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簡,明代篆刻家,生于1570年(明萬歷年間),卒年不詳,字修能,號畸臣,后改名聞,安徽休寧人。
安徽出杰出印人,朱簡是其中之一,下面要說的鄧石如也是其中之一。
(朱簡畫像)
“筆意表現(xiàn)說”是朱簡提出的篆刻理論,來看:
吾所謂刀法者,如筆之有起有伏,有轉折、有緩急,各完筆意,不得孟浪。非雕鏤刻畫、以鈍為古、以碎為奇之刀也。(朱簡《印品》)
這里的“完”,指完成,“完成”、“表現(xiàn)”,篆刻是表現(xiàn)筆意的過程,朱簡認為刀法的全部含義即是表現(xiàn)筆意。此外他結合自己的審美給出了“品印標準”:
“印先字、先章,章則具意,字則具筆。刀法者,所以傳筆法者也。刀筆渾融,無跡可尋,神品也;有筆無刀,妙品也;有刀無筆,能品也;刀筆之外而有別趣者,逸品也。有刀鋒而似鋸牙癰股者,外道也。無刀鋒而似鐵線墨豬者,庸工也?!保ㄖ旌啞队≌乱摗罚?/p>
“筆意表現(xiàn)說”的核心是:刀法者,所以傳筆法者也。這可能有點絕對,因為刀法也有刀法之美,但在朱簡的審美之下,刀法是服務于筆法的,如果,有刀無筆,那么,你的作品頂多是“能品”,是個能工巧匠罷了。既談不上“神”、“妙”,也無法將之歸入“逸品”的層級。
“筆意表現(xiàn)說”下的作品,往往呈現(xiàn)較多的筆法特征,比如:
(朱簡:鄒迪光印)
這方朱文“鄒迪光印”,漢朱文印式,四字均分印面,任疏任密,四字互不相犯,如果不認真細看,就會覺得這就只是一方漢朱文印罷了,但如果細看,幾乎每一根線條的起筆、收筆,線條的交叉、搭接都有強烈的書法意味(當然,仍然保留有充足的刀痕),也就是說,印中文字,有強烈的“書寫”意味。再比如:
(朱簡:開之)
這是一方兩字白文印,從印面占位來看,這仍然是一方漢白文印式的印,但如果細審線條,就會發(fā)現(xiàn),這方印中的文字,甚至可以看作墨汁淋漓的書法作品了。
更有創(chuàng)新的做法,他甚至在某此具有“糸”字交叉筆畫的白文印中,我們可以看出朱簡明確留出了兩筆交叉時,何筆在前,何筆在后,而不是將其刻通,呈現(xiàn)出極為清晰的書寫時序感。如圖:
(朱簡:“湯顯祖印”)
在這方“湯顯祖印”的“顯”字處,下部的“糸”部,被明確留出了書寫時序順序,既充分體現(xiàn)了筆意,又使書寫節(jié)奏和時序性得以展示,這在明代的文人篆刻中,是具有創(chuàng)新價值的。
總結一下:朱簡雖然大面積創(chuàng)新,他的這些作品仍然保留了秦漢印風在篆法和章法上的明確特征:
1、篆法方面:他所使用的篆法,仍然是漢“繆篆”篆法;2、章法方面:他使用的章法,仍然是漢印的章法,印面各字之間互不相擾、均分印面、任疏任密。
也就是說,朱簡的創(chuàng)新,仍然是”印中求印“的創(chuàng)作模式,他的大創(chuàng)作框架,是秦漢古印。
當然,他還開創(chuàng)了切刀刀法,為后來清代丁敬開創(chuàng)浙派鼎盛四百年提供了刀法實踐啟示。清代印論家魏錫曾有詩云:“凡夫(趙宧光)創(chuàng)草篆,頗害斯籀法。修能(朱簡字)入印刻,不使主臣(何震)壓。朱文啟鈍丁,行刀細如掐?!辈贿^,刀法不是本文的重點,暫不細說。
鄧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避清嘉慶帝諱,以字行,后更字頑伯,又號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安徽懷寧縣人,清代篆刻家、書法家。對,這又是一位安徽篆刻家。
