖缽
清乾隆
口徑22.5 厘米 高14.6 厘米
此件玉缽?fù)獗谒衿咦鸱鹣?,七佛造型大體相同,結(jié)全跏趺坐于蓮花座上,通稱“過去七佛”,乃佛經(jīng)中對過去世界的七位佛祖的合稱。據(jù)專家考證,乾隆二十二年,皇帝南巡到蘇州,到蘇州盤門內(nèi)東大街開元寺所供佛缽,大為贊賞,后命良工仿制成玉缽,供于宮中佛堂。從乾隆帝題詩按語可知,此件玉缽即仿開元寺佛缽而制。
每尊佛像右側(cè)均陰刻楷書乾隆皇帝御筆偈語,末署“乾隆丙午御筆”,并“比德”“朗潤”篆書正方印。玉缽內(nèi)壁陰刻楷書乾隆皇帝御題詩《和闐玉七佛偈缽題語》。
玉莨苕葉紋燭臺
清乾隆
盤徑28.7 厘米×20.8 厘米 高31.9 厘米
燭臺上面的挺部為青玉,下面的瓜棱柱形座及盤為白玉,盤為厚重的菊瓣形,下承六足,盤底中心鐫刻“大清乾隆年制”隸書款。瓜棱柱形座上刻乾隆四十年御制詩《詠和闐玉燈檠》。
據(jù)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張林杰介紹,燭臺的上下部分并非“原配”,上部是明顯的痕都斯坦玉雕風(fēng)格,無論從造型還是莨苕葉紋,都有很強的異域特征,而下部的橢圓式菊瓣盤則是清代宮廷的風(fēng)格,為白玉,可能是原底盤遺失后,由蘇州工匠補作。
此后,此后,乾隆帝又命人重仿了一件,并藏于養(yǎng)心殿,未在本次展覽中出現(xiàn)。
青玉太平有象(一對)
清 高30.2 厘米 寬28.6 厘米 厚14.2 厘米
象為青玉質(zhì),敦實厚重,憨態(tài)可愛。象背馱掐絲琺瑯鞍板,鞍板上置琺瑯寶瓶。寓意太平有象。太平有象一般成對使用,屬于陳設(shè)器。
太平有象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吉祥形象,常見象背托寶瓶造型,寓意天下太平、五谷豐登。根據(jù)造辦處活計檔記載看,蘇州曾多次承旨制作玉太平有象。此對青玉太平有象也許就是檔案中所述蘇州成做三對玉象的其中之一。
下面我們看到一組雕漆器,雕漆指在木胎或其他胎骨上層層髹漆,少則幾十層,多則上百層,然后在一定厚度的漆面上雕刻紋飾,工序頗為復(fù)雜。蘇州承接雕漆活計始于乾隆四年,一直到乾隆六十年還有制作。宮廷雕漆活計大概分為三類:一是新器制作,二是舊器改做,三是舊器收拾見新。
從活計檔檔案看,蘇州織造基本承包了所有乾隆朝的新器制作,體現(xiàn)了宮廷對蘇州雕漆的高度認可。與明代漆雕器的渾厚風(fēng)格相比較,清代的制作雕刻更精細,運刀如筆,鋒棱清楚有力。顯著特點是:漆色一改明代溫潤的暗紫紅色,代之以鮮艷的朱紅色;胎質(zhì)除木胎外,兼有瓷胎、錫胎、皮胎等;花紋則更加繁縟纖細,不留一絲空地。
剔彩雙龍捧壽紋盤
清乾隆 長20 厘米 寬20 厘米 高3.8 厘米
剔彩百子晬盤
清乾隆 長58.2 厘米 寬32.5 厘米 高5.6 厘米
剔彩龍鳳集福盤
清乾隆 口徑19.5 厘米 足徑13.5 厘米 高3.5 厘米
剔彩龍鳳紋碗
清乾隆 口徑15.2 厘米 足徑7 厘米 高7.2 厘米
剔紅萬歲長春銅里蓋碗
清乾隆 口徑11.3 厘米 通高8.6 厘米
