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22.說智見清凈品

 說智見清凈品

  慧體之五——智見清凈

  其次為種姓智。因為這是轉(zhuǎn)入于道之處,既非(屬于)行道智見清凈,亦非屬于智見清凈。但是中間的(就清凈道而論)無此名稱。然因入于觀之流故稱為觀。其次在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的四道智為智見清凈。

  (一)四道智

  (1)(須陀洹道智)此中,先說由于為欲完成初道智者,實無可作。因為他所應作的,都曾在以隨順為最后的觀生起之時作了。如是生起隨順智的(瑜伽者),以彼等(遍作、近行、隨順)三隨順智的各自之力,消滅了覆蔽諦理的廣大黑暗之時,他的心不入、不住、不信解、不著、不執(zhí)、不縛于一切行中,但離去、退縮、還轉(zhuǎn),如從蓮葉的水相似。一切的相所緣及一切的轉(zhuǎn)起所緣呈現(xiàn)都是障礙。

  于一切的相及轉(zhuǎn)起的所緣而呈現(xiàn)都是障礙之時,在他習行了隨順智之末,生起以無相、不轉(zhuǎn)起、離(有為)行、滅、涅?為所緣的,超越凡夫種姓、凡夫名稱、凡夫之地的,入于圣者種姓、圣者名稱、圣者之地的,最初轉(zhuǎn)入、最初專念、最初思慮于涅?所緣的,以無間、等無間、修習、親依止、非有、離去的六種緣的狀態(tài)而實行于道的、達頂點的、是觀的最高的、不再退轉(zhuǎn)的種姓智。這是有關(guān)于此的論說:

  “如何自外的出起及于還滅的慧成為種姓智呢?克服生起故為種姓。克服轉(zhuǎn)起……乃至惱故為種姓……克服外的行之相故為種姓。入于不生起故為種姓。入于不轉(zhuǎn)起……乃至入于無惱、滅、涅?故為種姓??朔鸲胗诓簧鸸蕿榉N姓”。如是當知一切詳說。

  這里,雖然是由一轉(zhuǎn)向(作用)于一(速行的)過程中轉(zhuǎn)起,但為示隨順與種姓對于各別的所緣而轉(zhuǎn)起,正如這樣的譬喻:好象一位要跳過大水溝而站于彼岸的人,快快跑來,握住結(jié)懸于水溝此岸的樹枝之上的繩子或杖而跳躍,傾向其身赴于彼岸,到達于彼岸的上部之時,便放棄它(繩或杖),仍動搖其身于彼岸,才漸漸地站定。如是這瑜伽者亦欲住于有、生、趣、(識)住、(有情)居的彼岸涅?,以生滅隨觀等急速而行,以隨順轉(zhuǎn)(心)而把握結(jié)懸于自身樹枝上的色繩或受等的任何杖為無常苦無我,不即放棄它,以第一隨順心跳躍,以第二(隨順心)傾向其意赴于涅?,如那人傾向其身赴于彼岸,以第三(隨順心)而成現(xiàn)在將近于當證的涅?了,如那人到達于彼岸的上部,由于彼心(第三心)之滅而放棄了那自為的所緣,以種姓心而證離(有為)行的彼岸涅?。因為對一(涅?)所緣是未曾修習的,所以不即善住,如那人依然動搖其身,此后以道智而得善住。

  此中:隨順(智)能除覆蔽諦理的煩惱黑暗,但不能以涅?為所緣;種姓(智)則只能以涅?為所緣,但不能去那覆蔽諦理的黑暗。正如這樣的譬喻:

  如有明眼之人想道:“我要觀察星相”,于夜分出來,仰觀明月。但為烏云所覆,他不能見月。此時起了一陣大風,吹散濃厚的烏云,另一陣(風吹)中等的(云),又一陣(風吹)微薄的云。自此他得看見明月現(xiàn)于離去云翳的太空,而觀察星相。

  此中:三種烏云如覆蔽諦理的粗中細的煩惱黑暗。三陣風如三隨順智。明眼之人如種姓智。月如涅?。一一風次第的吹散(三)烏云,如一一隨順智的除去覆蔽諦理的黑暗。此人于離去云翳的太空中而見清凈的明月,如于除去覆蔽諦理的黑暗之時的種姓智見于清凈的涅?。譬如三陣風能吹散覆蔽明月的烏云,但不能見月,如是(三)隨順智能除去覆蔽諦理的黑暗,但不能見涅?。譬如那人能見月,但不能除去云翳,如是種姓智得見涅?,但不能除去煩惱的黑暗。是故說此(種姓智)為轉(zhuǎn)入于道。然而這(種姓智自己)雖非轉(zhuǎn)入(于道),但是它站于轉(zhuǎn)入之處,而給與“當如是生”這樣的道的想念(印象)之后而滅。而道亦不放棄由此(種姓智)所示與的想念,無間相續(xù)的隨從于此(種姓)智,即生起而摧破那未曾摧破的貪蘊嗔蘊與癡蘊。

  這里是一個譬喻:好象一位弓箭手,叫人放一百個盾于八優(yōu)薩婆的距離之處,以布包面,取箭站于輪機之上。另一人轉(zhuǎn)動輪機,當盾與弓箭手對面之時,即以杖給與暗示。弓箭手不放棄那杖的暗示,即放箭而射穿一百個盾。這里種姓智如以杖給與暗示。道智如弓箭手。如弓箭手之不放棄那杖的暗示而射穿一百個盾,是道智的不放棄由種姓智所示與的想念、以涅?為所緣、而摧破那未曾摧破的貪嗔癡蘊。

  此道不僅破貪蘊等,亦得干竭無始輪回展轉(zhuǎn)的苦海,封閉一切惡趣之門,使七圣財現(xiàn)前,舍斷八支邪道,寂滅一切怖畏,導至于等正覺者的真子,使得其他數(shù)百種的功德。如是和給與許多功德的須陀洹道相應的智,為須陀洹道智。

  (須陀洹果)在此(須陀洹道)智之后,生起其(須陀洹道的)異熟或二或三(剎那)的(須陀洹)果心。因為這是出世間善的無間(直接給與)的異熟,所以說:

  “他們說那是無間定”及“因為滅盡諸漏而得的遲鈍的無間定”。

  然而有人說:有一、二、三或四(剎那)的果心。這是不應接受的。因為在修習隨順智之末而生起種姓智,所以最低限度應有二隨順心,一(隨順心)是不得為修習之緣的。同時在一速行的過程最長的是七心,所以對有些人有二隨順(心),第三為種姓(心),第四為道心,(最后的)三(剎那)為果心。對有些人則有三隨順心,第四為種姓,第五為道心,(后面的)二(剎那)為果心。因此故說“生起或二或三的果心”。

  有人說:有四隨順,第五為種姓,第六為道心,(后)一為果心。然于第四或第五(圣道)而得安止(入定),不得過此,因為此后便近于有分(不能安止),所以(此說)也是否定的,不應視為真實之說。

  至此是名為須陀洹的第二圣者??v使他是過于放逸的,經(jīng)過七番在天與人中展轉(zhuǎn)輪回之后,便得滅盡于苦(般涅?)。

  (十九種觀察)其次于得果之后,他的心便入于有分。自此既斷有分,為觀察于道而起意門轉(zhuǎn)向心。此(心)滅時,次第的(起了)觀察于道的七速行。于是再入有分,同樣的為了觀察果等而生起轉(zhuǎn)向等。由于它們的生起,他(一)觀察道,(二)觀察果,(三)觀察已斷的煩惱,(四)觀察殘余的煩惱,(五)觀察涅?。即他(一)以“我實由此道而來”而觀道,(二)以“我曾獲得這樣的功德”而觀果,(三)以“我曾舍斷此等的煩惱”而觀已斷的煩惱,(四)以“此等是我的殘余的煩惱”而觀將由上面的三道所斷的煩惱,(五)最后這樣觀察不死的涅?:“我以此法為所緣而通達”,這是須陀洹圣者的五種觀察。這樣斯陀含、阿那含亦如須陀洹(各有五種觀察)。

  其次在阿羅漢則無觀察殘余的煩惱(故只有四觀察).。如是一切名為十九種觀察;此(數(shù))是最大的限度。因為觀察已斷(的煩惱)及殘余的煩惱,在諸有學是或有或無的。正如無此觀察的摩訶男(大名)問世尊道:“于我之內(nèi)尚有何法未曾舍離,使我時為貪法而占據(jù)我心呢”?應知一切的詳細說法。

  (2)(斯陀含道智)如是觀察之后,那須陀洹圣弟子,即坐于他的本座,或于其他的時候,為使輕薄欲貪與嗔恚及為得證第二地而行瑜伽。他集中了根、力、覺支、以智思惟那區(qū)別為色、受、想、行、識的諸行“是無常、苦、無我”,反復思惟,入于觀的程序。如是行道者,依前面所說的方法,于行舍智之末,由一(意門)轉(zhuǎn)向而生起隨順智及種姓智時,即在種姓之后生起斯陀含道。與彼相應的智為斯陀含道智。

  (斯陀含果)在此智之后,當知如前所說(有二或三剎那)的果心。至此名為斯陀含(一來)的第四圣者,他只一次來此世間便得滅盡于苦。此后的觀察,亦如前述。

  (3)(阿那含道智)如是觀察之后,那斯陀含圣弟子,即坐于他的本座,或于其他的時候,為斷欲貪與嗔恚而無余及為證得第三地而行瑜伽。他集中了根、力、覺支,以智思惟那諸行“是無常、苦、無我”,反復思惟,進入觀的程序。如是行道者,依前述之法,于行舍智之末,由一(意門)轉(zhuǎn)向而生起隨順智及種姓智時,即在種姓之后生起阿那含道。與彼相應之智為阿那含道智。

  (阿那含果)在此智之后,當知如前所說(有二或三剎那)的果心。至此名為阿那含(不還)的第六圣者,即于彼化生之處而般涅?,不復還來——依結(jié)生而不再來此世間之故。此后的觀察亦如前述。

  (4)(阿羅漢道智)如是觀察之后,那阿那含圣弟子,即坐于他的本座,或于其他的時候,為斷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而無余及為證得第四地而行瑜伽,他集中了根、力、覺支,以智思惟那諸行“是無常、苦、無我”,反復思惟,進入觀的程序。如是行道者,依前述之法,于行舍智之末,由一(意門)轉(zhuǎn)向而生起隨順智及種姓智之時,即于種姓之后生起阿羅漢道。與彼相應之智為阿羅漢

  (阿羅漢果)在此智之后,當知如前所說(有二或三剎那)的果心。至此名為阿羅漢第八圣者,大漏盡者,具最后身,卸去重擔,隨得自己目的,盡諸有結(jié),是以正知解脫,為天及(人)世間的最高應施者。是故說:“在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的四道智為智見清凈”,這是說關(guān)于順次可得的此等四智。

  (二)智見清凈的威力

  現(xiàn)在是為知這四智的智見清凈的威力:

  (1)圓滿菩提分的狀態(tài),

  (2)出起與力的結(jié)合,

  (3)斷那應斷的諸法,

  (4)于現(xiàn)觀之時所說的遍知等的作用,

  此等一切都應依它們的自性而知解。

  (1)(圓滿三十七菩提分)此中:“圓滿菩提分的狀態(tài)”,是菩提分的圓滿狀態(tài)。即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圣道的此等三十七法,因為依菩提的支分之義而得名菩提是在于圣道的一邊的,故名為菩提分。在于一邊是說在資助的狀態(tài)之故。

  (四念處)因為進入彼等所緣而現(xiàn)起故為“處”。念即是處故為“念處”。因于身、受、心、法而把握不凈、苦、無常、無我之相,及由于舍離凈、樂、常、我之想而轉(zhuǎn)起,故分為四種;是故名為四念處。

  (四正勤)以此而勤故為“勤”。美的勤為“正勤”;或以此而作正當?shù)那跒椤罢凇保换蛞驘o煩惱之丑故為美,因以能生利益安樂之義而取得殊勝的狀態(tài)及能作最優(yōu)的狀態(tài)故為勤,是名“正勤”。這與精進是一同義語。即已生與未生的惡而令斷與不生的作用,及未生與已生的善而令生起與存續(xù)的作用,而有四種。是故名為四正勤。

