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中曾有一句描述古代宮殿的句子:如鳥斯革,如翚斯飛。形容的是古建筑的屋檐像大鳥的翅膀一樣輕盈。在中國古建筑中,屋頂坡面、出檐、翼角,都有流暢好看的曲線,確實當?shù)闷疬@樣的贊譽。尤其是翼角,或凌厲或溫和,各具特色,優(yōu)美線條里飽含著十足的東方韻味。
翼角是中國古代建筑屋檐的轉(zhuǎn)角部分,因向上翹起,舒展如鳥翼而得名,主要用在屋頂相鄰兩坡屋檐之間。由于中國古代房屋多出檐深遠,翼角也就隨之變得長而有力。
現(xiàn)存最早的屋角做法表現(xiàn)在東漢石闕上,檐口是直的,在45°線上有斜置的角梁。此時角椽的排列則有三種方式:一種是角椽同正身椽平行,愈至角則椽愈短,椽尾插入梁側(cè)(這種排列方式如今能看到的只有南方個別建筑,日本的古建筑倒是承襲了這種特點);一種是角椽逐向角梁傾斜,如鳥翼上的羽毛,椽尾也插入角梁側(cè)(此種已絕跡);還有一種是單點輻射椽(也叫撒網(wǎng)椽或摔網(wǎng)椽),一般從金槫高度開始,椽子在角部一點輻射開來并逐根加長,提高了角椽的穩(wěn)定性。這種布椽方式一直沿用在后來的官式和北方建筑中,是最常見的一種,五臺縣佛光寺大殿是其最早的實例。
在南北朝時,角梁的斷面尺寸和椽子是幾乎一樣的,因此屋面整體較厚且角部沒有起翹。直到隋代,翼角才開始有了明顯的起翹。
宋代以前,屋角的水平投影都是直角。北宋開始,角梁向外加長,角椽也隨之逐根加長,屋角的水平投影呈尖角狀,宋《營造法式》中稱為“生出”,清代稱為“出翹”或“沖”,這時角部從三個軸線方向上都有了弧度,成為更加復雜的曲面。
唐·南禪寺
唐·佛光寺東大殿
宋·晉祠圣母殿
清·飛云樓
目前最常見的北方清代官式做法和南方江浙地區(qū)發(fā)戧做法也有很大不同。清代北方官式做法通常自正身椽上皮到最后一根椽上皮升高四椽徑,出翹為角梁外端的平面投影長出正身椽三椽徑,工匠稱其為“沖三翹四”。而南方屋角往往舉得更高,其發(fā)戧分水戧和嫩戧兩種,水戧發(fā)戧的雙層角梁和翼角構(gòu)造與北方基本相同,只是屋角向外伸出得多,翹得也更高。而在四川一帶,工匠甚至不用子角梁,而是直接在老角梁前面加一段彎木頭做成的弦子戧,這樣屋檐本身平直,屋角的翹起卻很突出。而一些高大的廟宇和園林風景建筑,大都將嫩戧斜插在老戧端部,立腳飛椽也順著正身飛椽到嫩戧之間的翹度變化,因此屋角翹得很高,出檐很大。屋面上老戧與嫩戧間的轉(zhuǎn)折處用凌登木、箴木、扁擔木等填成銜接自然的弧度,使屋面到嫩戧尖形成優(yōu)美的曲線。
翼角的發(fā)展變化和南北不同的風格顯然是時人審美的體現(xiàn),而且不像建筑表面的雕刻花紋那樣自由,翼角的最終成形是與一種結(jié)構(gòu)理性的精神聯(lián)系在一起的。雖然我們大略一看,翼角似乎都差不多,但這其中的細微差別背后,卻是精心設(shè)計、小心施工的工匠精神,與兼容并蓄、追求美感的古代建筑神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