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展覽共從故宮博物院院藏中遴選出86套(101件)文物,全面展現(xiàn)了明清兩代宮廷御用蘇作工藝,彰顯了蘇州雕刻工藝的藝術魅力。
以手工業(yè)而言,宋代以來,蘇州發(fā)展迅速,至明代中后期空前發(fā)達,雕刻工藝更是受到宮廷青睞。蘇州為宮廷造辦處輸送了大量優(yōu)秀工匠和工藝精品。在故宮博物院藏品當中,有大量蘇州制作和具有蘇州風格的明清雕刻作品。
江南乃魚米之鄉(xiāng),“蘇”,從草、從魚、從米,意為萬物復蘇。蘇州博物館館長陳瑞近表示,“今年正逢蘇州博物館新館建館10周年,感謝故宮博物院的鼎力支持,將百余件明清宮廷藏蘇作精品集結回鄉(xiāng)展出。這不僅僅是兩地博物館之間的交流合作,更是江南文化與宮廷文化的再次互動,同時也是對蘇州明清工匠大師的一次集體致敬?!?/span>
展覽分為四個部分:“技冠天下”“內(nèi)廷炫藝”“承旨而作”“特制進貢”。
▌技冠天下
明代中后期,蘇州經(jīng)濟、文化空前發(fā)達,工藝門類齊全,制作水平高超,雕刻工藝尤為突出,遂有“良材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之說。此時的雕刻工匠基本擺脫了人身依附關系,創(chuàng)作積極,而且吳地文風熾盛,文人的參與推動了雕刻工藝的發(fā)展。竹刻藝術在嘉定興起,名家輩出,名揚海內(nèi) ;玉器雕刻和牙角雕刻亦發(fā)展迅速,玉雕名匠陸子剛和治犀名家鮑天成曾被譽為上下百年無敵手。而繼承顧家祖?zhèn)骷妓嚨念櫠锍幍窆に?,亦堪稱吳中絕技。
子剛款白玉螭紋簪 明
高 7.6 厘米 寬 1 厘米
以白玉帶皮子料雕琢而成。玉質潔白溫潤,褐紅色皮,將皮色巧雕為長卷花尾的螭龍,兩爪。簪頭圓潤,穿孔,可懸掛流蘇。簪身下有陽文豎款 :陸子剛制。
陸子剛是明代嘉靖年間既已成名的玉雕大家,江蘇太倉人,常居于蘇州。但關于陸子剛的名字,在明代當時的文獻和清代文獻中就有“陸子剛”與“陸子岡”兩種寫法。故宮所藏刻有陸子剛款的玉器,即使是明代之物,風格也迥異。以器皿為多,有精工細作者,也有刻工粗率者。如此看來,陸子剛可能因當時名氣過大,已出現(xiàn)了仿品,后來就被當成了一種品牌的象征,成為高檔玉器的代名詞,在明代就已有仿冒和盜用,這一現(xiàn)象一直延續(xù)到清代甚至當今的玉雕業(yè)。
明人王世貞的《觚不觚錄》中曾曰 :“今吾吳中陸子剛之治玉,鮑天成之治犀,朱碧山之治銀,趙良璧之治錫,馬勛治扇,周治治商嵌,及歙呂愛山治金,王小溪治瑪瑙,蔣抱云治銅,皆比常價再倍,而其人至有與縉紳坐者?!标懽觿傊斡衽庞诒娝囍?,并常與縉紳交往。(徐琳)
子岡款白玉山水詩句佩 明
高 3.5 厘米 最寬 2.4 厘米 厚 0.5 厘米
玉本白玉,但經(jīng)火燒,質地內(nèi)已有多處炸裂紋。玉牌一側和頂部鏤雕回首卷身螭龍,一面浮雕茅屋、水波、老樹、寒鴉,一面減地浮雕草書五言詩句:“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松?!迸谱右粋冗吘壍裆蠄A下方連珠小印,分鐫“子岡”二字。
