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瑯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岳。揚波噴云雷。鬈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古風(fēng)》(秦王掃六合)古詩賞析
秦始皇被明李卓吾稱為“千古一帝”,他雄才大略,統(tǒng)一中國,其功當(dāng)不可沒。
本篇則贊諷兼寓,融于一體。屬古風(fēng)第三首,五言二十四句。約略分前后兩大段落。
其前段為十句,重在功業(yè)。后段為十四句,謂起墓、求仙的殘暴和荒唐,以寄譏慨。大開大合,揚盡抑至,給人鮮明的對比,強烈的印象,可見詩人奔騰的激情,高超的識見,和駕馭重大歷史題材的能力,實為浪漫主義的宏篇力作。
詩開頭兩句,如雷霆萬鈞之勢。詩人感嘆當(dāng)秦王橫掃六合(四方和上下稱為六合,泛指天下)之際,他虎視眈眈,何等氣概!何等英雄!接著兩句,寫他揮劍斬決浮云,披靡四方,六國諸侯紛紛投降稱臣,西來朝拜,歸于一統(tǒng)。真是贊揚備至,猶恐不及。一個“掃”字,一個“決”字,一個“盡”字,其英勇,其智睿,其果斷,都是極盡形容的。漢賈誼《過秦論》說到秦始皇時,描寫他“奮六世之馀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在說明強大的同時,對其酷烈是持揭露態(tài)度的,而太白卻有意突出其雄威,將統(tǒng)一天下的殘暴手段略去。并不是因為他不知道,而是因為主旨不同,寫法有別。
“明斷”以后六句,寫秦始皇的統(tǒng)治術(shù):一是明斷,即發(fā)揮天啟之明,獨斷一切;二是駕馭群才,不做阇弱之君(群下之才如不善于駕馭,將是危險的);三收民間的兵器鑄為十二個金人,置于宮中,讓被統(tǒng)治者失去武器,減弱反抗的能力。他認為這樣就可以皇權(quán)永固了,于是得意洋洋地打開函谷關(guān),到會稽山頂刻石銘功,登瑯邪臺(今山東諸城縣東南)騁望取樂?!?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font-weight: 700;">銘功會稽嶺,騁望瑯邪臺”兩句應(yīng)看成互文,因為秦始皇在瑯邪臺也刻石紀(jì)功了,在會稽山也有騁望的內(nèi)容。這些事都見于歷史記載,但并非發(fā)生在同一年,詩人加以集中概括,使之更突出而已。
“刑徒”之后十四句由褒入貶,具體抓住兩件事即起墳和求仙加以描寫。而這兩件事又是非常矛盾的,既能求仙長生,就不必起墳;既起墳,就證明無法長生,而這里卻正好說明秦始皇既英雄、專斷而又虛弱怯懦的矛盾心理。李白對起墳采取略寫的方法,只用了十個字,即派了七十萬刑徒(服刑的犯人)在驪山造墳,事在始皇三十五年之后。我國從商周以后厚葬的風(fēng)氣很盛,許多古代皇帝一上臺就給自己造墳,有時往往要化費每年三分之一的貢稅為皇陵費用。驪山始皇陵,封土高五十余丈,環(huán)繞一周,五里有余。雖經(jīng)二千余年的風(fēng)雨剝蝕和人為破壞,今陵墓封土仍有七十二米高,可見規(guī)模之大。
詩人不滿是自然的。對于秦始皇“尚采不死藥”,作者卻采用詳寫的方法,用了十句的篇幅。始皇二十八年,派徐福率童男童女?dāng)?shù)千人入海求仙藥,結(jié)果當(dāng)然不可能得到,徐福就騙秦秦始皇:因為受大鮫魚所苦。于是又派武士與俱,以連弩(一種能連發(fā)的弓箭)射之,后來終于在芝罘(今山東煙臺)射死一條。但滑稽劇演出持續(xù)近十年,仙藥竟不可得,秦始皇帝死了。詩人以上述史實為基礎(chǔ),夸張地描寫射魚的經(jīng)過,更顯出其事的怪誕虛妄。
“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兩句為全詩的結(jié)尾。這個不可一世、偉大而可笑的皇帝,即使起了大墳,葬于三泉之下,金棺(實銅棺)盛之,但也逃脫不了化為“寒灰”的結(jié)局。詩人的諷意是最明白不過的了。唐玄宗在我國歷史上既領(lǐng)導(dǎo)了開天盛世,又導(dǎo)致了安史之亂,是個“半明半暗”的皇帝。他晚年不理政事,追求聲色,也尊道教,慕長生,李白作此詩疑亦有“刺明皇”之意,“借秦為諷,意深旨遠”(《唐宋詩醇》),但究竟是詠史,強作比附,則并不妥當(dāng)。
此詩為古風(fēng)第十二首,歷來被稱為太白“氣體高妙”(邢昉《唐風(fēng)定》)“不著議論”(沈德潛《唐詩別裁集》)的詠史名篇。
它的結(jié)構(gòu)有些特別,共十二句,前二是抒懷,中八是詠史,尾二又是抒懷,與其他古風(fēng)劈頭就詠史不同。抒的是什么懷?即自認本性孤直,不能趨炎附勢,也許只能冥棲巖石,永作隱士,不能發(fā)達了。有點無可奈何,也有點孤芳自賞。不過作者抒懷用了點技巧。
一是用松柏和桃李作比興,使之形象化。松柏直立而孤傲,用以自比。桃李開得濃艷芬芳,有取悅于人主之意,用以諷刺流俗之人。說我只能是松柏,而不能裝出桃李那樣的面孔來。其實,古人也有贊揚桃李的,《史記·李將軍列傳》即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歌頌李廣的品格。所以借物為喻全看你怎么用,從那方面著眼。
二是作者故意把話分成兩處說,頭尾相應(yīng),斷而相續(xù),造成曲折變化的效果。中間八句詠唱東漢初年嚴(yán)子陵事。作者既要成為巖石之士,那以誰為榜樣呢?就是這個嚴(yán)子陵了。既要作為榜樣,那就要好好寫一下,于是成了全詩的重點。
嚴(yán)子陵事,見于《后漢書·嚴(yán)光傳》,光是子陵的名。他是今浙江余姚人,少年時和后來東漢創(chuàng)立者劉秀是同學(xué)。劉秀得天下后,他就隱姓埋名。劉秀派人終于找到他,三次請他到京都洛陽去,想讓他任諫議大夫。嚴(yán)子陵入宮與劉秀談了一夜,同床而宿。第二天管天文的官報告“客星犯御坐甚急”,其實是嚴(yán)子陵睡熟時將腳架在劉秀身上的緣故,這說明他也是客星下凡。嚴(yán)子陵不肯做官,后來獲準(zhǔn)回鄉(xiāng)在富春江邊釣魚以終,現(xiàn)在浙江桐廬縣西三十里的嚴(yán)陵瀨(富春山),就是他當(dāng)年垂釣的遺址。
作者認為嚴(yán)子陵昭昭清風(fēng),灑遍天地后世,是不可追攀的。邈然,形容杳遠。因為感其崇高,所以要學(xué)習(xí)。隱居山野一生,并非易事,尤其對未能忘懷功名的李白更難做到,故此又深知杳遠難致。