  (四神足)即以前面所說的成就之義為“神變”。由于和那(神變)相應的(而為神變的)先導之義,及由于作為(神變)果的前分之義,是神變的基本,故為“神足”。由于那欲等而有四種,故名“四神足”。即所謂:“四神足是欲神足,精進神足,心神足,觀神足”,這些是出世間的。其次世間的,因如此等說法:“若諸比丘,以欲為主而得定,得心一境性,是名欲定”,故亦以欲等為主而得(世間法)。

  (五根、五力)因為克服了不信、懈怠、放逸、散亂、愚癡,故以稱克服的增上之義為“根”。因為不給不信等所勝,故以不動之義為“力”。此兩者都依信等而有五種,故說“五根、五力”。

  (七覺支、八支圣道)念等是覺了有情的支分,故為七覺支。正見等依出離之義為八道支。所以說“七覺支、八支圣道”。

  而此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于(圣道的)前分而起世間觀時,若以十四種而把握于身的,是身隨觀念處。若以九種而把握于受的,是受隨觀念處。若以十六種而把握于心的,是心隨觀念處。若以五種而把握于法的,是法隨觀念處。

  (于前分的世間觀)當他見到自己未曾生起卻于他人生起的惡,為了令惡不生而作這樣的精進:“此(惡)曾于如是行者而生起,我將不如是行,我將不生如是的惡”,這是第一正勤。當他見到曾于自己現(xiàn)行不善,為令斷此而精進,是第二(正勤)。為令生起未曾于自己生起的禪或觀而精進者,是第三(正勤)。如是令其屢屢生起于已生的(禪或觀)使其不退者,是第四正勤。

  (于前分的世間觀)以欲為主而生善時為欲神足,……乃至離邪語時為正語。如是(在前分的世間觀)于種種心中而得(三十七菩提分法)。然而在此等四(圣道)智生起之時,則于一心中而得(三十七菩提分法)。在(圣)果的剎那,除了四正勤,而得其余的三十三(菩提分法)。如是于一心中所得的這些,只以涅?為所緣的一念由于對身等而斷凈想等的作用的效果而說為四念處。只一精進由于令未生(之惡)不生等的作用的效果而說為四正勤。(除四念處四正勤外)其他的是沒有減與增的。

  并于彼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中:

  九為一種,一為二種,以及四、五種,

  八種與九種——如是它們有六種。

  “九為一種”——即欲、心、喜、輕安、舍、思惟、語、業(yè)、命(之九),此等依欲神足等只一種,它們不入于其他的部分。

  “一為二種”——即信,依根與力為二種。

  “以及四、五種”——即其他的一為四種,一為五種的意思。此中:一定,依根、力、覺支、道支為四種。一慧,依彼等(根力覺支道支)四及神足的一部分為五種。

  “八種與九種”——是其他的一為八種,一為九種的意思。即念,依四念處、根、力、覺支、道支為八種。而精進,依四正勤、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為九種。如是:

  此等菩提分,有十四的不離(純無區(qū)分的),

  依部分為七類,卻有三十七的分別。

  因為完成自己的作用及于自性而轉(zhuǎn)起,

  彼等一切的發(fā)生都是在獲得圣道的時候。

  如是先于此(智見清凈)中當知“圓滿菩提分的狀態(tài)”。

  (2)(出起與力的結(jié)合)(出起)“出起與力的結(jié)合”,是出起及力的結(jié)合。即世間觀,因為是以相為所緣及不斷于轉(zhuǎn)起之因的集,故不從于相及轉(zhuǎn)起而出起。而種姓智,因為不斷于(轉(zhuǎn)起之)集,故不從轉(zhuǎn)起而出起,但因以涅?為所緣,故從相而轉(zhuǎn)起;這只是從一(相)而轉(zhuǎn)起。所以說:“從外而轉(zhuǎn)起及回轉(zhuǎn)的智為種姓智”。相似的說:“因為從生而回轉(zhuǎn)入于不生故為種姓。從轉(zhuǎn)起而回轉(zhuǎn)等”——如是應知一切。然此等四(道)智,因以無相為所緣,故從相而出起;因斷于(轉(zhuǎn)起之)集,故從轉(zhuǎn)起而出起,這是從二者而出起的。所以說:“如何從二者而出起及回轉(zhuǎn)的慧成為道智?即在須陀洹道的剎那,由見之義的正見,從邪見而出起,及從隨彼(邪見)的煩惱和蘊而出起;并從外的一切相而出起,所以說從兩者而出起及回轉(zhuǎn)的慧成為道智。由攀著之義的正思惟,從邪思惟……由把握之義的正語從邪語……由等起之義的正業(yè)……由凈白之義的正命……由策勵之義的正精進……由現(xiàn)起之義的正念……由不散亂之義的正定,從邪定而出起,及從隨彼(邪定)的煩惱和蘊而出起,并從外的一切相而出起,所以說從兩者而出起及回轉(zhuǎn)的慧成為道智。

  在斯陀含道的剎那,由見之義的正見……由不散亂之義的正定,從粗的欲貪結(jié)、嗔恚結(jié),及從粗的貪隨眠、嗔恚隨眠而出起……

  在阿那含道的剎那,由見之義的正見……由不散亂之義的正定,從微細的欲貪結(jié),嗔恚結(jié),及從微細的欲貪隨眠、嗔恚隨眠而出起……乃至在阿羅漢道的剎那,由見之義的正見……由不散亂之義的正定,從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慢隨眠、有貪隨眠、無明隨眠而出起;及從隨彼轉(zhuǎn)起的煩惱和蘊而出起;并從外的一切相而出起,所以說從二者而出起及回轉(zhuǎn)的慧成為道智”。

  (力的結(jié)合)在修習世間的八等至(定)之時,則止的力為優(yōu)勝,修無常隨觀等的時候,則觀的力(為優(yōu)勝)。然而在圣道的剎那,彼等(止觀)之法則依互相不超勝之義而一雙結(jié)合而起,是故在此等四(道)智是兩力結(jié)合的。即所謂“從那與掉舉俱的煩惱和蘊而出起者的心一境性而不散亂的定是以滅為境(所緣)的。從那與無明俱的煩惱和蘊而出起者的隨觀之義的觀也是以滅為境的。所以由出起之義,止與觀是同一作用的,一雙是結(jié)合的,互不超勝的。是故說依出起之義修習止與觀一雙的結(jié)合”。如是當知于此(智見清凈)中的出起與力的結(jié)合。