明文震亨所撰《長物志》記載:“吳中如賀四、李文甫、陸子岡,皆后來繼出高手,第所刻必以白玉、琥珀、水晶、瑪瑙等為佳器?!蔽墨I中并沒有記載陸子剛雕過牌子,目前看到的明代牌子也并不多,相反,清代偽托“子剛”款的牌子卻很多,故可能牌子起源于明代,濫觴于清,但是否為陸子剛發(fā)明還需進行考證。(徐琳)
子岡款青玉過枝花卉山水人物圖盒 明
口徑 7.8 厘米 ×7.8 厘米 足徑 6 厘米 ×6 厘米 通高 6.2 厘米
青白玉,玉質溫潤。盒蓋子母口,蓋上以淺浮雕及陰線刻的手法雕琢山水人物。遠山近水,一棵垂柳下坐兩人,對坐交談,遠處漁舟,一人在船頭垂釣,另有茅屋、山人,儼若山水畫頁,一邊浮雕詩句 :“桃紅含宿雨,柳綠帶朝煙?!焙猩砑吧w四壁以過枝技法淺浮雕秋葵、荷花、石榴、桃花,代表一年四季。盒底方框內(nèi),減地浮雕“子岡”兩字。(徐琳)
子剛款青玉龍耳觶式杯 明
口徑 5.4 厘米? 足徑 3.8 厘米? 高 7.9 厘米
白玉質,微經(jīng)火燒,有部分黑斑、綹裂。杯身造型及紋飾仿古,并加一方折龍形柄,龍首銜杯沿,身體呈回字紋卷曲,背上出脊。龍柄下方鏤雕卍字紋。杯身仿古代觶形器。口沿部出脊,并浮雕螭龍團壽紋。一側浮雕獸首銜環(huán)。器身雕琢連環(huán)雙蟬紋。整體紋飾古樸且雕琢粗糙。在龍柄下方的卍字紋側面,有篆書“子剛”二字。
傳說明末玉雕名匠陸子剛曾擅做仿古器,此玉杯雖造型紋飾為明代玉器特征,但是否為陸子剛所制還沒有更多依據(jù)證實。(徐琳)
子剛款青玉雕鳴鳳在竹圖臂擱 明
長14厘米 寬 5.3 厘米 厚 0.8 厘米
玉質油潤,卷軸式。一面浮雕鳴鳳在竹圖案,一面減地浮雕篆書元人趙孟頫《修竹賦》中的文字:“虛其心,實其節(jié),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以比君子之德?!焙笥袡E圓與方形印章,分別篆書“子”“剛”二字。
臂擱是臨書枕臂的工具,又名秘閣、腕枕。古人書寫自右而左,寫字之時,易被右手腕污染,故于腕下放一臂擱以方便書寫。臂擱材質多樣,常見者竹,玉質者較為珍貴。目前看來,明代的子剛款玉器多集中在文房用具、發(fā)簪、小佩等器物上,多屬江南文人雅玩之器,常雕琢陽文詩句。(徐琳)
白玉夔龍紋卮 明
口徑 6.9 厘米 底徑 6.2 厘米 通高11厘米
白玉質,玉中帶有糖色。單鋬耳,耳上陰刻獸面。三獸蹄足。卮身陰刻雙夔龍相背而立。張口,三爪,側身站立。一夔龍回首,另一直視向前,身體呈幾何形卷曲。器身以渦紋為地,上下口沿均飾云紋及網(wǎng)格紋組成的紋帶。卮蓋上高浮雕三個獸形捉手。正中圈內(nèi)飾旋渦云紋,三個立獸之間淺浮雕獸面紋。
卮本是周秦漢晉之際廣泛使用的飲食器。銅卮、漆卮在漢代較為常見,以玉為卮則十分罕見?!稘h書》“高帝紀下”有 :“上奉玉卮為太上皇壽。”表明玉卮為飲酒器,但不同于普通酒器,一般用于隆重的場面或酒宴,使用者等級地位較高。此玉卮造型仿宮中收藏的一件漢代玉卮,唯將夔鳳紋改為夔龍紋,類似者在清宮舊藏中有多件。明代晚期社會流行仿古器,首都博物館就藏有一件康熙時期墓中出土的子剛款玉卮,說明玉卮是當時流行的仿古對象。(徐琳)
青玉花卉紋杯 明
口徑11.9 厘米 高 8.5 厘米
青玉質,以大片花瓣為杯身,內(nèi)底花蕊呈半球形。杯身外圍大部分被鏤雕的花枝梗葉環(huán)繞,僅留有一個花瓣為流。鏤雕花葉有菊花、桃花、葵花、梅花等,并結有桃實?;ㄈ~枝梗,相互纏繞。
此種鏤雕花式杯是明代玉器中的常見品種,流行于明代晚期,蘇州地區(qū)常有雕琢。(徐琳)