太白集中曾多次提到這位嚴(yán)子陵。如《書情贈蔡舍人雄》:“夢釣子陵湍,英風(fēng)緬猶存”,《送岑征君歸鳴皋山》:“雖登洛陽殿,不屈巢由身”等即是,應(yīng)該說他蔑視富貴、平交帝王、甘于寂寞的精神,今天也是令人尊敬的。個別地方,作者對嚴(yán)子陵也稍有微詞,如《宛溪館》:“卻笑嚴(yán)湍上,于今獨擅名”,那是一種借題發(fā)揮。全篇融觀點于敘事抒懷之中,不空發(fā)議論,這確是本詩的又一特色。
此為古風(fēng)第十五首,太白借史事以諷現(xiàn)實,針砭當(dāng)時據(jù)權(quán)要者不愛惜人才,似為一入長安作者將離京前作。詩共十句。
前四句詠史,古代燕國弱小,受齊國的侵略,因此燕昭王招請?zhí)煜沦t士,使燕國強大起來。他首先從尊敬郭隗開始,“改筑宮而師事之”。于是,劇辛從趙國來,成為燕國將軍;鄒衍從齊國來,成為著名的哲學(xué)家,被人稱為“談天衍”。事見《史記·燕召公世家》。黃金臺,遺址在今河北易縣東南,孔融《論盛孝章書》:“昭王筑臺,以尊郭隗”,陳子昂《郭隗》:“隗君亦何幸!遂起黃金臺”,李白在其他詩中也屢及之。黃金臺非指以黃金為臺,據(jù)《白氏六帖》云:“燕昭王置千金于臺上以延天下士,謂之黃金臺。”
接著四句指陳時事,悲嘆奈何青云之士,棄我如同塵埃一般。青云士,語出《史記·伯夷列傳》:“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于后世者”,這里借指當(dāng)時在高位據(jù)權(quán)要者。陳沆《詩比興箋》云:“天寶之末,宰臣媢嫉,林甫賀野無遺賢,國忠非私人不用。廟堂惟聲色是娛,而天地閉,賢人隱矣”,意雖近而未切。如為天寶時作,其時白在翰林,寶馬銀鞍,不得以塵埃、糟糠言之?!?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font-weight: 700;">珠玉”一聯(lián),向稱名句,為其對比鮮明,切中時弊也。
最后兩句,謂詩人將離京,如黃鵠高舉遠翥,又徘徊眷顧而不忍,其矛盾復(fù)雜之心情寫得頗真切。黃鵠,黃色的天鵝。據(jù)《韓詩外傳》,春秋時田饒在魯國不受重有用,他對魯哀公說:“臣將去君,黃鵠舉矣”,就離開魯國,后來燕王立他為相。太白亦借以自喻。全詩作者純熟地運用歷史故事,或諷刺,或自比,憤激中有期望,失意中有追求,語言精煉樸實,骨氣端翔,擬阮籍《詠懷》,又頗見獨特風(fēng)格。
《古風(fēng)》(西上蓮花山)古詩全文
西岳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臺,高揖衛(wèi)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
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
《古風(fēng)》(西上蓮花山)古詩賞析
這是一首游仙體的寫實紀(jì)事之作。據(jù)李白《奔亡道中五首》所敘,安史之亂起時他在梁苑(今河南商丘)至洛陽一帶,目睹洛陽陷落,乃西奔入函谷關(guān),西上華山避亂。蕭士赟云:“太白此詩似乎紀(jì)實之作,豈祿山入洛陽之時,太白適在云臺觀乎!(《分類補注李太白詩》卷二)其說有理。又李白《江上答崔宣城》詩云:“太華三芙蓉,明星玉女峰。尋仙下西岳,陶令忽相逢”。知李白在下華山后再南奔至安徽宣城。學(xué)術(shù)界長期以來認為此詩作于宣城一帶,恐未諦。
此詩前半首寫在華山的游仙經(jīng)歷,虛幻飄忽。西岳華山是有名的道山,據(jù)《太平御覽》卷三九引《華山記》曰:“山頂有池,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因曰華山”。詩人避亂而來求仙,幻想超脫黑暗現(xiàn)實,故一登上華山蓮花峰,眼前就幻化出一個虛無縹緲的神仙世界。
詩的前兩句,寫詩人游仙情景。蓮花山,西岳華山的最高峰,又叫西峰,故曰“西上”。明星,華山仙女名。《太平廣記》卷五九引《集仙錄》:“明星玉女者。居華山,服玉漿,白日升天”。“迢迢”,描繪出遠遠望見華山仙女的情景。
接著四句,描繪了一幅輕靈縹緲的仙女飛天圖。只見仙女潔白的手中拈握著千葉芙蓉,凌空虛步,霓虹般美麗的衣裳上曳著寬廣的長帶,仙袂飄飄,飛游太清。詩人沉浸在翩翩飛仙的幻境中。
“邀我”四句,寫美麗的仙女邀請詩人來到上冠景云、下通地脈的云臺峰,與仙人衛(wèi)叔卿長揖見禮,同游紫冥。據(jù)《神仙傳》載,衛(wèi)叔卿是漢代中山人,服云母成仙,曾乘云車、駕白鹿從天而下見漢武帝,不料武帝竟以臣下相待,遂大失所望而離去。后來漢武帝懊悔,派人尋訪,見他在華山與人博戲。詩人此處用衛(wèi)叔卿之典,既切華山的神仙故事,又暗寓自己的遭遇。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供奉翰林,終因不肯“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夢游天姥吟留別》),遭讒出京。共同的遭遇,使詩人與衛(wèi)叔卿結(jié)為知音,恍恍惚惚間隨之飛升太空,駕鴻遨游紫冥,擺脫現(xiàn)實中的一切煩惱,飄然世外。
但詩人畢竟不能忘情人世現(xiàn)實,正當(dāng)詩人飛仙而去的時候,驀然回首,從高空瞥見人世的血腥現(xiàn)實:茫茫洛陽大地到處是燒殺搶掠的安史叛軍,人民的鮮血涂滿了野蒿蓬草,逆臣賊子卻偽立朝廷,對從逆賊臣封官晉爵、衣冠簪纓。
末四句是詩人猛然從神仙幻境返回現(xiàn)實世界的描寫,字里行間充滿沉痛憤怒之情,表現(xiàn)出詩人對叛亂的切齒痛恨和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guān)注。詩人不能忘懷生于斯長于斯的心愛祖國和人民,就象屈原《離騷》所描繪的:“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xiāng)。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屈原在絕望中幻想駕龍馭馬永離楚國,但當(dāng)他在天上下顧楚國的瞬間,對祖國的深情眷戀粉碎了他的幻想,重又回到苦難的楚國大地。李白此詩直承屈騷精神,面對人民涂炭、社稷傾覆,不忍心飛仙而去,表達出憂國憂民的沉痛感情。
由此可見,此詩前面大部分篇幅描寫游仙,正是為了反襯末四句的寫實。通過美妙潔凈天上仙境的描寫,更突出了人間戰(zhàn)亂現(xiàn)實的殘酷和污穢,詩人不忘人民遭難、國土淪陷的現(xiàn)實,深刻地反映出李白對祖國的忠貞和對人民的關(guān)切。