  (3)(斷那應斷的諸法)“斷那應斷的諸法”,是說在此等四(道)智中,當知以什么智而斷什么應斷的諸法。即此等(四道智)如理的斷那稱為結(jié)、煩惱、邪性、世間法、慳、顛倒、系、不應行、漏、暴流、軛、蓋、執(zhí)取、取、隨眠、垢、不善業(yè)道、(不善)心生起的諸法。

  此中:“結(jié)”——因為(今世的)諸蘊與(來世的)諸蘊、業(yè)與果、有情與苦的連結(jié),故稱色貪等的十法(為結(jié))。即直至有彼等(諸結(jié)的生起)而此等(蘊果苦等)不滅。此中: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等的五種,因為是生于上(二界)的諸蘊等的結(jié),故稱上分結(jié);有身見、疑、戒禁取、欲貪、嗔恚等的五種,因為是生于下(欲界)的諸蘊等的結(jié),故稱下分結(jié)。

  “煩惱”——即貪、嗔、癡、慢、見、疑、?沉、掉舉、無慚、無愧等的十法,因為它們自己是雜染及雜染其相應之法的緣故。

  “邪性”——因為是于邪而起之故,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yè)、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等的八法,或加邪解脫及邪智為十法。

  “世間法”——因為世間的(諸蘊)進行之時,它們是不易止息之法,即利、不利、名譽、不名譽、樂、苦、毀、贊等的八法。但在這里,依原因與近行(依附),以此世間法之語,則含有以利等為基的隨貪以及不利等為基的嗔恚。

  “慳”——有住處慳、家族慳、利得慳、法慳、稱贊慳的五種。這些是因為于住處等不愿與他人共有而起的。

  “顛倒”——是對于無常、苦、無我、不凈的事物而起常、樂、我、凈的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等的三種。

  “系”——因為是名身及色身之系,放有貪欲等四種。即是說:貪欲身系,嗔恚身系,戒禁取身系,此是諦住著身系。

  “不應行”——即由于欲、嗔、癡、怖畏、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作的語義相同。因為圣者不應以此而行,故說不應行。

  “漏”——因為依所緣至于種姓智及依處所至于有頂(非想非非想處)而漏落故,或依常流之義,如水缸之漏水,因不防護(眼等之)門而漏故,或者是輪回之苦的漏,故與欲貪、有貪、邪見、無明的語義是相同的。

  “暴流”——因為(上面的欲貪等四法)有拖拉于海洋之義及難度之義故(亦說暴流)。

  “軛”——因為不與所緣分離,不與苦分離,所以與彼等(欲貪等)的語義是相同的。

  “蓋”——是心的障、蓋、蔽覆之義,有貪欲(嗔恚、?沉睡眠、掉舉惡作、疑)等的五種。

  “執(zhí)取”——因為這是從超出了自性以及執(zhí)著其他的不實的自性之相而起,故與邪見之語同義。

  “取”——曾以一切相于“緣起的解釋”中說過,即欲取等四種。

  “隨眠”——依強有力之義,有欲貪等七種,即欲貪隨眠,嗔恚、慢、見、疑、有貪及無明隨眠。因為它們強有力,屢屢為欲貪等的生起之因,眠伏(于有情中)故為隨眠。

  “垢”——有貪、嗔、癡的三種,因為它們自己不凈,亦使別的不凈,如泥為油膏所涂相似。

  “不善業(yè)道”——即是不善業(yè)及為惡趣之道的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嗔恚、邪見等的十種。

  “不善心生起”——是八貪根、二嗔根、二癡根的十二種。

  如是此等(四道智)如理而斷彼等的結(jié)等。怎樣的呢?先說于十結(jié)之中,有身見、疑、戒禁取及令至惡趣的欲貪、嗔恚等的五法是初智所斷。其余的粗的欲貪、嗔恚是第二智所斷。細的(欲貪、嗔恚)是第三智所斷。而色貪等五種只是第四智所斷。下面雖然不以“只”字而作確定,但說彼等(不善)是上位的智所斷,當知已由下位的智破除了彼等令至惡趣的(惡),(其殘余的)是由上位的智所斷。

  于“煩惱”中:見與疑是初智所斷。嗔是第二智所斷。貪、癡、慢、?沉、掉舉、無慚、無愧是第四智所斷。

  在“邪性”中:邪見、妄語、邪業(yè)、邪命是初智所斷。邪思惟、兩舌、惡口是第三智所斷。當知這里是說思為語。綺語、邪精進、(邪)念、(邪)定、(邪)解脫、(邪)智是第四智所斷。

  在“世間法”中:嗔恚是第三智所斷。隨貪是第四智所斷。有人說:對于名譽和稱贊的隨貪是第四智所斷。

  “慳”,唯是初智所斷。

  在“顛倒”中:以無常為常以無我為我的想、心、見的顛倒,及以苦為樂以不凈為凈的見顛倒,是初智所斷。以不凈為凈的想與心的顛倒,是第三智所斷。以苦為樂的想與心的顛倒,是第四智所斷。

  在“系”中:戒禁取及此是諦住著身系,是初智所斷。嗔恚身系是第三智所斷,其余的(貪欲身系)是第四智所斷。

  “不應行”唯是初智所斷。

  “在“漏”中:見漏是初智所斷。欲漏是第三智所斷。其余的(有漏,無明漏)是第四智所斷。在“暴流及軛”中亦同于此。

  在“蓋”中:疑蓋是初智所斷。貪欲、嗔恚、惡作(后悔)的三種是第三智所斷?!?沉、睡眠、掉舉是第四智所斷。

  “執(zhí)取”唯是初智所斷。

  于“取”中:因為一切世間法,以基礎欲而說則都是欲,故色、無色貪亦攝入欲取,所以此欲取是第四智所斷。其余的(三種)是初智所斷。

  在“隨眠”中:見與疑隨眠是初智所斷。欲貪與嗔恚隨眠是第三智所斷。慢、有貪及無明隨眠是第四智所斷。

  于“垢”中:嗔垢是第三智所斷。其余的(貪、癡)是第四智所斷。

  于“不善業(yè)道”中: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邪見是初智所斷。兩舌、惡口、嗔恚的三種是第三智所斷。綺語、貪欲是第四智所斷。

