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思維方式中,我首選邏輯思維與結構化思維。其他的思維方式,如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也很重要,更多影響你自己如何看待問題。
但邏輯思維和結構化思維核心影響你與他人的關系,影響信息傳遞效率,影響你的個人影響力,是非常顯性化的兩種思維方式,是其他思維方式的基礎。顯性化是你只要刻意練習,你便能習得這項能力,并且很快在工作中應用得到正反饋,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加強你的溝通表達能力。
思考和表達沒有邏輯與結構,是種災難。核心不是讓自己怎樣,而是非常浪費別人的時間。大家的時間都很寶貴,你浪費了別人的時間,別人怎么還會有耐心信任你。尤其是對領導,你應該常常想幾分鐘內還沒把事情講清楚,他就沒了耐心。同事之間溝通也如此,你講了幾分鐘,對方還聽不懂,那么他下次就不再想跟你溝通。
同樣一件事情,能有邏輯地結構化思考和表達,可以節(jié)省雙方更多時間,提高效率。邏輯與結構化思維可以讓接受信息的人快速明白你要講什么,也可以把你想表達的重點傳遞給到對方,它讓我們在溝通交流中提高自身說服力。
職場人首要學習這兩種思維方式,邏輯思維提高自身說服力,結構化思維提高信息傳遞效率。越早期越有這種意識,刻意培養(yǎng)自己,越能較早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如果你說你不知道自己核心競爭力是什么,那么刻意培養(yǎng)的邏輯思維與結構化思維也可以讓你在一堆人中脫穎而出。
這些東西我寫出來是我經歷過那種職場混亂期,所思所悟皆為自己真實工作經歷所得。思維方式聽起來雖然高深,但是日復一日的復盤、反思、總結,刻意練習均可以習得,關鍵看你有沒有覺醒,知行合一后發(fā)現是另外一片天空。
本文內容如下:
01
邏輯思維
在產品經理日常工作中,偶爾會發(fā)生與開發(fā)的爭吵。開發(fā)怒氣沖沖之下可能說:需求邏輯有問題。
拋開主觀立場地說:絕大多數確實是產品經理自己沒想清楚。開發(fā)之所以如此強調邏輯,是開發(fā)寫代碼需要真實一行行代碼堆砌而成,缺一個環(huán)節(jié)代碼無法跑通,需要邏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產品經理講述聽上去“非常完美”的方案,畢竟是理論,邏輯不嚴謹到了開發(fā)那里無法實現。
雖然邏輯思維是每個職場人必備素質,但是對于產品經理來說應該更佳,邏輯不嚴謹對于產品經理來講是種致命的傷害。
邏輯不嚴謹最終導致功能上線后出現問題,是會真實產生損失的。比如做了新功能改動,但是沒兼顧到舊數據,那么使用舊功能的用戶可能就沒法使用。
邏輯不嚴謹導致給出的解決方案沒法真正解決問題,浪費資源不說,還錯過了時間窗口。換句話說,功能做了個寂寞。有時候項目上線后看不到明顯的轉化,根本原因在一開始分析問題的思路就出錯了,問題和解決方案之間沒有形成邏輯閉環(huán),你預想的“好”其實是錯的。
業(yè)務:我們想要更換用戶個人中心關于訂單節(jié)點的文案。
我:為什么呢?
業(yè)務:因為我們發(fā)現當前商城的退換貨滿意度比天貓京東均低。
我:那低的原因是文案導致的嗎?改了文案以后就可以提高退貨滿意度了嗎?