《古風(fēng)》(大車揚飛塵)古詩全文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
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
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
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古風(fēng)》(大車揚飛塵)古詩賞析
唐玄宗后期,專寵宦官、佞人,據(jù)《新唐書·宦官傳》載:“開元天寶中,宦官黃衣以上三千員,衣朱紫千余人,??于是甲舍、名園、上腴之田為中人所名者,半京畿矣。”唐玄宗酷愛斗雞,在宮中建雞坊,選專人訓(xùn)養(yǎng)。于是,斗雞人便成為特權(quán)階層。據(jù)陳鴻《東城老父傳》記載,當(dāng)時有個叫賈昌的小兒,因為會飼養(yǎng)善于斗架的雞,“金帛之賜,日至其家。開元十三年,籠雞三百,從封東岳。父忠死太山下,得子禮奉尸歸葬雍州??h官為葬器喪車乘傳洛陽道。十四年三月,衣斗雞服,會玄宗于溫泉。當(dāng)時天下號為'神雞童’。時人謂之語曰:'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能令金距期勝負,白羅繡衫隨軟輿。父死長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喪車?!?/span>”李白對宦官專權(quán)、小人得勢的腐敗現(xiàn)實憤憤不滿,于是寫了這首諷刺詩。詩人以現(xiàn)實生活為原型,成功地運用了夸張甚至近乎漫畫的手法,形象地刻劃出這群社會蛀蟲的嘴臉。
詩的開頭兩句,渲染出一個塵土飛揚、遮天蔽日的環(huán)境:一隊大車馳過,飛塵迷漫,使正午的道路變得昏暗不清。正午,是陽光最明亮、最光耀的時候,但飛塵卻能夠“暗阡陌”,可見塵土飛揚之盛,同時也可知車輛之多、車速之快,而行車之人的飛揚神氣更寓于其中。這兩句只寫景,不見人,造成懸念,烘托氣氛,為下面宦官出場作好鋪墊。“中貴”二句,寫宦官的顯赫。詩人于此并未對他們作詳細描繪,而是選擇了最有代表性的兩個方面:一是“多黃金”,言財力厚足;二是住“甲宅”,言權(quán)勢顯貴。
如果說,詩人寫中貴多用渲染氣氛和意脈暗合的手法;那么,寫斗雞兒則更側(cè)重于將冷峻的描寫和極度的夸張、辛辣的諷刺相結(jié)合。“冠蓋何輝赫”,意即服飾和車飾是何等輝煌顯赫,這是一個不問而問的妙句。詩人把斗雞者與他們顯赫的氣勢放在一起,啟發(fā)人們?nèi)に紴槭裁吹匚坏拖碌亩冯u兒竟能如此騰達,從而暗示出可悲的現(xiàn)實背景?!?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font-weight: 700;">鼻息干虹霓”,寫斗雞者鼻孔朝天、兩眼朝上的形態(tài),表現(xiàn)他們氣沖云霄、不可一世的傲慢神態(tài)?!?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font-weight: 700;">行人皆怵惕”,從百姓避之猶恐不及的畏懼神情,足見平時所受欺侮之深。這兩句一從正面描繪,一從反面烘托,極為形象地刻劃出斗雞者的囂張氣焰。在夸張描繪中,詩人順手一擊,給予尖刻的挖苦和嘲諷。
末二句,運用典故,感嘆當(dāng)今社會再也沒有像許由那樣不慕榮華富貴的人了。在所謂盛唐治世,敢于直言統(tǒng)治者不辨堯與跖,體現(xiàn)了詩人敏銳的目光和超人的膽識。
在這首詩中,李白從現(xiàn)實生活的種種黑暗面中,選取了宦官和斗雞者這兩類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運用樸素的語言,通過多方面的冷峻描繪,揭示出他們鄙陋的本質(zhì),從而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亭午”陽光下的社會黑幕。
《古風(fēng)》(羽檄如流星)古詩全文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專城。喧呼救邊急,群鳥皆夜鳴。
白日曜紫微,三公運權(quán)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問此何為,答言楚征兵。渡瀘及五月,將赴云南征。
怯卒非戰(zhàn)士,炎方難遠行。長號別嚴(yán)親,日月慘光晶。
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困獸當(dāng)猛虎,窮魚餌奔鯨。
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古風(fēng)》(羽檄如流星)古詩賞析
胡震亨《李詩通》云“此篇詠討南詔事,責(zé)三公非人,黷武喪師,有慕益、禹之佐舜。”此詩所敘“楚征兵”、“云南征”,與史籍所載天寶十年四月征討南詔事相合,當(dāng)為天寶十年(751)夏所作。南詔(在今云南大理一帶),是唐代西南地區(qū)以烏蠻為主體,包括白蠻等族建立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它從開元末年開始強大,在唐朝支持下統(tǒng)一六詔(均在云南西部),歸順大唐。后與唐發(fā)生矛盾,改附吐蕃。據(jù)史載,唐玄宗天寶九年(750),楊國忠薦舉鮮于仲通為劍南節(jié)度使,仲通殘暴寡恩,欺壓西南少數(shù)民族,因此引起南詔的反抗。次年夏天,鮮于仲通發(fā)兵八萬進行征討,戰(zhàn)于瀘南,遭到慘敗??墒菞顕覅s為他隱瞞敗跡,并大肆征兵以圖報復(fù)。此詩即以這一事件為背景,通過藝術(shù)的概括,敘寫了這次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zāi)難,抨擊了朝廷窮兵黷武的錯誤舉措。