白玉雙嬰耳杯 清早期
口徑 6.5 厘米 足徑 3.1 厘米 高 5.6 厘米
白玉質,玉質溫潤細膩。杯子兩側以童子為耳,童子身穿米字紋小花襖,面帶微笑,雙手攀于玉杯口沿,踩于祥云之上。玉杯整體染色做舊,頗具古風。
此杯因工藝精湛,做舊也十分到位,使乾隆皇帝莫辨真假,以為漢代之物,叫來造辦處的蘇州籍玉工姚宗仁加以詢問,宗仁笑曰 :此乃其祖父所做的偽古之器,用了一種家傳的琥珀染色做舊秘法,經(jīng)年才成。其祖父為康熙年間蘇州玉工,故此杯當成于康熙之時。乾隆聽后大為稱奇,并以此杯制作精到,寫下《玉杯記》一文,制成冊頁,與玉杯及所配的檀香木座、黑漆描金漆盒一起傳之后世。(徐琳)
小松款竹根劉海戲金蟾 明晚期
高6厘米 寬5.5厘米 厚5厘米
劉海頭向右偏,圓臉大嘴,斜眸歡笑,坦胸露乳,鼓肚。袈裟披于左肩,垂于背后,繞覆右腿。右手撐地,左手手指彎曲捏一銅錢,金蟾趴伏在右腿上。身后腿部陽刻篆文“小松”兩字款。下承三足木座。
劉海,五代宋初時道士,初名劉操,又名劉哲,字昭遠、宗成、元英。曾事燕主劉守光任丞相,因諫言不被采納,托疾掛印而去。改名劉玄英,道號海蟾子,人多呼其劉海蟾,漸而衍出“劉海戲金蟾”的傳說,即“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
小松即朱纓,字清甫,號小松,江蘇嘉定人。明代竹刻名家,為竹刻家朱鶴之子。約活躍于明萬歷、天啟年間。工小篆、行草,亦擅繪畫??讨窭^承其父章法,而有出藍之譽。好刻神仙佛像、山水人物等。(謝麗)
崤曾款竹根翼獸 明晚期
高18.5厘米 寬11厘米 厚14厘米
此作取竹根以圓雕法刻一翼獸,呈立狀,扭身回首,雙目圓瞪,雙爪前伸,似欲前撲。其雙耳如犬,鼻似如意,肩有雙翅并羽翼下披;腹部有鱗,頗似蛇腹,后腿有力蹬坐,形態(tài)奇異。整器刻工渾厚圓潤,神態(tài)刻畫細致入微,刀法純熟流暢。左腿后方刻陰刻行書“崤曾”款。
侯崤曾,字晉瞻,明代嘉定派竹刻名家?;顒佑诿魅f歷至清順治年間,現(xiàn)存世作品較少。此器落款位置不倫,疑系偽托。
此翼獸形象或為飛熊,飛熊典故出自《史記》“齊太公世家”,據(jù)說周文王夢飛熊而得姜尚。(劉思桐)
竹根羅漢 明晚期
高12.8厘米 寬18厘米 厚16厘米
竹根雕羅漢,龐眉深目,袈裟半披,坦肩露腹,盤腿屈膝坐于松下石座上。右手提握念珠,左膝上一只蓬毛擺尾小獅昂首相望,左足按于羅漢前胸,與之嬉戲。底座與松樹為整料紫檀雕成,奇石疊錯,蒼松虬曲,針葉繁茂,依石而立,有如傘蓋。
笑獅羅漢即伐阇羅佛多羅尊者,是佛教十八羅漢中的第八位。因其從不殺生,廣結善緣,故此一生無病無痛,深受贊美與尊敬。雖有此神通,但勤修如故,常常靜坐終日,唯帶一小獅常伴左右,因此成為“百獸不侵”之寓意題材。此圓雕人物刻畫細膩,衣紋線條流暢。鏤雕山石層疊,松柏遒勁,且色澤深沉,古雅厚重,神形兼?zhèn)洌堄屑讶?。(劉思桐?/span>
三松款竹仕女圖筆筒 明萬歷
口徑7.8厘米 底徑7.7厘米 高14.6厘米
色澤深紅,圓筒式,下承三矮足。外壁鏤雕仕女,頭戴風帽,手拈蘭花,傍石而立,身周洞石壁立,通透異常,古松穿巖而出,盤曲矯健。松下石臺上淺浮雕杯、硯、盆景等案頭清供。石壁上陰刻行書 :“萬歷甲寅(萬歷四十二年,1614 年)秋八月”,旁刻“三松作”款識。另一側石上陰刻隸書填綠乾隆御題詩一首并“乾隆丁酉新月御題”九字,下有“乾”“隆”二小印。
