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情況:張某,女,24 歲。
初診日期:2011年 5 月 15日。
主訴:間斷胃脘部隱痛2 周。
現病史:2周前,患者食用從冰箱里面拿出來的西瓜后,出現胃脘部疼痛,腹瀉,未去醫(yī)院,自服鹽酸小檗堿片及胃蘇顆粒后,腹瀉消失,但胃脘部仍時有隱痛,納差,改服用氣滯胃痛顆粒,胃脘隱痛及納差癥狀未見明顯好轉,為求中醫(yī)治療,前來診治。
刻下癥:胃脘部脹滿隱痛,晝輕夜重,影響睡眠,納少,少食即覺脹滿,胃脘部怕冷,口中和,無口干苦,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辨證分析:患者大便尚調,未見腹瀉,說明里虛寒的程度并不是很重,可以排除理中湯及附子理中湯。這時可以考慮胃氣虛的平胃散證及厚姜半甘參湯的機會往往不多,說明患者里虛的程度比脾胃氣虛的平胃散證及厚姜半甘參湯證要重,但還不及里虛寒證。因此,當時斷定該患者為小建中湯證,因為該方證是介于理中湯證與平胃散證及厚姜半甘參湯證之間的。因患者腹脹滿明顯,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加用陳皮、枳實,取橘枳姜湯之意,除滿消脹。
處方:小建中湯合橘枳姜湯。
桂枝 10g,白芍 20g,炙甘草 10g,生姜 15g,大棗 10g,飴糖30g,陳皮 15g,枳實 10g。5劑,水煎服,日1劑。忌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膩之品。
療效:患者服完 1 劑后,胃怕冷、疼痛的癥狀亦明顯緩解,繼服4劑后,胃脘部怕冷、疼痛、脹滿消失,食納正常,二便調,病告痊愈。
【鮑艷舉臨床帶教醫(yī)案】脾胃病篇②
患者情況:王某,女,58歲。
主訴:胃脹伴打嗝后怕冷出汗 2 年,加重 1 周。
現病史:患者 2 年前無明顯誘因每天下午 6 點出現胃脹打嗝、怕冷、出汗,用中藥調理無好轉,1 周前加重來就診。
刻下癥:偶爾口苦,無口干,胃脹,打嗝,失眠,心煩,怕冷,出汗,膝關節(jié)疼痛,舌微黃,苔厚膩,舌下瘀點。
辨證分析:患者偶爾口苦,可以考慮為胸脅苦滿、心煩喜嘔之小柴胡湯證,判斷為半表半里實熱之少陽病。
耳鳴考慮為實熱上沖孔竅,胃脹打嗝,舌苔白膩為太陰水濕,故用平胃散。
處方:小柴胡湯加平胃散加旋覆代赭湯加減。
枳實 10g,生龍骨 10g,生牡蠣 15g,白術 10g,柴胡 15g,炒麥芽10g,浮小麥 10g,清半夏 10g,黨參 6g,炙甘草 6g,黃芩 10g,生姜10g,大棗 10g,厚樸 15g,陳皮 10g,菊花 15g,茯苓 18g,川芎 12g,旋覆花 15g,煅赭石 10g,桃仁 10g。14 劑,水煎服。
二診:口苦打嗝好轉,其他無改善。
柴胡 15g,黃芩 10g,甘草 10g,生姜 10g,黃柏 6g,大棗 10g,黨參 10g,蒼術 10g,厚樸 10g,生薏苡仁 20g,陳皮 15g,茯苓 30g,煅牡蠣 15g(先煎),煅龍骨15g(先煎),香附 15g,大腹皮 15g,枳實 10g,炒麥芽 15g,桃仁 10g,浮小麥 10g,川牛膝 20g,黑順片 12g(先殿)14 劑,水煎服。
三診:膝關節(jié)疼痛好轉,失眠、打嗝好轉。
當歸10g,白芍15g,茯苓 18g,川芎 15g,澤瀉 15g,白術15g,蒼術10g,厚樸 15g,陳皮 15g,葛根 18g,炙麻黃 6g,桂枝 6g,生姜10g,大棗 10g,甘草 6g,黑順片 10g(先煎),吳茱萸5g,細辛 3g。
【按語】
患者胃脹,在用藥上應當著重考慮其病機,患者舌苔厚膩,太陰水濕用當歸芍藥散血水同調。
出汗認為是少陽實熱,后續(xù)調理表陰表陽,怕冷、出汗好轉,繼續(xù)調理 1 個月,癥狀緩解,停藥。
【鮑艷舉臨床帶教醫(yī)案】脾胃病篇③
患者情況:張某,男,63 歲。
初診日期:2019年4 月 26 日。
主訴:胃痛伴反酸,燒心半年。