  于“不善心生起”:四種與見相應的及與疑相應的五(心)是初智所斷。二種與嗔相應的是第三智所斷。其余的(五種)是第四智

  所斷。而任何法是由彼智所斷的,即是由那智所應斷的。所以說:

  “此等四道智如理而斷彼等的結(jié)等的諸法”。

  然而此等(四智)是斷此等諸法的過去與未來呢?還是現(xiàn)在呢?在這里,如果說是(斷)過去與未來的,則精進成為無果的了。

  何以故?因無可斷之法的緣故。若斷現(xiàn)在的,(則同樣的精進)亦成為無果的了,因為當斷之法與精進共同存在,而道的修習亦成為雜染了,或者成為(道的修習)與煩惱不相應的了,實無現(xiàn)在的煩惱與心不相應的。此非特殊的責難。這曾在圣典中說:“斷煩惱者,斷過去的煩惱;斷未來的煩惱,斷現(xiàn)在的煩惱”。又說:“若斷過去的煩惱,則為盡其已盡,滅其已滅,離其已離,沒其已沒;即是說斷其過去不存在的”,所以否定了說:“他不斷過去的煩惱”。同樣的:“若斷未來的煩惱,則為斷其未生的,斷其未來的,斷其未起的,斷其未曾現(xiàn)前的;即是說斷其未來不存在的”,所以也否定了說:“他不斷未來的煩惱”。同樣的,“若斷現(xiàn)在的煩惱,那么,則貪染者斷貪,嗔怒者斷嗔,愚癡者斷癡,慢者斷慢,執(zhí)取者斷邪見,散亂者斷掉舉,疑者斷疑,(煩惱的)強有力者斷隨眠,即是說黑白的諸法雙雙結(jié)合而起,而道的修習亦成為雜染了”。所以否定了一切說:“他不斷過去的煩惱,不斷未來的煩惱,不斷現(xiàn)在的煩惱”。但在問題的終結(jié)說:“然而這樣則無修道、無證果、無斷煩惱、無現(xiàn)觀法了”??墒钦J為“不然,是有修道……乃至有現(xiàn)觀法的”?!跋笫裁茨亍保考催@樣說:“譬如未結(jié)果的嫩樹。如果有人砍斷了(此樹的)根,則此樹的未曾所生的果,未生者便不生,未發(fā)者便不發(fā),未起者便不起,未現(xiàn)前者便不現(xiàn)前。如是生起為生煩惱的因,生起為(生煩惱的)緣。既見生起的過患,而心入不生起(的涅?)。因為他的心入于不生起,故彼以生起為緣而生的煩惱,未生者便不生……乃至未現(xiàn)前者便不現(xiàn)前。如是因滅故苦滅。轉(zhuǎn)起為因……相為因……造作為因……乃至因為他的心入于無作,故彼以造作為緣而生的煩惱,未生者……乃至未現(xiàn)前者便不現(xiàn)前。如是因滅故果滅。所以說有修道證,有證果,有斷煩惱,有現(xiàn)觀法”。

  此說是指什么而說的呢?這是指斷得地的煩惱而說的。然而得地的(煩惱)是過去,是未來,還是現(xiàn)在的呢?它們是得地而生起的。因為“生起”有現(xiàn)在、生已離去、作機會、得地等的許多種類。此中:(一)稱為一切具有生、老、壞者,為“現(xiàn)在生”。(二)已嘗所緣之味而后滅,稱為嘗已而離去的善、不善、及彼已達生(老壞)等三而后滅,稱為已生而離去的其他的有為法,為“生已離去生”。(三)即如所說由他于過去所行的任何業(yè),此業(yè)雖是過去,因為已拒絕了其他的(業(yè)的)異熟(報),造作了自己的異熟的(生起的)機會,并且這已造作了機會的異熟雖未生起,但如是作了機會之時是必然會生起的,所以名為“作機會生”。(四)于諸地中未曾絕根的不善,名為“得地生”。

  這里當知地與得地的差別?!暗亍薄菫橛^所緣的(欲、色、無色的)三地為五蘊。“得地”——是值得于此等諸蘊之中生起的一種煩惱。因為彼此(煩惱)所得之地,故名“得地”。然而此“地”不是所緣的意思;因為依所緣的意思,是緣于一切過去未來的(諸蘊)及緣于業(yè)已遍知的漏盡者的諸蘊而生起煩惱,正如輸羅耶長者的緣于大迦旃延及難陀學童的緣于蓮華色(比丘尼)等。如果說彼(依所緣而起的煩惱)為得地,因為那(所緣)是不能斷的,那么便沒有人能斷有的根本了。當知得地是依基地(煩惱的生處)的意思而說的。即任何未曾為觀所遍知的諸蘊生起,自從彼等諸蘊生起以來,便即眠于彼等(諸蘊)之中而為輪轉(zhuǎn)之根的一種煩惱,以未斷于彼(種煩惱)之義名為“得地”。

  此中:于任何人的諸蘊之中而依未斷之義的隨眠煩惱,他們只是以他(自己)的諸蘊為他的煩惱之基,不是屬于別人的諸蘊(為他的煩惱之基)。過去的諸蘊,是過去的諸蘊中未斷的隨眠煩惱之基,不是其他(的未來現(xiàn)在的諸蘊為基)。同樣的,欲界的諸蘊,是欲界諸蘊中未斷的隨眠煩惱之基,不是其他(的色無色界的諸蘊為基)。于色、無色界也是一樣。其次于須陀洹等(的圣者之)中,在任何圣者的諸蘊中而為輪轉(zhuǎn)的根本的煩惱種,已由此等之道斷掉了,此等圣者的諸蘊,因為不是已斷的輪轉(zhuǎn)的根本的此等煩惱之基,所以不得稱為地。于諸凡夫,因為未斷一切的輪轉(zhuǎn)的根本煩惱,故作善或不善之業(yè);如是由于他的業(yè)、煩惱之緣而輾轉(zhuǎn)輪回。然而不能說“他的輪轉(zhuǎn)的根本(煩惱)只在色蘊而不在受蘊等,或只在識蘊而不在色蘊等”。何以故?因為是隨眠于無差別的五蘊之中   的緣故。怎樣的呢?