在這個case 里可以發(fā)現業(yè)務想要做的行動跟原因并不匹配。假如真改了文案,退換貨滿意度就能提升到跟天貓京東一樣了嗎?如果事先不進行因果關系的糾正,沒有想清楚匆忙投入開發(fā),最終導致功能上線了實際問題也沒得到解決。
在實際工作中此類問題數不勝數,此類問題皆是邏輯思維不縝密所致,你以為的解決方案不是問題產生真正的原因。
百度百科:邏輯思維(Logical thinking),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反映客觀現實的理性認識過程,又稱抽象思維。
它是作為對認識者的思維及其結構以及起作用的規(guī)律的分析而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只有經過邏輯思維,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才能達到對具體對象本質規(guī)律的把握,進而認識客觀世界。它是人的認識的高級階段,即理性認識階段。
這段話挺難懂的,換個白話文來講。邏輯思維是建立在因果關系之上的反映客觀現實的思維方式。在表達上的體現就是,說話有理有據,條理清晰。
邏輯思維強體現在被問及“為什么”的時候,你能夠以所有人都能理解、并且具有說服力的方式,來清晰闡明得出結論的原因?;蛟S可以說,讓別人去接納你所斷定的結論,正是邏輯思維的職責所在。
邏輯思維十分講究因果關系,你給出的每個結論,是確切的不是模棱兩可的。你得到的每個結論,足夠的理由經得起推敲。你給出的論據,是大家熟知的“常事”。
工作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做決策,回答一些問題,給出解決方案。當你嘗試給出一個結論時,這個結論盡要符合邏輯。那么,如何去體現你的邏輯思維呢。
① 有明確的結論產生
② 分析產生問題的真正原因
有些情況下,原因可以分為很多層次,有些現象在表面上看來是引發(fā)結果的原因,但其實不然,因為在它們背后還存在著引發(fā)它們的原因。
對于擁有多個引發(fā)原因的結果,如果僅停留在某個單一層面上,將這一原因當作引發(fā)結果的最終因素,論點就會變得相對膚淺,并且很難將分析的問題理清楚,這樣的因果邏輯推理得出的結果所擁有的說服力必然不大。
我們常說的第一性原理是講此點,從頭算起,只采用最基本的事實作為依據,然后再層層推導,得出結論。有經驗雖好,但有時候人們由于慣性陷入經驗主義,而忘記質疑自己“為什么一定是這樣”?
用5W1H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平時工作只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那就是What,這樣當然是不夠的,還要常問自己,再來一遍what(我做這的這個到底是什么?),why(為什么要做,為什么要這么做),how(怎么做比較好),why not(為什么不能那樣做呢?)。如果你在嘗試得出一個結論時,自己沒先在內心先演練一遍,跟他人交流時,很容易受到挑戰(zhàn)。
找不到產生問題的真正原因對產品經理來說,就是做需求\項目,等所有功能上線后做了個寂寞,看不到任何價值反饋,十分消耗個人信任度。
很多情況下,一種結果的引發(fā)原因可能有很多種,這時我們必須分清其中的主次原因,準確抓住主要原因,通過引起結果的最基本因素來進行邏輯推理。
分析主次原因才會懂真正的MVP。MVP高度訓練你對問題做拆解的能力,鍛煉把一件事兒做成的能力。什么是當下最主要的矛盾,最應該被解決的痛點是什么,為什么是先做A而不是先做B的邏輯依據。如果一個人一上來就要做大而全的解決方案或者想要走捷徑去做很容易實現的次要原因,也容易被受到質疑。