現病史:近半年來胃痛、反酸、燒心,以前經常飲酒,喜寒涼食物。吃過一些胃藥療效不佳,到醫(yī)院檢查胃鏡,診斷為糜爛性胃炎,給予抗酸消炎等藥物,療效欠佳,前來就診。
刻下癥:舌淡紅,苔薄白,口苦稍干,胃脘部疼痛,乏力納少,腹脹,大便偏軟,脈弦細。
辨證分析:患者因長期飲酒導致體內有郁熱,所以飲酒后喜寒涼食物,導致脾胃虛弱,出現胃痛、乏力、納少、腹脹等太陰病的表現。給予小建中湯溫中健脾,加陳皮、厚樸、炒麥芽健脾消脹,反酸燒心加煅瓦楞子,因其有制酸止痛的功效??诳?、脈弦、納少可見于小柴胡湯證(默默不欲飲食),用小柴胡清熱的同時,里邊的半夏、黨參、生姜、大棗也可以健胃,加一味蒲公英清熱消炎,并囑咐患者忌口辛辣、油膩、寒涼等食物。
處方:柴胡 20g,黃芩 6g,清半夏 10g,黨參 15g,炙甘草 10g,生姜10g,大棗 15g,桂枝 10g,白芍 45g,姜厚樸 30g,陳皮 30g,炒麥芽30g,蒲公英 30g,煅瓦楞子 30g。7 劑,代煎。沒有飴糖,囑患者喝藥的時候加少量紅糖。
二診:胃脘部疼痛、反酸、燒心減輕,乏力改善,效不更方,減白芍為30g 繼續(xù)服用。因不方便就診,患者要求開 14劑帶回自己煎服。
三診:患者很高興,胃痛、反酸等癥狀消失,后以柴平煎調理 1周后停藥。
【鮑艷舉臨床帶教醫(yī)案】脾胃病篇④
患者情況:崔某,男,66 歲。
初診日期:2019年 1 月 15 日。
主訴:胃痛 3 月余。
現病史:大面積胃潰瘍,胃炎伴糜爛。
刻下癥:胃脘部疼痛,舌苔黃厚膩,舌質淡,大便黏,偏稀,小便黃,雙腿無力,口苦,口黏。
辨證分析:口苦、口黏、大便黏、小便黃、舌苔厚膩為少陽濕熱證。
胃脘部疼痛、大便稀為太陰病。
故用小柴胡湯合小建中湯合四妙散加減。
處方:柴胡 20g,黃芩 8g,半夏 10g,覺參 10g,炙甘草 10g,生姜10g,大棗 15g,蒼術 10g,黃柏 6g,薏苡仁 24g,牛膝 10g,茯苓 30g,杏仁 10g,焦三仙各 30g,桂枝 10g,白芍 80g,飴糖 30。7 劑,水煎服,日1劑。囑忌食辛辣、刺激、生冷之品。
二診:2019年1月 18日。
刻下癥:胃痛減輕,大便無力、不爽、偏稀、偏黏,遂給予小柴胡湯合小建中湯,再配合理中湯、大黃附子湯加減。
處方:柴胡 18g,黃芩 8g,黨參 10g,炙甘草 10g,生姜10g,大棗10g,蒼術10g,黃柏 8g,薏苡仁 10g,牛膝 10g,茯苓40g,杏仁10g,焦三仙各 30g,桂枝 10g,白芍 80g,飴糖 30g,干姜 15g,炮姜15g,大黃10g,附子 15g,細辛 5g。
三診:2019年 1 月 23 日。
處方:胃已不痛,飲食可,大便略黏,繼服前方,7劑,水煎服,日1劑。
【鮑艷舉臨床帶教醫(yī)案】脾胃病篇⑤
患者情況:王某,女,31歲。
初診日期:2018年 12 月 14 日。
主訴:反復嘔吐、便秘半年。
現病史:該患者于半年前著涼后出現反復嘔吐,10余天發(fā)作1次,持續(xù) 3 ~ 5 天,每次吐清涎水、嘔惡欲死,伴頭痛,雙膝跪地呈蜷臥狀,手指不停壓舌根,吐出清水后感覺舒適,有煩躁感,三四天滴米不進,每遇發(fā)作都要采取輸液支持療法,伴大便偏干,時有軟便,每過六七日要給予口服西藥或開塞露才能通便。在三級醫(yī)院診斷明確:①糖尿病并發(fā)胃輕癱。②糖尿病并發(fā)腸麻痹。只能予對癥治療。
此次來診正趕上發(fā)作的第 2 日,已于醫(yī)院輸液 1 天,并告知此病已沒有辦法治愈,聽說我在出診,患者便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前來就診。發(fā)病半年來體重減少 30 余斤,不發(fā)作期間進食差。停經 5 個月。8 歲時患糖尿病,一直以來胰島素控制血糖在 8 ~ 9mmol/L。生育一女,已 6 歲。父親身體健康,母親患糖尿病、冠心病十余年。
刻下癥:家屬背患者進入診室,患者面色慘白,手腳冰涼,雙眼凝視,身體蜷縮,瑟瑟發(fā)抖,不能言語,手指不停摳嗓子,家人準備方便袋隨時接嘔吐物,吐后喝熱水方能舒適,但隨即吐出,頭部汗出,雙手脈沉弦細數,舌質暗淡,苔根黃厚膩,舌尖水滑。