剔紅萬年如意龍鳳紋八方盆
清乾隆 口徑22 厘米 底徑15 厘米 高14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有嘉靖朝八方盆數(shù)件,裝飾紋樣大同小異,總體取意吉祥,這件乾隆朝作品即是仿制而來。清宮檔案檔案中提及的“雕漆斗”即是指剔紅八方盆。
剔紅海獸圖圓盒
清乾隆 口徑15.2 厘米 通高6 厘米
盒做圓形,平頂,平底,雙面雕。通體髹紅漆,以子母口分出上下。器身滿雕落花流水紋,波濤中有三只海獸出沒游戲。蓋與盒的紋飾互為對稱,顯系為同一畫稿的正反兩面。蓋內(nèi)中心陰刻戧金“大清乾隆年制”三豎行楷書款。
該盒絕妙之處在于水紋細若毫發(fā)微芒,紋間等距平行,沒有任何閃失敗筆,令人匪夷所思。難以想象,是怎樣的人有如此絕技,能運刀如此準確,真正是鬼斧神工,曠古杰作。根據(jù)清宮檔案記載,當時清宮至少有海獸圖盒三件,現(xiàn)故宮博物院僅珍藏有兩件,第三件不知所蹤。
剔紅百子寶盒
清乾隆 口徑14.1 厘米 通高8 厘米
剔紅飛龍宴盒
清乾隆 長54 厘米 寬24 厘米 通高24.6 厘米
剔紅山水人物圖磬式套盒
清乾隆 長42 厘米 寬16.5 厘米 通高19.5 厘米
宮廷澄泥硯的制作和雕漆類似,也是基本上發(fā)到蘇州制作。澄泥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系使用經(jīng)澄洗的細泥為原料加工燒制而成,其質(zhì)地細膩如嬰兒肌膚,具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fā)墨而不損毫的特點,可與石質(zhì)佳硯相媲美,深得古人稱贊。
澄泥虎伏硯
清乾隆 長14.5 厘米 寬9 厘米 高5 厘米
這方硯為乾隆時期御筆臨池用硯形式。硯為澄泥燒制而成,造型呈臥虎狀。硯體從中間一分為二,組成上下扣合的虎符式硯面和硯蓋。硯面上部淺刻陰陽太極圖案可為墨池,平滑處為硯堂,硯底鐫刻篆書“虎伏”二字。隨形配裝于包袱式紫檀木盒內(nèi),盒面鐫刻“虎伏硯”三字,盒底內(nèi)鐫刻“乾隆御用”填金隸書,其下為“幾暇臨池”方印。
硯體表面有剝蝕的古銅綠色銹跡,為燒古做舊所致。從御題硯銘“金閶巧煅”分析可知,此硯應(yīng)是交蘇州按內(nèi)廷樣式制作或做舊。
澄泥虎伏硯
宋 長16 厘米 寬9 厘米 高5 厘米
同時展出的還有一件據(jù)考為宋代的澄泥虎伏硯,乾隆好古,所以命工匠以此方硯臺為原型,仿制了上一件。
澄泥仿古硯(6 件)
清乾隆
盒:長49 厘米 寬41.7 厘米 高4.5 厘米
此套硯六件,共裝于四字填金題名“香挹清汾”紫檀木盒。一般是內(nèi)廷造辦處發(fā)樣或發(fā)澄泥原料交由蘇州按內(nèi)廷樣式制作,為乾隆時期仿古御用硯形式,也有賞賜的用途。
仿古六式硯均為澄泥燒制而成。造型各異,有長方形、圓形、橢圓形、八棱形、風(fēng)字形等,分別命名為仿漢未央磚海天初月硯、仿漢石渠閣瓦硯、仿唐澄泥八棱硯、仿宋玉兔朝元硯、仿宋天成風(fēng)字硯,仿宋德壽殿犀文硯。硯及硯盒分別鐫刻填金御題詩文,末署“乾隆戊戌御銘”。填金詩文與嵌玉木盒相得益彰,極具裝飾效果。