按丁酉年即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該詩見《御制詩集》四集卷五十五,原題《詠三松竹刻筆筒》:“不期精細期蒼古,以樸因之歷久存(萬歷甲寅至今蓋一百六十余年矣)。生面略殊倚修竹,幽蘭在手默無言(刻美人把蘭朵)。創(chuàng)為鄰鶴有來由(鄰鶴,朱松字,三松之祖也),善畫而今畫少留??讨褚廊粋髌?,可思業(yè)亦貴箕裘?!?/span>
朱三松,名稚征,與其父小松、祖松鄰(乾隆誤為朱松)合稱“嘉定三朱”,均為竹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而以三松成就最高,有出藍之譽。僅以此器論,集鏤雕、浮雕、陰刻等技法為一爐,精益求精,確實不同凡響。(劉岳)
吳之璠款竹劉海戲蟾圖筆筒 清早期
徑11.4厘米 高14.5厘米
圓體,三矮足。以去地浮雕法刻畫二株松樹旁,劉海信步緩行,一手搦錢串并擔負長帚,帚上伏三足金蟾,一手持葫蘆。劉海敞衣袒腹,圍豹皮裙,祆足披發(fā),回首與蟾蜍對視,咧嘴而笑,憨態(tài)可掬。雕刻技法有粗獷處,如衣褶、松枝、帚梢等,大開大闔,線條峻急有力 ;亦有精細處,如發(fā)絲、松鱗等,特別是以黑漆點人物雙乳,極具巧思。人物部分色澤與鏟去背景色之間,由于年深日久對比愈強,是有意為之的成功處理。刻陰文填綠行書款識:“吳之璠制”及隸書御題詩句 :“一帚掃清三界塵,戲蟾猶自不離身。還金篇與伊誰論,仿佛其人道姓甄?!辈ⅰ扒∪梢}”與“古稀天子”“猶日孜孜”二印。
按乾隆壬寅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該詩收入《御制詩集》五集卷二十四丙午年(乾隆五十一年,1786 年)下,題為《詠吳之璠竹刻海蟾筆筒》。
吳之璠,字魯珍,是清初著名竹刻家,此筆筒所用“薄地陽文”淺浮雕法,史家以為是其所創(chuàng)。(劉岳)
王易款竹滾馬圖筆筒 清早期
口徑10.1厘米 底徑10厘米 高13.9厘米
筆筒圓體,有三矮足。外壁減地浮雕一馬翻滾仰臥,奮鬣昂首,前足左曲,后足蹈空。旁立一騎士,意態(tài)從容。一動一靜,增強了畫面的戲劇化效果。筆筒另一面陰刻行書“生桃林之野,出頗黎之谷”十字,并題款 :“嘉定王易撫趙松雪本,作于墨香小筑之南窗,時年七十有六?!?/span>
王易,字右白,是嘉定地區(qū)著名竹刻家。依題銘之意,王氏此作是以元代畫家趙孟頫的繪畫為粉本創(chuàng)作的,不過,類似題材在竹刻中也已經(jīng)有人嘗試表現(xiàn),清初竹刻家吳之璠就有滾馬圖筆筒傳世,兩相比較,構圖頗似,運用的技巧也很接近,表明當時竹刻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某些題材為竹刻家所熱衷,開始形成固定程式。當然,此筆筒很好地將浮雕與陰刻結合起來,刀法流利,具備一定的創(chuàng)作個性,在流傳至今的清代嘉定派竹刻中亦不失為優(yōu)秀作品。(劉岳)
顧玨款竹迎駕圖筆筒 清早期
口徑10.8厘米×7.1厘米 底徑10.9厘米×7.1厘米 高16.4厘米
筆筒呈扁圓形,下承三矮足。采用高浮雕技法,刻山巒重疊,壑深林密,溪水蜿蜒,奔流潺急,岸邊一文士攜童向空中拱手為揖,而青嶂翠壁間,云煙騰涌處,華蓋車輦隱現(xiàn),輦中貴婦或為王母,旁列眾女,或掌扇,或奏樂??瞻滋幜粲嘘幙獭凹河现傧模欁谟裰啤彪p行隸書款識。