MVP 核心用最少的資源去做最應該被解決的問題,前提條件可以拆分得出主次原因,優(yōu)先解決主要原因的問題。
因果關系強調縱向思考邏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回答“為什么”,MECE原則強調橫向思考邏輯,思考無遺漏。
MECE原則來自《金字塔原理》,指相互獨立不重復,完全窮盡無遺漏。
各部分之間相互獨立(MutuallyExclusive),沒有重疊,有排他性;
所有部分完全窮盡(CollectivelyExhaustive),沒有遺漏。
干一件事情之前,我們先把它可能涉及到的要素全部列出來,運用思維導圖工具,一層一層剖析到底;將這些要素按相同的性質來進行整理歸納,劃分層級,最終呈現在你眼前的思維導圖架構就會清晰明了,所有可能觸發(fā)的點一目了然。
① 時間順序
時間順序強調一定要在某個時間節(jié)點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對下個時間節(jié)點產生影響。有明確時間差的按照時間順序思考。比如說,過去—現在—未來,階段1—階段2—階段3。
② 流程順序
按照事物發(fā)生的流程順序思考,先有什么再有什么,什么數據的變動會導致另外一塊數據變動,這樣避免我們改動了某塊功能而遺留另外一塊的功能。比如用戶在電商網站上下單支付,先后有訂單系統和支付系統均要參與這個過程。
③ 結構順序
做完某件事情一定要所有相關點都能實現,如果一個點遺漏,導致整體無法完成。比如某個支付方式在指定金額區(qū)間范圍內有效。
邏輯思維是所有思維方式的基礎,核心在于如何思考。只有思考有邏輯,表達才會更有邏輯。在第2部分來講述表達上的結構化思維。
02
結構化思維
同樣溝通事情,有的人三句話就能說清楚,而你可能說了10分鐘也說不到核心;
同樣是做匯報,有的人用5頁PPT就能說服對方,而你可能寫了20多頁還要被反問想表達什么;
同樣是闡述解決方案,有的人清晰講出背景、問題、原因、影響和舉措,而你擠牙膏式的回答一句緊接著再被問一句。
如果說一個人溝通表達能力差,情商是一個因素,但還有一個更關鍵點:結構化思維。如果對方聽了半天都不知道你在表達什么,情商再高也失去色彩。
人類大腦在處理信息的時候,有兩個規(guī)律:
第一,不能一次太多,太多信息會讓我們的大腦覺得負荷過大;
第二,喜歡有規(guī)律的信息。
人的大腦最多僅記憶7個思想,當處理過多思想的時候需要建立邏輯關系,形成立體結構,完整、清晰地看到每一面和每個點。
表達能力強的人,不是比你更聰明,而是知道大腦這個特點,更懂得通過有效的結構化思維,快速對信息進行歸納和整理進行傳遞。
大腦容易記住有規(guī)律的東西,那么你在信息傳遞時盡量使用規(guī)律的東西來傳遞。把無序變得有規(guī)律的過程即結構化思維。
結構化思維是一種從整體到局部、從框架到細節(jié)的思維方式。它要求思考者不先入為主,不會過快地陷入細節(jié),而要經常留意事物的整體框架,在框架的基礎上去拓展細節(jié)。
先看能夠解決問題的關鍵方面,然后再往下分析,從而實現從總體到局部的鳥瞰,最典型的就是金字塔結構圖。
結構化思維滲透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建立在邏輯思維之上的另一種顯性化思維方式,不可或缺。結構化思維可以帶來顯著的工作效率提升,尤其是在溝通中。
為什么在溝通中結構化思維可以發(fā)揮巨大作用?