開頭四句渲染出征前的氣氛:軍情緊急,羽檄飛傳;調(diào)兵遣將,一片忙亂;救邊的喧呼聲,驚得夜鳥亂鳴。鳥兒尚且擔(dān)驚受怕,人更是惶惶不可終日。詩人以夸飾的筆墨,把一幅出征前緊迫忙亂的場景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font-weight: 700;">喧呼”乃喧嚷催逼之意,又以棲鳥驚鳴烘托之,更見其騷擾之甚。詩人對這次征討行動的否定態(tài)度已暗含其中了。羽檄,即征兵的緊急文書,遇急事,在文書上插鳥羽,表示必須快速傳遞?;⒎刚{(diào)發(fā)軍隊的憑證,以銅刻成虎形,一半留在朝廷,一半在州郡軍政長官處,朝廷調(diào)兵時,必須拿朝廷的半個虎符與地方的半個虎符驗合,才能調(diào)動。專城,即指州郡長官。
按照事件發(fā)展的順序,接下去應(yīng)敘寫出征將士與親人離別的場面,可是“白日”四句卻突然筆鋒一轉(zhuǎn),宕開一筆,勾勒出一幅四海承平的盛世景象:君明臣能,四海清澄;國泰民安,天下一統(tǒng)。這里的“紫微”、“三公”指皇帝和大臣?!?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font-weight: 700;">天地皆得一”是由《老子》中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二句化出,即寰宇清平安寧之意。這樣一幅玉宇清澄的景象與前面描繪的戰(zhàn)爭氣氛很不諧調(diào),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就使人們不禁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為什么在這樣的太平盛世會突然爆發(fā)戰(zhàn)爭呢?詩人雖然并沒有明確回答,但譏諷之意已盡在不言中了。
“借問”四句補敘這次軍事行動的本事。“楚征兵”、“云南征”即指征南詔事。《資治通鑒》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大敗于瀘南。??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zhàn),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yīng)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借問”乃明知故問,沈德潛云“天下清平,不應(yīng)有用兵之事,故因問之”(《唐詩別裁》,譴責(zé)之意,已十分明顯了。
“怯卒”以下六句,寫士卒與親人別離之慘狀,是詩人濃墨重筆著力刻畫之處。出征士卒皆為強行捕來的普通百姓,未經(jīng)戰(zhàn)陣,故云“怯卒”,本不堪行;南方又多瘴癘,未戰(zhàn)即死者什八九,尤不可去。而朝廷必驅(qū)而往之,這不啻是白白送死,所以生離也即死別。分別時悲慘之狀,也就可想而知了?!?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font-weight: 700;">長號”之聲,使日月都蒙上一層凄慘的色調(diào),可見怨憤之氣沖天之狀;淚盡繼之以血,心碎哭亦無聲,足見悲痛欲絕之情。短短幾句就把離別的場面寫得聲情并茂,撼人心魄。杜甫《兵車行》所描繪被征者與親人離別時的情景,與此詩同出一轍,可參讀。
“困獸”四句寫驅(qū)民于虎口的結(jié)果。以“困獸”、“窮魚”喻“怯卒”,以“猛虎”、“奔鯨”喻悍敵,形象極為鮮明?;⒛双F中之王,一般的野獸都難以對敵,何況疲困之獸;鯨乃魚中之巨,一般的魚類都難以逃脫,何況力窮之魚。詩人有意使疲弱之“怯卒”與桀悍之強敵相對,因而不敵之勢也就不言自明了。這兩句以夸飾的筆墨,形象的比喻,鮮明的對照,為下面兩句作了有力的鋪墊,因而“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的結(jié)果也就勿庸置疑的了。
末二句用典。據(jù)《帝王世紀(jì)》記載,有苗氏部落不受舜統(tǒng)令,禹欲伐之,舜卻不同意使用武力,并且說:“我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于是修內(nèi)政三年,執(zhí)干(盾)戚(斧)而舞,有苗氏便服威懷德而歸順。詩人用這個典故藉以批評當(dāng)權(quán)者“不能敷文德以來遠人”(蕭士赟《分類補注李太白詩》)。當(dāng)時,唐軍大舉南下,南詔王曾表示謝罪,愿意歸還掠奪的人口和財物,并修復(fù)云南城。如果唐王朝能審時度勢,有利有節(jié),可能會有個較好結(jié)果。但當(dāng)時楊國忠等卻不接受南詔請求,一味迷信武力,結(jié)果遭到慘敗。詩中隱含著這層意思。至此,全詩的主旨便豁然軒露。
這首詩在謀篇布局上頗具匠心。按照事件發(fā)展的順序,當(dāng)先寫事件的緣起,次寫出征前的形勢與氣氛,然后再寫出征時親人離別的情景。可是,詩人卻先截取出征前的一個特寫鏡頭為開端,使作品一落筆就警動有勢,一下子就抓住了讀者。接著又宕開一筆,勾勒出一幅承平景象,使作品舒卷自如,意味深長。然后才補寫事件的本事、離別的場面和必然的結(jié)果。最后用典,點醒主旨,又與“白日”四句遙相呼應(yīng)。這樣的安排,避免了平鋪直敘,又使作品顯得錯落有致,迂回盤旋,跌宕起伏,使人有回腸蕩氣之感。
李白一生胸懷“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始終向往建功立業(yè)。天寶初被唐玄宗逐出長安后,雖陷入迷惘和痛苦,曾浪謔詩酒,但他始終關(guān)注現(xiàn)實政治,這首反映南詔之役的詩就是一個明證。它生動表達了李白憂國憂民、反對統(tǒng)治者不恤民力、窮兵黷武的進步思想,與同時代的高適等人為南詔戰(zhàn)爭大唱贊歌,形成鮮明對比。從此詩中我們不得不欽佩大詩人李白可貴的政治品格和嚴(yán)肅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態(tài)度。
《古風(fēng)》(一百四十年)古詩全文
一百四十年,國容何赫然。隱隱五鳳樓,峨峨橫三川。
王侯象星月,賓客如云煙。帝京信佳麗,國容何赫然。
劍戟擁九關(guān),歌鐘沸三川。蓬萊象天構(gòu),珠翠夸云仙。
斗雞金宮里,蹴鞠瑤臺邊。舉動搖白日,指揮回青天。
當(dāng)涂何翕忽,失路長棄捐。獨有揚執(zhí)戟,閉關(guān)草太玄。
《古風(fēng)》(一百四十年)古詩賞析
