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到“外婆家”吃飯,我必點的一道菜就是“油渣白菜”,其被“翻牌子”的幾率,比“龍井蝦仁”“炭烤扇貝”之類都高。朋友們時常開玩笑,說我有一個“憶苦思甜”的胃。在他們看來,油渣和白菜這類東西,算是低賤之物,照理是上不得臺面的。這并不是偏見,而是常識。
所謂油渣,就是豬身上的板油下鍋熬煉油之后剩下的殘渣。而白菜,則更無須我介紹,那是幾十年前許多中國人耐以度過冬天的惟一一種蔬菜,它因多產(chǎn)而便宜,因便宜,而流播甚廣。它與油渣的組合,堪稱是討口子嫁給叫花子,雙賤合璧。
但口味這東西,自古都不是拿貴賤來分的。要不然,你就根本無法解釋皇帝熱愛豬大腸,大元帥喜歡烤紅薯之類的奇葩事。所謂“各花入各眼,各味入各心”,蘿卜白菜,各人心中所愛,皆是因為喜好而已,而這種喜好,有些是天生喜愛,有些則是習(xí)慣,而更有一些,與個人成長中某段難忘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
我對油渣白菜的喜愛,緣于童年時代我那在屠宰場上班的二伯。在那個肉要憑票供應(yīng),不排通宵長隊就買不到肉的年代,他的職業(yè),為整個家庭都帶來了不少便利,托他買點緊俏的肥肉,或偶爾搶到一點不要肉票的連肝肉,是大家最常干的事情。而他也樂于干這種事,以獲得存在感和滿足感。因為這個原因,整個家族的大人小孩,都喜歡他。雖然他脾氣有點暴躁,喝多了就喜歡教訓(xùn)人。大家都將此理解為成功人士的必要性格,視受教訓(xùn)為滿足油葷之欲所必付出的代價。
所有親戚中,二伯最喜歡的,是到我家。原因之一是他覺得我和弟弟正處于長身體的年紀(jì),需要增加一點葷腥。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媽做菜手藝好,不至于將他帶來的肉和雜碎糟踏掉。
對于我家來說,二伯的到來絕對是一個節(jié)日。母親會把平時舍不得拿出來吃的木耳黃花拿出來,配上二伯帶來的碎肉或肝腰,炒出香氣四溢的菜來。而這些菜中,最受二伯喜愛的,便是油渣白菜。
做油渣白菜,其實并不需要什么手藝的。刀功無須講究,白菜油渣,切碎即可;火侯則更是無從談起,油渣白菜下鍋翻炒,加水煮熟即可,講究一點的,加幾顆花椒拍半塊生姜,起鍋時丟幾粒蔥花和味精。不講究的,放一小撮鹽即可,這并不妨礙它以獨有的肉氣香遍半條街。那是一個缺油氣的時代,“一家炒肉,半城飄香”的比喻,固然有些夸張。但一家煮油渣白菜,四鄰?fù)糖蹇谒?,卻是不加修飾的事實。
由于二伯的職位所限,加之所求者甚多,他最能搞得到的,也就是油渣。這也就是油渣白菜上桌率最高的真實原因。有時,他來一次,用塑料編織袋裝半袋油渣,可以讓我們幸福好幾個月。一碗醬油水,因幾絲油渣的到來,而變得比雞湯還美味。在我童年不多的溫暖記憶中,一碗金黃的泛著綠蔥和油珠的油渣湯,絕對算是最閃亮最芬芳的。
這個記憶一直保留到我參加工作并在孤寂的山區(qū)工廠里開始寫詩,認(rèn)識我的老師徐式文夫子。老先生和我一樣,喜歡詩和油渣白菜。我每次難得回一次縣城,都要跑到老夫子那深巷中的家里,在舊瓷盅和廢酒瓶做成的蓊郁小花壇前,吃豆渣白菜,互念最近寫的小詩,打物質(zhì)和精神的雙重牙祭。
我的這個記憶,與另一些文友的記憶是有沖突的。在他們的記憶中,只有關(guān)于念詩和喝茶的記憶,很少有吃飯,特別是吃油渣白菜的記憶。反倒是老師母每一次在飯點到來前的局促甚至焦慮,讓人記憶猶新。那時年輕,不知道柴米油鹽的事,只覺得老師母歪(四川話嚴(yán)厲的意思),如今回想起來,依老兩口被整之后扣得微薄的工資養(yǎng)活家里五口人,面對隨時高朋滿座飯點將近而無法大方地喊出“吃飯”的主婦,那種焦灼與痛苦。這種感覺,使我至今心疼并敬愛我的老師母——那位做得一手好菜,但常常要面對無米之炊場景的可愛老人。
我算文友中有福的,常能在夫子家吃到白菜油渣。這可能與我年輕時不諳世事且臉皮厚不知進(jìn)退有關(guān),更與夫子憐我有一顆熱愛文學(xué)的心有關(guān)。我也因此體驗到夫子家獨特的烹飪方式,通常,他會把一個月的肉票,買成一塊豬油或肥肉,把它們切碎熬得半干,然后與油一起,舀入壇子中,冷卻后密封起來,在未來的一個月里,遇心情好或心情不好,或家中來客之時,舀一勺出來煮菜、下面或熬湯。把原本一頓就能享受完的葷香之樂,拖到一個月甚至更長。這種方式一直保持到肉票作廢,人們漸漸從搶肥肉到爭瘦肉,老夫子再也不用為了買便宜2分的米,拎著口袋從西城逛到東城,然后再扛著20斤米回去的時候。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