黃振效款象牙小舟
清乾隆 長5.2 厘米 寬1.5 厘米 高1.7 厘米
這件必須用放大鏡欣賞的象牙小舟并非蘇州工匠所作,而是廣州匠人黃振效的作品。黃振效是乾隆二年年底被舉薦入內(nèi)廷的。這件小船,與傳世另一位廣東牙匠楊維占所制作品在完成時間和形制上都頗相近,估計均是初入宮時考較工匠水平的“試手”之作。
微雕小船表現(xiàn)的是東坡游赤壁的故事,為蘇州核雕的傳統(tǒng)題材,而廣東匠人也要完成這樣的題目,不難想見當時牙作里江南風(fēng)格的主導(dǎo)地位。
據(jù)張林杰介紹,在牙雕方面,由于后來廣州匠人做工更加精細,所以很多作品由廣州匠人完成,但樣式還是蘇州的,因此稱“廣州匠、蘇州樣”。
特質(zhì)進貢
第四單元展現(xiàn)的是蘇州當?shù)毓そ程貏e進貢的作品,蘇州工匠在承接宮廷活計的同時,逐漸掌握了宮廷喜好,在實踐中揣摩上意,而得到宮廷賞識,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主動。他們在玉雕、硯雕、漆雕等方面均取得較大發(fā)展,特別是在玉雕領(lǐng)域。
“外地的官員經(jīng)常到蘇州采買進貢,蘇州的玉雕雖好,但有時也不完全符合乾隆的品位。”張林杰告訴雅昌藝術(shù)網(wǎng)。
例如下面這件玉白菜花插,以乾隆的審美眼光看,并不算一件好作品,為什么會留在宮廷中呢?菜幫處的乾隆御制詩記載道:“和闐產(chǎn)玉來既夥,吳匠相材制器妥。仿古熟乃出新奇,風(fēng)氣増華若何可。菜葉離披菜根卷,心其中空口其哆。插花雅合是菜花,緋桃雪梨羞婀娜。民無此色庶云佳,藝諫或斯默喻我”?!皡墙场本褪翘K州工匠,“藝諫或斯默喻我”意思是說,白菜是進貢者用藝術(shù)的手段向皇帝勸諫重農(nóng)的意思。
青玉白菜式花插
清乾隆 高23 厘米 寬8.8 厘米
這是一件青玉花插,局部有褐色皮。立體圓雕一大一小兩顆白菜,菜心處留有孔可插花,陰刻隸書乾隆御制詩一首。
青玉龍戲珠紋瓶
清乾隆 口徑7.3 厘米×5.7 厘米 高21.6 厘米
此外,這件青玉龍戲珠紋瓶也是一件有“政治意味”的作品。作品局部有黃皮,頸部凸雕盤龍戲珠,裝飾有祥云圖案。這種瓶在清代宮廷并不常見,主要是在后宮的書桌或幾案上作陳設(shè)用。“乾隆皇帝一般不喜歡這種裝飾一條大龍的瓶子,他喜歡光溜溜的玉瓶?!睆埩纸芨嬖V雅昌藝術(shù)網(wǎng),但是這件作品的寓意極好,諧音為“龍守疆”,這類作品不僅可以賞玩,更是表達思想的載體,具有勸誡、進德的作用。
青玉丹臺春曉圖山子
清乾隆 高24.2 厘米 寬14.5 厘米 厚7.6 厘米
這件作品局部有玉皮,兩面裝飾圖案各有所側(cè)重。一面以崖壁上雕刻的御制詩,刻畫壽星、燒茶童子、桃樹、松樹、鶴等形象,山頂有從蔓延過來的紅褐色玉皮,營造了一幅旭日東升,霞光流彩的人間仙境景象。另一面著重表現(xiàn)山間野趣,如樹、石、鹿等,山腳下留有的玉皮也相對較多一點。楷書陰刻御制詩《御題丹臺春曉圖》:“元圃昆墟王母都,一峰不脛走中區(qū)。遂教玉府他山錯,寫作丹臺春曉圖。爐火未寒鶴為守,橋波回看鹿堪呼。列仙傳合旅獒訓(xùn),彼弗須求此愧吾?!?/p>