此詩作年眾說不一,有人根據(jù)詩的首句,從唐開國的武德元年(618)下推140年,認為作于肅宗至德二載(757)。但至德二載正當(dāng)安史之亂時期,詩中毫無動亂跡象,顯然不合。其實,詩中的一百四十年,未必是實數(shù)。從詩的內(nèi)容看,王琦認為天寶初李白在長安時作,近是。陳沆云:“此極言其盛以憂其亂也。”(《詩比興箋》)天寶、開元年間,是唐王朝的極盛時期,同時也漸次顯露出由盛轉(zhuǎn)衰的跡象。詩人以其敏銳的政治眼光,已經(jīng)看到了大唐帝國強盛繁榮的表象下潛伏著的政治危機。這首《古風(fēng)》就是針對當(dāng)時的社會現(xiàn)實,揭示出唐王朝統(tǒng)治者腐朽的本質(zhì),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絕妙的諷刺畫。
首四句從歷史的角度勾勒出大唐帝國顯赫輝煌的面貌?!?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font-weight: 700;">一百四十年”一句,概括了唐王朝從建立到走向全盛時期的歷程。這其中包含著許許多多的史實,內(nèi)容豐富,但詩人只用了五個字加以概括,用墨極其節(jié)儉?!?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font-weight: 700;">何赫然”三字,極寫唐王朝國勢之盛,氣勢之宏。這是從整體上敘寫,具有巨大的藝術(shù)概括力。接著詩人又選取了一個極富于特征意義的事物——都城的宮室建筑——作具體的描繪?!?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font-weight: 700;">隱隱”,寫宮室的層疊深邃;“峨峨”,寫樓觀的巍峨高聳;“五鳳樓”,見其精巧華美之工;“橫三川”,見其雄偉磅礴之勢。這就使得讀者對“赫然”的“國容”有了具體的感受。短短四句,虛實結(jié)合,就把大唐帝國全盛時期的面貌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王侯”以下六句,轉(zhuǎn)寫權(quán)貴們的腐敗驕橫。詩人分三層來寫:第一層以“星月”喻王侯之多,亦見其顯赫尊貴之相;以“云煙”喻賓客之眾,亦見其奔走鉆營之態(tài)。這兩個比喻,精妙傳神,寓意深長。第二層寫權(quán)貴者的腐朽生活?!?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font-weight: 700;">斗雞”、“蹴鞠”都是一種游樂活動;“金宮”、“瑤臺”乃帝王所居。唐玄宗就喜好斗雞,權(quán)貴者也就藉侍從游樂以邀寵幸。據(jù)唐人陳鴻《東城老父傳》載,當(dāng)時被稱為“神雞童”的賈昌,由于博得皇帝的歡心,“金帛之賜,日至其家”。有民謠說:“賈家小兒年十五,富貴榮華代不如。”詩人在另一首《古風(fēng)》(大車揚飛塵)中也寫道:“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權(quán)貴者恃寵驕恣之態(tài)可見一斑。在當(dāng)時,朝廷上下彌漫著一片驕奢淫逸之風(fēng)。第三層寫權(quán)貴者炙手可熱的權(quán)勢?!?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font-weight: 700;">舉動”、“指揮”,含有操縱朝政、左右君王之意。“搖白日”、“回青天”,則是用夸張的筆墨刻畫出權(quán)貴者飛揚跋扈的權(quán)勢和囂張的氣焰。這一部分是全詩的重頭戲,詩人以濃墨重筆描繪出一幅群丑圖。
末四句用典作結(jié),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當(dāng)涂”二句化用了揚雄《解嘲》中的句子:“當(dāng)涂者入青云,失路者委溝渠。旦握權(quán)則為卿相,夕失勢則為匹夫。”意思是說,權(quán)貴者當(dāng)其得志,不過翕忽之頃;一朝失寵,便會永不敘用。詩人告誡這班權(quán)貴,恩寵不足恃,驕橫跋扈是不會有好結(jié)果的。“獨有”二句是征引故實。《漢書·揚雄傳》:“哀帝時,丁、傅、董賢用事,諸附離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時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漢時郎官職掌執(zhí)戟侍從,宿衛(wèi)殿門。揚雄曾任郎官,故稱揚執(zhí)戟。在這里,詩人以揚雄自比,表現(xiàn)了自己淡泊守志的節(jié)操和鄙視權(quán)貴的態(tài)度。
這首詩從章法上講,有它的獨到之處。首四句極寫大唐帝國全盛時期顯赫的“國容”,給讀者造成了氣勢恢宏、富麗堂皇的深刻印象。耐人尋味的是,在接下去的六句中,卻把上層社會腐化的風(fēng)氣渲染得筆足墨飽,淋漓盡致。這樣一來,就在讀者的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反差,不由得不使人產(chǎn)生這樣的聯(lián)想:繁榮昌盛的大唐帝國,竟然被這樣一群腐朽的權(quán)貴主宰著,這錦繡的河山,大好的前程,豈不要被他們活活地斷送了?最后又以揚雄自比,進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這樣的安排,對突出作品的主旨,起了很好的作用。
《公無渡河》古詩全文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
波滔天,堯咨嗟。
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
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
其害乃去,茫然風(fēng)沙。
被發(fā)之叟狂而癡,清晨臨流欲奚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于其間。
《公無渡河》古詩賞析
《公無渡河》是樂府舊題,又稱《箜篌引》,屬相和歌辭。晉崔豹《古今注》載其本事云:“《箜篌引》,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發(fā)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將奈公何!’聲甚凄愴,曲終亦投河而死。子高還,以語麗玉。麗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wù)吣粔櫆I飲泣。麗玉以其曲傳鄰女麗容,名曰《箜篌引》。”在李白之前,今存梁代劉孝威和陳代張正見《公無渡河》各一首。