顧宗玉,名玨,是清代早期嘉定地區(qū)竹刻名家。此作刀法靈透,構圖緊湊,層次分明,毫無滯澀之感,確是一件優(yōu)秀作品。(劉岳)
竹五老圖筆筒 清早期
口徑13.6厘米 底徑13.4厘米 高17.2厘米
筆筒呈筒式,鑲紫檀木口嵌底,下承五矮足。外壁以蒼松為屏,奇石為障,山泉流水潺潺其間。五位隱士或圍坐展卷,或倚立而談。另有兩小童捧書抱琴,穿插其間。
竹雕文具作為士大夫之清玩,或以傳世名畫為粉本。此器上的倚松高士,與五代周文矩《文苑圖》中所繪者雖衣冠有別而姿態(tài)無二。圍坐三人執(zhí)筆伸卷的活動亦與畫中人物相似,應是受原作啟發(fā)、重新構圖的結果。此器以高浮雕技法雕成,人物、景物刻畫細膩。通過竹表、竹肌的不同色澤和紋理,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景物的層次,為作品增添藝術感。(劉思桐)
松山款竹荷蟹圖臂擱 清早期
長23厘米 寬7.8厘米
臂擱覆瓦式,表面以陷地深刻法刻畫以荷花、螃蟹為主題的池塘小景。荷葉、花瓣拳曲,具立體感。欹側葉尖似為清風所動,小蟹爬在荷葉上,都生動異常。左下刻剔地陽文篆書“松山”印章款。
此器于陰刻中施以高浮雕和鏤雕,既保證了紋飾的層次感和空間感,又收到似陰實陽、陰中有陽的特殊裝飾效果,凹凸變化精微。而剔刻后竹肌的色澤與深紅的表色相得益彰,更顯示出其高超的技巧和雅致的格調(diào)。(劉岳)
鮑天成款犀角蟠螭紋執(zhí)壺 明晚期
口徑15厘米×7.8厘米 通高13厘米
此器以一只較大犀角截去角尖制成壺身,一較小犀角保留原形制成壺蓋,加之流、把俱全,突破了常見的犀角杯形制,構思奇巧,有先聲奪人之妙。壺身用極淺的陽文浮雕配合陰刻技法,模仿商周青銅器的裝飾,雕刻出主體雙層紋樣 :雷紋地上以簡化扉棱為鼻左右對稱的獸面,相向夔紋則似為眉部 ;其上一周又飾以夔龍、夔鳳,其下一周飾蕉葉紋。蓋上紋飾相近,亦飾蕉葉與夔紋。在壺的流及把上,還分別鏤雕螭紋,蜿蜒攀爬,姿態(tài)生動。壺底刻剔地陽文“鮑天成制”篆書印章。
鮑天成,吳縣(今蘇州)人,擅制犀角,時人認為是吳中絕技之一,又能雕刻象牙、紫檀及各種香料等,作成圖匣、香盒、扇墜、簪紐之類,種種奇巧,邁越前人,其作品傳世絕少。(劉岳)
犀角山水人物圖杯 清早期
口徑16.8厘米×1.3厘米 底徑4.7厘米 高13.4厘米
杯敞口,口沿一端連弧如意式。相對一側外壁鏤雕松柏各一,由底直至口邊,形成杯耳狀。外壁以浮雕技法表現(xiàn)山水人物,以腰部為界,上半山崖壁立,怪石橫生,林木疏朗,為煙嵐所掩 ;下半以水紋為主,涇渭分明,一小舟自崖岸間將出未出,文士坐于舟頭,意態(tài)悠閑,如有會心。面前立一古瓶,插蓮荷之屬,極富情趣。構圖完整,浮雕工藝精良,層次豐富,水紋最淺,樹木較高,營造出重疊幽杳、一望不盡的氣象。(劉岳)
犀角花蝶圖杯 清
口徑16.4厘米×9.2厘米 底徑5.4厘米 高12.8厘米
杯敞口,杯體弧線修長優(yōu)美,杯底收小。外壁通體雕梅、蘭、菊、茶等花卉。花葉扶疏,并以湖石相襯。菊葉于石中生出,相互纏繞,組成杯鋬。菊花的枝葉垂入杯口。一蝶飛舞于花叢間,一蝶憩息于蘭葉上。內(nèi)壁刻山石紋理,里外紋飾渾然一體。此器采用高浮雕、鏤雕、陰刻等技法雕成,紋飾滿密,宛然如生。