  正如在樹內(nèi)的地味等。譬如大樹,長于地面,依地味及水味之緣,而使根、干、大枝、小枝、嫩芽、葉、花、果得以繁榮,招展于虛空,直至劫末,由于種子的展轉(zhuǎn)而樹種相續(xù)之時,決不能說那地味等只在根部不在干等……乃至只在果而不在根等。何以故?因為(地味等)是無差別的行于一切根等之故。又如有人厭惡某樹的花果等,用一種叫做曼陀伽刺(一種魚的刺)的毒刺,刺進此樹的四方,此樹因被那毒所觸,被侵奪了地味和水味,當然不能生育及繼續(xù)生長了。

  如是厭惡于諸蘊轉(zhuǎn)起的善男子于自己的相續(xù)中而開始修習四道,正如那人加毒于樹的四方。此蘊的相續(xù)被四道的毒觸所觸之時,因被剝奪了一切輪轉(zhuǎn)根本的煩惱,至身業(yè)等一切種類的業(yè)成為唯作的狀態(tài),到達了不再生于未來的有,則自然不能發(fā)生于他有(來世)的相續(xù)了。只由最后識之滅,如無薪之火,于無取而般涅?。如是當知地與得地之差別。

  其次有(一)現(xiàn)行,(二)固執(zhí)所緣,(三)未鎮(zhèn)伏,(四)未絕根的四種生起。

  此中:(一)“現(xiàn)行生起”便是現(xiàn)在生起。(二)當所緣來入于眼等之門,于前分雖未生起的煩惱種,因為固執(zhí)所緣,于后分必然生起(煩惱種)所以稱為“固執(zhí)所緣生起”,猶如在迦爾耶那村乞食的大帝須長老,因見異性的姿色而起煩惱種一樣。(三)未以任何止觀而鎮(zhèn)伏的煩惱種,亦未入于心的相續(xù),因為缺乏生起的遮止之因,故名“未鎮(zhèn)伏生起”。(四)雖已以止觀而鎮(zhèn)伏,但因未以圣道而絕(煩惱種之)根,仍未超脫生起的可能性,故名“未絕根生起”。正如獲得了八等至的長老,飛行于虛空之時,因為聽到了于開花的樹林中采花的婦女的美妙歌聲,而起煩惱種一樣。這固執(zhí)所緣,未鎮(zhèn)伏及未絕根生起的三種,當知都包攝于得地中。在上面所說的種種生起中,那稱為現(xiàn)在、存已離去、作機會及現(xiàn)行的四種生起,因為那不是由于道所斷的,所以不得由任何(道)智而斷。其次稱為得地、固執(zhí)所緣、未鎮(zhèn)伏及未絕根的(四種)生起,因為生起彼等世間出世間之智而滅此等的生起狀態(tài),所以此等一切(的生起)是當(以此智)斷的。如是于此(智見清凈)中,應知“以此(智)斷那應斷的諸法”。

  (4)(作用)

  于現(xiàn)觀之時所說的遍知等的作用,

  此等一切都應依它們的自性而知”。

  即是說于諦現(xiàn)觀之時,在此等(須陀洹道等的)四智的一一剎那所說的遍知、舍斷、作證、修習等的各各四種作用,而此等(作用)都應依他們的自性而知。古師說:譬如燈火,在非前非后的同一剎那而行四種作用——燃燒燈芯,破除黑暗,發(fā)光,消油,如是道智亦于非前非后的同一剎那而現(xiàn)觀四諦。即以遍知現(xiàn)觀而現(xiàn)觀苦,以舍斷現(xiàn)觀而現(xiàn)觀集,以修習現(xiàn)觀而現(xiàn)觀道,以作證現(xiàn)觀而現(xiàn)觀滅。這是怎么說的呢?因為是以滅為所緣而得成就觀見及通達于四諦的。即所謂:“諸比丘,見苦者,亦見苦之集,見苦之滅,以及見苦滅之道”。又說:“具道者之智,亦即是苦的智,亦即是苦之集的智,亦即是苦之滅的智,亦即是苦滅之道的智”。

  這里:譬如燈火的燃燒燈芯,是道智的遍知于苦。如(燈火的)破除黑暗,是(道智的)舍斷于集。如(燈火的)發(fā)光,是(道智)由于俱生等的緣而修習稱為正思惟等法的道。如(燈火的)消油,是(道智的)消除煩惱而作證于滅。應知這樣的合喻。

  另一說法:譬如日出,非前非后,在出現(xiàn)之時而行四種作用——照色、破暗、現(xiàn)光、止寒,如是道智……乃至以作證現(xiàn)觀而現(xiàn)觀于滅。這里譬如太陽的照色,是道智的遍知于苦。如破暗是舍斷于集。如現(xiàn)光是由于俱生等的緣而修道。如止寒是止息煩惱而作證于滅。應知這樣的合喻。

  又一種說法:譬如渡船,非前非后,于同一剎那而行四種作用——舍此岸,渡中流,運載貨物,到達彼岸。如是道智……乃至以作證現(xiàn)觀而現(xiàn)觀于滅。這里譬如渡船的舍此岸,是道智的遍知于苦;渡中流,是舍斷于集;運載貨物,是由于俱生等的緣而修道;到達彼岸,是作證彼岸的涅?。應知這樣的合喻。

  如是在諦現(xiàn)觀之時于一剎那依四種作用而轉(zhuǎn)起的智的四諦依十六行相的如實之義是一時通達的。即所謂:“如何依如實之義而四諦一時通達呢?依十六行相的如實之義而四諦是一時通達的。即(1)逼迫義,(2)有為義,(3)熱惱義,(4)變易義,這是苦的如實之義;(5)增益義,(6)因緣義,(7)結(jié)縛義,(8)障礙義,這是集的如實之義;(9)出離義,(10)遠離義,(11)無為義,(12)不死義,這是滅的如實之義:(13)出義,(14)因義,(15)見義,(16)增上義,這是道的如實之義,依此等十六行相的如實之義,則四諦為一攝。此一攝為一性;那一性由一智而通達,所以說四諦是一時通達的”。