李白的這首《公無渡河》,按其描寫的情景可分為前后兩段。詩歌的前半部分首先將我們帶入遙遠的洪荒時代。詩人將上古時期大禹治水前后的有關(guān)記載聯(lián)綴起來,想象出一個九地黃流亂注、圣人咨嗟浩嘆的末世景象。這時大禹出現(xiàn)了,據(jù)《列女傳》:“涂山氏長女,夏禹娶以為妃。既生啟,辛壬癸甲,啟呱呱泣。禹去而治水,三過其家,不入其門。”詩中隱括其事,以較多的篇幅描繪大禹的勞苦使水患消除,九州大地終于出現(xiàn)男耕女織的清平盛世。在這樣的背景下,詩人開始了后半部分的描摹,唱出一曲生離死別的悲歌:披發(fā)的狂叟一任其妻苦苦哀求,卻終于無端渡河、蹈身大海,凄厲的箜篌悲吟不絕,而尸掛鯨齒的狂叟再也不能返回。這一段主要是對《古今注》所載《公無渡河》本事進行概括描寫,并突出狂叟與其妻的行止。詩中“徑流”,指渡河。“虎可搏,河難馮”,語出《詩經(jīng)·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毛詩:“徒涉曰馮(ping)。”“掛罥(juan)”,系掛、纏繞。
將故事的背景推向遙遠的歲月,然后在那個迷離的神話舞臺上搬出一幕古老的傳說,這是李白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天才在《公無渡河》詩中具體的表現(xiàn)。他以神話傳說為喻體,憑借豐富的想象,展現(xiàn)出縹渺的境界,借以表達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受。這一藝術(shù)特點使詩歌的內(nèi)容披上了神秘的輕紗,以致眾說紛紜。清劉熙載《藝概·詩概》評曰:“李詩鑿空而道,歸趣難求,由風(fēng)多于雅、興多于賦也。”可謂深得李白樂府詩藝術(shù)的三昧。
《公無渡河》的“歸趣”何在呢?
明代蕭士赟《分類補注李太白詩》解為“諷止當(dāng)時不靖之人自投憲網(wǎng)者。”胡應(yīng)麟《詩藪》注意到游離于“公無渡河”本事之外對于大禹治水的描繪,稱此詩是“太白之極力于漢者也”,認為詩歌表達了詩人對盛世的景慕。清代陳沆《詩比興箋》則以為是“悲永王璘起兵不成誅死。”這些說解或稍嫌寬泛,或不合李白平生思想,皆失之偏頗?!?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font-weight: 700;">公無渡河”的凄哀長悲,總使我們難以滿意這些未免牽強的喻意解說。
那么是生命中怎樣的契機使他寫下了盛世無奈的悲歌呢?
當(dāng)代的學(xué)者知人論詩,對《公無渡河》的歸趣提出了新的闡釋:自喻說。那披發(fā)的狂叟,是詩人自我的化身;咆哮的黃河,象征著安史的亂兵;彈著箜篌苦苦相勸“公無渡河”的,是李白的夫人宗氏!但在這一致的“自喻說”下,論及寫作的年代,又有原則的分歧:郭沫若《李白與杜甫》認為“這首樂府很可能是在長流夜郎的途中所作”。那是安史之亂發(fā)生后的至德二年(757),永王兵敗,詩人亦受牽連系獄尋陽,并判流夜郎,與宗氏夫人分別之際,寫下此詩。大禹治水的背景是安史之亂起后大唐現(xiàn)實的象征,“長鯨白齒若雪山”,正是當(dāng)時讒口囂囂,使李白系獄的暗指。詩歌成為詩人身遭流放命運的不平之鳴。然而在李白生命的歷程中,得到宗氏夫人苦勸的情形也有可能在另一個時候發(fā)生,那就是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指出的“本篇乃白自喻其幽州之行,當(dāng)為本年(天寶十一載,752)冬在幽州目睹祿山反跡后作”。此時安史之亂未發(fā),詩人懷著“沙漠收奇勛”(《贈何七判官昌浩》)的壯志渡河北上幽州,但即目所見卻是安祿山在叛亂的陰謀下緊張的備戰(zhàn)。詩人既后悔又無奈,想起北渡之際宗氏的苦勸,自然而然地便用《公無渡河》的舊題來抒寫憂心如焚。這里可怕的長鯨喻指安祿山,自己的北上一如渡河的狂叟自取滅亡?!豆珶o渡河》是詩人憂國憂身的無可奈何的浩嘆!
浪漫主義的抒情詩作多是詩人精神的外化。自喻二說孰是孰非,尚難分辨,但二說都根據(jù)詩人的身世探微索隱,作出合理的想象,因而更接近于李白樂府詩作“連類引義,尤多諷興”(胡震亨《李詩通》)的實質(zhì)?!豆珶o渡河》正是以浪漫主義的象征手法,表達了詩人對自身命運的不平和理想破滅的痛苦而傳世,它與詩人《蜀道難》、《遠別離》等名篇一起組成了“太白古樂府杳冥惝恍、縱橫變幻、極才人之致”(王世貞《藝苑卮言》)的藝術(shù)境界。
《蜀道難》古詩全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dāng)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biāo),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zhuǎn)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cè)身西望長咨嗟!
《蜀道難》古詩賞析
《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瑟調(diào)曲》,原為短調(diào),李白《蜀道難》衍為長篇,將體制、內(nèi)容發(fā)展到極致,在唐代曾轟動當(dāng)時詩壇。孟棨《本事詩》載:“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舍于逆旅。賀監(jiān)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fù)請所為文。出《蜀道難》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shù)四,號為謫仙??由是稱譽光赫。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云:“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fēng)雨,詩成泣鬼神。聲名從此大,汩沒一朝伸。 ”可見,《蜀道難》是李白的成名作,有著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魅力!
