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孟子是中國歷史上儒家大圣人,被后世尊為“亞圣”,與孔子并稱為“孔孟”,是道德的楷模。但鮮為人知的是,孟子的先祖卻是中國歷史上留下成語的著名國賊,稱得上“遺臭萬年”。那么孟子為什么會成為這個著名國賊的后代子孫呢?
春秋初期,魯國的魯桓公有四個兒子:長子同、次子慶父、三子叔牙、四子季友。慶父此人野心勃勃,拉攏叔牙想要奪取魯國國君的位子。不過在季友的努力之下,魯桓公最后傳位給長子同,是為魯莊公(《曹劌論戰(zhàn)》里的魯國國君)。
但慶父并沒有就此罷休,魯莊公死后,慶父連續(xù)發(fā)動內(nèi)亂,殺死了兩個魯國國君,搞得魯國政局混亂,民不聊生,可謂國賊。當(dāng)時齊國的大夫仲孫湫評價魯國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句話也成為今天我們形容某種動亂根源的常用成語。
后來在季友的努力下,終于除掉了慶父,季友也憑此成為魯國的執(zhí)政上卿,建立了季氏家族。成為執(zhí)政上卿后,為人孝悌的季友將慶父和叔牙的兒子也都提拔成參政大夫。當(dāng)時人們根據(jù)兄弟排行,將慶父的家族稱為孟氏,叔牙的家族為叔氏。
由于這三大家族都是魯桓公的后代,因此被并稱為“三桓”。到了春秋中后期,“三桓”逐漸架空了魯國國君,基本控制整個魯國的國政。儒家至圣孔子一生中與“三桓”打了不少交道,“三桓”也是迫使孔子后來離開魯國周游天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到了春秋與戰(zhàn)國之交時,在內(nèi)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三桓”走向衰落,失去了在魯國的執(zhí)政地位。“三桓”家族的成員也因此離開魯國,到其他諸侯國定居。其中慶父孟氏家族的一支后代遷居到了魯國附近的鄒國,亞圣孟子就是鄒國孟氏的后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