小件玉山子是清代后宮中常見的陳設(shè)品,表現(xiàn)題材貧乏,多不出福祿壽的寓意范圍,唯表現(xiàn)手法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想象力。
青玉棲霞全圖山子
清乾隆 高23.5 厘米 寬33.5 厘米
乾隆皇帝先后六下江南,五次在被其譽為“第一金陵明秀山”的棲霞山畔駐蹕,還留下了不少詩文墨寶。當時,一些宮廷畫家繪制了不少描繪棲霞山的丹青。棲霞全圖山子當是本自紙本設(shè)色畫軸《棲霞全圖》。
這見山子雕是被皇帝夸贊為做得好的一件。整體山形。正面一步道自山頂貫通至山腳,山路崎嶇,水道蜿蜒。山間古樹橫斜,怪石嶙峋,山坳中還掩映有樓閣數(shù)間。南朝名剎棲霞寺位于山腳下。一處高大的向陽山石上刻有四個隸書大字:棲霞全圖。背面懸崖陡峭,幾株老樹倒掛巖隙,林間疏影深處小橋橫跨,暗流悄然,一派幽靜秀致的山背景色。
青玉仿漢鈁式帶蓋方壺
清乾隆
口徑6.8 厘米 足徑6.3 厘米 通高24.5 厘米
此瓶造型頗具青銅器物的韻味,但從形制上看最接近于漢鈁,反映了漢代青銅酒器鈁的典型特點,稱得上是乾隆仿古玉器中的精品。瓶頸左右兩側(cè)有獸耳活環(huán)。腹部裝飾有大面積的陰刻隸書御制詩,共九十八字。底鐫“大清乾隆仿古”六字隸書款。余皆光素。
青玉碗
清 口徑14.9 厘米 足徑6.4 厘米 高6.4 厘米
青玉盤
清乾隆 口徑17 厘米 足徑10.5 厘米 高4 厘米
陳子云款橄欖核小舟
清 寬3.5 厘米 高1.4 厘米
此核雕小舟為清宮舊藏,有清室善后委員會接收宮內(nèi)文物時所編千字文號:昆字第一六九號,經(jīng)查原藏體和殿。橄欖核雕自明代中后期興起以來,常被視為至寶“絕技”,而技高藝絕者被稱為“鬼工”。最初作為衣帶和扇附等裝飾品風(fēng)行一時,后逐漸成為文人墨客把玩欣賞的物件之一。
這件作品舟體上窗篷桅楫,什物俱全,窗棱花紋鏤空,篷頂竹篾編制紋路清晰可見。舟首一老者翹足而坐,持杯品茗,小童捧壺而立。倉中一老翁臨桌而坐,飲酒觀景,悠然自得。旁邊書童憑欄而望,舟尾小童搬弄酒缸。人物刻畫細膩,動態(tài)逼真。舟底陰刻行書“秋山綠水”三十二字詩句,落“陳子云”行書款及兩枚印信。
最后我們又看到一組紅雕漆作品,張林杰介紹說:“這批紅雕漆作品大都是當時的蘇州織造舒文所進貢,幾乎和宮里的東西一模一樣,所以乾隆也認可了。”
剔紅云龍寶盒
清乾隆 口徑35.1 厘米 足徑28.6 厘米 通高13 厘米
盒做圓形,子母口,圈足。通體髹紅漆,器表滿雕卷云紋,龍騰飛在云霧之間。蓋面雕龍五條,盒壁雕龍四條,合起來為九龍。蓋內(nèi)中央陰刻戧金“云龍寶盒”器名款、外底中央陰刻戧金“大清乾隆年制”三豎行楷書款,據(jù)檔案記錄,刻款是在乾隆三十七年。
剔紅薈福寶盒
清乾隆 徑19.5 厘米×14.5 厘米 通高13.5 厘米
剔紅詩仙寶盒
清乾隆 口徑29.6 厘米 足徑22 厘米 通高12 厘米
作者:房衛(wèi)
編輯:大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