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86 期 】
親親的端午
作者|張俊昌 主播|呢喃素素
點(diǎn)擊上方音頻收聽
待那滿樹的槐花落盡,小麥就一片金黃了,人們似乎又聞到了饅頭的香味,也聞到了艾蒿和粽子的香味。
此時,正是農(nóng)歷四五月間,農(nóng)人們最為忙碌。北宋詩人范成大曾有詩曰:“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边@是江南農(nóng)忙的寫照。在我們老家,也有“緊收午季慢收秋”的諺語。而端午節(jié)的到來,卻讓農(nóng)人匆忙的腳步得以短暫的停歇。
過罷元宵節(jié),女人們就開始預(yù)留好端午包粽子的糯米了,晴好的日子,會在門前的涼床上晾著那些白花花的糯米。端午的頭一天,女人們會到河邊的蘆葦?shù)乩锊蓙砬嗲嗟娜斎~,放在水盆中浸泡。糯米須提前用竹籃淘好控盡水,放在一邊,若要包帶餡的粽子,還須把花生、蜜棗、紅豆等輔料備齊。傍晚時分,農(nóng)舍的門前,女人們?nèi)鍌€聚在一起,邊拉呱邊包粽子,嘴不閑,手不閑。只見她們拿起葦葉卷成漏斗狀,用湯匙從竹籃里舀進(jìn)一些糯米,或還加上一點(diǎn)餡,再將葦葉折攏,然后一只手緊緊捏著,另一只手便拿起截好的細(xì)繩,用牙齒咬住細(xì)繩的一端,利索地捆扎起來。不一會兒,面前的盆里就碼起了一堆精致小巧的粽子,有三角形的,有小腳形的,還有枕頭形的。有的女人還包出一個個袖珍型的小粽子,并串聯(lián)起來,像一串小元寶,用來哄孩子玩,會引來一陣笑聲。有的小媳婦手兒不聽使喚,包的粽子四不像,也會引來一陣笑聲。包粽子的技藝,正是在這一陣陣笑聲中交流著、傳承著······不知是從誰家的鍋屋里冒出了粽子的清香,緊接著,兩三家、五六家,乃至整個村莊都彌漫著這種香氣。待粽子煮好后,女人們便把它撈出來,放進(jìn)一個盛滿涼水的木桶里。母親會取出一些花生粽子,讓我給那些老鄰居們送過去嘗嘗鮮。左鄰右舍也爭相把剛出鍋的蜜棗粽或紅豆粽讓我捎回來。推讓聲、道謝聲不斷響起,整個村莊沉浸在歡快、融洽的氣氛里。
端午那天,也是農(nóng)人們起得最早的一天。男人們照例下地干活,女人們則天蒙蒙亮就挎著竹籃,到集市上去買燒餅油條、涼皮豆干、豬肉魚蝦。有兩件事,女人們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忘記的,就是給自家的男人打回兩斤燒酒,給孩子們精心挑選五顏六色的耍線。耍線好看,有的系在亮閃閃的銅鈴鐺上,有的系在桃木刻制的平安符上。聽老輩人講:那紅紅綠綠的耍線系在孩子白嫩的手腕上,等到農(nóng)歷六月初六剪下,讓喜鵲叼去,飛到天上用它搭橋,牛郎和織女就能在七夕相見。這雖是傳說,但女人們趕集時還是要花費(fèi)一番心思挑選的。
早上,每家都會煮上一些雞蛋并搗上一缽蒜泥,據(jù)說熟雞蛋沾蒜泥,吃了可以預(yù)防紅眼病。吃了煮雞蛋的孩子,會歡天喜地下湖,砍來一捆捆青青的艾蒿,把它插在自家的門楣上,鍋屋、牛屋也會被插上,只要有屋檐,你就會看見那長長的艾蒿。艾蒿溢出的濃郁的香氣,可驅(qū)蟲避邪。剩下的艾蒿則打成捆掛在房梁的下端,待風(fēng)干后,留給產(chǎn)婦和嬰兒用來洗艾水澡,艾葉也可用來泡腳。母親還說,把艾蒿放在石臼里用木棒搗爛,用紙包成長條,小孩肚子疼,把艾條燃著熏灸肚臍能止痛。在端午這天,大人們?yōu)榱吮苄?,還會用雄黃粉蘸些水點(diǎn)在小孩子的眉心,用桃木做成刀劍掛在小孩子的身上。細(xì)心的母親們,還會親手縫制紅色的香囊掛在小孩子的頸脖上,里面有梔子花、金銀花、艾蒿葉,軟軟的,連同深深的愛都裝了進(jìn)去。
端午,如一根絢麗的長線,串起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也串起了鄰里之間那份濃濃的情意。即使再忙,家家戶戶都要過端午。
啊,五月鄉(xiāng)村,那親親的端午!
原載2018年6月7號《滁州日報》
端 午 安 康
精彩回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