此杯為清宮舊藏,有清室善后委員會接收宮內(nèi)文物時所編千字文號 :麗字九八九號,查《故宮物品點查報告》第二編第九冊卷五可知當時收貯于古董房。(謝麗)
吳歷款象牙山水圖筆筒 清
徑10.6厘米 高13.5厘米
圓體,器口壁厚而足壁薄,后嵌底。器身表面以陰刻法描繪山林溪岸景色,并填涂黑色。構圖完整,徐徐鋪展,人無面目,室無窗欞,似意筆草草,卻深合畫理??叹€短促有力,下刀爽利快捷,又不失表現(xiàn)力,頗有枯筆皴擦的效果,風格雅潔脫俗,實為同時期牙雕筆筒中所不多見。上部陰刻行書題跋 :“山色巍峨丹碧鮮,結為寒氣融為泉。生平游跡遍吳楚,好山過眼心懸懸。偶然筆寫氣象千,林木深深在眼前。幽秀寄廬無人跡,看山終日如坐禪。當門老松藏古拙,青溪白石皆云填。案頭留別筆墨緣,祝君之顏如同年?!辈ⅰ耙颐喝?,往清華,道經(jīng)舊友,至村前,蒼松古柏,深澗西流,野草奇花,為高人隱寄,行于莊內(nèi)。茅屋數(shù)間,琴童一二,詢其主人,言之在室,隨拜仿而獲面,相別多年,今幸握晤。忽見案頭立一文俱(具),頗為古雅,未作文字,信手揮成,未得深趣,留為志老道兄存記也。墨井道人漁山吳歷。”前有“墨井”引首章,后有“漁”“山”二印。
吳歷(1632 年~ 1718 年),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桃溪居士等。江蘇常熟人。明清之際著名畫家,與“四王”及惲壽平齊名,尤長山水。因感懷家國之痛,曾入天主教,傳教于上海、嘉定等處。據(jù)《竹人續(xù)錄》等史料,吳氏兼擅刻竹,風格縝密,深受嘉定竹刻風格影響。(劉岳)
顧二娘款端石菌式硯 清早期
長10.6厘米 寬8厘米 高1.6厘米
硯堂平滑微凹,墨池以蘑菇底為裝飾。硯背蘑菇面,蘑菇底,兩蘑菇結合。側面凹地陽文篆書“吳門顧二娘制”。
蘇州名匠顧二娘,清初時人,本姓鄒,夫家姓顧,親翁為順治年間姑蘇城之制硯高手顧德麟,其制硯技藝高超,鐫鏤精細,風格“自然古雅”,名重一時。二娘制硯得其夫顧啟明傳授,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硯雕技藝之精湛,一時無二。顧二娘非端溪佳石不啟刀,生平所制硯不及百方,數(shù)量稀少,因而相當珍貴。(林歡)。
顧二娘款端石洞天一品硯 清康熙
長23.5厘米 寬20.2厘米 高3.6厘米
硯面右邊刻“莘田真賞”“十硯軒圖書”二印,左邊黃任題:“非君美無度,孰為勞寸心??滴跫汉?( 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 ) 六月,任?!毕络潯包S”“任”印。硯背余甸、林吉銘文,硯側“吳門顧二娘造”。
附盧葵生制漆盒。(林歡)
顧二娘款端石鳳紋硯 清康熙
長21.2厘米 寬18.5厘米 高3.3厘米
大略為方形,隨形不規(guī)則。受墨處光滑平闊,無墨池。面上有石質縫隙,有眼若干。邊緣凸起,工匠利用一橢圓眼,在邊緣雕刻鳳鳥一只,翅膀羽毛環(huán)繞硯面一周,并流云紋。羽毛紋理清晰可見,動感十足。鳥頭俯視升空環(huán)抱。側面有豎行陰文篆書“顧二娘造”款。硯背四周亦為羽毛,流云紋裝飾,淺浮雕,中間為辛丑年(康熙六十年,1721 年)黃任銘,硯附木盒。(林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