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世為宋國貴族,因避內(nèi)亂移居魯國。父叔梁紇,母顏氏。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生于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魯國是周公兒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禮樂之邦之稱。至春秋末,禮樂仍保持完好。魯國根深蒂固的禮樂傳統(tǒng)對孔子有深刻的影響。孔子幼時常以陳俎豆、設(shè)禮容為戲。早年喪父,家境中落,年輕時曾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30余歲時開始授徒講學(xué)。魯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魯國內(nèi)亂,孔子不滿季氏為首的三桓擅權(quán),一度離魯至齊,不久返回。開始整理詩、書、禮、樂,招收弟子日多,影響愈大。魯定公九年(前501),出任中都宰,頗有政績。后升為司空和大司寇。魯定公十年齊魯夾谷之會,孔子相禮,魯國兵禮并用,收回被齊國侵占的鄆、灌及龜陰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為維護公室,建議毀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等三家都邑,季孫氏、叔孫氏、費被毀后,孟孫氏以武力對抗,孔子計劃失敗。以后魯國政局有變,孔子見理想難以實現(xiàn),遂帶領(lǐng)弟子離開魯國,開始了周游列國的飄泊生涯,時孔子55歲??鬃?/font>14年中先后到過衛(wèi)、陳、宋、蔡、楚等國,向各諸侯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均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季康子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時年68歲。魯哀公和季康子雖常向孔子問政,但終不起用??鬃油砟曛铝τ诮逃?,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xué)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哲學(xué)思想孔子所處春秋時代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zhuǎn)變的時期,孔子思想中充滿新與舊的矛盾,反映了大變動時代的精神風(fēng)貌。天命鬼神觀孔子繼承了傳統(tǒng)的天命鬼神觀,視天為萬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認(rèn)為天命主宰著人的生死,也決定著社會的治亂。他主張“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但同時他又否定周時盛行的占卜活動,提出“天何言哉,四時行焉,五谷生焉”,認(rèn)為天命就蘊含在自然事物的運行之中。所以他主張“敬鬼神而遠(yuǎn)之,可謂知矣”。《論語》記載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并且說“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回避了關(guān)于人死后是否變鬼的問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