  或有人問:還是苦等的其他的如病及癰之義,為什么只說四義呢?答道:因為由于見其他的(集等之)諦而此等(病癰等)之義得以明了之故。

  此中:“什么是苦的智?即由苦緣所生起的慧及知解”,由此等方法,亦即以一一諦為所緣而說諦智。又依這樣的方法:

  “諸比丘,見苦者亦見其集”等,是說以一諦為所緣,亦得完成在其余諸諦的作用。

  此中:以一一諦為所緣之時,先由于見“集”,亦得明了于其自性的“逼迫”相的苦的“有為”之義;(何以故?)因為這(苦)是由于增益相的集所增益、作為及聚集的。又因為道是去煩惱之熱而極清涼的,所以由于見“道”,而明了它(苦)的“熱惱”之義;正如尊者難陀,由于見天女而明了孫陀利的不美。其次由于見不變易的“滅”,而明了它的“變易”之義,更不必說了。

  同樣的,由于見“苦”,亦得明了于其自性的“增益”相的集的“因緣”之義;正如因見由于不適的食物所生的病,而明了食物是病的因緣。由于見離系的“滅”,亦明了(集的)“障礙”之義。

  同樣的,由于見不遠離的“集”,亦得明了“出離”相的滅的“遠離”之義。由于見“道”,明了(滅的)“無為”之義;然而此瑜伽者,雖于無始的輪回而未曾見道,但因為彼(道)是有緣故有為,所以無緣法(滅)的無為而極其明白。由此見“苦”,亦明了此(滅的)“不死”

  義。因為苦是毒,而涅?是不死。

  同樣的,由于見“集”,亦得明了于“出”相的道的“因”義,即知此(集)非(至涅?之)因,而此(道)是得涅?之因。由于見“滅”,亦明了(道的)“見”義;正如見極細微之色者,明了其眼睛的明凈說:

  “我的眼睛實在明凈”。由于見“苦”,亦明了(道的)“增上”義,正如見種種病痛貧窮之人,而明了自在之人的莊嚴。

  如是因為依于(四諦的)自相而明了每一諦之義,并且由于見其他的諦而明了其他的各三(諦之義),所以說于一一諦各有四義。

  但在圣道的剎那,此等一切(十六行相)之義,則只由各有四作用的苦(智)等中的一智而通達。

  其次對那些主張種種現(xiàn)觀的人的答復,曾在阿毗達磨的《論事》中說。

  現(xiàn)在來說所說的遍知等的四作用。此中:

  遍知有三種,斷與證亦爾,

  修習有二種,當知抉擇說。

  (Ⅰ)(遍知)“遍知有三種”——即(一)知遍知,(二)度遍知,(三)斷遍知的三種遍知。此中:

  (一)“知通之慧是知之義的智”,這樣概舉了之后,又簡略地說:“任何被知通之法,即為已知”,更詳細地說:“諸比丘,一切當知通。諸比丘,什么是一切當知通?諸比丘,即眼是當知通等等”,是名“知遍知”。知解名色與緣是它的(知遍知的)不共(獨特)之地。

  (二)“遍知之慧是度知之義的智”。這樣概舉了之后,又簡略地說:“任何被遍知之法,即為度知”,更詳細地說:“諸比丘,一切當遍知。諸比丘,什么是一切當遍知?諸比丘,即眼是當遍知等等”,是名“度遍知”。因為這是由審度“無常、苦、無我”而轉(zhuǎn)起的,所以從聚的思惟而至于隨順智,是它的(度遍知的)不共之地。

  (三)“舍斷之慧是遍舍之義的智”,這樣概舉了之后,又詳細地說:“任何被舍斷之法,即為遍舍”,并且因以這樣的方法而轉(zhuǎn)起的:“由無常隨觀而斷常想等”,故名“斷遍知”。從壞隨觀而至于道智是它的地。在這里,此(斷遍知)是(遍知之)意?;蛘咭驗橹?遍知)與度遍知是幫助于彼(斷遍知)之義,及因為舍斷了任何法,必然是知與度知的,是故當知依于此法而三種遍知都是道智的作用。

  (Ⅱ)(斷)斷如遍知,亦有三種:即(一)伏斷,(二)彼分斷,(三)正斷。此中:

  (一)以彼等世間定而伏五蓋等的敵對法,如投水甕于長著水草的水中而壓一部分的水草,是名“伏斷”。但圣典中對于諸蓋的鎮(zhèn)伏只說:“諸蓋的伏斷,是由修初禪者”;當知是明了故這樣說。因為諸蓋在禪的前分或后分是不能迅速壓伏于心的;只是尋等(被壓伏)于安止(根本定)的剎那;所以諸蓋的鎮(zhèn)伏是明了的。

  (二)如在夜分,由燃燈而去暗,如是以彼觀的部分的對治的智支,而斷彼等應斷之法,是名“彼分斷”。即先以分析名色而斷有身見,以執(zhí)取于緣而斷無因及不等因的疑垢,以聚的思惟而斷我及我所的聚合執(zhí),以分別道與非道而斷于非道作道想,以見生起而舍斷見,以見衰滅而斷常見,以現(xiàn)起怖畏而斷于有怖畏起無怖畏想,以見過患而斷享樂之想,以厭離隨觀而斷樂想,以欲脫而斷不欲脫,以審察而斷不審察,以舍而斷不舍,以隨順而舍違逆于諦之執(zhí)。

  或于十八大觀中:(1)以無常隨觀斷常想,(2)以苦隨觀斷樂想,(3)以無我隨觀斷我想,(4)以厭惡隨觀斷喜,(5)以離貪隨觀斷貪,(6)以滅隨觀斷集,(7)以舍遣隨觀斷過患,(8)以滅盡隨觀斷堅厚想,(9)以衰滅隨觀斷造作,(10)以變易隨觀斷恒想,(11)以無相隨觀斷相,(12)以無愿隨觀斷愿,(13)以空隨觀斷住著,(14)以增上慧法觀斷堅實住著,(15)以如實智見斷癡昧住著,(16)以過患隨觀斷執(zhí)著,(17)以審察隨觀斷不審察,(18)以還滅斷結(jié)著。此亦為“彼分斷”。