因為人和人之間信息差。結構的越上層,彼此之間信息差越小;結構的越下層,彼此之間信息差越大。如果一上來陷入到最下層的細節(jié)之中,對方大概率聽不懂時溝通出現低效。
如果說邏輯思維一定程度上跟人天生智力水平有關,即我們常說的一個人聰不聰明,那么結構化思維則可以通過刻意訓練習得。
結構化思維完全由自己從0到1主動規(guī)劃所得,就如同有些人可以做出好看的PPT,其實也是懂得了PPT背后的套路。
提到結構化思維,不得不去看的《金字塔原理》一書,主要有4個原則:結論先行,以下統上,歸類分組,邏輯遞進。
論:結論先行。
證:以上統下。
類:歸類分組。
比:邏輯遞進。
結構化思維有2種方法:自下向上組結構和自上向下套框架。
自下向上組結構核心在于這個結構是你自創(chuàng)的。根據你自己對接收到信息的理解,把信息重新組裝的過程。比如我寫這篇文章的框架結構,你日常整理會議紀要的結構。沒有統一標準,你按照一定邏輯重新組合信息。
我的結構化思維正是通過寫文章被訓練很多年得到提升,到現在工作中有結構化思維已經成為我的個人標簽。在我腦海里,日常對大量碎片化信息進行重組,把碎片化的東西像蓋房子一樣一層一層自下向上組裝起來,等到溢出時一篇文章完成。
比如我給領導講業(yè)務數據的PPT,首先會介紹我分析數據的整體框架,其次再給一個實際的數據分析的概覽,再往下去細看每塊的細分數據,針對每塊的數據給出結論和TO DO。
整體數據指標體系(理論)——一頁PPT
總體數據指標概覽(實際數據)——一頁PPT
分模塊1數據指標——一頁PPT
分模塊2數據指標——一頁PPT
分模塊3數據指標——一頁PPT
每頁PPT里的結論和TO DO
總結——一頁PPT
先框架后細節(jié),先總結后具體,先結論后原因,先觀點后建議,先重要后次要。這樣,才能讓對方第一時間抓住重點信息,知道我們要傳遞的核心內容。
站在自己視角時,先把所有零散的點窮舉,再看點與點之間的關聯性連接成面,面最終再成體。概括起來大致分為以下4步:
盡可能列出所有思考的要點
找出關系,進行分類(找出要點間的邏輯關系,利用 MECE 原則歸類分組)
總結概括要點,提煉觀點
觀點補充,完善思路
如果你是做已存領域的問題解決方案,那通過自上而下找結構:思考一個框架,然后將信息或解決方案放入框架。
比如,提到規(guī)劃,可以使用五看三定框架;提到制定目標,可以使用SMART原則;提到制定任務計劃,可以使用WBS任務拆解。
自上向下套框架依賴我們自身積累了多少種框架,在實際場景中可以隨時被調用。
這里就給一些日常的積累。(如果大家需要完整版本的就加我微信獲?。?/span>
學習金字塔
費曼技巧
刻意練習
RIA閱讀法
二八定律
黃金圈法則
5W1H分析法
思維導圖
SWOT分析
10/10/10法則
冰山模型
六頂思考帽
頭腦風暴
逆向思維
類比思維
SCAMPER創(chuàng)新思維
設計思維
最小可行性產品(MVP)
峰終定律
AARRR漏斗模型
上癮(HOOK)模型
五大圈層模型
高效傾聽模型
情緒ABC模型
喬哈里視窗
冰山模型
故事五要素
SCQA模型
SRAR模型
STORY模型
“英雄之旅”模型
領導力梯隊
情景領導力模型
GROW教練模型
管理4C模型
TOPIC模型
杠桿思維
POA行動
系統思維
整合思維模型
多元思維模型
結構化思維是一個建立清晰、穩(wěn)定、有序的思考結構,學到這個結構之后,知識體系從零散化到系統化,從無序到有序,從低效到高效。
不斷的進行歸納和總結,養(yǎng)成做任何事都進行階段性總結和復盤的習慣是訓練結構化思維的核心。思維如果懶惰任何種方法技能也無濟于事。
結語
剛畢業(yè)時,因為不懂這最核心的2種思維模式,在工作上舉步維艱。后來通過刻意練習提升這2項最核心的思維,找到工作的掌控感。
混沌大學創(chuàng)辦人李善友教授說過:成年人學習的目的,應該是追求更好的思維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識,在一個落后的思維模型里,即使增加更再多的信息量,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復。
邏輯思維與結構化思維本身是專門的學科,并不是本文幾千字就可以講清楚,只是拋磚引玉提出觀點建議大家刻意學習提升。一些行業(yè)內的通用書籍,如《金字塔原理》、《結構化思維》或《邏輯思維》值得反復閱讀并且在日常工作中訓練。
思維決定了你的認知水平和成長速度。工作上沒有好的思維方式,再努力也是無效努力。思維方式需要主動意識到高價值然后刻意訓練習得。愿我們都能擁有更好的思維模型,開啟不一樣的人生。
以上。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