全詩第一部分,從“ 噫吁嚱 ”至“ 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開篇避實就虛,凌空起勢,連用三個表示驚愕的口語感嘆詞,疊用兩個同義詞,驚呼蜀道的高危險奇,在強烈感情支配下,用“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這個夸張的比喻,作為全詩的主旋律,為整個詩奠定雄放的基調(diào)。接著詩人宕開一筆,借神話傳說,追敘秦蜀開辟道路的艱難。詩中充滿了神秘離奇的色彩,似乎蜀道是神話傳說的英雄人物和勞動人民共同開辟的。
從“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biāo) ”至“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為第二部分,具體描寫由秦入蜀道路之難。先從總體上描繪山高水險,“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biāo),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一上一下,一山一水,一高一險。神話中六龍駕著的太陽車至此,也只得退回,這是何等驚人的想象和夸張,但用在這里形容山之高,卻非常形象而得當(dāng)。接著又以由秦入蜀途中最曲折、最高險的青泥嶺作為特寫,抓住“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兩個典型細節(jié)的夸張描寫,發(fā)揮了高度的想象力,使人真切地感受到百步九折、手摸星辰,以至山高缺氧、呼吸困難的奇幻境界,仿佛親眼目睹了行人撫膺長嘆的神情。至此蜀道之難行似乎已寫到極處,忽然間筆鋒一轉(zhuǎn),對友人發(fā)出了“ 問君西游何時還 ”的詢問,提出了“ 畏途巉巖不可攀 ”的警告,引出旅愁,將詩情帶入一個古木荒涼、悲鳥哀號、子規(guī)夜啼的氛圍中。此處“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的主旋律再起,加深了詠嘆的效果。“ 連峰去天不盈尺 ”四句,具體描寫連峰接天、枯松倒掛、飛流瀑布、砅崖轉(zhuǎn)石、萬壑雷鳴的奇景,以峭峰飛瀑生發(fā),極言蜀道的險惡和驚心動魄,字句工整,音節(jié)鏗鏘頓挫。至此,詩人的感情又推向高潮,不由得又一次發(fā)問:“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與本節(jié)開頭的“ 問君西游何時還 ”,遙相呼應(yīng)。
從“ 劍閣崢嶸而崔嵬“ 至結(jié)尾為第三部分,寫劍閣險要,蜀地險惡,規(guī)勸友人早返長安?!?nbsp;朝避猛虎 ”四句,以自然界之險象暗指社會現(xiàn)實之險象,表達詩人對現(xiàn)實的憂患之思,又一次明確警告友人:“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接著詩人第三次發(fā)出“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的長嘆,與開頭、中間呼應(yīng),一唱三嘆,有回腸蕩氣之感。結(jié)句“ 側(cè)身西望長咨嗟“ ,凝聚著詩人的無限感慨,“ 收得住,有無限遙情 ”(《唐宋詩醇》)。
此詩采用七言為主的長短錯落的歌行體裁,語言奔放而富于變化,忽而三言、四言,忽而五言、七言、乃至九言、十一言,隨感情的起伏而變化,繼承了《楚辭》、古樂府的傳統(tǒng),并有創(chuàng)新。詩中激蕩著浪漫主義情懷,善于將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寫景抒情之中融進了詩人的個性氣質(zhì),噴礴著一股奇氣。所以唐人殷璠在《河岳英靈集》中贊賞此詩“ 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diào) ”。
此詩作意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明代的胡震亨《李詩通》和顧炎武《日知錄》均以為“ 自為蜀詠 ”,“ 別無寓意 ”。但事實上此詩確有寓意,但疑非“ 刺嚴(yán)武 ”說、“ 刺章仇兼瓊 ”說、“ 諷玄宗幸蜀 ”說、“ 諷友人早還家 ”說,等等。從此詩在敦煌唐寫本唐詩選殘卷里題作《古蜀道難》,可知李白本為規(guī)模古調(diào)而作,內(nèi)容上沿用古調(diào)作意。六朝時代的陰鏗《蜀道難》詩云:“ 蜀道難如此,功名詎可要! ”李白此詩借寫蜀道艱險寄寓著功名難求的意思。中唐詩人姚合《送李馀及第歸蜀》詩中說:“ 李白《蜀道難》,羞為無成歸。子今稱意行,蜀道安覺危 ”說明了李白此詩作意在唐認為是由于追求功名無成而歸的作品,結(jié)合孟棨《本事詩》等的記載,可知此詩當(dāng)是李白聲名未振的開元年間初入長安求仕坎坷時所作,寄寓著功名難求的感慨!
《長干行》(其一)古詩全文
妾發(fā)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十六君遠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fēng)早。八月蝴蝶來,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早晚下三巴,預(yù)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fēng)沙。
《長干行》(其一)古詩賞析
《長干行》屬樂府雜曲歌辭。古辭中說:“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lián)u。妾家揚子住,便弄廣陵潮。”寫的是長江上船家女兒的生活。盛唐詩人崔顥曾運用這個樂府題材寫下了《長干曲》四首,其中前二首特別有名:“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家臨九江水,去來九江側(cè)。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李白的《長干行》雖沿用樂府舊題,而內(nèi)容和題材上都作了較大的發(fā)展和改造。雖仍是寫長干里的人情物事,發(fā)生的地點卻不在江上,而在江岸上。雖寫的是男女愛情故事,卻不是互不相識的男女江上相逢互答,而是寫了一對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年青夫婦的纏綿愛情故事,是一首感人肺腑的愛情敘事詩。
故事是以一個少婦的回憶展開的。她的思緒,首先飛回了遙遠的童年時代,那時她和如今的丈夫都還是天真漫爛,情竇未開的兒童。記得那一天,她折枝花兒正在門前玩耍,郎卻騎著一條竹竿當(dāng)做馬兒跑到她家門前來玩,繞著井臺旁的青梅樹轉(zhuǎn)了起來。他們從小都住在長干里,從幼年時,就常在一起玩耍,玩著過家家一類的游戲。當(dāng)時童心無猜,沒有意識到有什么男女之嫌,沒有想到今天竟成了小兩口,想起來真有些令人害羞,自己和丈夫的愛情溯源起來,還真與那時有點關(guān)系哩!