  此中:以無常隨觀等的前七種而斷常想等,它們已如“壞隨觀”中所說。

  (8)“滅盡隨觀”,即是“依分離厚想及滅盡之義為無?!边@樣而見滅盡者的智,并以此智而斷厚想。

  (9)“衰滅隨觀”,即如這樣說:

  “依(現(xiàn)在)所緣而確定(過去未來)兩者為一,于滅勝解,是衰滅隨觀”。以現(xiàn)前所見的及以推理而見諸行的壞滅,即于那稱為壞滅之滅而勝解,以此(衰滅隨觀)而斷造作。因為若觀“為什么要造作彼等象這樣的衰滅法”之人的心,是不會傾向于造作的。

  (10)“變易隨觀”,是超越了依色七法等的區(qū)分,而見一些其他各異變相的轉(zhuǎn)起;或者以老與死二相而見生起的變易。以此(變易隨觀)而斷恒想。

  (11)“無相隨觀”即無常隨觀。以此而斷常相。

  (12)“無愿隨觀”即苦隨觀。以此而斷樂愿與樂求。

  (13)“空隨觀”即無我隨觀。以此而斷有我的住著。

  (14)“增上慧法觀”,即如這樣說:

  “審察所緣,于壞隨觀,

  及空現(xiàn)起,得增上慧?!?/p>

  這便是知色等所緣及見此所緣(的壞)與彼所緣之心的壞,并以“諸行必壞,諸行有死,更無他物”這樣的壞滅方法而了解(諸行的)空性所轉(zhuǎn)起的觀;因為此觀是作增上慧及諸法的觀,故名“增上慧法觀”。以此觀而善見無實常及無實我,故斷堅實住著。

  (15)“如實智見”,即把握緣與名色。以此而斷由于“我于過去是否存在”等(的疑惑)及“世間是從自在天所生”等(的邪見)所轉(zhuǎn)起的癡昧住著。

  (16)“過患隨觀”,是由怖畏而現(xiàn)起及見一切有中的過患的智。以此不見有任何可以執(zhí)著之物,故斷執(zhí)著。

  (17)“審察隨觀”,是解脫的方便的審察智。以此而斷不審察。

  (18)“還滅隨觀”,即行舍智及隨順智。這是指此時他(瑜伽者)的心從一切諸行退縮沉沒及還轉(zhuǎn)而說的,如在傾斜的荷葉上的滴水相似。以此而斷結(jié)著——即是斷欲結(jié)等的煩惱住著及煩惱的轉(zhuǎn)起之義。

  當知這是“彼分斷”的詳說。在圣典中則僅這樣的略說:“修抉擇分之定的人,則斷惡見的一部分”。

  (三)其次如以雷電之擊樹,因以道智而斷結(jié)等諸法不再轉(zhuǎn)起,這樣的斷為“正斷”。有關(guān)于此的說法:“這是修習至于滅盡的出世間之道者的正斷”。

  于上面的三種斷中,這里,是正斷的意思。然而這瑜伽者于前分的鎮(zhèn)伏斷及彼分斷,是為了助此(正斷)之義,故依此法,當知這三種斷都是道智的作用,正如殺了敵王而取其王位的人,則他在(即位)以前的一切行為,亦都說是王的行為了。

  (Ⅲ)(證)雖然“證”是分為世間證及出世間證的兩種,但于出世間證有見與修之別,故有三種。此中:

  (一)“我是初禪的獲得者及自在者,我已證得初禪”,象這樣與??鵲慕喲ィ?恰笆蘭渲ぁ薄!敖喲ァ蔽??ぃ?慈紜拔乙閻ご恕閉庋?韻悅韉鬧譴ザ?ァ9賾詿艘澹??啪偎擔骸爸ぶ?凼墻喲ブ?宓鬧恰保?⒃?災さ慕饈退擔骸叭魏我閻ぶ?ㄎ??喚喲ァ?。葰g?ǘ?、叼仮?齲┧湮從謐約旱南嘈?猩?穡??說戎罘ㄎㄓ捎詵撬?檔鬧嵌???ぁK?運擔骸爸畋惹穡?磺械敝?。诸比欠w?裁詞且磺械敝??诸比欠w?塹敝ぱ鄣取?。又藫“??叨?ぃ??堋??酥良?墩叨??。??、老、藵?酥良?粲誆凰賴哪??叨??。任何议悿掉[罘ㄎ??喚喲ァ薄?

  (二)于初道的剎那見涅?為“見證”。

  (三)于其余諸道的剎那(證涅?)為“修證”。因此(見證、修證)二種是這里的意義,所以由見與修而證涅?當知為此(道)智的作用。

  (Ⅳ)(修習)“修習有二種”,即世間修習及出世間修習的二種。此中:

  (一)世間的戒定慧的生起及以它們而相續(xù)其習慣,為“世間修習”。

  (二)出世間的(戒定慧的)生起及以它們而相續(xù)其習慣,為“出世間修習”。

  在此兩種之中,這里是出世間修習的意思。因此四種(道)智生起出世間的戒等,由于對它們是俱生緣等之性故,并以它們而

  (瑜伽者)相續(xù)其習慣之故,所以只是出世間修習為此(道智)的作用。如是:

  “于現(xiàn)觀之時所說的遍知等的作用,

  此等一切都應依它們的自性而知”。

  至此,對于

  “有慧人住戒,

  修習心與慧”,

  如是為示依其自性而來的慧的修法,業(yè)已詳說所說的“完成了(慧之)根的二種清凈之后,當以完成(慧之)體的五種清凈而修習”。并已解答了“當如何修習”的問題。

  為善人所喜悅而造的清凈道論,在論慧的修習中,完成了第二十二品,定名為智見清凈的解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證悟須陀洹初果的全過程
證悟涅槃的次第
實修中產(chǎn)生的智慧: 十六觀智
《阿毗達摩講要》17講-安止速行心路(01)
《八支圣道》之五
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是一個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