(鄧石如像)
鄧石如勤于創(chuàng)作,理論不多,他最著名的理論來源于學生包世臣對他言論的記述,就是“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span>這是出自包世臣的《藝舟雙輯》的原話,什么“寬可走馬,密不容針”之類的說法,都是后人的演進版,但卻是篆刻章法中最重要的疏密理論。
來看他的代表性作品:
(鄧石如的代表作品)
這三方印,“意與古會”印,雖然仍是均分印面的篆法,但是印中文字的篆法已經不是繆篆,而是美化過的小篆,為了消解線條分割帶來的不規(guī)則空間,也為了使稍微圓轉的小篆能夠契合方形印面并且印面緊湊團聚,鄧大師將“意”字與“與”字緊密咬合,“會”字與“與”字有搭接,“古”與“會”亦有搭接,甚至“意”與“古”兩字也有兩橫與一橫的凹凸咬合,這已經突破了漢印四字互不干擾的規(guī)矩,有了更多的雅趣。
白文印“覺非盦主”則“書寫”味十足,即篆書的線條流暢美被充全表達,雖然仍然保留了漢印平正的分割原則,但“主”字以金文面目融入印面,這實際上是字法創(chuàng)新,借此突出了疏密對比。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則除了線條流暢美,還有突出的疏密,又有印面的非均分布局,甚至字書與字之間也有明顯的咬合揖讓,達成了鄧石如印風的突出特征,即“印從書出,書從印入”。
“印從書出”最大的特征是將有自己個性的篆書引入印面,而不是用秦印的“摹印篆”、漢印的“繆篆”入印,因為不用古人在印面中用過的文字,因此,它已經突破了“印中求印”的范疇,入印文字的字源,從印內來到了印外。鄧石如的印從書出,在白文印中也有體現(xiàn),但是總體上來說,不成功。比如:
(鄧石如:侯學詩?。?/p>
“侯學詩印”這方印,當然是漢白文印式,但不同的是,它的入印文字是小篆,因為是小篆,所以,字的線條多是婉暢流轉的,因此,雖然保證了字的輪廓是方正的,但婉暢的線條還是給印面切割出來大量的不規(guī)則“紅地”,因此,全印既顯凌亂,又呈現(xiàn)一種“疲軟”的溫和一團狀態(tài),印章所特有的“剛勁“感消失掉了。但也不是全無可取之處,至少,這些入印文字,就是篆刻家自己的”手寫體“了,篆刻家從此在素材方面,自由了!
總結一下:鄧石如的創(chuàng)新,他的作品仍然保留了秦漢印風章法上的明確特征:
1、篆法方面:他所使用的篆法,已經是鄧石如自己的“手寫體篆書”篆法;2、章法方面:他雖然仍然參考漢印章法,但印面各字之間有各種樣式的聯(lián)系,由此營造出疏密、揖讓、團聚等文人雅趣特征。
也就是說,鄧石如的創(chuàng)新,已經跳出了印面,是“印外求印”了,入印文字是篆刻家自己的手寫篆體,這是“印從書出”的創(chuàng)作模式,他的大創(chuàng)作框架,其實也是秦漢古印,但入印素材改革了。上一張舊圖:
(鄧石如的印風來源)
顯然,朱簡的“筆意表現(xiàn)說”與鄧石如的“印從書出”最大的差別在“篆法”,朱簡仍然選擇漢繆篆為素材,但在漢繆篆基礎上增加筆意,鄧石如選擇了自己的手寫體篆書入印,書法意味十足,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創(chuàng)作空間,此后,每個篆刻家都可能拿自己的手寫篆書入印,也因此有了形成更多篆刻風格的可能。
實際上,鄧石如的理論,更便于篆刻家發(fā)揮主觀創(chuàng)造力,因此,也是更高級的創(chuàng)作理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