辨證分析:太陰脾虛寒(寒飲阻滯中焦)。
太陰脾氣虛。
陽明實熱。
少陽氣滯。
血瘀。
西醫(yī)診斷:糖尿病末梢神經炎、胃輕癱、腸麻痹。
治法:溫中化飲,行氣通便。
處方:大柴胡湯合吳茱萸湯加減。
吳茱萸 30g,生姜 10g,大棗 6g,黨參 10g,茯苓45g,桂枝10g,炒白術 15g,炙甘草 10g,柴胡 18g,黃芩 6g,半夏20g,大黃20g,芒硝 20g,厚樸 30g,陳皮 30g,焦麥芽 30g,枳實 20g,白芍 15g。1劑,囑其少量頻服,次日來診,同時給予后背針刀1次。
二診:2018年 12 月 15日。
患者少量頻服仍然反復嘔吐,服藥 5 次后自覺胃部稍有熱感,嘔吐
次數緩解,不再有嘔吐欲死的感覺。今晨解黏稠便 1 次,有便感但無力排出,手腳冰涼,怕冷較重。查體:身裹棉衣,精神萎靡,雙眼窩凹陷,自測血糖 8.9mmol/L,皮膚稍干,脈舌同昨,繼續(xù)上方去半夏加干姜6g,附子 10g,細辛 6g,5 劑,少量頻服。
三診:2018年 12 月 20日。
該患頻服上方,次日不再劇烈嘔吐,每日 1 ~ 2 次輕微嘔吐,能喝少許熱粥,昨日不再嘔吐,胃脘部有溫熱舒適感,患者訴說已經很久沒有這種感覺了,手腳冰涼也緩解了很多,精神狀態(tài)較前明顯好轉,談話間出現笑容,大便兩日一行,面色胱白,無血色,效不更方,上方加水蛭 10g,土鱉蟲 10g,7劑。
四診:2018年 12月 27日。
服用 1周后患者狀態(tài)良好,未再嘔吐,食欲可,偶有口干,不苦,查體:面色漸紅潤,手腳稍溫,舌淡紅,苔白稍膩,上方去附子、干姜、細辛,加清半夏 20g,吳茱萸由 30g改用 10g,每日分兩次服用。
五診:2019年3月 20日。
約3個月后該患者已基本恢復正常生活。因受涼成情緒激動嘔吐復發(fā)過3次,每次只是輕微嘔吐兩三回,自行緩解,面色紅洞有光澤,四肢常溫,舌淡苔白,大便1~ 2 日一行,若停用大黃及芒硝,則大便五六日一行,并于半月前月經至,行經 3 天,量少,繼續(xù)治療。
處方:生姜 10g,大棗6g,黨參 10g,茯苓45g,桂枝 10g。炒白術15g,炙甘草 10g,柴胡 20g,黃芩 10g,半夏 20g,大黃 20g,芒硝 20,厚樸 30g,陳皮 30g,焦麥芽 30g,枳實 20g,白芍 15g,土鱉蟲10g,水蛭 10g,紫河車 5g。
六診:2019年 5 月 2 日。
目前該患者狀態(tài)非常好,未再吐,精神佳,時有血糖偏高,若血糖控制良好,則繼續(xù)用藥。
【按語】
1.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2.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該患者為寒飲內停中焦,氣滯伴有少陰實寒。首先解決外寒里飲,同時通解陽明里實熱之大便干,便干也可能為太陰脾氣不足、推動無力所致,但是也需要早期快速解除,因而應用了大承氣湯。由于糖尿病并發(fā)末梢神經病變都存在著氣滯血瘀,故上述病機都緩解后給予抵當湯活血化瘀,這樣就充分地運用了六經辨證理論體系,從而活學活用治愈了一例疑難病癥。
【鮑艷舉臨床帶教醫(yī)案】脾胃病篇⑥
患者情況:患者,女,35 歲。
初診日期:2019年3 月 20日。
主訴:胃脘部疼痛 2 個月。
刻下癥:患者胃脘部疼痛,反酸,有灼燒感,食后腹脹,偶有口干口苦,二便調,舌暗紅,苔薄黃,脈弦。
辨證分析:口干,口苦,舌暗紅,苔薄黃,脈弦為少陽陽明合病。
處方:小柴胡湯合小建中湯,食后腹脹加陳皮、厚樸,反酸加煅瓦楞子。
柴胡 30g,黃芩 10g,半夏 10g,生姜 10g,大棗 10g,甘草 10g,桂枝 10g,白芍 50g,煅瓦楞子 45g,陳皮 30g,厚樸 30g。5 劑,日1劑。
二診:胃脘部疼痛、反酸、腹脹好轉。原方繼續(xù)服用 1 個月。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