詩人的頭六句以女主人公的口氣和角度,對自己的童年生活進行回憶?;貞浛偸敲利惖?,象一壇陳年老酒,年代愈是長久,其味道就愈是香醇。
從“十四為君婦”到“豈上望夫臺”八句,寫她與丈夫婚后的甜蜜生活,寫出了一個少婦婚后微妙的心理變化。古人結(jié)婚早,剛結(jié)婚時,她才十四歲。第一次做小媳婦,她感到既新鮮又害羞。見了人總覺得羞顏難開。別人和自己開個玩笑,就覺得羞的抬不起頭。躲進內(nèi)室里,怎么叫也不出來。經(jīng)過了一年的恩愛夫妻生活,她逐漸適應(yīng)了新的生活環(huán)境,性格也開朗起來,對丈夫的愛情也越來越深厚,感到了愛情的甜蜜。她愿意在丈夫身邊耳鬢廝磨,朝夕相守,并發(fā)誓愿白頭偕老,同塵共灰。她相信丈夫?qū)ψ约旱膼矍橐彩侵邑懙模拖笫莻髡f中那位與情人相會守約抱橋柱而被洪水淹死的癡情尾生那樣,對自己忠心耿耿,而自己也是這樣。她只感到夫妻恩愛的甜蜜,那里想到人間還有夫妻別離的哀痛?!?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font-weight: 700;">豈上望夫臺”一句,暗示詩的下半首郎君的遠行。望夫臺、望夫山、望夫石,全國各地都有,僅在長江沿岸就有多處。
從“十六君遠行”到“坐愁紅顏老”十二句,寫夫妻離別后少婦的擔(dān)心和傷心。到了少婦十六歲時,也就是她結(jié)婚的第三個年頭,她安靜的家庭生活忽起波瀾。就是她的丈夫要出遠門做生意。做生意的方向顯然是沿著長江西行,要到路過三峽瞿塘滟滪堆的巴蜀地區(qū)。這位年輕少婦雖不愿與丈夫分離,但也不得不這樣做,因為生意人總得通過做買賣以獲得衣食之資啊!她開始從無憂無慮的愛情夢幻中清醒過來,原來愛情不但要共享甜蜜,還得要共分憂愁。五月是漲水季節(jié),瞿塘峽的滟滪堆非常險惡,湍急的江水被江心的礁石劈成碎片,飛濺空中,吼聲如雷,連兩岸的猿猴也嚇得發(fā)出悲鳴。想到丈夫所坐的船只就要從這個地方過來過去,真令人提心吊膽。她雖然沒有去過滟滪堆,可常聽家人講過,歌曲中唱過:“滟滪大如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鱉,瞿塘行舟絕;滟滪大如龜,瞿塘不可窺;滟滪大如襆,瞿塘不可觸。”郎君就要在這個鬼門關(guān)闖來闖去,怎能不令人揪心呢?于是,她天天盼著夫君回家,開始時,她每天都要在門前張望,希望能見到她的郎君能夠突然在她面前出現(xiàn),撲到她的懷里。這樣過了許久,門前都走出一條明晃晃的小路來了,但是,她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從五月一直盼到八月,郎君的影蹤全無。她因失望而感到悲傷。于是連門口也怕去了,以前的舊行跡上又一一長滿了青苔。秋風(fēng)起時,樹葉飄零,落在青苔上,一層又一層,就象是痛苦郁積在心頭上,掃也掃不盡,干脆還是不掃。八月的蝴蝶黃了,雙雙對對,在西園的草叢中飛來飛去,象是故意在挑逗她的心事。昆蟲尚能雙雙起舞,人將何堪?
只能使她倍感別離的孤獨和凄涼。雖然分離不過是幾個月的功夫,但她已感到度日如年,紅顏減損,衣裳漸寬。這一段著重寫她與丈夫別離后的痛苦相思,孤獨和悲哀。
最后一段,寫少婦盼望夫君早日歸來的急切心情。她要想盡辦法催促丈夫趕快回來,并希望他在來之前及早給家先來個信兒,把回家的具體時間告訴她。只要一接到丈夫的來信,她就準(zhǔn)備乘船到半道上去迎接,就是到離長干七百馀里的長風(fēng)沙去迎候丈夫,她也不嫌遠?!?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font-weight: 700;">早晚下三巴”,“早晚”即多早晚,唐代口語,意即何時?!?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font-weight: 700;">三巴”,指唐時的巴郡、巴西郡、巴東郡。都在今四川省東部地區(qū)?!?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font-weight: 700;">不道遠”,不感到遠?!?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font-weight: 700;">長風(fēng)沙”,地名,在今安徽安慶市東長江邊上。
這首詩是一首優(yōu)美的敘事詩。李白的大多數(shù)詩都是抒情詩,很少敘事,而這一首則敘述了一則優(yōu)美的愛情故事。在詩中塑造了一個純情的少婦形象。這個女子不象是封建社會中舊婚姻制度下的犧牲品。而是一個幸運兒。她和郎君的結(jié)合,不是一個不幸的女子被迫嫁給一個與自己毫不相識的陌生男子,而是一對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幸福伴侶,婚后又感情和諧,恩愛和美。幸福的童年,美滿的婚姻,她的人生道路可以說是順利而又平坦,因此就決定了她的性格單純、深情、嬌柔、脆弱等特點。詩人把握住了女主人公的這些性格特點,在詩中展開了充分的心理變化描寫。她剛結(jié)婚,見是心中的他,就帶著甜蜜的感情回憶了他們兒時在一起玩耍的情景。由于剛剛結(jié)婚,年齡又小,感到初當(dāng)小媳婦的羞澀、忸怩。隨著夫妻感情的日漸濃厚,遂覺得二人不能分離,即使是短暫的分別也使她不堪忍受。因為她的生活實在是太順利、太平坦了,沒有經(jīng)過一點挫折,因此,她的心理上也沒有做過受挫折的思想準(zhǔn)備,大概這短暫的夫妻別離,就是她情感上的第一次痛苦的風(fēng)波,所以才覺得這是受了極大的精神負擔(dān)。別離的痛苦和對丈夫的擔(dān)心,又使她浮想聯(lián)翩,甚至于經(jīng)常想到或夢到滟滪堆浪起船翻。她先是經(jīng)常到門前觀望,但常常使她失望,由于她怕絕望,就干脆不出去了。但在家園中的小天地里她仍然無法排釋她感情上的苦悶,她見落葉思遠人,見雙蝶飛舞而倍感身只影單,由于她的憂慮和傷感,頓時覺得老了許多。她又由失望突然變得滿懷希望,想象著丈夫很快就要來信,告訴她,他要很快回來,她也要準(zhǔn)備乘船去很遠的地方去迎接他??詩到這里,戛然而止。
詩人用他卓絕的詩筆,細致地刻劃出一個閨中少婦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塑造了一個美麗的形象。有人說李白這首詩開創(chuàng)了描寫愛情心理的新途徑,這種評價并不為過。這首詩敘事、寫景、描寫心理活動,刻劃人物形象都極成功。情、景、理三者交融一片,把抒情和敘事,完美地結(jié)合在了一起,對以后的敘事詩,特別是白居易等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都起著良好的影響作用。至于李白集子里的另一首《長干行》,比此首的藝術(shù)水準(zhǔn)要差得多,前人已指出不是李白所作。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