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悟涅槃的次第
禪修者想要證悟涅槃、證悟圣道圣果,必須系統(tǒng)地修行。他應(yīng)當先培育定力,以定力為基礎(chǔ)轉(zhuǎn)修觀(vipassanà),觀照一切行法的壞滅。行法(saïkhàra)包括名法和色法,色法是十八真實色法;名法是心和心所,心所包括五十二心所。
諸行法不會單獨生起和存在,它們都是以聚(kalàpa)的方式存在。對于千變?nèi)f化的物質(zhì)世界,它們是由二十八種究竟色法以不同的形式組合而成的,猶如機器是由各種零件組成一樣。色法的組合是有規(guī)律的,若把這些組合分成不可再分的最小單位就是色聚(råpa kalàpa)。同時,色聚也還是由不同的究竟色法組合而成,有的是八種究竟色法,有的是九種究竟色法,有的是十一種究竟色法等等。只要沒有破除組合密集,我們所看到的物體、對象都是聚合的。
名法也是一樣,任何名法都是由一個心加上若干個心所組成的,稱為“名聚”(nàma kalàpa)。色聚是由若干色法組合而成的,名聚也是由若干名法組合而成。例如:眼識是由一個心(眼識),加上觸、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七個心所組合而成的。
所有色法和名法都是行法,即物質(zhì)現(xiàn)象及精神現(xiàn)象都是因緣造作的。只要是因緣造作的,就會有產(chǎn)生,有產(chǎn)生就會毀滅,稱為“生滅”或“生住滅”。因為不斷地生滅,所以是“無常”(anicca);因為一切行法都遭受生滅的逼迫,所以是“苦”(dukkha);不斷生滅的行法根本沒有主宰、沒有實體、沒有本體、沒有我,所以是“無我”(anatta)。
正如佛陀說:
ßSabbe saïkhàrà aniccà, sabbe saïkhàrà dukkhà, sabbe dhammà anattà.û
“諸行無常,諸行是苦,諸法無我。”
修觀必須依照次第來修習。首先,應(yīng)通過辨識色法和名法的相(lakkhaõa)、味(rasa)、現(xiàn)起(paccupaññhàna)、足處(padaññhàna),來識別諸行法的自相(salakkhaõa)。見到究竟名色法之后,再追查它們的因,通過連結(jié)因果關(guān)系來修習緣起(pañiccasamuppàda)。然后,再觀照諸行法的共相(sàma¤¤alakkhaõa)——無常、苦、無我。
必須觀照內(nèi)在的名色法,也必須觀照外在的名色法;必須觀照過去的、現(xiàn)在的,也必須觀照未來的名色法。就如佛陀在很多經(jīng)典中教導的:
"諸比庫,凡所有色,無論是過去、未來、現(xiàn)在,內(nèi)、外,粗、細,劣、勝,還是遠、近,應(yīng)當如此以正慧如實觀照一切色:‘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我。"
對于受、想、行、識也是一樣,透徹地觀照它們?yōu)闊o常、苦、無我。這是修觀的方法。
剛開始修觀的時候,先觀照名色法的生滅——生起后即壞滅。修到壞滅隨觀智的階段,即不再注意其生、住及相,而只觀其壞滅相——剎那、剎那壞滅。當禪修者觀照諸行的壞滅時,觀智將逐漸提升,各種觀智將次第生起:怖畏現(xiàn)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和行舍智。
禪修者達到行舍智(Saïkhàrupekkhà¤àõa)的階段,如果他想在未來世證果,例如:他想證悟佛果,或者想成為未來美德亞佛陀(Metteyya)的弟子,或者想在沒有佛法的時期成為獨覺佛,那么,他只需停留在行舍智的階段。為什么呢?因為他沒有意欲在今生斷除煩惱。行舍智是菩薩或不想在今生證果的人所能達到的最高觀智。
如果禪修者希望在我們佛陀的教法期間盡早斷除煩惱、證悟涅槃,那么,當他達到行舍智時還必須繼續(xù)精進修行。他不斷重復地觀照內(nèi)在、外在的名法、色法,觀照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名色法,觀照它們的無常相、苦相、無我相,或者用十八大觀、七隨觀法、四十思維法、逐一法觀等各種方法透切地觀照諸行法。當禪修者的巴拉密成熟,也即是觀智成熟時,就能在今生證悟涅槃。
-----------------------
出世間速行心路
出世間速行心路也可以分為兩種:1.初次證悟圣道圣果的“道果速行心路”;2.圣者取涅槃為所緣而入果定的“果定心路”(phalasamàpattivãthi)。
當禪修者處在行舍智階段時,其意門心路還是一個意門轉(zhuǎn)向加上七個速行,這七個速行屬于行舍智。
初次證悟涅槃的道果速行心路是這樣發(fā)生的:
有分流斷后,生起一個意門轉(zhuǎn)向心,使心流轉(zhuǎn)向于諸行法的壞滅,或轉(zhuǎn)向于無常相、苦相,或無我相。意門轉(zhuǎn)向心滅去后,生起一個遍作心(parikamma),讓心準備證悟涅槃。遍作心滅去后,生起一個近行心(upacàra),即心流已經(jīng)走近涅槃。近行心滅去后,生起一個隨順心(anuloma),隨順之前的世間觀智,又隨順即將生起的道智和果智。隨順心滅去后,生起一個種姓心(gotrabhå),或稱“更改種姓心”。如果該禪修者之前尚未證得任何果位,此時的更改種姓是“更改之前的凡夫種姓”,即從這一心識剎那開始,他成了圣者種姓,所以稱為種姓心或種姓智。種姓智是第一個緣取涅槃為目標的心,也正因如此,它還沒有斷除煩惱的力量。
種姓心滅去后,隨即生起一個道心,道心能起斷除煩惱的作用。道心滅去后,生起兩個果心,這兩個果心與所證得之道相符。例如生起的道心是入流道心(sotàpatti- magga),接著的兩個果心是入流果心(sotàpanna-phala)。果心滅去后,彼所緣不會生起而直接落入有分。這是鈍根禪修者初次證悟圣道圣果的心路。
對于利根禪修者,過程基本相似,只是少了一個心識剎那——遍作。他們證悟道果的心路心依次為:意門轉(zhuǎn)向→近行心→隨順心→種姓心→道心→三個果心。
在道果速行心路中,無論是鈍根者還是利根者,速行心都是七個,即在意門轉(zhuǎn)向心之后,鈍根者為:遍作→近行→隨順→種姓→道心→2果心;利根者為:近行→隨順心→種姓→道心→3果心。這是初次證悟涅槃的心路。
有四種道心:入流道心、一來道心、不來道心和阿拉漢道心。這四種道心在一個蘊相續(xù)中各別只生起一次。例如,某禪修者今生證悟了初道,其入流道心即于其證悟時生起一次,從此以后,入流道心不會再生起第二次,包括在今生和未來許多世。
四種道心只會生起一次,且只維持一個心識剎那。即使只有一剎那,也足以斷除相應(yīng)的煩惱。道心的作用是斷煩惱,煩惱一斷永斷。既然相應(yīng)的煩惱不會再生起,那么,相同的道心也就不需要再生起第二次。所以,任何道心只生起一次。換言之,若禪修者真正證得圣道圣果,他就不會再退失。因為相應(yīng)的煩惱已被連根砍斷,無論是初道(入流道),還是第二道(一來道)、第三道(不來道)、第四道(阿拉漢道),每種道心都只生起一次。
道心又稱為“道智”(magga¤àõa),屬于出世間善心(lokuttara-kusalacitta)。道心滅去后,即生起兩或三個圣果心,圣果心屬于出世間果報心(lokuttara-vipàkacitta)。
禪修者有了涅槃體驗之后,他可以像進入世間禪那一樣,持續(xù)地、多次地進入果定。當圣者想再次取涅槃為目標入果定時,其心路又是如何發(fā)生的呢?
圣者入果定之前,可先從生滅隨觀智或壞滅隨觀智開始,取諸行法為修觀的所緣,之后,他決意取寂靜界——涅槃為目標而進入果定。此時的心路心依次是:意門轉(zhuǎn)向→遍作→近行→隨順→種姓→果心。請注意:種姓心滅去后,生起的不再是道心,而是圣果心。
這是“果定心路”。隨著他經(jīng)常練習,就如證入禪那一樣,他可以入果定很長時間。
------------------------------
道心與果心的區(qū)別
圣者入果定時,果心可生起無數(shù)次。果心不能斷煩惱,它只是體驗斷煩惱之后的解脫。道心與果心的相同處在于都是出世間心,都緣取涅槃為目標,名法及其數(shù)目都一樣,但是兩者所執(zhí)行的作用各不相同。
道心執(zhí)行四種作用:
1、了知苦、了知五蘊。
2、斷除或減弱相應(yīng)的煩惱。初道、第三道和第四道斷除相應(yīng)的煩惱;第二道不能斷煩惱,只能減弱煩惱。
3、取涅槃為目標,證悟涅槃。
4、開展八支圣道。八支圣道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有兩個層面的“八支圣道”:世間八圣道和出世間八圣道。世間八圣道是指培育世間層面的戒、定、慧;出世間八圣道是道心。世間心都不可能同時具足八支圣道,唯有圣道心才同時具足,所以真正意義的八圣道是指圣道心。
因此,道心執(zhí)行的作用是: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即如實知見四圣諦??嗍俏迦√N、名色法,佛陀說過:ßSaükhittena pa¤cupàdànakkhandhà dukkhà.û(簡而言之,五取蘊就是苦)。能夠透徹了知五取蘊是道心;能夠斷除煩惱是道心;證悟涅槃的是道心;完全開展八支圣道也是道心。此乃道心的四種作用。
圣果心只是體驗?zāi)鶚?,體驗出世間善心斷除煩惱后所帶來的果報,是果報心。一般所說的某果圣者,指的是某種道心生起之后的蘊相續(xù),例如初道心生起后即稱為初果圣者。其他諸圣者也是同樣。
摘自:阿毗達摩講要(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